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
摘要: 佛教约在唐代传入南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寺院有:上蓝院,兴建于唐麟德二年;景云寺,兴建于唐大历年间;显源寺,兴建于唐天祐二年。景云寺主持景云禅师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曾与白居易、颜真卿、姜相国等名人相交往。后男女居士增至200余人,乃集资购买学道背一所民房作林址,香火颇盛。民国31年,念佛林被日本侵略军焚毁。建国后,信佛者日少,有些僧尼弃佛还俗。有僧14人,尼7人。此外,党群念佛林有居士96人,至“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寺庵仅存宝方禅寺。由于该寺邻近黎川县,故香客多来自该县。设于建昌镇的觉群念佛林,也在1978年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逐渐恢复了佛事活动。
关键词: 宗教政策 佛教

内容

佛教约在唐代传入南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寺院有:上蓝院,兴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景云寺,兴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显源寺,兴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景云寺主持景云禅师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曾与白居易、颜真卿、姜相国等名人相交往。
  宋代,佛教更盛。开庆《建昌军志》所记县内寺院达103座之多。其著名者有:太平兴国禅寺、景德寺、龙潭寺、灵峰寺、宝方寺等。以道家独尊的麻姑庙也成了佛道共尊的寺院。
  明正德《建昌府志》所记寺院多达120处,但大多有名无实。较著名寺院有天宁寺、玉山寺、圭峰寺、隆庆寺等。行保、深明、元谧等和尚当时颇负盛名,孤月和尚受益王推重。
  清代,佛教渐衰,民国时,县城内念佛风气复起,始是一些官宦财主的眷属吃斋诵经,继则由信教士绅和工商业主在城厢设立觉群念佛林,作为佛事活动场所。民国20年(1931年),县城居士赵尘九按佛祖四十八愿而邀集城镇富商48人组成“转不退法轮林”,以水关巷毛家祠堂作林址。后男女居士增至200余人,乃集资购买学道背一所民房作林址,香火颇盛。民国31年,念佛林被日本侵略军焚毁。其后善男信女们又募捐就原址兴建大雄宝殿,经常进行念佛活动。如遇菩萨诞辰,常假北关的广度寺、柏园庵、城内的道生堂等处延请僧尼诵经纪念。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盂兰盆会,则在十字街头搭台,点通宵烛,延僧整夜坐台诵经,拜忏,并在盱江飘放莲花灯,以及进行施斋、放生。
  建国后,信佛者日少,有些僧尼弃佛还俗。至1960年,全县尚存有寺庵14所,即:宝方禅寺、庆隆寺、深山寺、金楼峰寺、长岭寺、海觉寺、治平寺、广度寺、龙山寺、弥陀寺、碧涛庵、密云庵、卧云庵、大慈庵。有僧14人,尼7人。此外,党群念佛林有居士96人,至“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寺庵仅存宝方禅寺。1985年,该寺由政府拨款和僧尼、香客捐资整修了庙宇,重塑了大雄宝殿的神像,有僧尼共15人。由于该寺邻近黎川县,故香客多来自该县。设于建昌镇的觉群念佛林,也在1978年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逐渐恢复了佛事活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