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64
颗粒名称: 卷二 乡镇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28
页码: 23
摘要: 本卷是对广昌县的乡镇情况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 乡镇 广昌

内容

第一章镇第一节盱江镇旴江镇是县属首镇,以其地处吁江岸边而得名。建县以来,历代设治于此。今为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区位于县境中部,东邻长桥、尖峰二乡,南东紧靠赤水镇、新安乡,西界翠雷山垦殖场,北接甘竹镇。全镇被旴江中分为东西两境,靠顺化、河东大桥相连,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揭家堡、胜利路、建设路三居民委员会,北门、下兰、桥头、赤岸、清水、青桐、顺化、大塘、小港、白田、文会、青寿12行政村,129村民小组,158自然村,9752户,34877人,其中城镇居民16531人,农民18346人。除极少数蒙、壮、回、满族外,余均为汉族。
  据《濠塘揭氏九修族谱》载,吁江镇古称揭坊圩,系揭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由潮州揭阳迁此所建。南宋称揭坊耆,元、明、清三朝称揭坊圩,苏区时期称城市区。1947年(民国36年)市内称城厢镇,1948年改称平西镇,直至建国前夕。市外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分属平西镇和甘竹、安湖、麟角三乡。1949年9月28日解放后,市区初称胜利街,后为城关乡,1951年改称城关镇。郊外则初分属焦坑、芰田、留华、长嵊、顺化、大塘、小港、巴口、文会、青寿十乡;1956年,分属城关镇和长嵊、大塘、新安三乡;1958年分属大塘、甘竹、新安三公社;1961年分属大塘、芰田、新安三公社;1968年大塘、芰田、新安合并成立城郊公社。1969年恢复城关镇,辖2个居民委员会和北门大队。郊外仍称城郊公社。1983年9月,市区易名为吁江镇,郊外后易名为沿江乡。1986年沿江乡并入,统称吁江镇。
  城址历经三度变迁。古城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建于龙岗山下(今县农科所田段上),面积仅0.85平方公里。清咸丰四年(1854年),洪水陡发,古城几成废墟。其后,人们在古城东门外重新构屋定居,渐成市区。至民国39年止,辖区发展至东达吴家岭,西界松梓山,南至摇篮井,北至药王庙,面积为1.5平方公里。建国后,在旧城的基础上,展宽城界,续建新街和开辟工业、教育两区。经过35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以建设路为党政机关区,羊面岭为工业区,顺化渡为教育和林政区,团结路和解放路南端为政法机关,胜利街、横街、吁江路和解放中路为商业区,松梓山为文化区,金钟岗、新亭为住宅区,聚落呈品字状的市区规模。现行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不包括吁江河水面),为建国前旧县城的4倍。
  城墙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兴建,次年3月告成,“周七百六十一丈四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基广一丈五尺,铺三十五,门四,上覆以柚,东名迎恩,西称承流,南名宣化,北曰拱北。”其后历代均有修葺。至崇祯六年,又大加鼎建,增高内外城垣,“周围九百七十八丈共五里零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六尺,四门建大卷壅,内外城门各两座,城柚八座,箭楼九座,窝铺二十四所,垛头一千七百三十六个。”楼楼相望,垛垛相接,城墙雄巍壮观。城内外历代增建有许多建筑;城内有县署文庙、吁源书院、文昌官、冢宰祠、乡贤祠;东关有关帝庙、先农坛、城隍庙;南隅有山川坛;北隅有邑历坛;西关有元帝庙。城外有永兴寺、大觉寺等明清古典建筑。清咸丰四年五月,“蛟水”陡发,城内古建筑及90余丈城垣毁于一旦。
  全境地势北倾,东南山峰重叠,西北多丘陵、平原。山地占40%,丘陵占22%,平原占38%,平均海拔233米。主河吁江自南向北而去,境内流长19公里。有县办中型水库两座及青(桐)甘(竹)渠道1条,受益面积7200亩;另有社办水库小(一)型1座、小(二)型6座,水塘坝442处,提水工程37处,机械排灌站21处,电力排灌站21座,水轮泵3站,堤防工程24条,有效灌溉面积18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5040市亩。
  全境耕地面积23228市亩,其中机耕面积2200市亩,盛产稻米,兼产白莲、花生、薯、豆等。中药材固芷为本乡特产,年产102担,远销省内外各地。近年,香菇生产发展较快。1990年农业总产值950万元。
  工业建国前几为空白,1939年(民国28年)仅有手工业21家。建国后,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镇区工业有化工厂、机耕船厂、纺织器材厂、建材厂、制革厂、印刷厂、酒厂、汽车大修厂、麻纺厂等9家县属工厂和镇办纺织印染厂、玻璃厂、童鞋厂、罐头厂、农机厂、香菇厂、片石厂、砖瓦厂等26家以及个体工业户共计39家,工人1361人,总产值1500.41万元,利润118.85万元。其中机耕厂生产的机耕船、榨油机两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受用户欢迎。旴江农机厂的MX-400型木屑机为国内首创,获1988年度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和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颁发的优胜证书。境内有电站4座,装机总容量2850千瓦,年发电量950万度。
  城市道路建设新中国成立前,街道里巷弯曲狭窄;除大街、横街两条街道于1944年(民国33年)进行扩宽,铺上砂石,路面较为平坦外,其他道路均为泥沙结构。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解放路、建设路、吁江路、团结路等6条新街,加上原有的2街、18巷,现已纵横布有8街、29巷。1971年起,地、县两级投资,街道路面得以建设。解放路、建设路、吁江路、团结二路等均铺以水泥地面,总长4500米,其中最长和最宽的道路为解放路,全长2550米,宽24米。1984年冬,在解放路北段,建设路西段,吁江路中、尾段,团结路西段筹建柏油路面。镇上主要巷道全部铺设水泥路石,路面宽广平坦。解放路、吁江路、建设路还安装低压水银路灯,彻夜照明。
  解放路中段,新建有街心花园,占地5304.2平方米。园内树群、花丛、草圃相间、甬道铺以菱形砖块,游人漫步其间,顿觉心旷神怡。
  交通该镇为全县水陆交通之枢纽。吁江穿城而过,春汛时期,竹筏可通抚州。陆路交通线有广(昌)——建(宁)、广(昌)——苦(竹)、城(南)——于(都)、广(昌)——瑞(金)、广(昌)——石(城)诸线。外通南昌、抚州、鹰潭、赣州、石城以及福建省建宁、宁化等县,内连全县所有乡镇。日发车23班次,日均客运量700多人次。各行政村都有公路可通。
  文教卫生旴江镇是全县文教卫生中心。清末,仅有一座吁源书院,学生很少。民国期间,镇上设有小学2所,初级中学1所(附设1个简易师范班),在校学生仅500人。现镇区有完全中学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村小14所,幼儿园1所。在校中小学生6916人,中小学教师545人。
  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仅有设备简陋的公立卫生院1所和4家私人开设的中西医诊所。现有县属人民医院、中医院、皮肤专科防治所、药检所、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各1所,镇办卫生院2所,私办伤科医疗门诊部1个,农村医疗站12个,共有医护人员228人。其中县人民医院是县级综合医院,有8个科室,能施行骨科、腹外科及脏器等各种手术。几年来,该镇在治理“脏、乱、差”活动中,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至199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二等文明卫生县城”。文化设施有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工人俱乐部、影剧院、电视差转台。
  商业新中国成立前夕,旴江镇区店房多属“前店后屋”。仅有商铺49家,市容萧条,生意冷落。逢墟日中为市,入夜则全城寂静。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商业日益繁荣,特别是1979年城乡经济改革以来,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形成全民、集体、个体商业经济并存的局面。全镇有以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等为主的全民公司、商店29家;以土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供销中心商场为主的集体商店41家;还有个体商摊113家,经营各类生产、生活用品,门类齐全,货源充裕。每逢墟日,人流熙熙壤壤,顾客应接不暇。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4055万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二分之一;集贸成交额943万元。特别是白莲、香菇上市时期,还引来沿海地区和湘、鄂、皖等省客商云集于此,年吸收邻地白莲近50万公斤,香菇10万公斤。“莲不过广昌不香,菇不过广昌不俏”,旴江镇已成为赣闽省际边界贸易中独特的白莲、香菇集散市场。
