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11
页码: 384
摘要: 危全讽(?-909),字:上柬,唐末五代人。乾符末,南丰人黄天感、新城(今黎川)人朱从立,聚众响应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危招募乡勇,在城上、都军两地修筑土城,驻兵抗御。安南都护谢肇补授他为讨捕将。危于是领兵镇压黄天感、朱从立起义军。中和五年危乘乱率众据抚州,使其弟仔昌据信州。吴天祐五年,危全讽兄弟率抚、信、袁、吉4州之兵与吴争夺洪州,为吴将周本所俘。获释后留居扬州。初任江陵府司理参军,又任澧、怀二州推官。后因事株连出监湖州盐税,不久停官。彭年家境素贫,居官清廉,在免职期间,靠仆人帮工和做买卖接济。真宗遣医诊治,早晚问候,并进彭年为兵部侍郎。后世人对李觏益加仰重。
关键词: 传记 古代人物

内容

危全讽(?-909),字:上柬,唐末五代人。乾符末,南丰人黄天感、新城(今黎川)人朱从立,聚众响应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危招募乡勇,在城上、都军两地修筑土城,驻兵抗御。安南都护谢肇补授他为讨捕将。危于是领兵镇压黄天感、朱从立起义军。
  中和五年(885年)危乘乱率众据抚州,使其弟仔昌据信州。吴天祐五年(908年),危全讽兄弟率抚、信、袁、吉4州之兵与吴争夺洪州,为吴将周本所俘。获释后留居扬州。
  陈彭年(961-1017年),字:永年,古代著名音韵学家。
  彭年幼时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母亲惟彭年一子,视若掌上明珠,不准他晚上读书,彭年就用笼子罩着灯光躲在密室里看书。13岁时,写出了10000多字的《皇纲论》,为江东名流赏识。南唐后主李煜闻知,召他入宫陪伴皇子仲宣读书。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彭年参加科举考试,恰巧碰上京城举行诏令特许的大宴饮,他骑驴出游作赋,从东华门到城墙根,一随口已得千言。因为他生性佻薄,喜欢写些嘲讽诗词,为主考官宋白所不满而落榜,直到雍熙二年(985年)才中进士。初任江陵府司理参军,又任澧、怀二州推官。经御史中丞王化基推荐,任卫尉寺丞,升秘书郎,调大理寺详断官。后因事株连出监湖州盐税,不久停官。彭年家境素贫,居官清廉,在免职期间,靠仆人帮工和做买卖接济。咸平三年(1000年),彭年上表章论及政事,真宗召试学士院,升他为秘书丞,后改任金州知州。景德初年,入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修《起居注》,献《大宝箴》。不久,参与修辑《册府元龟》。景德三年(1006年)任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召入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并删定《三司编敕》。国史修成后,升工部侍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迁刑部侍郎并参知政事。天禧元年(1017年)朝廷改元,祭祀天地。彭年为天书仪卫副使,又任参详仪制奉宝册使,正月初九,他陪伴真宗朝天书,将到太庙,晕眩跌倒,被抬回家中。真宗遣医诊治,早晚问候,并进彭年为兵部侍郎。二月去世,年仅57岁,真宗亲临陈宅吊唁,恸哭不已,见彭年居所简陋破旧,叹息再三;追赠右仆射,赐谥文僖; 彭年熟悉典籍,谙练仪制,擅长刑名之学,精通音韵之书,学识渊博,撰述颇多。著作有《景德朝陵地理》、《封禅》、《汾阴》三记,《韵铨》24卷,《文僖集》l'00卷,<唐纪》40卷,《江南别录》4卷,《志异》10卷。又受诏编御集、宸章等;还汇辑历代妇人文集。
  彭年的大量著作中,最有价值者当推《广韵》。《广韵》为《切韵》体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是《切韵》、《唐韵》的继承和增广,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5卷,是汉语音韵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韵书,在训诂学上的地位也不容低估,还是一部收字26000余、释义详尽、按韵查检的大字典。该书引用典籍270多种,总字数达22万,平声字多,分上下2卷,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去、入声各1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不仅详明地反映了中古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修订并补充了上古音、方音两个方面。因此,从《广韵》音系出发,既可上溯古音、下证今音,还可旁及各地方音。是研究中古语音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和近代语音的重要资料。彭年对音韵学乃至语言、文字、训诂、校勘等学术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
  (据《宋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文学》编纂)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觏祖居麻源谷口,家有田地数顷,生活尚可自给自足。少年时聪颖能文,14岁时丧父。天圣三年(1025年)李觏17岁,守父孝期满,出游求师。
