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0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
页数: 1
页码: 362
摘要: 十柱坊在县城南隅,明嘉靖二十二年建。十柱坊高达4.5米,10柱耸立,石柱上端,横石穿坊。四周为镂空龙凤图案,花纹玲珑秀丽。石坊下端嵌入基石座,石柱前石嵌有鼓形石护柱。石坊南端署“忠敬孝友”,北端署“藩屏帝宝”,中间镌刻益王府藩王册文。石坊造型美观大方,构造雄伟,雕刻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国时期,此坊仅存6柱。“文化大革命”中,捣毁无存。聚星塔位于县城东北5华里的武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名启元塔。塔为7级,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该塔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正殿宽8.2米,长7.2米,呈长方形。整个殿宇宽26.7米,长25.3米,占地面积676平方米。
关键词: 古建筑 名胜古迹

内容

十柱坊在县城南隅,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
  十柱坊高达4.5米,10柱耸立,石柱上端,横石穿坊。四周为镂空龙凤图案,花纹玲珑秀丽。石坊下端嵌入基石座,石柱前石嵌有鼓形石护柱。石坊南端署“忠敬孝友”,北端署“藩屏帝宝”,中间镌刻益王府藩王册文。石坊造型美观大方,构造雄伟,雕刻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国时期,此坊仅存6柱。“文化大革命”中,捣毁无存。
  聚星塔位于县城东北5华里的武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名启元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易名双江塔,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姚文光重修,改名聚星塔。
  塔门朝西偏南。门上横嵌一块长方形青石板,刻“聚星塔”3字。塔为7级,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塔高30米,基层外围25.6米,内周6.8米。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宽0.6米,分左右盘旋而上。左梯可上7级,右梯只能至5级。塔身各层高度不一,从下而上,层高递减,每层均开有窗牖。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慧心独具。相传,建塔时,有人耽心会倒塌,掌墨师笑着回答:“桥万年,塔千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吹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该塔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宝方寺位于严和乡上兰村,是本县仅存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始名上兰院。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厨房等建筑,至今完整无损。
  大雄宝殿为九檩(脊)重檐硬山顶建筑。正面廊坊立老檐柱,两侧山墙平于屋面。正殿3间,并列相通;进深11米,台高1米,井格窗门。天王殿面对山门,山门面南坐北,花树环抱。后殿依山傍坡。禅房、厨房走廊相联、环殿而立。整个寺院隐于茂林修竹之中,古朴雅静。
  寺院东南面有大理石佛塔群、化身炉,其中以云净禅师佛塔为众塔之首。该塔为六柱体,高2.2米,底径1.5米,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塔体正面中嵌石碑,曰“宝方曹云净大师塔记铭”,中为“本山住持曹云净禅师之塔”、横额“洞宗三十三世”。
  寺内保存有宋景祐、嘉定、明万历和清乾隆铭碑6块。
  甘山佛塔位于龙湖乡小竺东南隅。塔基周围砌有青石护墙。有佛塔两座。高2.4米,底径0.9米,塔身六柱体,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塔体正面各有碑文。塔底有圆形地窖,砖石护壁,深3米,正面开有石门,窖内盛骨灰罐。
  云市大殿坐落在株良乡云市堡。殿宇坐东向西,面对戏台,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今完整无损。
  大殿分上、中、下三层。正殿宽8.2米,长7.2米,呈长方形。殿门雕有《信徒求神拜佛图》。正殿左为张王殿,右为文殊殿。正殿天井中心,建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八角亭,名魁星阁,亭顶为圆球葫芦,形似舍俐塔,飘檐下雕刻“走马”、“书楼”图画。围绕八角亭柱有红漆栏杆,8根红漆木柱穿枋上,雕刻有麒麟狮象图案。整个殿宇宽26.7米,长25.3米,占地面积676平方米。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