  城市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县城房屋多以平房为主。最高房仅为县立中学的两层教学楼。建国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建设日益发展。50年代起,首建县政府办公楼、人民银行大楼和工人俱乐部。60年代初,先后建造县委三层办公大楼、广昌中学教学大楼、百货公司仓库和20多家工厂的生产用房,并由房管部门投资兴建居民住房。70年代起,陆续新建汽车站、饭店、医院、邮电楼、剧院、电影院、文化馆,并开始建造两层居民住宅楼,其中于1974年建成的广昌饭店大楼,为县城第一座5层楼房和设备最佳住宅。1978年县机耕船厂建成的一座总装车间,则是当时邻近几县第一流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面积更是逐年增加,街道两侧高楼对峙,有运输站、营业所、饭店、文化中心、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副食品公司、进修学校、银行、供销贸易中心、邮电局等风貌各异的高楼多幢。各幢大楼前后及解放路两侧建有绿化带。县房管部门及各机关单位还投资建造大批居民、职工住宅楼。现在,东抵河东桥头和南丰岭,西至新亭,南至自来水厂,北至大塘尾和羊面岭加油站,公私建房鳞次栉比,至1990年止,全镇公私建房建筑面积已达89.98万平方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55.6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5.96平方米。
  名人.吁江镇,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七百年来,名哲辈出,被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名人,有宋代广东提刑何坦;元代文学家揭佑民;明代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文学家何乔新,画家何乔福,文学家何涛、何源、刘文卿、曾梧;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军事著作家揭暄。此外明代还有兵部左侍郎揭稽,著述家揭其大。当代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钟民;红军长征老干部、原任北京医疗器械厂党委书记宗林贵,现任江西省赣州地委书记黄名鑫及已故兰州医学院顾问谢诚忠,均是旴江镇人。
  文物胜景区东郊的明建大觉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昌古城墙,今尚存明建宣化门一座及长约两百米城墙一段。清水村沙子岭的邱家祠为毛泽东1931年(民国20年)旧居,是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北门村的乌石岗,四周绝壁,直立如削,势若云屯,春时云气回旋,古称“乌石春云”,为广昌十景之一。1931年5月27日红军攻克广昌城时,曾于此设指挥所。观峰岩,为明代吏部尚书何文渊、兵部左侍郎揭稽读书处。北门村的滴水岩,洞口隘逼,石愈奇峭,确为僻地绝景。河东下堡村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的慈生禅寺尚存,山门结构较为完整,雕刻具有明代艺术风格。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分属天授乡的一图里、二图里、西隅里、北隅里、揭坊里、土屯里和南丰乡的文会里。共有自然村123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130个。
  1990年末,有松仔山、建设路、腊树下、胜利街、太平岗、北门、人行桥、羊面岭工业区、桥南、孙家巷、揭家堡、吴家岭、顺化渡、莱山上、上熟源、焦坑、横塘腾、下兰、沙港上、溪头坑、杨家排、塘坑、朱家陂、徐陂、麻坪、李坊塘、桥头、腰港湾、田心、芰田下堡、芰田上堡、大屋场、石杨家、张王庙、桥头。卷龙桥、郭家坑、古池坑、邱家港下、下排、杨家坑、坪上、沙家、赤岸、石塘、游家、际上、南头、禾尚庄、围山、欧家、岗上、牛鼻洲、刘坊塘、付家、瑶坑、新人坪、坑口、杨坊、廖家坳、青桐、官家、港子背、南机坳、黄竹迳、小茗坑、清水塘、河里上、沙子岭、彭家桥、高洲、西坑、杉树下、吴家坑、油菜园、长嵊、陂下、羊面岭、赤港陂、揭家排、大塘尾、饶家嘴、中坊、雾军潭、藕塘、赵皮洲、严坊塘、黄府门、黄家排、东排、茶山、大塘、龙排、招福、邱家坑、桔树湾、河东下堡、河东上堡、云庄、招源、彭上、坪头、长桥尾、小港、小勋、下湾、岗上、店埠、茗坑、竹家陂、上沙子岭、庙前排、捞港、柞树湾、屋塘、周家、东坑寨、狗脑盖、宋家、陈家、毛家、石壁、峙垅、高车、余家、游家、道士坪、吴家排、下堡、何家、巴口桥、巴口桥上堡、文会、李仔坑、曹坑、大嵊、饶家煅、下洲、五分江、下良坑、下马山、上坪头、马嘴上、跳石、计里石、下石田、泥?云、上石田、吴源排、大禾坑、青寿、增坊、白家车、石皮塘、杨家山、添子嵊、斗坑、木湾158个自然村。
  (此为清同治六年吁江镇街区图) 第二节苦竹镇原名沙河村。因地处广昌、宁都交界隘口,且盛产苦竹,故名苦竹隘,后省写为古竹。位于县境西北部,处广昌、宁都、南丰3县交界的边缘地区。东连甘竹、沿江2乡,南靠新安、头陂、柯树3乡,西界宁都县.北毗南丰县,总面积141平方公里。镇机关所在地古竹距县城20公里。建国前夕,分属广昌县甘竹、安湖2乡和南丰县洽村区苦竹乡。新中国成立初,分属本县城关区潘田乡、头陂区大陵乡和南丰县第七区苦竹乡。1954年苦竹乡归属广昌县,改称苦竹镇。1956年分属苦竹镇(含潘田)和柯树、下湖二乡。1958年成立国营翠雷山垦殖场。1961年分属垦殖场和尧山公社。1966年场、社合并。1969年分出苦竹公社。1970年场、社又合并仍称苦竹垦殖场。1972年复称翠雷山垦殖场。1984年8月设置苦竹镇,与垦殖场系政企合一单位,同年9月政企分开。现辖苦竹圩镇和苦竹、洽港、尧山、际头、大陵5行政村,37村民小组,43自然村,7工厂,3林场,1929户,72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2人,农业人口4030人。除汉族外有畲族17人,壮族4人,苗族、瑶族各1人。
  境内层峦叠嶂,九条山坑汇一谷。山地占总面积96%,主干河古竹港发源于翠雷山,南流至甘竹镇长生桥村注入吁江,境内流程约22公里。建有提水工程3处,水塘30口,机械排灌2站,电力排灌2站,有效灌溉面积3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700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5038市亩,1990年农业总产值582万元。林业是该镇一大优势,为广昌县的主要林区。有林地181014市亩,木材蓄积量51496立方米,茅竹蓄积量28615根,均居全县之首。具有“三大三多”之称即森林面积大,成熟林比重大,经济潜力大;森林资源多,后备幼林多,宜林荒山多。境内牛栏场的厚朴为稀有珍贵树种。
  1947年(民国36年)建采矿场(钨砂),为苦竹镇工业之始,开采高潮的1948年,矿工多达万人,日采量0.16吨。新中国建立后,划归中央冶金部直接领导,由于产量日趋减少,于1958年下放至县,列为县办地方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苦竹镇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现有水力发电站6座,年发电量159万度;有镇(场)办工厂14个,职工1215人,总产值达856万元。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卷筒纸、缝纫机台板胶胚、板方材、毛竹、漆筷、松焦油、轻油、松香、松节油、拼花地板、家具、刷子把、包庄箱、活性炭、莲心健身茶等,销往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112县(市)。其中纸袋纸在1988年12月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莲心健身茶获江西省经委颁发的1989年江西省新产品证书。其他如胶合板的销售量亦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居优势。但工业门类多数是以木材为原料,将面临木材资源匮乏的困难。
  交通事业发展较快。过去,民间流传着“往上看,一缕天,往下观,白河滩,不是背来就是担,累得腰痛腿又酸”的歌谣。现在境内有苦(竹)——柯(树)、苦(竹)——洽(港)、苦(竹)——广(昌)三条公路干线沟通镇内外。县城到苦竹日发车5次,日均运量300人次。年客运量26.7万人次,年货运量226.27万吨。
  由于钨矿的开发和国营垦殖场的建立,而使镇的非农业人口激增,从1972年的2622人猛增至1990年的3222人,增长22.9%,其中90%来自省内邻县以及湘、鄂、浙、粤、豫等17个地区。
  广昌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于此。苦竹圩老街的包洛口店和包家祠,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旧居和总前委会第二次会议旧址。
  镇内大陵村有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建的“东西石壁相蟠踞、状如龙凤腾翔”的古刹——龙凤岩,为本省著名游览胜地,系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1062人。至1990年末,全镇累计建房面积22.79万平方米,其中住房15.3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1.19平方米。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文上里。有6个村。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16个。1990年末,有大夫第、杨渡、村罗煅、山下、小罗岭、王家边、岭下、下山庄、中堡、刘家坳、文上、严坑、南源、洽港、下陈、下田溪、龙塘、钻罗岭、牛栏场、外罗岭、里罗岭、潘田、尧山、莲花、杨家排、何家源、下油坑、上油坑、上堡、北排、严家、王塔、下堡、黎坑、干排、增田岭、大陵、王麻埠、荆林、村头、双坑、章家、庙下等自然村43个。
