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13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12
页码: 1
摘要: 广昌,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抚河上游,属抚州地区。县境北邻南丰,南界石城,西连宁都,东与闽属建宁、宁化县接壤,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是中央苏区所辖政区之一,成为连接闽西苏区的纽带,捍卫中华苏维埃首都——瑞金的北部屏障。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全县有所谓“一田、半水、七五山,道路、庄园共一分”和“老区、山区、边际区”之称,说明广昌的区域特性。
关键词: 广昌县 地形 历史

内容

广昌,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抚河上游,属抚州地区。县境北邻南丰,南界石城,西连宁都,东与闽属建宁、宁化县接壤,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昌是中央苏区所辖政区之一,成为连接闽西苏区的纽带,捍卫中华苏维埃首都——瑞金的北部屏障。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全县有所谓“一田、半水、七五山,道路、庄园共一分”和“老区、山区、边际区”之称,说明广昌的区域特性。
  广昌建县始于南宋绍兴八年三月二十五日(1138年5月6日),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3个乡而成。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军),故名“广昌”,且因盛产白莲,雅号“莲乡”。1990年设10乡、6镇,129个村,1370个村小组。总人口45037户,191803人(含农业人口163449人)。汉族人口占绝大比重,壮、蒙、回、畲、满等民族仅85人。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118.98人。人均耕地1.14市亩,山地9.55市亩。
  县城在今吁江镇,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此处是水陆通衢,又是本县白莲、晒烟、泽泻等土特产品的传统集散地。民风淳朴,崇礼尚贤。
  二全县地形是一个由南向北倾斜的箕形盆地。东南、西部地形偏高,牙梳山(武夷山支脉)雄踞于东南,雩山山脉绵亘于西北。其间层峦耸翠,海拔高程千米以上的山峰9座,最高点是东南边境的牛牯岽,主峰海拔高度1252米;县境中部、北部地形偏低(多为海拔300余米),平原与丘陵交错,最低处在甘竹镇罗家堡,海拔112米。境内红层丘陵和花岗岩红土丘陵广泛分布,易发生散流、暴流冲蚀,加上人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在1962年为30.56万市亩,1990年有43.84万市亩,各占全县总面积的12.64%和18.13%。亟待综合治理。
  主河道吁江发源于驿前镇血木岭,自南而北纵贯邑中,至甘竹镇罗家堡流入南丰县境。广昌境内河道总长78.9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35.6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79亿立方米/年。历史上的吁江既有灌溉、舟楫之利,也曾酿成洪涝重灾。清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二十三日,洪水决堤,冲毁县城,淹死万人,损失惨重。其后,逐年筑堤以弭水患。但因下游建起拦河坝,泥沙渲泄受阻,河床日高。河水每立方米含沙0.142公斤(最高达2.01公斤),年均泥沙输量17万吨。1962年迄今河道不能通航,仅洪水期可通竹筏。此外,梅江水系柯树港在广昌西部,境内流域面积44.54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38立方米/秒。
  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均气温18℃,1月最冷,平均气温6.3℃;7月最热,平均气温28*8℃。年均日照1778.2小时,降水量1669.7毫米,蒸发量1504.6毫米。无霜期长,年均272天。宜农宜林,气候条件优越。
  县内经济潜力大。优势在山上。山地183.22万市亩,其中,草山39万市亩,发展林业、牧业大有可为。林区盛产松、杉、毛竹、油茶果,还有银杏、花(黑)榈木、竹柏等珍稀树种16种。、野生中药材139种,分布广泛,民间素有“砍得台乌当柴烧”之谚。地下宝藏如钽、铌、莹石、云母、稀土、高岭土、硅藻土以及钨、银、铜矿等,尚待开发。据已探明的矿点初步统计,高岭土蕴藏量(工业储量)达480万吨,其质量可与景德镇南港、三宝莲之高岭土媲美。大型硅藻土矿总储量2700万吨,是全国四大硅藻土矿藏之一,开发前景广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总量14.95亿立方米,水能可开发量27000千瓦。大宗农副产品有发展林产、化工、造纸和食品工业之利。社会劳动力充裕,1990年计有818万个,其中77.24%搞农业,庞大的农业劳动大军实现合理转产之日,便是经济腾飞之时。历史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开发旅游业的资源。风景名胜有吁水源头的飞瀑、明代古刹龙凤岩和号称“探奇第一峰”的望军山。古遗址有太平军战斗旧址、文天祥寓所、农民起义军抗清营寨等。革命历史遗址更多,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7处,红一方面军广昌战斗指挥部旧址,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等处。瞻仰圣地,激发革命遐思。