  景祐三年(1036年),觏赴汴京拜见修撰宋庠、李淑和记注聂冠卿、集贤叶清臣等朝官,均得嘉许。这年朝廷贡举事暂停,觏返回家乡。景祐四年,李觏乡试落榜,遂往鄱阳拜访范仲淹。康定二年(1041年),郡举觏京试茂材科。庆历二年(1042年),觏试制科,仍落第。从此退居家中,不再以功名为意。庆历三年(1043年),李觏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南城奉诏始立郡学,郡守请李觏出主学事,课业授徒,四方慕名来南城求学者甚多,弟子达数百人。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守饶州,对李觏十分赏识,遂向朝廷推荐,附呈李觏著作《礼论》、《明堂定制图序》、《平土书》、《易论》等共24篇于仁宗皇帝,称觏“讲论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义”,申明李觏“以母老不愿仕”,请求仁宗就地封觏一官,使觏既能侍奉老母,又能为国尽忠。皇祐二年,李觏应范仲淹之邀赴杭州。仲淹再次上疏荐觏。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几番举荐,仁宗才召李觏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嘉祐二年(1057年),李觏任太学说书。嘉祐三年,朝廷下诏特授李觏通州海门县主簿衔,仍寄禄太学说书职,并令觏详究太学制度。嘉祐四年(1059年),天章阁侍讲兼管勾太学胡瑗患病告假,朝廷诏命李觏权同管勾太学。同年,李觏请假回乡迁葬祖母,归家后于八月病逝,葬于城西之凤凰山(即登高山)东麓。年仅51岁。
  李觏一生潜心讲学与写作,著述极为丰富。觏去世后,其门人、尚书左丞邓润甫辑其遗作编成《后集》6卷,连同觏生前集的《退居类稿》、《皇祐续稿》等俱上于朝廷。明成化年间,吏部主事左赞辑集李觏诗文37卷、年谱1卷、附录外集2卷,总名《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文集》),刊印发行。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李觏所学以推明圣经为本,不拘泥于汉、唐诸儒旧说,深为东南人士敬重,皆推以为冠。觏常痛惜斯文衰敝,疾呼“坠地已甚,谁其拯之!”他潜心钻研文、武、周公、孔子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悉著于翰墨。无论讲学还是著述,觏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其著作多为“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首开宋理学之宗,人们誉之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他的《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记》、《庆历民言》以及《富国》、《安民》、《强兵》等策论,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法学、军事等方面的主张和思想,而《易论》、《删定易图序论》等则较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哲学和自然观。李觏认为,“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以谓太极,其气已兆,非无之谓”,进而又指出“吾以为天地之先,强名太极。其言易有太极,谓有此名曰太极者耳,非谓太极使有形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李觏比王安石大12岁,曾有交往。王安石对李觏也十分推崇,曾在《答王景山书》中写道:“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无能文者,而求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拜相推行新法,邓润甫向朝廷呈上李觏著作并参与变法。李觏的政论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新法均有一定的影响。李觏认为:“人所以为人,足食也;国所以为国,足用也”,民无衣食,国无财用,任何王朝都保不住自己的统治。他还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是故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责之战”,“地力不尽,则谷米不多。田不垦辟,则租税不增”,提出以“平土之法”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后世人对李觏益加仰重。宋高宗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并于郡学大成殿绘李觏像以风后学。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立兴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准左赞状重修李觏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被列为重要研究项目。(江西师范大学邱尚仁撰) 邓润甫,字:温伯,号:圣求,生卒年不详。早年师事李觏。宋皇祐年间举进士,任上饶尉、武昌令。熙宁年间,王安石任命他为中书条例编修,检正中书户房事。他以李觏学说,辅佐王安石推行新法,颇有建树。