  第三节甘竹镇宋时,其地为芦毛洲(即甘竹圩),以盛产之芦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
  位于县之北境。东靠千善乡,南连吁江镇,西接翠雷山垦殖场,北邻南丰县,总面积114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县城13公里。为溯抚河入吁源的第一个圩镇,故有吁源首镇之称。
  广昌苏区前设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分设甘竹、麟角两乡。1950年分设甘竹、麟角、龙溪、朝华、答田6乡,属城关区。1951年改设甘竹、鹅龙、图石、东源、龙溪、朝华、答田、朱溪、大嵊9乡,隶属甘竹区。1956年分设甘竹、图石2乡。1958年成立甘竹人民公社。1968年撤销高洲公社将千善、盖竹、太〓、高洲4大队并入。1972年复将原高洲公并入的4大队划出。1984年6月更名为甘竹乡。现辖甘竹、罗家、朱溪、龙溪、坪上、朝华、答田、大嵊、樟树、鹅龙、图石、东源12行政村、14村民小组、14自然村,4704户,205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均汉族。
  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交叉,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6%,为全县之首。主干河吁江自南向北从中部流过,全长约10公里。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提水工程27处,水塘39口,机械排灌7站,电力排灌19站,水泵站1个,有效灌溉面积205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4460市亩,堤防工程19条。
  全乡耕地面积22953市亩,机耕面积2000市亩。野生龙须草为草绳原料,农家以打草绳为副业。中药材固芷亦为特产。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75万元。
  镇办工业起步较早较快。现有电站4座,年发电量12.588万度。乡、村办工厂24家,产品有农机、五金、塑料、文教用品等门类,其中羽毛球拍、算盘两项产品曾一度打入省内地(市)市场,享有较高声誉。1988年,投资70万元建起江西省第一家真空铝包装材料厂,年产量5万公斤,填补了省内真空铝包装材料空白。1990年,镇办工业总产值492万元。
  境内交通比较方便。水路古有舟楫之利,今吁江虽沙淤水浅,但春汛期间竹筏仍可直通抚州市。陆路有(南)城——于(都)公路干线纵贯南北,各行政村均有简易公路相通。1984年在境内吁江河上建有永久性公路大桥一座,长465.3米,为抚河上第一座长桥,亦为县北陆路交通之枢纽,可通县内千善乡及邻县南丰的传坊、石咀。
  甘竹圩在商业经营上辐射面较大。新建商业区街道宽平,水泥路面,高楼对峙,环境清洁,为全县农村圩市建筑的最佳者。1980年获省政府文明建设嘉奖令,并列为全国36个建制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试点镇之一。
  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23所,在校学生3001人。
  1990年全镇累计建房面积为26.2万平方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22.0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0.80平方米。
  甘竹素称广昌的文化之乡,文物胜迹颇多。宋、明、清三朝,先后有饶廷直、饶秉鉴、饶一辛、魏方泰、魏定国、魏允迪6人载入《中国人名大辞典》。清代榜眼、翰林修撰饶学曙亦为本乡人氏。具有明代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余韵的《孟戏》也发祥于此。境内的大嵊村(古称土屯耆)为三国时吴太平二年古南丰县县治。赤溪、朱溪2村,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文化遗址。龙溪村内还有元代建的单孔石拱跃龙桥、明代建的雯峰书院和清代建的“榜眼第”均为一地胜迹,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图石村1986年出土的长6米,宽高各1.4米的“马臀类”坦克型恐龙化石一具,已列入“中华之最”,为我国填补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生物发展史的空白。现代革命遗址,有答田村张家脑的刘家祠,系1932年8月毛泽东召开贫苦农民座谈会的场所。
  红军长征老干部,原长沙水电水利学校主任饶济民是该乡饶家堡村人。
  附:自然村村名境内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之麟角里、土屯里和文下里。有村17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22个。1990年末,有老湖头、下市、黎家堡、罗家堡、杨陂上、鹅龙煅、薛家坪、风雨亭、下甘、王泥排、新湖头、樟树下、杨梅塘、龙背上、山下、胡家排、胥家尾、云咀排、图石、赤溪、胡家嵊、岭上、瑶上煅、官山、陈家堡、徐陂、新屋里、白田、东源、下庄、潘坊、坑上、唐家湾、上唐家湾、小坑、南坑、柯山下、油榨下、横山上、排下山、马坑、桥头、肖家塘、洙溪上堡、洙溪下堡、饶家塘、老虎塘、坪背煅、窑下垄、大塘塍、瓦苍下、郭头陂、樟家塘、南港下、砖头岭、饶家堡、鹅颈、小港背、陈家窠、上窠、传家塘、犁头咀、卢家嵊、堵塘、竹山下、叶家、上石垄、南枧、新屋下、曾家、徐家、白马窠、重田、置岭、坪上、澄元垄、危家堡、刘家新屋、坳背垄、沙家陂、老屋下、黎源、龙陂岗、坳上、长岗上、坪岭、长廓下、古竹坑下堡、大前、千古塘、竹溪、下中塘、世婆窠、上中塘、王背、砦下、古竹坑、答田里堡、仙鹤排、上刘家屋、张家湾、张家脑、南坑、斜下、岭下、嵊上、煅上、下堡、福船山、长生窠、上洲山、窑下、黄牛洲、何家井、水云、熊家湾、下车、大屋下、松树下、珠山下、上丰陂、罗家、毛里山、大坑、杜家、大塘窠、西坑、樟树下、西排、黄泥排、李家屋、煅下、大窠、亭脚下、上丰陂曾家、到庄塘、猪古岭、罗背、下里峰、竹家山、尤鱼等自然村142个。
  第四节赤水镇古称银溪,亦称白水,取吁水流经此处,“清澈如银,眉须可鉴”之意。此后,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至民国年间,曾称白水驿、白水寨、白水圩、白水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与尖峰、塘坊二乡相连,南与杨溪乡、高虎脑乡毗邻,西与头陂乡、新安乡紧靠,北与沿江乡接壤,总面积136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赤水圩距县城24公里。
  1931年(民国20年)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为示赤化,改“白水”为“赤水”。1933~1934年曾设赤水县。红军北上后,复名白水镇。建国后,1953年改名赤水区,下辖留田、回辛、枫岭、石梁、清云、砾下、沈坊、杨坊、下坪、大禾、章甫、赤水12乡。1956年分设赤水、杨坊、留田3乡。1958年3乡合并成立赤水人民公社。随后杨溪公社的下木、东坑、高排、杨溪4大队并入。1961年析出原并入的杨溪公社4个大队,1968年再次并入。1972年复行划出,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古源、沈坊、回辛、枫岭、留田、章甫、上坪、石梁、杨坊、龙水、大禾、清云、天咀13行政村,125村民小组,125自然村,4442户,201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4人,均汉族。
  赤水镇为低山丘陵区。全县主干河——吁江的起点在该镇的石咀头村,境内河道长约12-2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1658千瓦。建有小(二)型水库3座,引水工程170处,水塘230口,机械排灌31站,电力排灌1站,水轮泵2站,堤防工程25条,总长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0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0.9万市亩。
  全镇有耕地面积18962市亩,主产水稻。经济作物以白莲为大宗,1990年产量为35.6万斤,居全县第二。其他如杨坊村的大头菜,留田的蜜梨、蕃薯,数量多,质地优,在县内颇有名声。1990年农业总产值405万元。
  镇办工业有农机站、砖瓦厂、联社、农机厂等8个工厂。电站5座,年发电量38万度。另有42户农户建有小水电站1座。1990年工业总产值289.3万元。
  镇内交通发达,为广昌中南部交通之枢纽。古时为赣闽通道,水运昌盛。50年代以后,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塞,帆船不通,但仍有水运之便,洪水期竹筏可通抚州市。陆运,广(昌)——瑞(金)、广(昌)——石(城)国防公路,以及广(昌)塘(坊)广(昌)大(株)、广(昌)杨(溪)等县办公路均从此经过。各行政村有简易公路可通汽车。
  赤水圩,四面环水,状如小岛。民国时期,设有9座木桥与两岸联接,故古人描绘此圩有“九链锁孤舟”和“孤城宛在水中央”之句。由于其濒临旰江,水陆交通历来称便,加之地处县境中南部的中心,有能广集商品、交流人群之特点,因而乡脚远及赣南、闽西7县,历来舟楫如云,商旅摩肩。40.年代初期,商贩、农户来此肩挑货物者,日有数百人。圩内有店铺215家,贸易繁荣,有“活络码头”之称。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全县最大商品集散型圩镇,白莲、晒烟、泽泻仍多经此转销。圩内建有占地3868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处,有各类商店272家。全年社会商品零销额700万元,为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圩市。