  江山如此多娇,资源如此丰饶。然而,考察建县迄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资源开发效应,民国落后于明代。真正开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纪元的岁月,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三广昌县封建县域经济肇基于南宋。
  斯时,全县以农为主,“其民少商贾,耕织自给”①(①宋《吁江志》。)。“岁秋,稻一登场(仅种单季稻),山濯濯无别种……绍兴间,借粮以给军储”,生产力低下而征徭奇重,“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巳贫而赋愈急”②(②李义山:《广昌官舍题名记》。)。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绍定二年(1229年)闽赣农民起义时,广昌农民纷纷加入廖十六(廖〓)、廖云、廖雷所部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南宋小朝廷的封建统治。义军挥师北向,克南丰、攻建昌(今南城县),建年号“重德”,朝野震惊。次年,宋理宗命御前诸军副都统置夏训、武友谅领重兵围攻,义军战败。端平元年(1234年)抗元军事吃紧,“军需用一而征十”。景炎元年(1276年),“县人吴浚集民兵数万戍秀岭(今头陂镇属境),与文天祥犄角相援抗击元军,百姓悉索敝赋以从”。八月,吴浚败降,元军占广昌。县达鲁花赤(元代县级最高监临官)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官吏占有大量“职田”,佃户沦为农奴,致使“佃户逃移,土田荒芜”。在77个年头(1284~1361年)中,广昌发生5次饥荒,哀鸿遍野。“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饥,人相食”①(①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星野志》。),其状尤惨!至正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同元军两度展开广昌争夺战,打击了封建势力,但战争也使地瘠民贫的广昌损失巨大。“故元时,本邑土薄人稀”,经济凋敝。
  明代,广昌封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盛期。
  明初,官方招抚流亡,鼓励耕读,医治战争创伤。洪武八年(1375年)普设小学,每50家办学1所,“训迪军民子弟”。十年,清核户口,编《黄册》。二十四年丈量田地山塘,编“鱼鳞图册”,详载田主姓名,按田起赋,按丁编役,使豪绅逃避赋役受到限制,也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迫使民心归田。此时,全县有官民田地山塘24.68万亩(折今18.51万市亩),种粮为主,也种白莲、桑麻。县衙年征赋米1.29万石,民户岁以麻布一匹纳官,农业、手工业发展颇具规模。永乐年间,“艺文儒术为盛”。孟戏在甘竹兴起,赖巽、赖瑛、何文渊、揭稽4人联翩中进士,“科名辈出,蜚声仕籍”。成化年间,西坑、中寺、鞍山坝(今高虎脑乡属)瓷窑,师承吉州窑工艺制造日用瓷器。县城、白水(今赤水)、谨节驿(今驿前)、武城驿(今头陂)等地市肆稠密,商旅辐辏。成化十六年(1480年)起,每年七月二十二日(唐代名将张巡生日)为始,举行迎神赛会与物资交流活动。赣、闽、浙、粤等地军民商贾云集,“如此者半月方罢,大抵东南会社未有若此之盛者”。此时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商业有了相当发展。但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绅吏狼狈为奸,将赋役“飞洒”、“诡寄”于农民。“田归闾右,赋在贫下”②(何乔新:(江候生祠记》。)。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及其以此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沉重地束缚着农业生产力,激化阶级矛盾。成化末(1487年),闽、赣、粤农民起义军活跃于广昌,杀县令,诛豪绅,封建统治受到沉重打击,农民所受的压迫稍得缓解。正德间,水稻亩产已达2石。万历末,又引种晒烟。广昌农业初步形成以粮、莲、烟为主体的优势产品群。但因为“政日弊而民日逋”,进一步发展就困难了。崇祯时饥荒时作,为种粮而限种烟、莲,农业经济发展受阻。