  一次,神宗偶读邓润甫文章 ,赞叹不已,升他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再提为知制诰,主管起草诏令。不久,升任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因直言奏论相州之狱,遭蔡确陷害,谪贬至抚州、杭州、成都等地。后又召回朝廷,升任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朝廷有关制度、法令等文件的撰写,都由他主笔。哲宗时,他曾于一夜之间,草制文告22件之多。其后,奉命修撰《神宗实录》,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元祐末年,改任兵部尚书。绍圣初年,哲宗亲理政务,提升他为尚书左丞。不久,突然病故,时年68岁。哲宗停止视朝两天,以示哀悼,并赐谥号为“安惠”。(据《宋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文学》编纂) 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先生,生卒年不详。南公生平好学,博览群书,为文多有新意。北宋熙宁年间,学界崇尚马融、王肃、许慎等人经学,抄袭剽窃之风大兴,但吕不以为然。其间,他参加礼部会试,因不合时好而落选。从此,不以功名为意,退居家乡,潜心著述,借用史笔,褒善贬恶。居室取名为“衮斧”,以明心志。
  元丰初年,龙图侍制陈绎贬职到建昌军,仰慕吕的品德,以得一见为快慰。元祐初年,朝廷设十科荐举人才。中书舍人曾肇向哲宗上奏,称赞吕南公“读书为文,不事俗学,安贫守志,志希古人”,建议以“师表科”起用他,其他朝官也多有赞言。哲宗拟授他官职,但任命待下,他已去世。
  著有《灌园先生集》35卷传世。(据《宋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儒》编纂) 王无咎,字:补之,生卒年不详。少时以才学闻名乡里,曾巩很赏识他的才华,将妹许配与他,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扬州江都尉、仪真主簿、天台县令。后弃官随王安石学习。日久,穷困潦倒,为生计复任南康主簿。不久又辞官随欧阳修游学。
  无咎好书勤学,即使在严寒酷暑或长途跋涉之时,也手不释卷。仰慕他的名气前来向他求学的,多达数百人。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向朝廷荐举他,赞扬他“文行该备,守道安贫”。于是,宋神宗任他为国子监直讲,然旨令未下,他已病逝。
  著有《王补之集》15卷.《论语解》10卷。(据《宋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儒》编纂) 张大经(1110-1198),字:彦之。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任吉林龙泉府地方官,颇有政声,因此调任江苏仪真县知县。当时,两淮监司、帅守大都喜欢劳民兴事,以捞取“功绩”。大经体察民忧,爱护百姓,故深得民心。其后,任湖南常平提举,湖北刑狱提点,再调江南东路。当时有一土豪犯法,官吏碍于情面,久不结案,上司移交张大经审理。大土豪凭借权势,希求解脱,而大经不为所动,将其明正典刑,大快人心。当时,宋孝宗很重视掌管风纪法度人员的遴选,令吏部推荐。孝宗从10人中选中张大经,并特地召见,予以鼓励。大经任监察御史的命令公布后,朝廷众官既感意外,又不禁赞叹。
  张大经一上任便锐意整顿吏治,建议朝廷大力根除吏治中存在的“掊克、偷惰、诞谩、浮虚”四大弊端。不久,升任大理寺少卿,守殿中侍御史。其后,任礼部尚书兼侍读,不久升龙图阁学士。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即位,升大经为正议大夫,并下旨慰问,赏赐有加。庆元四年(1198年),张大经病逝。终年89岁。大经死后,宁宗很悲痛,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简肃。(据《宋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李浩(1116-1176),字:德远,号:桔园。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当时,秦以己为宰相之子,在官场作威作福,同科考中的进士都去拜见他,只有李浩毅然不去。浩曾任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后又改任金州教授、太常寺主簿、光禄寺丞等职。
  秦桧卖国求荣,言路闭塞,朝廷官吏害怕奸相权威,大都谨慎缄默。只有李浩与王十朋、冯方、查龠、胡宪等敢向高宗直言政事。
  孝宗即位后,李浩任太常寺丞兼权吏部郎官。其时,张浚统率军队驻守江淮一带,宰相却极力压抑、排挤他。李浩便援引宋仁宗善用韩琦、范仲淹的故事,上书朝廷,请孝宗发出诏谕,要文武百官同心协力,共同治国御敌。
