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5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6
页码: 17
摘要: 本章介绍了广昌县及下辖乡镇的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了古代三乡、民国保联乡镇、苏区时政区、新中国成立后政区四个时期。
关键词: 行政区域 区域变动

内容

第一节古代三乡自南宋至清末,广昌设天授、南丰、兴城三乡,以乡领里。其间图、里规模代有变动,但乡界未变。清同治六年(1867年),广昌县设3乡、22里、334村。
  天授乡辖一图里、二图里共23村,西隅里17村,北隅里10村,揭坊里30村,土屯里15村,吴游里24村,麟角里5村,文下里12村,迁善里33村。
  南丰乡辖文会里28村,监南里22村,长上里10村,天井里16村,新坊里7村,千金里12村,寺川里9村,金砂里3村。
  兴城乡辖新兴里14村,仁寿里17村,安上里12村。
  (此为清同治六年广昌县总图) 第二节民国保联乡镇 1926年(民国15年)11月,县内划分二十四里。1934年,国民党“南昌行营”颁发《各县分区设置办法大纲》,广昌全县划为九区。1937年,推行保甲制度,全县设4区、20联保、188保、686甲。1940年,改设乡、镇取代保联。1941年,调整部分保甲,设134保,1196甲。1947年3月10日,由20个乡镇缩并为2镇、8乡,即:城厢镇设8保76甲;原白水镇、留田乡合并为白水镇,设13保118甲;原顺化、土屯乡合并为麟角乡,设13保109甲;原甘竹、芰田两乡合并为甘竹乡,设14保114甲;原水南、长桥、千善三乡合并为龙泉乡,设15保131甲;原观前、尖峰两乡合并为观峰乡,设12保117甲;原大株、谟溪两乡合并为株溪乡,设14保151甲;原驿前、贯桥两乡合并为驿前乡,设15保48甲;原头陂镇、贤乐乡合并为头陂乡,设14保106甲;原新安、下湖乡合并为安湖乡,设13保99甲。
  第三节苏区时政区苏区时,广昌政区曾有3次变动。
  1931年(民国20年)1月,广昌县革命委员会建立。设甘竹、头陂、尖峰、青桐、城市、赤水、长桥、大株等8区51乡;1932年1月,增设巴口、新安、水南、千善4区,共12区,93乡。
  1933年4月26日,设甘竹、头陂、尖峰、青桐、城市、赤水、长桥、大株、新安、巴口、水南等11区,87乡。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指示,为粉粹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决定缩小政区,置赤水县,将尖峰、大株、赤水(以上原属广昌)、马头(原属宁都)、木兰、高田、驿前(以上原属石城)划入,后增杨溪、中寺2区。广昌县设9区。’ 1933年7月~1934年6月苏维埃政区广昌县: 甘竹区辖:甘竹、徐陂、鹅龙、株溪、上元、坪上、三元、龙溪8乡。
  长生区辖:樟树、朝华、赤岸、下兰、长嵊、长生6乡。
  尧山区辖:古竹、尧山、潘田、新田、大陵、青桐6乡。
  头陂区辖:东港、上西、信羡、横田、罗田、大维、龙虎、头陂8乡。
  新安区辖:新安、下湖、下西、彭溪、吉祥、鳌口、林鹅7乡。
  城市区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4乡。
  巴口区辖:举州、文会、泌坊、巴口、大塘、小港6乡。
  长桥区辖:东坪、株市、上凡、长桥、株江、大砾6乡。
  水南区辖:水南、月云、官溪、六尺、港下5乡。