  圩区建设发展较快。1970年建成钢筋结构大桥2座。1976年对原仅3~5米宽的老大街扩宽为7—10米,全长245米。另有东西向街道1条,长240米。1986年又新建1条宽12米、长125米的新街1条,直通“206”国道。同年,投资40万元,新筑环圩镇石驳护岸1条、长1180米。沿堤已建起21幢占地6千余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多层楼房,风貌各异,蔚为壮观。
  镇内现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38所,在校学生2032人。1939年9月,省立南昌第一中学为避战乱曾迁此办学。长达五年之久,对当时广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镇内卫生院之规模仅次于县医院,有X光等现代医疗设备,可施行透视、超声波探查。
  境内的陈公寨为商周文化遗址,曾出土各种印纹陶片;姚家坊村有元代种植的银杏一株;大禾村有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的定心古刹,现完整无损,已分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监南里。有村22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26个。1990年底,有上坪、江家湾、古岭、苦竹坑、虎尾、水磨、石梁、小脚庵、河口、自习丘、小湖岭、中田、罗家边、杨江排、下曾家、上曾家、东西坑、王家、谢金坑、杨坊、张家、严坊、井下排、围上、枫坑、港王、大阳坳、自在岭、店仔上、水东、河里下、龙井上、炉坑、上塘源、横坑、碰头、徐田坝、茅坪、大禾、下黄泥坑、小坑、彭湖、法水垄、下排、凤形排、东排、牛咀排、现花山、岭脚下、上黄泥坑、葛荇排、大港上、下村、清?沄、人形窠、石咀头、新屋下、雷公田、枧下、沙港排、竹山下、楂树下、会背、高嵊、彭家山、古源、狗脑盖、源头、唐家、坳上、蛤蟆寨、沈坊、连塘坑、下岭坑、坛坑、张家排、应坊、陈坑、榉州、吴家、井坑、熊家、水都、陈坊、桥头、泗坑、新开岭、响石下、回辛、深水、募林丘、方家、兰家、李家上、万坑、上堡、陈家、大坑、罗坑、饶家陂、黎家、姚家、枫岭上堡、枫岭下堡、王蛇港、大演、上苦竹坑、下苦竹坑、张天咀、砾下、巡检排、郭窠、叶家庄、庵前、大排、上坪、姚家坊、葶山塘、罗家排、吴家屋、江家屋、沙岗岭、石桥案头等自然村125个。
  第五节驿前镇宋绍兴时曾设谨节驿于此,因村庄地处“梅林驿站”之前,故名驿前。明正德时曾称梅驿圩。位于县境南陲。南邻石城县小松、木兰二乡,西毗宁都县湛田乡,北接高虎脑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驿前圩距县城43公里,建国前夕为驿前乡,属白水区。1950年名驿前区。1956年分设驿前、河东二乡。1958年成立驿前人民公社。1968年贯桥公社并入后,改名高虎脑公社。1969年复称驿前公社。1972年析出贯桥公社的贯桥、中寺、赤岭、下坪、西港、麻坑、庄下7个大队后仍称原名。
  1984年6月更名驿前乡,1985年8月改为驿前镇。现辖驿前、船坳、田西、河东、坪背、下王、南坊、姚西、桐斜、横路10行政村,113村民小组,3330户,149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20人。除极少数畲族外,均为汉族。
  境内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呈小型盆地。主河驿前港为吁江之源,出自姚西村血木岭东峦,源头林茂水丰,银泉飞泻,境内流长12公里。建有小(二)型水库2座,水塘坝230口,引水工程50处,提水工程2条,堤防工程1条,机械排灌1站,电力排灌4站。有效灌溉面积118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9000市亩。
  全乡耕地面积16119市亩。为全县唯一的经济作物区。白莲、晒烟和泽泻为该乡传统三大特产,久负盛名,远销欧、美、非洲国际市场。建国后,三大特产仍是优势,1990年全县20%以上的白莲,35%以上的晒烟,以及90%的泽泻均产自驿前。是年,农业总产值1017万元。
  民国时期,全镇殷富颇多:烟、莲行栈多达6家,占全县总数的一大半;有全县最大的赖联登商号,年收晒烟25万公斤,白莲5万公斤,泽泻15万公斤;官僚而兼大地主的赖秀其,家中拥有砖木结构住宅一幢,大小房间100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其结构规模为全县所仅有,其他一般农民亦较他乡为富。群众住宅,也多青砖瓦房。1951年土地改革时,仅驿前街一地就有地主48户。
  由于小溪小涧较多,且落差较大,水量丰,为发展小水电提供有利条件,现建有电站5座,年发电量43.54万度。社办工厂有农机、造纸等行业。1990年工业总产值325万元(是年不变价)。
  广(昌)——瑞(金)公路纵贯该乡南北,全境各行政村均可通汽车。
  镇内古房屋建筑以明代风格为多,飞檐翘脊,古朴典雅,其建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以及工艺之精湛,均为全县罕见。至1990年全镇公私建房25.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21.0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4.10平方米。
  1939年(民国28年)7月,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因日寇侵占省城,曾迁此办学,后因时疫流行,于同年9月转迁白水镇(今赤水镇)。
  境内坪背村有罗汉松一株,高12米,千围0.32米,枝繁叶茂,苍翠葱茏,系明代中叶所植。
  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军曾在此阻击国民党军队进攻,史称“驿前战斗”。
  红军长征老干部,原福建省粮食厅副厅长赖和起是该乡里木庄村人。
  附:自然村村名境内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之天井里、新坊里和千金里的一部分,有村25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33个。1990年末,有油田上、鱼安子塘、大路前、下田均、兴坊、竹山下、苎头山、铁路排、大塘、凤形、姚坊、里木庄、罗家第、上天井、胡洋、撮斗窠、松山下、神能坑、冬瓜咀、三角排、东茅咀、凉企树下、西山下、大树坑、山头岭、桐斜、横岗下、沙背、下湾、新坊、小元、下屋排、莲坑、杨家湾、田南、港背、角前窠、大排上、江下、塘背、矮岭背、外田西、巫畲、黄古门、丁家、雷公坑、旂形、高排脑、坳背、斩蛇咀、里田西、塘角、瑶下、河咀上、斧头脑、福里山下、康头园、王庄、下沙湾、塘边、湖东、翁家边、樟树下、严香咀、野斜坑、西排、陈家庄、肖家山、吴家山、岭背斜、蛇田脑、黄金煅、樟树下、池源、观音咀、横坑、大坑、大禾塘、大宝山、中罗、坪背、长岭上、贯背、东山下、下王、里坊坑、小水、富家庄、嵊头斜、隔背、椒林、尖石下、上砾、下砾、东元排、港背、高岭、陈坊、富下、周坑、横路、流元、瑶古前、彭元、里坑、白家排、科家垄、坳背、六家坑等自然村109个。
  第六节头陂镇始名符家,继又称双溪,后以村头两溪均建头陂,故名头陂。古时是广昌往岭南的通道,曾设武城驿站,位于县境西部。东邻赤水、新安乡,北连柯树乡和翠雷山垦殖场,南和西界宁都县,总面积139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头陂圩距县城24.5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称头陂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为头陂区。1956年分设头陂、东港2乡。1958年头陂、东港、柯树3乡合并成立头陂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头陂、东港2公社。1962年复行合并称头陂公社。1968年柯树公社的前山、塘背、柯树3大队,以及新安公社的立新、下湖、五星、赖坊4大队相继并入。1969年前山、塘背2大队分别划出。1972年立新、五星、赖坊、下湖、柯树等大队分别划出。1984年6月社改乡。1985年3月撤乡改镇。现辖头陂、龙虎、锡坊、山下、塘下、龙港、西港、羡地、双西、边界10行政村,118村民小组,3988户,179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3人。均汉族。
  该镇东南有武夷山支脉,西北有雩山支脉遥遥相望,境内形似小型盆地。主干河头陂港系吁江一级支流,流程长14公里,现建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水库3座,水塘94口,引水工程201条,堤防工程25条,提水工程30处,机械排灌站2个,电力排灌站2个,有效灌溉面积252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3100市亩。
  全镇有耕地面积27428市亩,土地肥沃,盛产粮食,素有广昌粮仓之称,粮食总产约占全县1/5。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60万元。孵幼鸭是传统家庭副业,源于清代,最高年产量33万羽(1962年),幼鸭行销省内外。
  地方工业有电站9座,年发电量63万度。还有农机和副产品加工厂7个。粉丝厂采用薯粉制成的粉丝,以韧性好,不易断,光亮洁白而享有声誉,年产量95万公斤,产品远销省内邻县及福建省泰宁、宁化市场。1990年工业总产值230万元。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钽铌、钛铁、硅藻土、瓷土,尤以锂灰石品位最高,其中硅藻土矿总储量为2700万吨,为我国四大硅藻土矿藏之一,现被列入省“八五”期间的“火炬”科研项目。
  全镇交通方便,城(南)于(都)干线东西贯通,与广(昌)古(竹)柯(树)头(陂)公路相接成一环形。全镇除边沿山区6村小组外,其余各村均可通汽车。