  清代的广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错。清初,谢三总、陈五总等农民起义军,英勇抗清十六年,战死者1700人。战争连年,城乡衰破。广昌县城仅存“烟户十八家,瓦砾丘圩,衙街罔辨”。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反清,兵临建昌时,广昌“遍地土人聚友”,“甚至羽流缁侣……共拥旌旄”③(③刘邦治:《送子观音庵赡田记)。)。与清兵攻战四年,全县“靡日不在烽火中,闻阊生聚,尽付飞玲蔓草”①(①清顺治十三年,何三省:《广昌县志序》。)。人口剧减,到雍正五年(1727年)纳税人口仅有6807人②(②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官方统计均为纳税丁口数。现例多以1丁口折5人计算人口数。),比215年前的明正德七年的9130人还要少。地广人稀,可耕地得不到开发,社会经济萎缩。迨至乾隆间社会相对安定,农村得以休养生息。乾隆三十七(1772年)诏令“续生人丁,永不加赋”,直接刺激人口增殖。历年因逃避丁赋而瞒报的人口,此时也举报出来。乾隆四十七年人口猛增到13.5万人,到咸丰元年(1851年)更跃增为32.82万人,创广昌有史以来最高人口纪录。人口激增而耕地有限,农民加快土地开发,“往时多荒土,今则高而山,卑而洲,皆视其宜而垦之,渐成膏腴,靡有遗地”③(③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风俗志》。)。织布、制茶等手工业兴起,烟、莲、泽泻、茶叶与夏布行销沪、汉、粤、闽、香港和东南亚各地。吁江水运勃兴,白水(今赤水镇)与县城的水陆交通繁忙,商业兴盛。农村中,农忙务农,农闲务工,自然成俗。木工、篾工带徒传艺,串乡谋生,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清末,绅商竞相投资,办作坊,设行栈,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其间,烟草经营最有代表性。光绪年间,加工烟丝的作坊(即“烟棚”)崛起。仅白水圩一隅之地便有驿前、白水商人办的“烟棚”8家,年总产黄、黑烟丝50余万公斤,产品“运销汉口、江苏及江西各处”④(④《江西农工商矿纪略》。)。全县晒烟生产也得到相应发展。但是乾、嘉以来人口剧增,已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原来广昌人少地多,一反而为人多地少。社会经济窘迫,真是“昔供一人之衣食,而今供二十人”,“昔居一人之庐舍,而今居二十人”⑤(⑤薛福成:(庸奄文外编》。)。教育落后,故道光以后广昌无进士。人口压迫生产力,遗害于后世。封建统治者根本不能解决人口问题,反而对官绅优免赋役,纵容土地兼并。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筹解屈辱条约的赔款,又增征田赋,对茶、烟、酒、糖加税2成。封建统治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严重阻碍广昌经济、社会发展。
  四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北洋军常德胜部在广昌境内烧杀淫掠多次。东南山区豪绅、地痞趁机立山头,扩充恶势力,绅、匪合流,10余支股匪应时而兴。他们占地开赌,买卖鸦片,抓伕抽捐,勒索工农,兼并土地。县政腐败,纵匪殃民。农民谋生艰难,纷纷逃奔他乡。1916年(民国5年)全县人口减至12.22万人。社会动荡,农村破产。1926年12月,国民党广昌县临时党部组成,口头上标榜革命,实则反对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次年1月,一些进步人士组织“革命青年同志会”,宣传“耕者有其田”、“铲除贪官污吏”等口号,开展农民运动。6月,临时党部勾引黄绍忠股匪,镇压农运。8月,周恩来、贺龙等率“八一”南昌起义军途经广昌,传播革命思想。工农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蓄势待发,进步青年踊跃参加起义军。此时,县长黄人庸收编惯匪吴文荪部组成广昌县靖卫队,加强反共武装。1929年3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中假道广昌,号召农民组织起来闹革命。至1930年冬,苦竹、柯树、甘竹等地区在红军帮助下建立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和中共基层组织。西北地区红一角,打土豪、分田地,斗争风起云涌。国民党中央军、广昌靖卫队和豪绅武装的联合“清剿”,也接踵而来。他们杀人放火,抢掠耕牛,破坏生产。劫后的村庄变成瓦砾场。广大工农更加同仇敌忾,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投入反“清剿”的斗争。
  1931年1月,红四军进驻广昌,创建广昌苏区,成立中共广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组建地方武装。农村展开分田斗争,实现“耕者有其田”。区乡组织垦荒,兴修水利,建立劳动互助社,开展生产运动。在靖卫队(后改编为警察队)、保卫团经常骚扰的边远山区实行武装保卫生产,使农业有所发展,1933年粮食总产达18700吨。苏区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办消费合作社,收购白莲、晒烟、泽泻、香菇和夏布等土特产品,秘密销往国民党统治区,换回食盐、布匹、药品、棉花等紧缺物资,以维持军需民食,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乡赤卫队、区游击队配合红军打败广昌靖卫队(警察队)、保卫团与大刀会的武装骚扰,粉碎国民党正规军的第一、二、三次“围剿”,保卫了苏区。