  赤水县: 尖峰区辖:尖峰、源头、东山、劳山、劳田、观前、营前、上湖8乡。
  大株区辖:横山、视坑、大株、北坑、张坊、塘坊、熊坊、田腰、池源9乡。
  赤水区辖:回辛、大禾、杨坊、清云、章甫、凤岭、留田、姚家坊8乡。
  中寺区辖:下坪、石果、中寺、西港、坳下、贯桥6乡。
  驿前区辖:麻坑、巫斜、坪背、驿前、河东、姚西、大排、同意8乡。
  杨溪区辖:江背、下陌、杨溪、东源、塘角、下模、东坑7乡。
  马头区辖:罗斜、陈地、塘胜岭、马头、田埠、东龙、武村、小坪、肖高9乡。
  高田区辖:高田、下坪、龙头、郑屏、琴高、湖坑6乡。
  1934年6月,红色区域大部失守,广昌、赤水2县合并为广赤县。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政区 1949年9月27日,广昌县全境解放。10月设4个区,辖3个镇,17个乡。
  城关区辖城关镇、麟角乡、甘竹乡、顺化乡、芰田乡。
  长桥区辖长桥乡、尖峰乡、观前乡、千善乡、水南乡。
  白水区辖白水镇、大株乡、杨溪乡、驿前乡、贯桥乡、留田乡。
  头陂区辖头陂镇、贤乐乡、下湖乡、新安乡。
  1950年10月,缩小区、乡(镇)规模,设6区,辖72乡。1951年11月增设甘竹、大株2区,全县共8区、2镇、68乡、326行政村。1953年设8个区、102乡(镇)。
  1953年广昌区划第一区区署驻城关,辖城关镇、芰田、长嵊、青寿、文会、新安、小港、焦坑、大塘、青桐、白田、顺化、留华、潘田13乡。
  第二区区署驻甘竹,辖甘竹、东源、大嵊、朝华、答田、株溪、图石、鹅龙、罗家、坪上、龙溪11乡。
  第三区区署驻长桥,辖千善、村头、长桥、株市、大砾、盖竹、中堡、上凡、高洲9乡。
  第四区区署驻尖峰,辖尖峰、东山、东坪、包坊、劳田、新建、营前、上湖、小坑、观前、营上11乡。
  第五区区署驻塘坊,辖陈坊、杨溪、张坊、小株、塘坊、熊坊、塘角、新民、横山、大株、淇田、东坑12乡。
  第六区区署驻驿前,辖田西、驿前、河东、坪背、南方、姚西、贯桥、西水、青庄、中寺、同意、江背12乡。
  第七区区署驻赤水,辖赤水镇、石梁、清潭、回辛、枫岭、大禾、砾下、沈坊、杨坊、下坪、留田、章甫11乡。
  第八区区署驻头陂,辖头陂、双西、贤乐、西港、东港、边界、罗田、建设、藩地、龙港、新立、赖坊、解放、龙虎、下湖、大际16乡。
  1956年8月,缩区并乡,存3区、2镇、28乡。1957年增头陂、驿前、大株、尖峰4区,撤城关区,共分6区和县直属2镇5乡共30乡镇。
  1958年8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政社全一,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又是生产组织形式。初设20个公社、1镇、1个垦殖场,同年12月调整为12个公社、1镇、1个垦殖场,辖149个生产大队,1060个生产队。
  赤水公社辖古源、沈坊、留田、枫岭、天嘴、章甫、回辛、上坪、石梁、杨坊、大禾、清潭、姚家坊、杨溪、下模、东源、东坑、塘角18个大队。
  驿前公社辖驿前、船坳、田西、河东、坪背、横路、姚西、小坑、尖石、新坊、南坊11个大队。
  贯桥公社辖江背、贯桥、中寺、西港、下坪、招禾、麻坑、庄下、苦竹9个大队。
  塘坊公社辖村里、新淇、新民、横山、大株、官庄、视坑、张坊、淇田、熊坊、田腰、塘坊、池源、李庄、小株15个大队。
  头陂公社辖胜利(头陂)、龙虎、和平(茅坪)、锡坊、山下、塘下、金坑、塘背、龙港、汉岗、罗田、西港、羡地、上西、下西、边界、前山、柯树18个大队。