  头陂镇为全县较大的圩市之一。乡足除县内之新安、赤水、苦竹、柯树外,还远及宁都湛田、石上、洛口、东山坝等地。上市产品尤以肉食品最为活跃,从事家禽贩运的商贩近百户,年销量近15万羽。
  境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37所,在校中小学生3285人。塘下村有春秋时代古文化遗址,山下村的莲塘尾有唐建惠安寺遗址。
  原八路军115师旅政治委员、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符竹庭烈士是该镇曹家边村人。
  红军长征老干部,原首都医院党委书记符琳,已故抚顺市公安局局长张连顺均是该镇人。
  1990年末,全镇公私建房达27.92万平方米,其中住房23.0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2.82平方米。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兴城乡之新兴里、仁寿里和安上里,有村42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44个。1990年末有莲坊、真君堂、枧屋、井沄陂、上田、上梅岭、茅坪、姜陂、黄泥湾、山家、背村、候田、枫坑、傅家源、献花山、下堡、上沙坪、金村、鱼子塘、土泉江、窑下园、罗源、锡坊、皮桔树下、山下、长家弯、田北、增江河、黄石咀、南东坑、瓦早、黄均坪、源头、东山头、石背、大路背、廖源、下流咀、下塘下、上塘下、塘下里坑、畴源、彭坊脑、枫林塘、金坑、沙家排、石坑、筛兰、贤乐、下家咀、山头、下风乐、汉里、瓦岗排、罗田、柏上、上风乐、连坊、铁炉排、界上、彭村、传车、朱市埠、田心、罗家窝、大蟑山、西港、羡地、村前、枫江排、竹港下、天西、彭源坑、壕田上、桥东湾、彭源、石流下、外坑、邓岭、里坑、下南桥、饶家、八斗排、中碌、下西、油榨下、刘家、店上、黄石咀、葛斜、塔坑、旧家庄、杉子坑、榨下排、九斗垄、金子坑、陈军山、曾里斜、松树下、李和排、曹家边、陈家坳等自然村103个。
  第二章乡第一节千善乡原名迁善,唐时,因村前有古廊极乐寺,乡民多信佛从善,故据《易·益》“君子见善则迁”之意,取村名迁善。清末省写为千善。
  千善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边陲。东、北两面毗邻南丰县,南连长桥、水南乡,南接甘竹镇,总面积69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千善圩距县城33公里。1949年(民国38年),属龙泉乡。新中国建立后,初名千善乡,1950年设千善、盖竹、高洲、大砾4乡,1956年合并为千善乡。1958年为高洲人民公社,1961年改称千善公社,次年复称高洲公社。1968年撤销,双港、村头2大队并入长桥公社,千善、高洲、盖竹、大碌、上堡大队划属甘竹公社。1972年原划入甘竹公社的5个大队组成千善公社。1984年更为今名。现辖千善、盖竹、上堡、高洲、大砾5行政村,55村民小组,77自然村,1253户,56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人。均汉族。
  境内四面环山,中呈丘陵小盆地,主河千善港发源于盖竹,自北向西南流入甘竹乡大嵊村汇入吁江,全长14公里。有小(二)型水库1座,储水25万立方米,水塘75口,提水工程11处,机耕排灌9站,有效灌溉面积57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36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8440市亩,机耕面积4600市亩,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35万公斤增至1984年的491.5万公斤,增长241.8%;市亩产由1949年的150公斤增至1984年的648.5公斤,亩产翻了3.32倍。1979年曾以高产单位而出席全国农业先进代表大会,获国务院的嘉奖。
  干善乡原来工业落后,交通闭塞,农家以竹筋照明,礁臼舂米。70年代起,乡办工业和交通事业发展较快。现有电站4座,年发电量8.1万度,还有乡办、村办的农机厂、砖瓦厂等8家,工业总产值22.4万元。长(桥)千(善)公路贯通3行政村,县城每日有载客汽车开进,另有村道13条,村村可通汽车。
  至1990年,全乡累计公私建房15.0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4.20平方米。
  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
  红军长征老干部、沈阳军区81875部队副政委周福生是乡内高洲村人。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全属天授乡迁善里,共有7自然村。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8个。1990年末全乡有高庄上、土龚坑、饶家上堡、德恩、油家陂、长窠、塘口、饶家窠、古坊、罗家窠、排上、元上、相见岭、下饶、河背、盖竹、胡元、大煅、堆上、西山、广南亭、小麻、破下、回头、营前、株树窠、龙坑头、叶坑、郭窠、坛石、金斗窠、游知府、竹子篓、王家山、上堡、西坑、罗家边、安源、窑下排、柏秤煅、王泥塘、张王排、东排、西排、小坪岭、高洲、王古岭、郭公山、南塘、上高街、下坪、凤凰、港背、南村下堡、南村上堡、油源、石上、中窠、杨家排、徐家排、南源、大砾、程家、外堡、仙鹤坑、祖山前、南坑、什坑、罗家、桃树坑、蔡家、小〓、孙坊、下湾、石门、雀际、吴家等77自然村。
  第二节水南圩乡乡名水南圩,因茶园、马茨二水在村南汇合而得名。全乡位于县境东部,东毗南丰县傅坊乡和福建省建宁县里心乡,南邻尖峰乡,西连长桥乡,北界千善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水南圩距县城22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属龙泉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设水南乡,1950年设水南、官溪、陈庄3乡,1953年划为张坊、水南、陈庄、官溪4乡,1956年合并为水南、张坊2乡,1958年为水南公社,1968年并入长桥公社,1972年恢复。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水南、官溪、张坊、大庄下、陈庄5行政村,54村民小组,61自然村,1179户,53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人。均汉族。
  水南圩乡地处赣闽边界,峰峦层叠,形势险峻。山地占95%,无平原。主河北有长桥港,境内流长14公里,南有水南港,流长10公里。建有水利工程55处,有效灌溉面积38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100市亩。
  全乡耕地面积8248市亩,机耕面积300市亩。工业较为落后,仅建有小电站9个,年发电量7.17万度,尚有些小型砖瓦厂等乡办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1958年起陆续兴建了县社和社队公路,全乡5行政村均可通汽车。1973年赣闽省际交通要道广(昌)建(宁)公路通车后,交通更为称便。
  至1990年,全乡累计新建住房16.5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27.O平方米。
  乡内文物胜迹有:宋代马茨街银场和竹坑村附近的冶铜场遗址;还有水南圩的刘家祠,是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同志率红军经此攻打建宁时,召开总前委谈话会会址。均为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圩原仅有一条横街,1973年起扩建新街一条,商贾众多,市面较盛。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的迁善里。有自然村8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9个。1990年末有大嵊、邱家、严荣、瑶前、刘家湾、胡家、大坪头、石陂下、排上、庆高山、方村、胡安、丁坑、马茨街、南坑、胡竹窠、官溪、大煅、竹家芬、沙排、黎家圳、三尾咀、溪岭、郭背、石枧、肖家山、郭家岭、易坑、沙背、苦竹、排下、下熊、江家、下廖、太子岭、张坊、竹坑、凉山岽、大庄下、黎家源、董家坪、杨家岭、石乐场、李家、里堡、将军咀、鄢家、外堡、古家陂、张园、茶园、嶂下、上余、下余、新圳、刘家山、陈仔坑、戈家山、陈家咀、陈庄、鲁家咀等自然村61个。
  第三节长桥乡长桥乡据史载,原名烂泥洲,因地处二溪交汇之处,且架有36节木桥,故名长桥。
  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水南乡,南连尖峰乡,西毗沿江乡,北接千善、甘竹二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长桥圩距县城12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属龙泉乡。新中国成立后,初属长桥区,1950年设长桥、株市、上凡三乡,1956年合并为长桥乡。1958年成立长桥人民公社,1968年水南公社的全境(水南、张坊2个大队)和高洲公社的双港大队并入,1972年原水南公社辖地复行划出。1984年更为今名。现辖长桥、双港、村头、中堡、上凡、株市6行政村,79村民小组,105自然村,1738户,78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5人,均为汉族。
  境内四周环山,中呈丘陵盆地。主河长桥港横贯东西,流程约13公里。建有水利工程76处,其中小(二)型水库2座,提水工程3处,机排灌站2个,水泵站1个,有效灌溉面积83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77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11202市亩。
