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碑刻、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碑刻、造像
分类号: K879
页数: 1
页码: 361
摘要: 麻姑仙坛记石碑楷书唐碑,碑文全称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唐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于大历六年游麻姑山,以小楷撰写此文镌刻于石。此碑立于麻姑仙坛侧,人称“鲁公碑”。字体豁达端庄,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疏密适当,后遭雷击毁失。明代初年,建昌知府梁伯达获拓本重刻于石,亦属罕见传本。建国初,洞内建筑已毁,仅存部分石雕残像。飞鳌峰摩崖石刻群从姑山的天柱峰、飞鳌峰上,摩崖石刻多达40余处。至今,“飞鳌峰”、“洗心池”、“滴翠崖”、“玉立”、“高山仰止”、“振衣千仞”、“蓬莱仙境”等石刻,仍历历在目。该字为明代学者罗汝芳题写,勒于飞鳌峰数丈高的绝壁处,每字有两米见方,为明代摩崖石刻之珍品。
关键词: 造像 石雕 石刻

内容

麻姑仙坛记石碑楷书唐碑,碑文全称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唐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于大历六年游麻姑山,以小楷撰写此文(共887字)镌刻于石。此碑立于麻姑仙坛侧,人称“鲁公碑”。字体豁达端庄,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疏密适当,后遭雷击毁失。
  明代初年,建昌知府梁伯达获拓本重刻于石,亦属罕见传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府季鹰自称在罗汝芳处见旧本镌石,即翻刻于碑传世。因年代久远,亦已失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黄肇龙访得拓本,即命匠工重刻于石,嵌于仙都观殿上。碑横宽2尺,竖尺余。1967年破“四旧”时毁。
  潮音洞石雕在县城东北20公里的袱牛南侧,濒临盱江,是本省少有的石龛窟群之一,造像、雕刻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潮音洞开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洞内呈长方形,宽10米,深达20米余,可容百余人。洞门嵌有石刻对联一幅。上联为“江水长长长长长长流”,下联为“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洞内建有楼阁,两旁石壁上浮雕着形态各异的罗汉佛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上方石壁雕着一尊观音,手持云帚,脚踩莲花,衣带飘飘,神采奕奕,为石刻造像艺术之珍品。建国初,洞内建筑已毁,仅存部分石雕残像。
  “天一山”石刻颜真卿于大历三年(768年)亲笔书写,刻于石上。字大如斗,端庄遒劲,浑厚有力。原碑早已毁失。清邑人访得原拓本重刻,嵌于天一山道观门首。碑长1.8米,宽1米。为碑刻中之珍品。1959年,县文物陈列室收置室内保存。
  飞鳌峰摩崖石刻群从姑山的天柱峰、飞鳌峰上,摩崖石刻多达40余处。至今,“飞鳌峰”、“洗心池”、“滴翠崖”、“玉立”、“高山仰止”、“振衣千仞”、“蓬莱仙境”等石刻,仍历历在目。其中以“飞鳌峰”三字最为醒目。该字为明代学者罗汝芳题写,勒于飞鳌峰数丈高的绝壁处,每字有两米见方,为明代摩崖石刻之珍品。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