  次年,李浩任员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讲,在王府建树很多,为恭王所敬重。不久,宰相召见员外郎4名,拟予升迁,尤其看重李浩。但李浩决意不为奸人所用,对秦桧极为冷淡。后来同事都得提拨,只有李浩如故。
  一年后,李浩调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买进粮食8万石,主办官员从中舞弊。户部不敢追究。经李浩揭发,司法部门才查办。此举深得孝宗赞扬。李浩曾奏垦复两淮荒芜田地之策,孝宗嘉纳。后任他为广西安抚。李浩上任后组织民工疏通当地灵渠,并平息了边患,使百姓得以安居。
  淳熙三年(1176年)九月,李浩病逝。朝廷各主管部门奏报李浩系尽瘁其职而死,孝宗下诏封为集英殿修撰。
  李浩秉性质直,涵养浑厚。在朝慨然以革除弊政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对权贵从不曲意逢迎。他居官清正,严于律已,自广西归京,不载南海一物,日常生活一如布衣,亲属亦不敢求他谋私。
  著作有《李浩文集》2卷。(据《宋史·人物传》和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包恢(1182年-12宅8年)字:宏父。性情刚毅,处事严正;博览群书,通经熟史;宏议雄辩,常惊四座。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先后任金溪、光泽主簿,临安通判,宗正寺主簿,台州知府等职。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藏在山中,自号“活佛”,弄神作鬼,愚弄乡民,骚扰地方。包恢得知后,即将妖僧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
  以后,任建宁、平江府知府,再任文华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封南城县侯,最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他一生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政声赫然。死后,谥号文肃。
  著有《敝帚稿略》8卷传世。曾有人将其著述辑成《文肃公集》12卷,然已亡佚。(据《宋史·人物传》和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程矩夫(1249-1318)名:文海。因避元武宗庙讳,故以字行。其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后迁居江西建昌军。叔父飞卿原为宋官,任建昌通判,元世祖时献城降元,矩夫作为人质进京,授宣武将军、管军干户。一次,世祖忽必烈召问,矩夫条对甚详,世祖十分高兴,叫人送上笔札命他书写出来,矩夫立书20余幅以进。世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即命选入翰林文字,不久提升为翰林修撰。再升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矩夫向朝廷奏呈五事:一、取会江南仕籍;二、通南北之选;三、立考功历;四、置贪赃籍;五、发给江南官员俸禄。二十三年,又向世祖建议兴办国学,派官员往江南搜访遗逸,并建议朝廷各部宜参用南北之人。这些有利于南北统一、民族融合的建议得到世祖嘉许。
  二十四年,设立尚书省。世祖下诏任矩夫参知政事,矩夫坚辞不受。世祖又改任他为御史中丞。这时朝中蒙古族大臣以“矩夫南人,且年少”为辞激烈反对,世祖十分震怒,但结果还是迁就了这些蒙古族大臣的意见,仍以矩夫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职权。同时命令矩夫以朝廷专使的身份前往江南搜求遗逸俊才,并密谕必须寻得赵孟获、叶李二人出来做官。程矩夫不辱使命而归,除得赵、叶二人外,还向世祖举荐了赵孟、余恁、万一鹗、张伯淳等20余名南方名流。这些人都得到朝廷的重用。
  二十六年,丞相桑哥行苛政,四方骚动,矩夫上疏力谏。桑哥大怒,六次奏请世祖除掉矩夫,都被世祖拒绝。三十年,矩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四年(1300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一年,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至大二年(1309年),召至上都。三年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四年,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延祐三年(1316年),矩夫以病乞骸骨归乡里,仁宗起先不准,后见他态度坚决才同意。行前给程矩夫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的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齐化门外与矩夫饯别,并命冷行省等对矩夫常加存问。矩夫归南城后居3年而卒,享年70岁。泰定二年(1325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著有《雪楼文集》45卷。