  长桥乡清代以来,仅有手工业生产的夏布,以色泽洁白、质地细密而久负盛名,远销福建。1958年工业生产开始兴起,现有小水电站10座,年发电91万度,还有农机、砖瓦、片石等工厂。
  交通事业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山道崎岖,陆路均以独轮小车为主要交通工具。1958年起,陆续兴建公路,相继建成长(桥)尖(峰)和长(桥)千(善)公路。1973年,横穿境内东西的广(昌)建(宁)国防公路通车后,交通更为便利,目前各行政村,均通公路。
  新中国成立前,有住房面积6.35万平方米。1990年,累计建新房9.5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7.30平方米。
  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
  附:自然村村名全境于清代同治六年(1868年)分属天授乡的吴游里和迁善里,有自然村24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27个。1990年末有上堡、后官、排上、小湾、下堡、黎坊、黄泥、观山、外含田、赖家湾、石田、下家、里含田、上山、和木窠、炉家井、聂田、郑家湾、窑前排、下庄、双树排、珠港、龙会山、对牛嵊、株市坪、棋盘丘、徐坊、楼下山、竹林下、桐车煅、杨麻、老虎坑、九龙排、王家边、大中司、饶源、井塘湾、宋家湾、石头排、子竹山、鹅公排、砾下、金坑、油畲、嵊头、里河、南庄、村头、里坑、寨上、长圳、化坊、蟹眼、下山窠、陈炕头、大坪头、下庙、罗安堡、黄土窠、田西、张家、立山、排上、黄家中、将军坪、牛栏窠、下中堡、彭家山、里峰、水角上、科头、店背、孙家排、塘源、高排、上中堡、下埠、山陂坑、下家山、香花湾、大排、黄金井、大煅、仓上嵊、胡家、草塘、毛家窠、杨背、曾家、神安、西排、吉田、多排、樟木山、大坑、砾上、杨树窠、河脑上、店上、长岭、塘尾、赖坊、黄峰径、三街村、包岭等105自然村。
  第四节尖峰乡境内月池村后山峰突兀,脊顶尖陡,且似“黄蜂吊薮”,故名尖峰。位于县境东部,东邻福建省建宁县之客坊乡,南界塘坊乡,西连赤水、沿江二乡,北接水南、长桥二乡,总面积161平方公里,为广昌县面积最大的乡。乡政府所在地尖峰圩距县城28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观峰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为尖峰乡,属长桥区。1950年设东山、包坊、劳田、营前、营上、下湖、新建7乡。1958年成立尖峰、观前、营前3公社,1961年为尖峰、营前2公社,1962年又合并为尖峰公社,1984年更为今名。现辖黄坊、小坑、沙背、观前、东山、东坪、源头、新建、东营、营前、双湖、包坊12行政村,156村民小组,186自然村,3699户,173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2人。均汉族。
  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层叠,其间沟壑纵横,关隘众多,如茱萸隘、耳珠峰、打鼓寨等,坡陡路曲,甚为险峻。有海拨500米以上的高山25座,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6%。主河有二:一曰尖峰港,二曰营前港,境内流程分别为26里和12公里。至1984年,已建有水利工程185座,其中提水工程3处,堤防工程8条,机械排灌14站,水轮泵2站,有效灌溉面积1.38万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2万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21696市亩,主产水稻。林业中油茶为本乡特产,年产茶油约5万公斤,素有“广昌油库”之美喻。茶坪村的花榈木(俗名红豆树)系珍贵植物之一。沙背村有一株生长400余年的古杉,高29米,围径1.55米,其势犹如巨掌撑天,被誉为江西省的“杉树大王”。
  工厂有农机站、篾席厂、香菇厂、活性炭厂等5家;有电站18座,年发电量16.7万度。竹席编织为历史传统产品,工艺精细,久负盛名,畅销于省内外市场。.1978年编制的龙凤竹席曾参加北京、广州全国展销会,获得外商的赞美。
  尖(峰)长(桥)公路接上广(昌)建(宁)公路干线。境内各村均通汽车。
  1990年,全乡累计建房18.0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9.10平方米。
  现有初级中学1所。
  乡内老街的廖家祠系尖峰红军游击队队部驻地。1932年(民国21年)7月,尖峰游击队在队长邓老四的指挥下,曾以阻击国民党军队许克祥部的先遣队追寻,胜利完成掩护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总部过境任务,被称为“铁的游击队”。小街的胡家祠、余家祠为毛泽东、朱德旧居。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廖鼎祥是该乡双湖村中屋下人。原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柏龄是该乡东山村人。
  附:自然村村名全境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吴游里,有自然村23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28个。1990年末有斗口、双莲窠、石背(排仔下、井尾、陈家)、乌石背、涂家湾、皮子丘、上廖湾、窠口、大塘背、喜家园、夏家田、曾家庄、东边排、黄土岭、里白马洞、外白马洞、塘窝仔、石板坑、半山、龙端嵊、栏山、杉山洞、茅山、石薮、窑嵊、野坑、黄坊、危家湾、九斗、排下、寨下坑、里坑、汪咀头、何家山、苦竹坑、上坑、隔背山、南源、葛荇排、大窠、独尾、杨家畲、塘窝、大坪山、淇山、中堡、黄家石、冷浆、坑尾、桐家山、上〓、〓下、方田排、党坑、马尾砾、大坑、合港、大排、滑石、岭脚下、吕家、龙法背、鹅公丘、横嵊、茶坪、竹马坑、沙背、严洋、大塘、西坑、格边、南桥坑、劳田、里坑、石〓下、坳背、黄茅田、窑下、石户坑、银缸坑、竹坑、郭下排、胡家塘、东坪、上山、下山、葶窠、易源、大煅、胡村砾、连塘、法下、上巴溪、下巴溪、上〓、王家店、孔家窠、嶂上、芹香、芋坑、曾家山、沄仔窠、砾下、隔边、高〓坑、砾上、蜈蚣煅、沙罗上、金竹坪、丁家岭、龙窟、何家石笼、新屋角、余家堡、王家窠、新打石窠、老打石窠、学堂湾、桥头排、观前、白马岭、新屋下、下坊、田心、黄泥煅、小洋背、梭罗窠、营下、猫眉脑、谢家窠、王家、茶园、余家排、陂肚、营水、水南煅、耙头嵊、杨家坳、掘口、塘湾、老屋下、沙背、高马坑、下里坑、营前、王石塘、胡竹坑、西湖、椒树下、湖竹、官田上、围下、彭田湾、窑下、虎尾、柴坑、白马煅、包坊、高茶窠、白沙源、上排、里堡、外堡、上庄、包家窠、姑山、茶窠、沙背、排仔上、龙头坑、下湖、油榨背、中屋下、溪南、下江家、郭上、株树背、石子上、大塘背、横塘背、邱家畲、蒋家、连家坑、早禾坪、青山下等自然村186个。
  第五节塘坊乡原名金井村,以唐姓居此改名唐坊堡,后取其带土生根,千秋繁衍之意,遂称塘坊。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福建省建宁、宁化2县,南界石城县,西毗杨溪乡,北接尖峰、大株2乡,总面积88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塘坊村距县城46公里。建国前夕属株溪乡。建国后初属白水区大株乡,1950年设塘坊、张坊、熊坊3乡,属尖峰区。1951年改属大株乡,1953年增设溪田、陈坊2乡,1956年设溪田、塘坊2乡,改属赤水区。1958年成立塘坊公社,9月大株公社并入,1961年分为大株、塘坊2公社,1968年又合称塘坊公社。1984年6月复分大株、塘坊2乡,析出新溪、北坑、新民、横山、大株、官庄、视坑7大队归属大株公社,并改今名。现辖村里、张坊、溪田、熊坊、田腰、池源、李庄、塘坊8行政村,77村民小组,113自然村,2065户,90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0人。均汉族。
  境内四周群峰壁立,千嶂叠叠,自古以来即为赣闽交通孔道,素有“入闽咽喉”之称,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境内山地占总面积9696。海拔500~1200米以上的高山8座,牙梳山向西伸出的牛牯岽,主峰海拔1252米,为全县最高点。主干河塘坊港源自牛牯岽,自东南向西北流,至赤水乡清潭村的石咀头注入吁江,境内流程22公里。建有小(二)型水库1座,水塘40口,引水工程336处,提水工程3处,电力排灌3站,水轮泵4站,有效灌溉面积7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5500市亩。
  全乡耕地面积9745市亩。主产水稻,70年代发展柑桔,近几年塘坊西瓜颇有名声,年销售逾1万公斤。养畜业生产历史悠久,所产之黑猪,因具有皮薄、肉嫩、耐粗饲的特点,为我省优良猪种之一。乡民素有饲养母猪的习惯,向为全县仔猪供应基地,1984年户均养猪0.5头。
  乡办工业中,除建有电站5个,年发电量23万度外,还有农机站、造纸厂、蚊香厂等17个。
  该乡境内山高岭峻,路窄林深,建国前仅有几条鹅卵石砌就的山间小径通往四邻,石径羊肠,盘旋曲折,平民百姓,投足为艰。建国后新修公路4条,机耕道3条,村村可通汽车。
  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1990年止,全乡公私建房14.53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8.06平方米。
  境内著名胜地望军山,突兀万刃,巍峨耸立,中有岩洞,或似佛像,或似狮龟猿鹤,千形百态,不胜观赏。山顶建有鹅嵊庵,南宋文学家、枢相邑人陈宗礼曾匾其门堂,今题刻犹存,为僻地一绝。