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广昌为主要战场。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不顾敌我兵力悬殊,让红军同优势之敌打阵地战,拼消耗。虽经红军浴血奋战,却未能改变战局,4月28日县城失守。8月,红军在高虎脑、万年亭一线继续抗击南进之敌,歼敌5000余人,为临时党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广昌工农积极参军参战,参加红军的达1.54万人,其中经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达3351人。英雄的广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占广昌,编保甲,查户口,实行5家连保连坐,屠杀苏维埃工作人员。白色恐怖造成人心浮动,生产破坏,水稻总产下降为1.79万吨。此时,县政当局也组织信用、消费合作社,兴办小学,推行义务教育,为农民提供有限的服务,以“收民心”。兵员缓征2年,但在2年之后征兵名额翻番。1936年征兵额高达356人,到1938、1939年更跃增为1970人、2746人,分别占该年度总人口数的2.12%和3.1%。疯狂抓兵,民怨沸腾。农民躲避抓兵,“壮者散而至四方”,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1939年水稻总产3.37万吨。亩产仅达143.3公斤,倒退到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亩均产粮水平上。1942年《指导通讯》载:广昌“大宗输出烟叶、莲子、生油,输入盐、布匹……,农民就是商人,商店就是住宅”。这一年才兴办初级中学。随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南昌,南昌、九江等沦陷区的工商业者,国立幼稚师范与南昌第一中学等学校师生避难而来广昌,带来一时之繁荣。抗战胜利后,他们相率迁回,广昌的封闭、落后如故。1946年内战爆发,国民党抓兵派款,急如星火,通货膨胀,物价飞腾。是年谷贱,粮食总产下降至最低点,仅有1.68万吨。商业萧条,全县坐商不过534户,行栈38家,从业者仅2000余人。无工厂,无电力。人口骤减,1948年全县只6.58万人,比1935年10.45万人口减少37.03%。教育衰落,文盲充斥。1949年6月,由广昌廖其祥地主武装拚凑起来的反共、反人民武装——豫章山区第六游击总队公开绑票诈财,城乡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经过4年,广昌城乡全面完成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改革,彻底地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奴役人民的惨痛历史。经过反复纠正“左”的失误,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就更加辉煌。
  总体经济实力 1990年同1978年相比,社会总产值(当年价)增长2.30倍,达到22303万元;国民收入增长1.52倍,达到1024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增长1.15倍,达到11017万元,比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增长6倍。1990年社会总积累率21.45%,积累总额2572万元(含固定资产1513万元,流动资产1059万元,其比例为58.8:49.2),其中全民所有制占54.74%,城镇与农村集体各占3.73%和30.9%,个体与家庭占10.6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宏观经济效益1990年与1978年比较,均国民收入增长1.145倍,达到534元。财政收入增长2.72倍,达到1310.1万元;财政支出增长3.50倍,达到1735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59%),支大于收。税收增长3.58倍,达到1155.3万元(含农林税163.8万元),为1952年的11.89倍,年递增6.73%。全民工业企业中,全员劳动生产率(1980年不变价)增长0.24倍,达到8170元;产值利税率17.85%;资金利税率23.09%;销售利税率10.64%。
  农业广昌是江西省晒烟生产基地县,又是全国、全省通心白莲出口、生产基地县。粮、林、莲、烟、麻、菇,是广昌农业的开发重点,并已形成“粮食保底、莲烟当家”的生产格局。水稻栽培逐步实现高产、优质化。1975年起推广籼型杂交晚稻。1986年以来建立万亩“吨粮田”,推行早、晚稻双季杂优连作制,实现亩均产粮1吨,取得水稻夺高产、创高效的技术经验。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稳定在45:55。深化改革,把种植业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县年均推广莲、稻套种1万余市亩,烟、秧、稻连作6000市亩。不仅增产稻谷3520吨,而且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莲、烟与水稻争地的矛盾得以解决。