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社会新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7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社会新风
分类号: G416
页数: 1
页码: 378
摘要: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这些对于倡导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妇女自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农村妇女除操持家务外,还同男子一样下田劳动。在城镇,就业妇女的自立程度更高于农村妇女。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妇女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982年后,全县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涌现出大量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至1985年,全县评选出“五好家庭”1093户、文明单位33个、文明村1.个。另有获国家表彰的“五好家庭”2户。
关键词: 文明建设 社会新风尚

内容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一贯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助人为乐 50年代初期,全县各机关、学校普遍开展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教育。60年代,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80年代大力提倡“心灵美”。这些对于倡导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1982年10月湫牛村、1984年1月余家源村、1985年10月新丰村分别发生火灾,农民群众的房屋、粮食等被烧毁,生活、生产面临困难。县属机关、工厂的职工闻讯后纷纷捐钱、捐物给予支援,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80年代初期,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民兵营长朱应生和优秀共青团员曾光明舍生忘死,为抢救井下民工而英勇牺牲的事迹,更是在赣东大地广泛传诵,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
  妇女自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农村,旧社会常见的溺女婴的陋习于50年代就已革除。农村妇女除操持家务外,还同男子一样下田劳动。在城镇,就业妇女的自立程度更高于农村妇女。据统计,1985年全县全民所有制职工中,女性占近三分之一,全县有17名副局级以上女干部,有839名女党员。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妇女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拥军优属建国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优待军烈属,妥善安置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每逢“八一”、元旦、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各机关单位通过走访、开座谈会、办好事等方式,热烈地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尊师重教解放前,教师待遇菲薄,地位低下,故有“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之说。建国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日益受到社会的尊重。每逢重大节日,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和中小学都广泛开展慰问教师的活动。振兴教育,也越来越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所重视,从1982至1984年,全县各单位集资287.9万元用以发展教育事业。许多人还慷慨捐献钱财给教育部门,如南城一中退休教师廖秉强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4350元钱赠给本校图书馆,购买图书,受到社会的称道。
  节制生育 1979年以后,全县人民自觉响应政府的号召,采取各种措施,节制生育。”男尊女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观念爱到了强烈的冲击。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982年后,全县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涌现出大量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至1985年,全县评选出“五好家庭”1093户、文明单位33个、文明村1.个。另有获国家表彰的“五好家庭”2户。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