  新安公社辖立新、赖坊、下湖、下坪、青寿、店埠、捞港、小港、曙光(新安)、和平(彭田)、杨家源11个大队。
  尖峰公社辖黄坊、上坑、小坑、沙背、劳田、观前、开城、东山、源头、新建冻坪、东营、南坑、营前、包坊、下湖、上湖、双淇(横塘背)18个大队。
  水南公社辖水南、官溪、张坊、陈庄、大庄下5个大队。
  长桥公社辖长桥、中堡、上凡、株市、徐坊5个大队。
  甘竹公社辖下兰、桥头、清水、长嵊、青桐、联合(甘竹)、罗家、胜利(鹅龙)、赤淇、图石、徐陂、东源、洙淇、龙淇、大嵊、三元(砖头岭)、坪上、朝华、答田、长生、樟树21个大队。
  高洲公社辖千善、盖竹、上堡、高洲、大砾、双港、村头7个大队。
  大塘公社辖北门、石塘、留华、大塘、文会、火星(顺化)、前进(新陂)、胜利(白田)8个大队。
  翠雷山垦殖场辖古竹、尧山、大陵3个大队。
  城关镇辖建设、胜利街、揭家堡3个居民委员会。
  1961年11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公社增至21个,所增公社为中寺、杨溪、大株、柯树、东港、营前、千善、芰田、尧山。大队增至202个,生产队1445个。镇、场不变。
  1962年上半年设赤水、头陂、尖峰、甘竹4区,分辖19个公社。县直辖城关、古竹两镇及大塘公社。下半年,调整为17个公社、1镇、1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政区变动3次。1968年为8个公社、1个垦殖场。1969年为9个公社,并恢复城关镇。1972年增为14个公社、1个镇、1个垦殖场。
  1982年仍设14个公社、1个镇、1个场,但公社所辖大队各有增减。1983年,城关镇更名为吁江镇,城郊公社易名为沿江公社。
  1984年,全县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村的建置。公社更名为乡(镇),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原塘坊公社析为塘坊,大株两乡。1986年沿江乡并入吁江镇。
  1990年全县行政区划为6镇10乡。
  吁江镇辖下兰、桥头、赤岸、清水、顺化、青桐、大塘、小港、白田、文会、青寿、北门12个行政村。
  苦竹镇辖苦竹、洽港、尧山、〓头、大陵5个行政村。
  头陂镇辖头陂、龙虎、锡坊、山下、塘下、龙港、西港、羡地、双西、边界10个行政村。
  驿前镇辖驿前、船坳、田西、河东、坪背、下王、南坊、姚西、桐斜、横路10个行政村。
  赤水镇辖古源、沈坊、留田、回辛、枫岭、天嘴、龙水、大禾、清潭、上坪、章甫、石梁、杨坊13个行政村。
  甘竹镇辖甘竹、樟树、罗家、鹅龙、图石、东源、株溪、龙溪、坪上、朝华、答田、大嵊12个行政村。
  新安乡辖立新、五星、下湖、赖坊、新安、彭田、下坪7个行政村。
  杨溪乡辖下木、下陌、东坑、高排、杨溪、江背6个行政村。
  柯树乡辖前山、塘背、柯树3个行政村。
  塘坊乡辖村里、张坊、淇田、熊坊、田腰、池源、李庄、塘坊8个行政村。
  大株乡辖新溪、北坑、新民、大株、横山、官庄、视坑7个行政村。
  高虎脑乡辖贯桥、中寺、赤岭、石圾、招禾、麻坑、庄下、苦竹8个行政村。
  尖峰乡辖黄坊、小坑、沙背、观前、东坪、东山、源头、新建、东营、营前、包坊、双淇12个行政村。
  长桥乡辖长桥、双港、村头、中堡、上凡、株市6个行政村。
  水南圩乡辖水南、官溪、张坊、大庄下、陈庄5个行政村。
  千善乡辖千善、盖竹、高洲、上堡、大碌5个行政村。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