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中国成立后广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41
颗粒名称: 五、新中国成立后广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类号: F127
页数: 3
页码: 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经过4年,广昌城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改革,彻底地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奴役人民的惨痛历史。经过反复纠正“左”的失误,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就更加辉煌。
关键词: 广昌 社会经济 新中国

内容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经过4年,广昌城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改革,彻底地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奴役人民的惨痛历史。经过反复纠正“左”的失误,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就更加辉煌。
  总体经济实力 1990年同1978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当年价)增长2.30倍,达到22303万元;国民收入增长1.52倍,达到1024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增长1.15倍,达到11017万元,比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增长6倍。1990年社会总积累率21.45%,积累总额2572万元(含固定资产1513万元,流动资产1059万元,其比例为58.8:49.2),其中全民所有制占54.74%,城镇与农村集体各占3.73%和30.9%,个体与家庭占10.6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宏观经济效益1990年与1978年比较,均国民收入增长1.145倍,达到534元。财政收入增长2.72倍,达到1310.1万元;财政支出增长3.50倍,达到1735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59%),支大于收。税收增长3.58倍,达到1155.3万元(含农林税163.8万元),为1952年的11.89倍,年递增6.73%。全民工业企业中,全员劳动生产率(1980年不变价)增长0.24倍,达到8170元;产值利税率17.85%;资金利税率23.09%;销售利税率10.64%。
  农业广昌是江西省晒烟生产基地县,又是全国、全省通心白莲出口、生产基地县。粮、林、莲、烟、麻、菇,是广昌农业的开发重点,并已形成“粮食保底、莲烟当家”的生产格局。水稻栽培逐步实现高产、优质化。1975年起推广籼型杂交晚稻。1986年以来建立万亩“吨粮田”,推行早、晚稻双季杂优连作制,实现亩均产粮1吨,取得水稻夺高产、创高效的技术经验。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稳定在45:55。深化改革,把种植业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县年均推广莲、稻套种1万余市亩,烟、秧、稻连作6000市亩。不仅增产稻谷3520吨,而且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莲、烟与水稻争地的矛盾得以解决。同时,种植优质稻10余万市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3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年均8万吨左右,人均有粮406公斤,高于全国人均376公斤水平。传统名、优产品通心白莲和晒烟的产量飞速增长。1990年,白莲总产1205吨,晒烟总产1344吨,分别是1978年总产量的10.9和10.4倍。香菇已具10万公斤生产规模。畜牧水产稳增,牛猪禽鱼养殖量年递增2.2%、3.3%、1.68%和3.4%。林业生产上通过持续30年的营林措施,使“大跃进”期间遭受严重摧残的森林资源得到补救和发展。全县有林地132万市亩,占山地总面积183.32万市亩的72%。惟林份资源蓄积构成中,幼林、中龄林偏多,占86.37%,成熟林仅占13.16%,故山林多而大规格木材缺。1990年秋,实施抚州地区“661农业开发工程”,广昌重点发展林(包括林产品香菇)、莲、烟,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开发高潮澎湃,1000多干部下农村劳动,6万余农民上山造林。当年农业总产值5705万元,是1952年的4.46倍,年递增4.02%;农业商品值占总产值的46.33%;农业国民生产值增加5661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1%;农业劳动率1876元/劳动力(个)。标志着以手工生产力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已由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但生产水平还低。
  工业、建筑业广昌工业建设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1958年始,全民集资办工业,经过建设、整顿的艰苦历程,建成了电力、化工、农机、造纸、钨精矿、莹石矿等轻、重工业企业,门类较为齐全。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总结企业承包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8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工业企业里推行5年承包经营,效果明显。物资三公司直接同财政签订承包合同,在省内尚属首创。1989年在重点企业实行工资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收效亦显。同时依托重点企业,探索农工贸联合发展之路。一是扩建支柱企业,1988年把2000吨纸厂扩建为万吨纸厂,年增产值万元。县垦殖场、纺织器材厂等企业投资建立速生林基地2万市亩,小山竹基地2万市亩,化工厂建采脂基地2万市亩,奠定永续作业的物质基础。1990年建成南城至广昌11万伏输电线路,有利于缓解能源不足的矛盾。至1990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有81类(种)。名、优产品有江西12型机耕船、木纱管、层厌木、松香、纸袋纸、蚊帐布、皮革等,其中,三角牌电缆松香,填补了国家的一项空白。檀香扇外销西班牙,莹石出口至日、德、美等国。建筑业也有发展,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82、1990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679万元和2924万元,建筑业各为282万元和544万元,合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3%和26.3%。第二产业整体水平尚低。
  流通、服务业交通通讯发展迅速。(南)城一于(都)、206国道、广(昌)一建(宁)公路干线贯穿境内,县乡公路畅通,通车里程总长535公里,为民国末公路总长仅70公里的7.64倍。1990年汽车货运量23万吨,客运量62万人次,比1959年分别增长7.46倍和15.71倍。邮路单程总长1737公里,电报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千门市话自动交换机的安装,提供通讯方便。商业、饮食、服务业日益兴盛,经过1988、1989年整治流通秩序,到1990年全县共有企业1713家,职工4528人。国营、合作商业为主渠道,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参与市场竞争。县内圩镇集市贸易的发育,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白莲、香菇专业市场的形成,组成联购、远销网络。一方面吸引边际两省七县的产品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把产品销往国内18个省市,并远销东南亚、美、日、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地区。以莲、烟、香菇为主体的外贸出口供货额453.3万元。加上开拓5个边际贸易市场,1988~1990年3年中,县外商品销售总额达5536万元。深化改革,货畅其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剧增,1990年为8111万元(其中,国营、合作企业为4979万元),比1978年增长3.42倍。全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社会发展事业科、教、文、卫同步发展,到1990年止,全县有自然、社会科学人员1664人,获中级以上职称者439人(含自然科学技术人员94人)。县内设有全国第一家白莲科学研究所,“白莲秋播繁育良种技术”获外贸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还有驿烟科研所,林业、农业科研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覆盖全县农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小学教育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高于全国97%的水平。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46人,高中(中专)543人,初中1468人,小学4136人。万人中有文盲、半文盲2180人。1982年以来持续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活动,文明村、文明单位不断涌现。加上普及法律教育和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文化事业在既抓繁荣,又抓“扫黄”(扫除淫秽的书刊及音像制品等精神污染)的基础上前进。传统吁河戏剧目,由省戏剧研究所录像保存。恐龙化石也经中央电视台摄入《中国之最》系列电视片。县设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调频广播站、电视差转卫星地面接收站,文化设施比较齐全。电视收看覆盖面达85%。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县乡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农村医疗点157个,病床260张,卫生技术人员681人,食品卫生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84年以来,广昌县城连年获得省文明卫生县城称号。
  县民生活1982年以来的科技扶贫,使18338户农民由特困型转为温饱型。1990年同1978年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94倍,达到617元;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增长1.73倍,达到1451.3元;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城镇人增401倍,达到1636.1元;农村人增4.56倍,达到107.25元。农户人均年消费中含:商品性支出296.36元,自给性支出79.29元,文化生活支出17.02元。孤老病残者各得其所。10余万农民集资举办扶贫救灾互助储金会,社会保险业务有长足进展。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和农民自我保障体系开始形成。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