  程矩夫为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在长达40余年的仕途中。先后得到世祖等4位皇帝的倚重。是一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政治家。(据《元史.人物传》和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邓茂七(?-1449),原名:邓云,珀歼乡(今名沙洲乡)人。年少“勇悍多智,以豪侠为众所推”,明英宗正统初年,因愤杀豪强,与弟避匿在福建宁化乡绅陈正景家,分别改名为茂七、茂八。与陈常邀市民富贾,佃耕之户聚众为圩,“每呼立蚁,常数百人”,当局为之震动。
  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处州(今丽水)叶宗留等数百人到闽北福安采矿谋生。遭到禁止与追捕,被迫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政和起义,聚众数万抗剿后,转入江西。
  巡闽御史柳华防叶军入闽,檄令各郡县村落置隘门,设望楼,编民为什伍,设总小甲统率,各总小甲“得恣所为,号召县人,不敢谁何”。此时,茂七、茂八流亡到沙县,都被推为总小甲。
  时福建参政宋新投靠司礼监宦官王振,迁福建左布政使,“侵渔贪恶,民不能堪”。沙县一带地主在宋新庇护下,强迫佃农把田租送进仓库,名为“送租”;逢年过节 ,另送鸡鸭鱼肉,“例馈田主”,名为“冬牲”。引起农民强烈不满。茂七、茂八“乘机得倡其党革之”。他们令“田主自运租归,不许辄送其家”,“以故茂七能得众心,凡远至近者,皆附其党”。“田主诉于县,县逮茂七,不赴。下巡检追摄,茂七杀弓兵数人。上官闻,遣军三百捕之,被杀伤几尽”。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邓茂七邀陈正景到沙县陈山寨,宰杀白马,饮血誓盟,宣布起义,茂七号称“铲平王”。逾月间,义军发展至10万余人,南攻上杭,未克;转攻汀州,遭推官王得仁伏击,陈正景牺牲。四月,邓茂七率义军转向闽北攻占杉关,没收官绅富豪财产分给贫民,连下光泽、邵武、顺昌等县。尤溪炉主蒋福成组织炉丁和贫苦农民万余,袭据尤溪,声援茂七。不久,与邓茂七联合,全歼前来沙县“进剿”的邓洪新部官军2000余人,遂向闽中重地延平府(今南平)挺进。六、七月间,茂七率军围攻延平,御史张海登城“宣抚”:如果义军解散为良民,一律免死,并减三年徭役。邓严词斥责:“吾等未犯死法,何来求免?”下令加紧攻城。朝廷命御史丁瑄遣使下书劝降,邓当众撕毁书信,笑曰:“吾等岂畏死求免者?今取延平,据建宁,塞二关,传檄南下,定八闽,谁敢窥焉!”遂斩杀使者。张海、丁瑄恼羞成怒,派4000精兵,由张、刘二都指挥率领,扑向义军。邓茂七部署在距延平20里的双溪口设立埋伏。俟官兵渡过将尽,都指挥殿后至,伏军突起,前驱兵党,转御不及,官军大溃,丁瑄等惧不敢出,上疏朝廷,请增兵“进剿”。
  邓茂七义军趁此有利时机,分兵南下海宁、泉州等20余州县。义军所至,“民为之向导”,“烧衙门,取册籍”,“焚廨舍,纵狱囚”,“杀赃官,惩污吏”,没收县库金银,补供给,济贫穷。起义进入高潮,正式队伍及附近响应者达80余万人,控制了大半个福建,形成了明代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眼看邓茂七起义有席卷东南之势,明英宗惊慌万状。九月,派佥都御史张楷为监军,都督刘德新、陈荣率南京、浙江、江西等地官兵6000和蒙古骑兵数百分两路入闽。刘德新率一部经抚州、南城往邵武。张楷同陈荣率一部,准备由浙赣边境入闽。十一月间,在江西铅山县境东盘岭一带被叶宗留义军狙击。叶虽牺牲,官军也受重挫,进军受阻。
  英宗闻讯,一面谕斥张楷“进兵日久,全无实效,再不用心,必杀不宥”,一面准备更大规模调兵遣将,派镇守甘肃、宁夏的宁阳侯陈懋任征南将军,太子太保、刑部尚书金濂参赞军务,亲信太监督造火器,率京营卫军、南京骑兵和江、浙兵营的40000余人,准备于年底再下福建“征剿”。
  在此关键时刻,邓茂七的起义军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他们在连下20余州县后,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去扩大战果和力求稳定自己的政权,而是继续流动攻州占府,边打边走,使许多地区得而复失,队伍伤亡大,离散多,补给也困难。
  先是刘德新率兵直趋建宁,东向攻建阳,以图和张楷军汇合。据守延平的丁碹闻讯后,渐恣嚣张,加紧对义军的策反与分化。他们以“赏官”和“归家复业”为诱饵,以大军来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相威胁,收买了邓茂七的建阳部将黄琴等30余人,攻下建阳,义军受挫。沙县的义军守将张由孙、罗汝先等先后往延平秘密自首,并与官军里应外合,将其他守将刘宗、罗海、郎七等诱骗杀害,官军得以顺利攻陷邵武、永安等地,迫使邓茂七领兵西移,退往建宁。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张楷率军逼近建宁,金濂率第二批“进剿”军也入闽。义军本应避开敌军锋芒,内奸罗汝先等却再三怂恿,要与延平官军决一死战。邓茂七轻信之下,率军攻延平,在北溪误入刘德新设下的包围圈,遭火器伏击,邓茂七身中流矢,不幸牺牲,遗体也被官军残酷地“枭首以示”。
