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65
颗粒名称: 二、食品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
页码: 376
摘要: 腿的裤子,穿时将裤腰收紧叠于肚前,以裤带系紧。裤腿宽便于劳动时卷起。出门则常系腰布把上衣下摆扎紧,腰间可插烟竿或小件工具;解下腰布又可作拂尘、揩汗、垫坐以及代替褡裢等用途。夏时戴斗笠,入冬多戴“絮帽”。妇女喜穿右开大襟的短衣,宽大的便裤。讲究的上衣为圆摆、花边、绣襟、盘扣,花色多样,料子较好。年纪大的用青或蓝色底布,不加装饰;年轻的喜以红、绿色或花布为底子,中间绣花,周围镶边。围腰上角用带子或银链挂在颈上,侧以扁绳系于腰背。食品本县群众历来喜吃水粉、粉干,至今未衰,形成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另有将水粉晒或烘成干丝的粉干,大多作家庭常备食品,或煮或炒,均甚爽口,且便于贮藏和携带。
关键词: 饮食 风俗习惯

内容

腿的裤子,穿时将裤腰收紧叠于肚前,以裤带系紧。裤腿宽便于劳动时卷起。出门则常系腰布把上衣下摆扎紧,腰间可插烟竿或小件工具;解下腰布又可作拂尘、揩汗、垫坐以及代替褡裢等用途。夏时戴斗笠,入冬多戴“絮帽”(用粗棉纱勾织而成的青帽,帽沿多采用“串”字或“卍”字勾边,可翻起或拉下)。妇女喜穿右开大襟的短衣,宽大的便裤。讲究的上衣为圆摆、花边、绣襟、盘扣,花色多样,料子较好。一般妇女家居时,喜欢在襟前挂一围腰。年纪大的用青或蓝色底布,不加装饰;年轻的喜以红、绿色或花布为底子,中间绣花,周围镶边。围腰上角用带子或银链挂在颈上,侧以扁绳系于腰背。
  城镇男子在家常穿对襟短衫便裤,外出则戴礼帽、穿长衫,天寒加长袍或套马褂。公务人员和青年学生多穿4个口袋的“中山装”或左上1、下2个暗口袋的“学生装”。妇女多穿旗袍,分长、短袖两种,也有在右开大襟上衣下配以长短裙子的。或绸或缎,色彩绚丽。
  解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有了很大的变化。50至60年代,穿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的人比较普遍,“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一度时兴。80年代人们的衣着趋于美观、质地较好的时装,尤其是男女青年竞趋潮流,衣着花样,时见翻新,西装,直筒裤、牛仔裤、各种款式的裙子尤为县城青年所喜爱。
  食品本县群众历来喜吃水粉、粉干,至今未衰,形成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水粉作坊,到处可见。其制作是将米浸在水中,然后带些水磨成湿米浆,榨干水分,再放入有很多细孔的铁筒内,榨成一根根细嫩的粉条煮熟,在冷水中稍微浸湿一下,理成一团团或一捆捆的水粉。吃时,先做好鱼片或肉片汤,用粉勺盛水粉在沸水中泡热后倒入碗内,再添汤加姜末、葱花,味道鲜美,素为人们早点和喜庆节日待客、自食的头一餐。另有将水粉晒或烘成干丝的粉干,大多作家庭常备食品,或煮或炒,均甚爽口,且便于贮藏和携带。为南城传统名特产品之一。
  此外,还有别具风味的年糕,重约2~3斤一大圆块的,叫糕;l~2两一小圆块的,叫糍。农村拜年,多以此互赠亲友。制法是将糯米用硷水浸泡,蒸熟后,放入大石臼内捣烂,掏出做成糕或糍,耐保存。农家在春节前夕均大量制作,普遍爱吃。吃时,糕要切成薄片,煮、蒸、炒、炸皆宜,另加佐料,香软可口。
  解放前与黎川县接壤的部分农村,尚有吃擂茶的习俗,除了自家平时饮用,还以之敬客。制法是把大半浸湿的茶叶拌以少量的炒米,加少许食盐,用木棒捣烂如湿泥状,装瓶备用,吃时冲开水,再加上一些炒熟的黄豆、花生米;讲究的还添熟芝麻或炸猪排骨碎粒。既解渴又填肚,别有风味。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