第四节 赤水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赤水镇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2
页码: 33
摘要: 古称银溪,亦称白水,取吁水流经此处,“清澈如银,眉须可鉴”之意。此后,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至民国年间,曾称白水驿、白水寨、白水圩、白水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与尖峰、塘坊二乡相连,南与杨溪乡、高虎脑乡毗邻,西与头陂乡、新安乡紧靠,北与沿江乡接壤,总面积136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赤水圩距县城24公里。
关键词: 广昌 赤水镇

内容

古称银溪,亦称白水,取吁水流经此处,“清澈如银,眉须可鉴”之意。此后,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至民国年间,曾称白水驿、白水寨、白水圩、白水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与尖峰、塘坊二乡相连,南与杨溪乡、高虎脑乡毗邻,西与头陂乡、新安乡紧靠,北与沿江乡接壤,总面积136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赤水圩距县城24公里。
  1931年(民国20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为示赤化,改“白水”为“赤水”。1933~1934年曾设赤水县。红军北上后,复名白水镇。建国后,1953年改名赤水区,下辖留田、回辛、枫岭、石梁、清云、砾下、沈坊、杨坊、下坪、大禾、章甫、赤水12乡。1956年分设赤水、杨坊、留田3乡。1958年3乡合并成立赤水人民公社。随后杨溪公社的下木、东坑、高排、杨溪4大队并入。1961年析出原并入的杨溪公社4个大队,1968年再次并入。1972年复行划出,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古源、沈坊、回辛、枫岭、留田、章甫、上坪、石梁、杨坊、龙水、大禾、清云、天咀13行政村,125村民小组,125自然村,4442户,201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4人,均汉族。
  赤水镇为低山丘陵区。全县主干河——吁江的起点在该镇的石咀头村,境内河道长约12-2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1658千瓦。建有小(二)型水库3座,引水工程170处,水塘230口,机械排灌31站,电力排灌1站,水轮泵2站,堤防工程25条,总长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0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0.9万市亩。
  全镇有耕地面积18962市亩,主产水稻。经济作物以白莲为大宗,1990年产量为35.6万斤,居全县第二。其他如杨坊村的大头菜,留田的蜜梨、蕃薯,数量多,质地优,在县内颇有名声。1990年农业总产值405万元。
  镇办工业有农机站、砖瓦厂、联社、农机厂等8个工厂。电站5座,年发电量38万度。另有42户农户建有小水电站1座。1990年工业总产值289.3万元。
  镇内交通发达,为广昌中南部交通之枢纽。古时为赣闽通道,水运昌盛。50年代以后,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塞,帆船不通,但仍有水运之便,洪水期竹筏可通抚州市。陆运,广(昌)——瑞(金)、广(昌)——石(城)国防公路,以及广(昌)塘(坊)广(昌)大(株)、广(昌)杨(溪)等县办公路均从此经过。各行政村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赤水圩,四面环水,状如小岛。民国时期,设有9座木桥与两岸联接,故古人描绘此圩有“九链锁孤舟”和“孤城宛在水中央”之句。由于其濒临旰江,水陆交通历来称便,加之地处县境中南部的中心,有能广集商品、交流人群之特点,因而乡脚远及赣南、闽西7县,历来舟楫如云,商旅摩肩。40.年代初期,商贩、农户来此肩挑货物者,日有数百人。圩内有店铺215家,贸易繁荣,有“活络码头”之称。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全县最大商品集散型圩镇,白莲、晒烟、泽泻仍多经此转销。圩内建有占地3868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处,有各类商店272家。全年社会商品零销额700万元,为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圩市。
  圩区建设发展较快。1970年建成钢筋结构大桥2座。1976年对原仅3~5米宽的老大街扩宽为7—10米,全长245米。另有东西向街道1条,长240米。1986年又新建1条宽12米、长125米的新街1条,直通“206”国道。同年,投资40万元,新筑环圩镇石驳护岸1条、长1180米。沿堤已建起21幢占地6千余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多层楼房,风貌各异,蔚为壮观。
  镇内现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38所,在校学生2032人。1939年9月,省立南昌第一中学为避战乱曾迁此办学。长达五年之久,对当时广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镇内卫生院之规模仅次于县医院,有X光等现代医疗设备,可施行透视、超声波探查。
  境内的陈公寨为商周文化遗址,曾出土各种印纹陶片;姚家坊村有元代种植的银杏一株;大禾村有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的定心古刹,现完整无损,已分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监南里。有村22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26个。1990年底,有上坪、江家湾、古岭、苦竹坑、虎尾、水磨、石梁、小脚庵、河口、自习丘、小湖岭、中田、罗家边、杨江排、下曾家、上曾家、东西坑、王家、谢金坑、杨坊、张家、严坊、井下排、围上、枫坑、港王、大阳坳、自在岭、店仔上、水东、河里下、龙井上、炉坑、上塘源、横坑、碰头、徐田坝、茅坪、大禾、下黄泥坑、小坑、彭湖、法水垄、下排、凤形排、东排、牛咀排、现花山、岭脚下、上黄泥坑、葛荇排、大港上、下村、清沄、人形窠、石咀头、新屋下、雷公田、枧下、沙港排、竹山下、楂树下、会背、高嵊、彭家山、古源、狗脑盖、源头、唐家、坳上、蛤蟆寨、沈坊、连塘坑、下岭坑、坛坑、张家排、应坊、陈坑、榉州、吴家、井坑、熊家、水都、陈坊、桥头、泗坑、新开岭、响石下、回辛、深水、募林丘、方家、兰家、李家上、万坑、上堡、陈家、大坑、罗坑、饶家陂、黎家、姚家、枫岭上堡、枫岭下堡、王蛇港、大演、上苦竹坑、下苦竹坑、张天咀、砾下、巡检排、郭窠、叶家庄、庵前、大排、上坪、姚家坊、葶山塘、罗家排、吴家屋、江家屋、沙岗岭、石桥案头等自然村125个。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