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甘竹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甘竹镇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3
页码: 31
摘要: 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之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 位于县之北境。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公里。为溯抚河入吁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吁源首镇之称。 广昌苏区前设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分设甘竹、麟角两乡。1950年分设甘竹、麟角、龙溪、朝华、答田6乡,属城关区。1951年改设甘竹、鹅龙、图石、东源、龙溪、朝华、答田、朱溪、大嵊9乡,隶属甘竹区。1956年分设甘竹、图石2乡。1958年成立甘竹人民公社。1968年撤销高洲公社将千善、盖竹、太〓、高洲4大队并入。1972年复将原高洲公并入的4大队划出。1984年6月更名为甘竹乡。现辖甘竹、罗家、朱溪、龙溪、坪上、朝华、答田、大嵊、樟树、鹅龙、图石、东源12行政村、14村民小组、14自然村,4704户,205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均汉族。
关键词: 广昌县 甘竹镇

内容

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之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
  位于县之北境。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公里。为溯抚河入吁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吁源首镇之称。
  广昌苏区前设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分设甘竹、麟角两乡。1950年分设甘竹、麟角、龙溪、朝华、答田6乡,属城关区。1951年改设甘竹、鹅龙、图石、东源、龙溪、朝华、答田、朱溪、大嵊9乡,隶属甘竹区。1956年分设甘竹、图石2乡。1958年成立甘竹人民公社。1968年撤销高洲公社将千善、盖竹、太〓、高洲4大队并入。1972年复将原高洲公并入的4大队划出。1984年6月更名为甘竹乡。现辖甘竹、罗家、朱溪、龙溪、坪上、朝华、答田、大嵊、樟树、鹅龙、图石、东源12行政村、14村民小组、14自然村,4704户,205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均汉族。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交叉,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6%,为全县之首。主干河吁江自南向北从中部流过,全长约10公里。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提水工程27处,水塘39口,机械排灌7站,电力排灌19站,水泵站1个,有效灌溉面积205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4460市亩,堤防工程19条。
  全乡耕地面积22953市亩,机耕面积2000市亩。野生龙须草为草绳原料,农家以打草绳为副业。中药材固芷亦为特产。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75万元。
  镇办工业起步较早较快。现有电站4座,年发电量12.588万度。乡、村办工厂24家,产品有农机、五金、塑料、文教用品等门类,其中羽毛球拍、算盘两项产品曾一度打入省内地(市)市场,享有较高声誉。1988年,投资70万元建起江西省第一家真空铝包装材料厂,年产量5万公斤,填补了省内真空铝包装材料空白。1990年,镇办工业总产值492万元。
  境内交通比较方便。水路古有舟楫之利,今吁江虽沙淤水浅,但春汛期间竹筏仍可直通抚州市。陆路有(南)城——于(都)公路干线纵贯南北,各行政村均有简易公路相通。1984年在境内吁江河上建有永久性公路大桥一座,长465.3米,为抚河上第一座长桥,亦为县北陆路交通之枢纽,可通县内千善乡及邻县南丰的传坊、石咀。
  甘竹圩在商业经营上辐射面较大。新建商业区街道宽平,水泥路面,高楼对峙,环境清洁,为全县农村圩市建筑的最佳者。1980年获省政府文明建设嘉奖令,并列为全国36个建制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试点镇之一。
  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23所,在校学生3001人。
  1990年全镇累计建房面积为26.2万平方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22.0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0.80平方米。
  甘竹素称广昌的文化之乡,文物胜迹颇多。宋、明、清三朝,先后有饶廷直、饶秉鉴、饶一辛、魏方泰、魏定国、魏允迪6人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清代榜眼、翰林修撰饶学曙亦为本乡人氏。具有明代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余韵的《孟戏》也发祥于此。境内的大嵊村(古称土屯耆)为三国时吴太平二年古南丰县县治。赤溪、朱溪2村,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遗址。龙溪村内还有元代建的单孔石拱跃龙桥、明代建的雯峰书院和清代建的“榜眼第”均为一地胜迹,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图石村1986年出土的长6米,宽高各1.4米的“马臀类”坦克型恐龙化石一具,已列入“中华之最”,为我国填补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生物发展史的空白。现代革命遗址,有答田村张家脑的刘家祠,系1932年8月毛泽东召开贫苦农民座谈会的场所。
  红军长征老干部,原长沙水电水利学校主任饶济民是该乡饶家堡村人。
  附:自然村村名境内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之麟角里、土屯里和文下里。有村17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22个。1990年末,有老湖头、下市、黎家堡、罗家堡、杨陂上、鹅龙煅、薛家坪、风雨亭、下甘、王泥排、新湖头、樟树下、杨梅塘、龙背上、山下、胡家排、胥家尾、云咀排、图石、赤溪、胡家嵊、岭上、瑶上煅、官山、陈家堡、徐陂、新屋里、白田、东源、下庄、潘坊、坑上、唐家湾、上唐家湾、小坑、南坑、柯山下、油榨下、横山上、排下山、马坑、桥头、肖家塘、洙溪上堡、洙溪下堡、饶家塘、老虎塘、坪背煅、窑下垄、大塘塍、瓦苍下、郭头陂、樟家塘、南港下、砖头岭、饶家堡、鹅颈、小港背、陈家窠、上窠、传家塘、犁头咀、卢家嵊、堵塘、竹山下、叶家、上石垄、南枧、新屋下、曾家、徐家、白马窠、重田、置岭、坪上、澄元垄、危家堡、刘家新屋、坳背垄、沙家陂、老屋下、黎源、龙陂岗、坳上、长岗上、坪岭、长廓下、古竹坑下堡、大前、千古塘、竹溪、下中塘、世婆窠、上中塘、王背、砦下、古竹坑、答田里堡、仙鹤排、上刘家屋、张家湾、张家脑、南坑、斜下、岭下、嵊上、煅上、下堡、福船山、长生窠、上洲山、窑下、黄牛洲、何家井、水云、熊家湾、下车、大屋下、松树下、珠山下、上丰陂、罗家、毛里山、大坑、杜家、大塘窠、西坑、樟树下、西排、黄泥排、李家屋、煅下、大窠、亭脚下、上丰陂曾家、到庄塘、猪古岭、罗背、下里峰、竹家山、尤鱼等自然村142个。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