  义军余部在茂七的侄儿邓伯孙率领下,曾撤退至尤溪、沙县一带山村继续战斗,并偶有战果,但终因敌强己弱,遭到几股官军夹击,又遭敌人的离间分化,不断地被削弱。正统十五年(1450年),邓伯孙与将士数百人在尤溪山寨兵败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湖北大学蔡树立撰) 张升,字:启昭,号:柏崖,株良乡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五年(1469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弘治年间,升任庶子。当时,大学士刘吉专权,政治腐败。升毅然向明孝宗检举,历数刘吉十大罪状,未被采纳,反遭刘吉诬陷,被贬任南京工部员外郎。直到刘吉罢官,张升才恢复原职,后历任礼部左、右侍郎。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礼部尚书。
  宦官刘瑾擅权时,引诱武宗游宴微行,懒理朝政。张升上疏奏请武宗亲近贤臣,疏远奸佞,以治国事。武宗虽感论述正确,但不愿实行。升便接连奏请退休,又未获允。正德二年(1507年),秦府镇国将军诚滋请求袭封保安王,升出于公心,坚决反对。为此,得罪刘瑾。升恐被其害,谢病乞归,武宗准奏,加赠他为太子太保。
  张升逝世后,朝廷又封赠他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僖,葬于原籍株良乡。著有《柏崖文集》14卷、《诗集》22卷、《和唐诗》10卷。(据《明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罗玘,(1447-1519),字:景鸣,号:圭峰,磁圭人。
  玘治学博而好古,搜奇探奥,务通其源。一次,国学祭酒邱浚以文章试罗玘才能,深为叹服。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圮在乡试中获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举进士。因文章优异被选为庶吉士,不久升任翰林院编修。此后,罗致力于钻研古文。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由是文笔愈精奇妙绝,有古时大家之风。
  正德元年(1506年),圮升迁为太常寺卿、正卿。两年后,又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他为人严谨,勤政务实,且不随流俗,遇事敢直言,为同事、部属所敬畏。当时,宦官刘瑾擅权乱政,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依附权势,逢迎刘瑾,朝政多有微言。罗玘虽系李东阳所举荐,而圮不以私交而弃大义。他写信给李,责备他助纣为虐,并断绝与他的交往。那时,明武宗沉缅游乐,懒理朝政,听不进忠言。圮有感于此,常扼腕长叹,以国事为忧,恨无能为力,便托病辞官,回乡为民。
  宁王宸濠仰罗圮名声,派人送来厚礼,欲与他结为至友,圮坚辞不受,并避居于金溪深山。宁王叛乱时,玘虽在病中,仍疾书声讨宸濠罪行。圮逝世后,谥文肃。葬于金溪张公岭项山寺左侧。
  著有《圭峰文集》18卷、《续集》14卷、《类说》2卷。(据《明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臣》编纂)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明代中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传人,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老师。
  汝芳一生深入下层,宣讲哲理,致力教化士民,以发人“良知”、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说源于理学,而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否认“存天理,去人欲”的正宗教条,持见新奇,另辟蹊径,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气,被尊为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前驱。
  汝芳自幼笃学,善于咨询探索,16岁赴南昌师事颜钧。(钧系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门人,艮又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高徒)。他探幽索隐,触类旁通.,精究细研,为其日后突破宋明理学僵局,阐述唯物思想奠定了学业基石。28岁中举人,翌年(嘉靖二十三年)赴京会试,举进士,却自云“吾学未信,不可以仕”,而不就廷对,退居故乡达10年。其间,遍访师友,考察社会,探讨经文,建“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士子学者,从事讲学活动。39岁赴京参加殿试,开始从政。历任太湖(今安庆)知县,宁国(今宣城)、东昌(今聊城)知府及云南屯田副使、巡察副使、省右参政等职。他孜孜讲学,“公事多决于讲座”。创志学书院,兴乡村社学,赴京入觐时,礼部尚书徐阶集两司郡县候选吏人,大会济灵宫,聘汝芳讲学。他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听者数以千计,无不动容铭心。遂卓然自成一家。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探亲返梓,有人竞步随至盱江,四方士子云集南城拜他为师,其中有年仅13岁的汤显祖。
