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64
颗粒名称: 一、衣着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375
摘要: 民国时期,农村男子习惯着对襟短上衣,质为家织棉布,用蓝靛染色。穿宽大裤腰裤腿的裤子,穿时将裤腰收紧叠于肚前,以裤带系紧。裤腿宽便于劳动时卷起。出门则常系腰布把上衣下摆扎紧,腰间可插烟竿或小件工具;解下腰布又可作拂尘、揩汗、垫坐以及代替褡裢等用途。夏时戴斗笠,入冬多戴“絮帽”。妇女喜穿右开大襟的短衣,宽大的便裤。讲究的上衣为圆摆、花边、绣襟、盘扣,花色多样,料子较好。年纪大的用青或蓝色底布,不加装饰;年轻的喜以红、绿色或花布为底子,中间绣花,周围镶边。围腰上角用带子或银链挂在颈上,侧以扁绳系于腰背。解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有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 服饰 风俗习惯

内容

民国时期,农村男子习惯着对襟短上衣,质为家织棉布,用蓝靛染色。穿宽大裤腰裤腿的裤子,穿时将裤腰收紧叠于肚前,以裤带系紧。裤腿宽便于劳动时卷起。出门则常系腰布把上衣下摆扎紧,腰间可插烟竿或小件工具;解下腰布又可作拂尘、揩汗、垫坐以及代替褡裢等用途。夏时戴斗笠,入冬多戴“絮帽”(用粗棉纱勾织而成的青帽,帽沿多采用“串”字或“卍”字勾边,可翻起或拉下)。妇女喜穿右开大襟的短衣,宽大的便裤。讲究的上衣为圆摆、花边、绣襟、盘扣,花色多样,料子较好。一般妇女家居时,喜欢在襟前挂一围腰。年纪大的用青或蓝色底布,不加装饰;年轻的喜以红、绿色或花布为底子,中间绣花,周围镶边。围腰上角用带子或银链挂在颈上,侧以扁绳系于腰背。
  城镇男子在家常穿对襟短衫便裤,外出则戴礼帽、穿长衫,天寒加长袍或套马褂。公务人员和青年学生多穿4个口袋的“中山装”或左上1、下2个暗口袋的“学生装”。妇女多穿旗袍,分长、短袖两种,也有在右开大襟上衣下配以长短裙子的。或绸或缎,色彩绚丽。
  解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有了很大的变化。50至60年代,穿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的人比较普遍,“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一度时兴。80年代人们的衣着趋于美观、质地较好的时装,尤其是男女青年竞趋潮流,衣着花样,时见翻新,西装,直筒裤、牛仔裤、各种款式的裙子尤为县城青年所喜爱。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