同时,种植优质稻10余万市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3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年均8万吨左右,人均有粮406公斤,高于全国人均376公斤水平。传统名、优产品通心白莲和晒烟的产量飞速增长。1990年,白莲总产1205吨,晒烟总产1344吨,分别是1978年总产量的10.9和10.4倍。香菇已具10万公斤生产规模。畜牧水产稳增,牛猪禽鱼养殖量年递增2.2%、3.3%、1.68%和3.4%。林业生产上通过持续30年的营林措施,使“大跃进”期间遭受严重摧残的森林资源得到补救和发展。全县有林地132万市亩,占山地总面积183.32万市亩的72%。惟林份资源蓄积构成中,幼林、中龄林偏多,占86.37%,成熟林仅占13.16%,故山林多而大规格木材缺。1990年秋,实施抚州地区“661农业开发工程”,广昌重点发展林(包括林产品香菇)、莲、烟,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开发高潮澎湃,1000多干部下农村劳动,6万余农民上山造林。当年农业总产值5705万元,是1952年的4.46倍,年递增4.02%;农业商品值占总产值的46.33%;农业国民生产值增加5661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1%;农业劳动率1876元/劳动力(个)。标志着以手工生产力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已由自给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但生产水平还低。
  工业、建筑业广昌工业建设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1958年始,全民集资办工业,经过建设、整顿的艰苦历程,建成了电力、化工、农机、造纸、钨精矿、莹石矿等轻、重工业企业,门类较为齐全。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总结企业承包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8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工业企业里推行5年承包经营,效果明显。物资三公司直接同财政签订承包合同,在省内尚属首创。1989年在重点企业实行工资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收效亦显。同时依托重点企业,探索农工贸联合发展之路。一是扩建支柱企业,1988年把2000吨纸厂扩建为万吨纸厂,年增产值万元。县垦殖场、纺织器材厂等企业投资建立速生林基地2万市亩,小山竹基地2万市亩,化工厂建采脂基地2万市亩,奠定永续作业的物质基础。1990年建成南城至广昌11万伏输电线路,有利于缓解能源不足的矛盾。至1990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有81类(种)。名、优产品有江西12型机耕船、木纱管、层厌木、松香、纸袋纸、蚊帐布、皮革等,其中,三角牌电缆松香,填补了国家的一项空白。檀香扇外销西班牙,莹石出口至日、德、美等国。建筑业也有发展,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82、1990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679万元和2924万元,建筑业各为282万元和544万元,合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3%和26.3%。第二产业整体水平尚低。
  流通、服务业交通通讯发展迅速。(南)城一于(都)、206国道、广(昌)一建(宁)公路干线贯穿境内,县乡公路畅通,通车里程总长535公里,为民国末公路总长仅70公里的7.64倍。1990年汽车货运量23万吨,客运量62万人次,比1959年分别增长7.46倍和15.71倍。邮路单程总长1737公里,电报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千门市话自动交换机的安装,提供通讯方便。商业、饮食、服务业日益兴盛,经过1988、1989年整治流通秩序,到1990年全县共有企业1713家,职工4528人。国营、合作商业为主渠道,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参与市场竞争。县内圩镇集市贸易的发育,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加快白莲、香菇专业市场的形成,组成联购、远销网络。一方面吸引边际两省七县的产品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把产品销往国内18个省市,并远销东南亚、美、日、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地区。以莲、烟、香菇为主体的外贸出口供货额453.3万元。加上开拓5个边际贸易市场,1988~1990年3年中,县外商品销售总额达5536万元。深化改革,货畅其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剧增,1990年为8111万元(其中,国营、合作企业为4979万元),比1978年增长3.42倍。