  汝芳入滇五载,“以讲会乡约为治”。昆明五华书院和昆明春梅书院是他讲学场所。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赴京,公余应约到广惠寺讲学,朝士纷纷往听,引起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骇然不安,唆使朝臣上疏,劾他“事毕不行,潜在京师”,“摇撼朝廷,夹乱名实”,终于罢官。此后,汝芳仍壮志落落,回到家乡,率弟子游金陵、两浙、湖广,沿途讲学。他胸有丘壑,风度琅琅,平易近人,诲人谆谆,从不以师席自居。故所到之处欢声鼎沸,坐无虚席,堪称历代师表之超轶者。
  汝芳为政有声,重在教化,为人正直,重于情义。《明史》第二八三卷记录了他的两则佳话:他在太湖任上,有兄弟争遗产来讼,“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止”。又“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他气质慨慷,以传统道德融于真情,动容感化,敦促犯人自新,这在封建官吏中确属不可多得。隆庆二年(1568年),颜钧因得罪当权者而系南京狱,罪当问死。汝芳闻之,毅然鬻产,率其子与门人不远千里前去援救。其师终得以减罪改戌邵武。后来汝芳免官,钧亦赦归。汝芳一直以忧患相伴,待之“饮食必躬进,人以为难。” 万历十六年(1588年),汝芳卒,享年74岁。他一生耿直傲岸,气骨琅然,不迎权贵,深受学者好评,弟子汤显祖曾高度赞扬他:“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蕉没。”思想家李贽说他数十年间“东西南北无虚座,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富贵无虚人”,推崇备至。其遗著有《近溪子文集》5卷。后人集其轶文,得《明通宝义》、《今语续缘》、《识仁篇》、《近溪子明诗集》等,收进《罗近溪先生全集》,列入《四库全书总目》。其诗文多是以其文载其道的佳品,丰富了祖国的文学宝库。(据《明史.人物传》、同治版《南城县志·名儒》编纂) 程式,字:心源,号:道承、若水,又称建武居士,生卒年不详。明代名医。
  南城自古多名医,然皆祖执《局方》以治病。《局方》只列各主方症候,不载病源,于正理率未讲习。嘉靖三十年(1551年),福州陈元佑(石山)先生来郡掌儒学教事。理学家罗汝芳回故乡南城结庐讲学,批判道学。各家学说大兴,学术争鸣蔚然成风。南城医界始大有所悟,黄歧三世之书,张刘李朱四大家之旨,始知所览。程式精于医,不囿于一家之说,研究《素问》,次及《难经》、《脉诀》,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氏之书,故诊治无不神应。又苋其急救良方,著于卷,俾学者识经络,明病机,若登轩歧之堂,入卢王之室,踵张刘李朱之门,而相质证焉。书名《程式医壳》,计16卷,分元、亨、利、贞四集。明万历七年(1579年),郑汲为序,刊行于世,至今犹存。《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台湾刘伯骥《中国医学史》皆载其事。
  郑之文,字:应尼,又字:水濂、豹先,号愚公,又号豹卿,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之文擅长戏曲创作,为人清高俊逸,风流轶群,与当时名流黄贞甫、曹能始、钟伯敬、王季重等相友好,经常薄游于歌舞场中。他写的杂剧《白练裙》蜚声文坛。崇祯年间,礼部侍郎、文学家钱谦益的诗中有“子弟犹歌白练裙,行人尚酹湘兰墓”之句,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他所作戏曲还有《旗亭记》、《芍药记》各一本,编入《曲录》一书中,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为该书作序。其诗文辑有《远山堂集》、《锦研斋集》、《愚庄稿》等书。(据同治版《南城县志·文学》编纂) 徐芳,字:仲光,号:拙庵,生卒年不详。
  他警敏好学,精通典籍,博览经史子集、兵韬武略等书,他的文章 “舒徐条达,有吐纳百川之势”,为人耿直清廉,不随流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名列第二,次年中进士,授任泽州知州,他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政绩名列第一。因上奏揭发江西按察使林友兰结党营私一事,遭到反诬,而改任翰林编修。不久,便告病还乡。
  清顺治七年(1650年),江西分巡道莫可期以徐芳为人清高贤达,极力推荐他为翰林院左春坊,徐推辞不就。南城县令苗蕃仰慕徐的高风亮节 ,对他非常敬重,刊印了他的著作《藏山稿》12卷,《悬榻篇》6卷。徐芳著作尚有《藏山稿行脚篇》、《傍莲阁草砌蛩吟》和《憩龙山房制艺》等书。(据同治版《南城县志·名儒》编纂) 邓生,清乾隆间医家,生卒年不详。世代为洑牛村农民。