  附:自然村村名全境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长上里。有自然村6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18个。1990年底境内有高坑、窑前塅、窑下、陈坊、大丘坝、豹虎嵊、下村、冷水、罗家庄、下古岭、上古岭、塘坊圩、亭仔下、嶂下、新塘、老屋下、外庄、里坑、砾上、唐家里庄、江家、石子庙、下官庄、川龙窠、官田、芹菜湖、决坪、葫芦石、石坑、长窠、楮树窠、上官庄、大岩、垄西堂、晒禾场、樟树下、广居前、河滩上、桃林庄、井溪、琵琶口、大湖山、马头嵊、淇口、横嵊、鲤鱼丘、尖脊嵊、高坪头、鹅公脑、中煅、蜈蚣嵊、竹山下、新屋下、中屋下、上窠、谢家、罗家庄、岭下、熊坊、井头背、付犁丘、阴山下、枫窠、池家桥、长竹城、野猪坑、大坪头、东坑山、鸭仔岭、浪塘嵊、中村、梨树排、桃树窠、村头排、沙窠、圆山、寨上、丝茅排、船坑、塘坊坝上、谢湖排、曾家湾、汪家排、镜里、百纳丘、肖家、中高嵊、上高嵊、陂树坑、焦畲、黄竹煅、东边排、边丘、横煅、焦坑、小坝、李家、矮坪煅、草〓爬山、界下山、冯家、金家地、中煅、清明寺、楼子上、李庄、叶家、叶家老屋下、山下、朱石背、塘下山、塘背脑、竹麻塘等自然村113个。
  第六节大株乡该乡古时以该地野葛茂盛,名葛坊村。后葛荇枯死,遂以村东侧大株树为名,称大株。位于县境东南部,处赣闽两省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西侧。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客坊乡,南与塘坊乡毗连,西接杨溪乡,北与尖峰乡相依,西北与赤水乡紧靠,总面积66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大株村距县城40.5公里。建国前夕属株溪乡。建国后,初大株乡属白水区。1950年分设北坑乡、大株乡,隶属尖峰乡。1951年设新民、大株2乡,属大株区。1956年改属赤水区。1958年8月成立大株人民公社,9月并入塘坊公社,1961年复分为大株公社,1968年再次合入塘坊公社。1984年6月从塘坊公社析出,称大株乡。现辖新溪、北坑、新民、横山、大株、官庄、视坑7行政村,66村民小组,1630户,72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6人。
  主河大株港北流至赤水乡石咀头村入吁江,境内流长逾10公里。建有水利工程427处,其中水塘125口,引水工程300处,堤防工程2条,机械排灌1站,电力排灌1站。有效灌溉面积54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46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8110市亩。
  地方工业有电站1座,年发电量59万度。还有萤石矿、砖瓦厂、榨油厂、碾米厂、鞭炮厂等22个工厂(场)。1984年工业总产值25万元。其中萤石矿开采于1973年8月,年产量二千余吨。
  建国后,新修的广(昌)塘(坊)公路经过这里。全乡有半数行政村可通汽车或拖拉机。
  圩市街道为条石路面,至1990年止,全乡有住房11.9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4.60平方米。
  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的营下村,系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民族英雄岳飞手书“墨庄”木匾处。现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自然村村名境内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长上里,有村4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7个。1990年末有刘家、高家、坪脑嵊、吴家、长岭、王家、砾石、余家、上砾石、煅背、袁家、丰火屋、上横山、杨家田、罗家、高排、下横山、桥煅、上砾下、鉴里、港背、马安石、石子岭、山前排、鱼法、下碌下、焦林坑、陈家:高嵊、营下、上排、店下、杨坑、青山下、水西排、店目前、芒东坑、枧坑、陈甫庄、苦竹坑、刘家下村、江坳、金盆嵊、李家田、伏斗、里庄等自然村46个。
  第七节杨溪乡位于县境南部,东接塘坊乡,南界石城县木兰乡,西连驿前乡、高虎脑乡,北邻赤水乡,总面积69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下模村距县城35公里。建国前夕属株溪乡。建国后,初属白水区模溪乡,1950年分设桂模、杨溪、江背3乡,属驿前区。1951年改属大株区,1953年分属大株区塘角乡、东坑乡和驿前区江背乡。1956年下模、东坑、高排、杨溪4村组成杨溪乡,下模、江背2村并入贯桥乡。1958年将上述6个村组成杨溪人民公社,同年并入赤水公社。1961年将原并入赤水公社的大队分开恢复杨溪公社,1968年复行撤销,将下模、东坑划入赤水,其他大队并入高虎脑公社。1972年又恢复杨溪公社,辖区与1961年同。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下模、东坑、高排、杨溪、江背、下模6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1488户,62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人。均汉族。
  境内东西高山连绵,中部河沟纵横,形成一条狭谷地段。山地占总面积97%,主干河杨溪港,在境内长13公里,流经下木村与驿前港汇合。建有引水工程171处,蓄水工程18处,有效灌溉面积40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800市亩。
  有耕地面积9780市亩,主产水稻,并产白莲、烟叶。全乡仅有电站9座,年发电量11.4万度。乡内有县乡公路一条,乡村公路通各行政村。至1990年,全乡累计有房13.22万平方米。宋代探花、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陈宗礼为本乡人氏。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之金沙里,有村4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8个。1990年末全乡有下模、中心坑、何家煅、柴坑、上坪、炉窠脑、斗半坑、杨家排、土楼仔、桂湖、苦山、塘角、西岭上、松林、邓家、刘家、柘林、邓家排、高家排脑、王泥岭、店上、西坑、屯田、军田、东坑、龟咀下、高家庄、新屋里、增家庄、田心、腊山脑、外排、跳煅、严坑、山塘尾、湖罗石、泽垄、江背、军田排、里元、半境、上陌、下陌、汪家庄、河排、中〓、檀岭、罗家场、石坑、山庄、大垄、椒树排、青山、上斜、山窠、高排、柿坑、杨树煅、何家庄、枫林头、上村、陌坑、增庄、沄家湾、红港上、增坊煅、西头、下长圳等68个自然村。
  第八节高虎脑乡原名贯桥。因村后之高虎脑山,系1934年(民国23年)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为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后易名为高虎脑乡。
  高虎脑乡位于县境之南部,东靠杨溪乡,西毗宁都县湛田乡,南邻驿前乡,北接赤水乡。四周群峰耸立,山势嵯峨,极为险要。总面积92平方公里,山地占95%。乡政府驻在地贯桥村距县城34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夕属驿前乡。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属白水区贯桥乡,1950年分设寺桥、西港、西溪3乡,隶驿前区,1956年设贯桥、中寺2乡,隶属赤水区。1958年分设中寺、贯桥2个公社,同年合并为贯桥公社,1961年又分设贯桥、中寺2公社,1962年合并改称高虎脑公社。1968年与驿前合并仍称高虎脑公社,1969年改名驿前公社。1972年与驿前公社分开,称贯桥公社,1983年9月复名高虎脑公社。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贯桥、中寺、赤岭、石岌、招禾、麻坑、庄下、苦竹8行政村,61村民小组,71自然村,1352户,58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1人。
  河道境内流程驿前港为12公里,中寺港为10公里。有引水工程123处,水塘60口,有效灌溉面积75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64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9948市亩,机耕面积200市亩。经济作物中的白莲、烟叶、泽泻是县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白莲、烟叶分别占全县总产的13%和12%。境内林业资源丰富,年产木材近千立方米,毛竹近万根。油茶林2393市亩,产油2860公斤,为本县“油库”之一。稀有珍贵树种有黄金桥的湖南石楮。
  全乡有电站6座,年发电量5万度。乡办工厂有瓷厂、农机站以及竹木加工厂。中寺村一带的陶土,质地优良,经景德镇陶瓷学院测定:含二氧化硅91.75%,比景德镇瓷土高2.31%,为广昌制瓷工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境内有贯穿南北的广(昌)——瑞(金)公路,6行政村均可通汽车。
  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至1984年全乡有住房11.3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7.40平方米。
  贯桥村原无圩期,1978年新辟街道一条,逢早晨为市。该乡中寺村历来有圩市,后废。