全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社会发展事业科、教、文、卫同步发展,到1990年止,全县有自然、社会科学人员1664人,获中级以上职称者439人(含自然科学技术人员94人)。县内设有全国第一家白莲科学研究所,“白莲秋播繁育良种技术”获外贸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还有驿烟科研所,林业、农业科研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覆盖全县农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小学教育基本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高于全国97%的水平。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46人,高中(中专)543人,初中1468人,小学4136人。万人中有文盲、半文盲2180人。1982年以来持续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活动,文明村、文明单位不断涌现。加上普及法律教育和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文化事业在既抓繁荣,又抓“扫黄”(扫除淫秽的书刊及音像制品等精神污染)的基础上前进。传统吁河戏剧目,由省戏剧研究所录像保存。恐龙化石也经中央电视台摄入《中国之最》系列电视片。县设文化馆、图书馆、俱乐部、调频广播站、电视差转卫星地面接收站,文化设施比较齐全。电视收看覆盖面达85%。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县乡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农村医疗点157个,病床260张,卫生技术人员681人,食品卫生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84年以来,广昌县城连年获得省文明卫生县城称号。
  县民生活1982年以来的科技扶贫,使18338户农民由特困型转为温饱型。1990年同1978年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94倍,达到617元;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增长1.73倍,达到1451.3元;居民人均储蓄余额:城镇人增401倍,达到1636.1元;农村人增4.56倍,达到107.25元。农户人均年消费中含:商品性支出296.36元,自给性支出79.29元,文化生活支出17.02元。孤老病残者各得其所。10余万农民集资举办扶贫救灾互助储金会,社会保险业务有长足进展。这标志着社会保障和农民自我保障体系开始形成。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41年中,广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历史性大进步,但也存在某些深层次矛盾,急待解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悬殊,1987年为6:2:2;1988~1990年为5:3:2,都是第一产业偏高。相反,其比较效益则是第一产业最低,1990年度三大产业按劳动力人均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为4943、2327元,第一产业则仅有833元,只达抚州地区劳均1739元的二分之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滞后状况,形成全县财源结构老化,财力弱,经济领域出现高速度、低效益、穷财政的矛盾现象。此外,人口增长仍过快。经过连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得到明显控制,但199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仍然偏高,分别达20.25‰和14.37‰。国民经济在超负荷中运行。这些矛盾成为高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制约因素。
  立足县情,把握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本县应制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广昌“道通闽广”,东邻福建综合开发区、南接赣南开放试验区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农业要突破产品经济、小商品经济那种先生产、后流通的经营格局,迅速向先研究市场、再组织生产的市场农业转变,加强“七分半山”的综合开发,使地尽其利。发展科技与教育要作为兴县富民的“百年大计”,努力提高劳动者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水平,建设现代化的新广昌。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