  邓生好远游,曾遇峨眉山人授以针法,以灯火、针炙治病。其貌朴野,不为富人所喜,因此往往不能尽施其术,故多涉足阡陌,不近城市。<强识录》一书曾记载邓生以针治膨胀病一案:乾隆初,公子周某随父到浏阳上任,因膨胀病归里。患者腹大如箕,脚肿如槌,自料必死,备棺随船。至湫牛,其岳父带邓生来诊病,周某家人见其貌不扬,都取笑之,不让邓生见公子。周某闻声,从床上仰头叫喊:“人已快死了,还有暇挑人啊!”邓生进去诊察后,将针扎进脚中,脚水喷至墙上。留针一刻后,出针。腹部亦如此,病状豁然好转。周某猛地坐起,邓生告诫:不要急!公子病久,荣卫瞀乱,筋脉周起,宜静卧三月,佐以薄粥,才可望恢复。周某如其言,果然疾愈。于是,人叹以为神。据邓生言,其师能针影治病,针术神异。(据同治版《南城县志·方技》编纂) 曾鼎,字:亦峦,号:香田。生卒年不详。工医术,驰名京都。
  曾鼎幼读书欲应试,后因家贫,理父业而居豫章城白马庙。庙址前为清初名医喻昌(嘉言)诊所。曾学术上宗喻之说。喻《平脉篇》云:“欲直溯仲景全神,不得不先勘破叔和”。曾专精脉理。初时,有客来庙里,曾皆试诊其脉,说:“必先熟谙常人平脉,方能识别病脉。”为此观察8年。之后,他治愈许多奇险病症,声誉日起。曾游京都,名声益震,王公显贵以礼相待。而曾个性洞达慷慨,脱略势利。贫苦之人求诊,他不计酬谢,反而解囊相助;权责人稍不加礼,他就不应诊。每当他酒酣耳热时,即纵谈古今得失,洞中骨綮。晚岁,他仍寓居南昌,卒年80余岁。所著《曾氏医书四种》即《医宗备要》3卷,刊于清嘉庆十九年(1841年),专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之重要性及切脉法,并阐发《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学义理;下卷以问题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痘疹会能》5卷,刊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该书参考疱疹有关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编成。前4卷论述痘疹,附种人痘法,末卷论述麻疹。《医学入门》、《妇科幼科宗旨》、《曾氏医书四种》至今仍有流传。《中医大辞典》、台湾刘伯骥《中国医学史》均载其事。
  曾燠(1760-1831),字:庶蕃,号:宾谷,晚年又号西溪渔隐。
  燠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补军机章京,升员外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朝廷考核各官政绩,曾燠名列一等。因此,皇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其后升任两淮盐运使,湖北、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要职。
  燠擅长诗文,尤工骈体。他作的骈体文,擅六朝初之胜,与袁枚、邵齐焘等人并称清代八大家。他生平居官,力学不辍。曾设“题襟馆”,经常举办文会、诗会,接纳四方名流。他又捐款在京都建造南城会馆,并常往会馆讲学。道光十一年(1831年)逝于北京,享年72岁。
  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卷,选刻《国朝骈体正宗》、《虞文靖公诗集》、《续金山志》、《吕子易说》等各1卷,辑《江西诗征》94卷。(据同治版《南城县志·宦业》编纂) 谢星焕(?-1857)字:斗文,号:映庐。谢氏家族世代业医,至映庐已第三代。
  星焕少年攻读儒书,欲应科举,因家境困难,绝意进取,专心钻研医学,继承父业。在南城、金溪行医40余年,声誉卓著。著有《得心集医案》6卷。书中分门别类。有述治答问两类,与某门、某案相发明者均附于后。清咸丰七年(1857年)兵燹后,散失过半。咸丰十一年经其季子谢甘澍整编成书,每门附列有甘澍治验效方数则。民国25年(1936年)绍兴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更名为《谢映庐医案》。1962年10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单行出版。
  映庐学术特点:1、擅长内科,善攻疑难奇险、误治失治病症。著作中所载医案250余篇,分伤寒、杂症、疟症、产后、小儿等21门,大多系经过其他医生误治失治、或久治不愈之症。2、推崇喻嘉言“先议病后用药”的议病式。医案文字精美,历来选入中医教材。3、博学深思,临危不乱。星焕熟读医书300余家,诊察病情脉理微妙,推勘精细,探究病理,博采众长;临诊处治,善用成方,历来不肯用错杂之方。临症虽诸医束手,焕至立辨病源,决人生死;叙案立方,应手即愈。其座右铭为:“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已到莫多疑”。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城饥荒致时疫大作,诸医专事发表攻里,多致不起,焕独谓:“荒年肠胃气虚,何堪攻伐,宜于温补托邪。”一时活人无数。4、医药结合,医药一家。谢氏家族世代业医,兼营药铺,店堂后设有制药作坊,谢氏则坐堂行医。赞育堂、泰山堂均为谢氏诊所及药铺名。
  星焕治病济人,崇尚医德。赞育堂每年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从端午至重阳,布施于人,受益者不计其数。凡延诊者,不分雨夜远近,均不推辞,酬金有无不计。《中国医学大词典>详其事。《上海中医杂志》、《江西中医药》近年仍有专论星焕学术特点的文章 。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