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形、气候、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38
颗粒名称: 二、地形、气候、资源
分类号: P94
页数: 2
页码: 3
摘要: 全县地形是一个由南向北倾斜的箕形盆地。东南、西部地形偏高,牙梳山(武夷山支脉)雄踞于东南,雩山山脉绵亘于西北。其间层峦耸翠,海拔高程千米以上的山峰9座,最高点是东南边境的牛牯岽,主峰海拔高度1252米;县境中部、北部地形偏低(多为海拔300余米),平原与丘陵交错,最低处在甘竹镇罗家堡,海拔112米。境内红层丘陵和花岗岩红土丘陵广泛分布,易发生散流、暴流冲蚀,加上人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在1962年为30.56万市亩,1990年有43.84万市亩,各占全县总面积的12.64%和18.13%。亟待综合治理。
关键词: 广昌 莲乡

内容

全县地形是一个由南向北倾斜的箕形盆地。东南、西部地形偏高,牙梳山(武夷山支脉)雄踞于东南,雩山山脉绵亘于西北。其间层峦耸翠,海拔高程千米以上的山峰9座,最高点是东南边境的牛牯岽,主峰海拔高度1252米;县境中部、北部地形偏低(多为海拔300余米),平原与丘陵交错,最低处在甘竹镇罗家堡,海拔112米。境内红层丘陵和花岗岩红土丘陵广泛分布,易发生散流、暴流冲蚀,加上人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在1962年为30.56万市亩,1990年有43.84万市亩,各占全县总面积的12.64%和18.13%。亟待综合治理。
  主河道吁江发源于驿前镇血木岭,自南而北纵贯邑中,至甘竹镇罗家堡流入南丰县境。广昌境内河道总长78.9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35.6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79亿立方米/年。历史上的吁江既有灌溉、舟楫之利,也曾酿成洪涝重灾。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二十三日,洪水决堤,冲毁县城,淹死万人,损失惨重。其后,逐年筑堤以弭水患。但因下游建起拦河坝,泥沙渲泄受阻,河床日高。河水每立方米含沙0.142公斤(最高达2.01公斤),年均泥沙输量17万吨。1962年迄今河道不能通航,仅洪水期可通竹筏。此外,梅江水系柯树港在广昌西部,境内流域面积44.54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38立方米/秒。
  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均气温18℃,1月最冷,平均气温6.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8℃。年均日照1778.2小时,降水量1669.7毫米,蒸发量1504.6毫米。无霜期长,年均272天。宜农宜林,气候条件优越。
  县内经济潜力大。优势在山上。山地183.22万市亩,其中,草山39万市亩,发展林业、牧业大有可为。林区盛产松、杉、毛竹、油茶果,还有银杏、花(黑)榈木、竹柏等珍稀树种16种。、野生中药材139种,分布广泛,民间素有“砍得台乌当柴烧”之谚。地下宝藏如钽、铌、莹石、云母、稀土、高岭土、硅藻土以及钨、银、铜矿等,尚待开发。据已探明的矿点初步统计,高岭土蕴藏量(工业储量)达480万吨,其质量可与景德镇南港、三宝莲之高岭土媲美。大型硅藻土矿总储量2700万吨,是全国四大硅藻土矿藏之一,开发前景广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14.95亿立方米,水能可开发量27000千瓦。大宗农副产品有发展林产、化工、造纸和食品工业之利。社会劳动力充裕,1990年计有818万个,其中77.24%搞农业,庞大的农业劳动大军实现合理转产之日,便是经济腾飞之时。历史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开发旅游业的资源。风景名胜有吁水源头的飞瀑、明代古刹龙凤岩和号称“探奇第一峰”的望军山。古遗址有太平军战斗旧址、文天祥寓所、农民起义军抗清营寨等。革命历史遗址更多,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7处,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等处。瞻仰圣地,激发革命遐思。
  江山如此多娇,资源如此丰饶。然而,考察建县迄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资源开发效应,民国落后于明代。真正开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纪元的岁月,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