  1934年8月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高虎脑战斗”和“万年亭战斗”,红三军团第五师政委陈阿金和三军团后勤部卫生部长何复生在此牺牲。建国初,在贯桥村侧曾立高虎脑战斗纪念碑,供人凭吊。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南丰乡之千金里、寺川里和金沙里。有村19个。1949年(民国38年)末,有村26个。1990年底有贯桥、七里坑、王地、高庄、黄家、张家、村里、排上、中含排、羊角咀、曾家排、石岭坑、中舍、刘家坑、楮树坑、店上、上新屋下、新屋下、徐家湾、下寺、西坑、袁家地、陈地、桃林、中寺、赵家岭、上家、下岳坑、上岳坑、赤岭下、门家煅、案山坝、洪水坑、王泥丘、白石坑、石岌、斜岭下、杨地、王家斜、招禾排、老虎岩、猪仔坑上村、猪仔坑下村、黄连山、峰斗坑、竹子排、蛤蟆咀、高咀、江坝场、白茅窠、寒门山、麻坑上村、麻坑下村、上新屋、中地园、老厅下、沙洲、田北、郑家、上庄、毛畲、下庄、黄沙坑、金坑、青音、苦竹下村、官坊、猫眉咀、苦竹上村、良田等自然村71个。
  第九节新安乡位于广昌中部,东北连沿江乡,东南接赤水乡,西靠头陂乡,西北界翠雷山垦殖场,总面积82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茨菰脑村距县城12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安湖乡。新中国成立后初设新立、赖坊、下湖、新安4乡,隶头陂区。1950年9月分设彭田、新安、下湖、新立4乡,隶属于白水或头陂区。1953年分设新安、下坪、.下湖、赖坊、新立5乡。1958年将立新、下湖、彭田、五星、赖坊、下坪、新安等7村合并成立新安人民公社。1968年撤销新安公社,立新、五星、赖坊、下湖4大队划入头陂公社,彭田、新安、下坪3大队划归城郊公社。1972年恢复新安公社,下辖范围与1958年同。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立新、五星、赖坊、下坪、彭田、下湖、新安7行政村,64村民小组,1756户,80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4人。均汉族。
  境内南有石梁港,北有头陂港,流程分别为11和9公里。全境五分之四的面积均属头陂港流域。现建有小(二)型水库5座,水塘17口,引水工程52处,提水工程12处,机械排灌4站,水轮泵9站,堤防工程8条,有效灌溉面积68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8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10530市亩,主产水稻,兼种白莲、烟叶等养殖鱼苗为该乡农家传统副业,畅销全县农村,年销售幼苗达7万余尾。下湖村种植的辣椒,以个大、辛辣、上市早而驰名县内市场。
  乡办工业仅有小型电站10座,年发电量241万度,其他则为少许村办工业。境内矿产有铜、钼和稀土,尚待开发。乡内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的“牛圩会”,起源于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年),近代以来,每年还伴有土特产、日用品物资交流,省内外赴圩者多达数千人,耕牛成交额最高为1983年的30万元。
  境内交通方便,(南)城于(都)公路、广(昌)瑞(金)公路由县城南来在此分道,一往西去,一往南行,各村均有公路相通。
  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至1990年全乡有房11.8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3.30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前,居民用水困难,饮水多为塘水。近年来乡卫生福利事业发展快,1984年全乡已打井318口,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
  红军长征老干部、已故云南水利厅副厅长李步高是该乡人。
  附:自然村村名全乡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分属南丰乡的文会里和兴城乡的新兴里,有村6个。1949年(民国38年)有村8个。1990年末有门楼里、茨菰脑、河里上、步里、界牌石、楂林、笤箕窠、安田、角坑、下廉镜、塘窠、下塘湾、上塘湾、土家湾、杨家源、新屋里、拖南、谢家窠、何家、大坑、郎君桥、赖坊、敖口、杨家法、山背、厚源、下湖、枫林口、余家下、游家上、白沙坪、上湖、江家排、葶地坑、下村、陈坊、石壁、彭田、芭蕉下、江家湾、油榨坪、芋坑、新安、黄泥田、黄沙、沙坑、水口、王家山、下坪、吴陂、芦家排、下堡、上堡、里端、枫树下等自然村55个。
  第十节柯树乡原名建洛源,后以境内有柯树片村而易名为柯树。位于县境西部,东北与翠雷山垦殖场相连,东南与头陂乡接壤,西毗宁都县,南北长而东西短,总面积59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前山村距县城37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宁都县古夏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6月划归广昌,成立柯树乡。1958年改建柯树、前山、塘背3大队属头陂公社。1961年成立柯树人民公社,辖塘背、芦斜、前山、柯树、吴家坊5大队。1968年又并入头陂公社。1969年塘背、前山划属苦竹公社(后为古竹垦殖场),1972年仍恢复柯树公社。1984年6月更为今名。现辖前山、塘山、柯树3行政村,36村民小组,37自然村,732户,34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户,317人。均汉族。
  境内群山起伏,层峦矗立,山岭狭谷交错排列,山地占总面积95%。主干河柯树港源于境内塘背村,西流入宁都县,为梅江水系。境内流程约25公里,是广昌唯一不属抚河流域的乡。建有小(一)型水库1座,水塘42口,引水工程117处,有效灌溉面积3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3000市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6674市亩,主产水稻,兼种大豆、白莲、烟叶、花生等作物。
  工业生产处于低谷,除建有电站6座,年发电量8.42万度外,仅有少许手工业厂坊。
  交通一向闭塞。建国后,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县乡办的广(昌)——苦(竹)——柯(树)——头(陂)环县公路南北贯通,94%的自然村可通汽车,彻底改变了过去“车不能走,马不能骑,天晴走路会湿裤,下雨行路满身泥一的交通困境。
  无圩市,农民贸易多赴邻乡圩集。
  1990年,全乡建房11.83万平方米。乡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
  附:自然村村名全境在新中国成立前属宁都县管辖,村数不详。1990年末有上芦斜、下芦斜、下严坑、瓦岭排、坞上、麻斜、下来.、井坑、三门桥、塘背、麻斜坳、坳下、下斜、茶园窠、管竹坑、坳背田、高界、和睦坑、陈田、东沙坪、铜盆下、上高排、下高排、王斜、麻元、廖坑、坪头咀、皮猪湾、枫树湾、吴家坊、柞树下、社下、许坊、贯上、大湾、社公咀、邹源等自然村37个。
  附录:清同治六年a867年)广昌县乡、里、村名称全县共设天授、南丰、兴城3乡。
  天授乡置11里。一图里辖东园堡、菜下园、张王庙前、濠塘、烟皮巷5村。二图里辖学字桥、十字街、学背、大街、马埠街、佛流口、新港口、新桥头、大堡坊、中街、新街、骆家巷、贞女巷、后塘、社下、黄家堡、大路、谭家园18村。西隅里辖县前、陈家港、京茶巷、节义巷、河东、塔背、刘家坑、平西坝、涂陂、龙岗下、西仓下、小熏、祝家陂、小港、河东洲、温家陂、鸬鹚17村。北隅里辖孙坊街、衙背、禅师桥、十八王庙前、双节巷、北隅、太平岗、学堤学堰、永兴寺前、金钟岗10村。揭坊里辖焦坑、白田、合路口、大坑、龙泉观前、小茗坑、茗坑、奇岭、茉山下、顺化坪、青铜、熟源、南陇岭、羊面岭、梅林、中坊、何家井、丁陂、新陂、黄潭陂、彭车陂、孙婆车陂、斗角潭、石鼓潭、揭坊铺、响石陂、薰田鱼陂、青水塘、乌石岗陂、石螺30村。土屯里辖赤岸、游鱼、跃龙桥、祝家山、到庄塘、下里峰、通判凹、洲圳头、把茅陂、军务潭、风陂、层陂、七晶潭、龙湖潭、高陂15村。吴游里辖株市坪、中羊港、王坊、涝田、鸡龙岗、车干岭、小坑、大坑、东山、砾上、仁丰、月池、尖峰、源头、徐坊、观前、椒园、开城、祥师凹、牛栏窠、东坪、白马岭、大村、下坊等24村。麟角里辖甘竹、奥查、刘家陂、下堰、长塘5村。文下里辖株溪:坪上、水兜寨、长生桥、关牛洞、赤石渡、沙坪、马坑、五湖坪、株桥铺、石子岭、社湖堰塘12村。文上里辖丁家、尧山、苦竹、水运、潘田、村头、西英陂、鸡婆坑、大陵、猪湖、牛眠潭、黄竹迳、石壁、松竹、下堰塘16村。千善里辖董家店、小际、大际、熟源、水南、千善圩、窝头、六尺、张坊、大仓背、上里峰、下徐、犁树岭、猪牯岭、南中里、曹窠、走马岭、米方凹、南村、双港、修源、百都里、羊背、南上、扣猪段、长桥、田塘堰、容坊、浮竹里、上徐、陈陂、黎家源、龙龟潭33村。
  南丰乡置8里。文会里辖文会堡、回新里、彭田、白田、巴口桥、唐罗山、泥潭、古源、德兴里、莺坊、黄竹、下岭坑、木桐湾、榉州、西坑、穿石、隔塘、戈阳陇塘、白家车、社背塘、水田伏洲、大兴塘、上车陂、大义、松竹、坪塘、下塘27村。监南里辖白水市、大冈上、徐田坝、姚家坊、杨坊港、风吹岭、小坑、大禾、古格、青潭、彭湖、严坊、苦竹坑、军营陂、回新、深水、燕石陂、磨石陂、龙井、大窠塘、十里圳、拍木石等22村。长上里辖唐坊堡、邱坊、大株、麻溪、石壁塘、仙人井、溜坑、视坑、渔潭、小株10村。天井里辖天井堡、长岭上、姚坊、池源、大畲、永业、中罗、姚畲、椒林、下黄、沈山庄、吴家山、翁家边、天井湖、于井、天井、龙潭17村。新坊里辖新坊堡、罗村、中社排、坪上、桂湖、驿前圩市、西林贯前陂7村。千金里辖麻坑、庄下、苦竹、巫畲、田西、金坑、唐山、含山、刘家坑、黄禾坑、黄沙坑、塘角、石狮潭12村。寺川里辖岳坑、下寺、中寺、上寺、半桥、梁田6村。金沙里辖楮树坑、洪水坑、杨坑、下陌、桂湖、杨家排6村。
  兴城乡置3里。新兴里辖头田、增田、枧湖、竹桥、花桥、标头、石龙潭、郭家陂塘、竹桥铺、龙凤岩、郎君桥、石云龙潭、金井、深水陂14村。仁寿里辖头陂圩市、仁寿公馆、横田、锡坊、邱家庄、米洲潭、令安里、畴源、金坑、廉1漕公湘螺、下塘、大坑、豪田、吉祥、背门塘17村。安上里辖窑前、山上、北上、丰乐、段里、沙陂、龙潭陂、刘家陂、双港、孙陂、龙湖、岗背陂12村。
  附:县城现状图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