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9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359
摘要: 武岗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5里处万年桥东头。遗址顺着起伏的山地向东北延伸,东依高山,西濒盱江,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遗址表层,各种印纹陶片到处可见,还有夹砂红陶、黑色硬陶器物残片,其中瓴形器脚具有商周遗物的典型特征。北面水沟断层暴露的遗物更为丰富。采集到的器物还有:石锛两件,石斧一件,系新石器时代文物。其地址东临盱江,西含人民广场,北至天一山,南伸延至今生产路小学。四周以砖石垒墙,谓之“王城”,高二丈余。王城内建前、中、后3殿,前叫承运殿,中叫圆殿,后叫存心殿。窑底采集的陶片有乳钉纹瓦档、“寿”字滴水、子母扣沟瓦,质地坚厚,品种多样,工艺清湛。
关键词: 考古 文化遗址

内容

武岗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5里处万年桥东头。遗址顺着起伏的山地向东北延伸,东依高山,西濒盱江,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遗址表层,各种印纹陶片到处可见,还有夹砂红陶、黑色硬陶器物残片,其中瓴形器脚具有商周遗物的典型特征。北面水沟断层暴露的遗物更为丰富。采集到的器物还有:石锛两件,石斧一件,系新石器时代文物。
  明代益王府遗址为明益端王朱祐槟藩宫。始建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弘治八年。王府呈长方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其地址东临盱江,西含人民广场,北至天一山,南伸延至今生产路小学。四周以砖石垒墙,谓之“王城”,高二丈余。王城原设4门:东叫体仁门,西叫遵义门,北叫广智门,南叫端礼殿门。王城内建前、中、后3殿,前叫承运殿,中叫圆殿,后叫存心殿。前后殿周围建有3宫。两边设沐浴、更衣室和宗庙、奉祠、书院、仓库、游击守备所等。房屋800余间,朱墙绿瓦,雕梁画栋,金碧辉蝗。正殿基高6.9尺,殿高数丈,王座后殿绘云龙图案,殿前朝阶为盘龙大理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二月失火,烧毁房屋260余间,用银30000余两修复。明亡,王府荒废。迄民国年间,只剩断壁残垣。
  云市窑址位于县城西南40华里的株良乡云市村一带。窑址分布极广,东北至路东,西南至泷油、中云。其中私伢窠、老兜树两处的古窑,均为梯形,窑长17米,上宽3.8米,下宽5.8米,北高东低。从堆积的瓷片中发现许多敞口碗、扁形碟和长筒形瓷杯,以影青釉瓷居多,次为黑釉瓷。器物造型、胎质和纹饰均具宋时风格。此外,还发现少量唐代褐色釉瓷片和豆青釉瓷片,也有元代白瓷和青花瓷。
  荷塘窑址位于株良荷塘村西南。瓷片、窑具堆积约5华里。主要以烧造敞口碗、杯、碟为主,釉呈灰白和黄白色,纹饰多为刻花纹。烧法一为匣钵烧,二为叠烧。釉色多影青、豆青等。器物造型、釉色、胎质和纹饰均具宋代风格。
  毛家窑址位于河垅毛家窑村。因年代久远,窑址破坏严重。窑底采集的陶片有乳钉纹瓦档、“寿”字滴水、子母扣沟瓦,质地坚厚,品种多样,工艺清湛。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