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物
分类号: K878
页数: 7
页码: 359
摘要: 武岗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5里处万年桥东头。遗址顺着起伏的山地向东北延伸,东依高山,西濒盱江,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遗址表层,各种印纹陶片到处可见,还有夹砂红陶、黑色硬陶器物残片,其中瓴形器脚具有商周遗物的典型特征。北面水沟断层暴露的遗物更为丰富。采集到的器物还有:石锛两件,石斧一件,系新石器时代文物。明代益王府遗址为明益端王朱祐槟藩宫。王府呈长方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四周以砖石垒墙,谓之“王城”,高二丈余。王城内建前、中、后3殿,前叫承运殿,中叫圆殿,后叫存心殿。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失火,烧毁房屋260余间,用银30000余两修复。明亡,王府荒废。1954年底,人民政府修整。
关键词: 考古 文化遗址

内容

第一节古遗址武岗山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北5里处万年桥东头。遗址顺着起伏的山地向东北延伸,东依高山,西濒盱江,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遗址表层,各种印纹陶片到处可见,还有夹砂红陶、黑色硬陶器物残片,其中瓴形器脚具有商周遗物的典型特征。北面水沟断层暴露的遗物更为丰富。采集到的器物还有:石锛两件,石斧一件,系新石器时代文物。
  明代益王府遗址为明益端王朱祐槟藩宫。始建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弘治八年。王府呈长方形,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其地址东临盱江,西含人民广场,北至天一山,南伸延至今生产路小学。四周以砖石垒墙,谓之“王城”,高二丈余。王城原设4门:东叫体仁门,西叫遵义门,北叫广智门,南叫端礼殿门。王城内建前、中、后3殿,前叫承运殿,中叫圆殿,后叫存心殿。前后殿周围建有3宫。两边设沐浴、更衣室和宗庙、奉祠、书院、仓库、游击守备所等。房屋800余间,朱墙绿瓦,雕梁画栋,金碧辉蝗。正殿基高6.9尺,殿高数丈,王座后殿绘云龙图案,殿前朝阶为盘龙大理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二月失火,烧毁房屋260余间,用银30000余两修复。明亡,王府荒废。迄民国年间,只剩断壁残垣。
  云市窑址位于县城西南40华里的株良乡云市村一带。窑址分布极广,东北至路东,西南至泷油、中云。其中私伢窠、老兜树两处的古窑,均为梯形,窑长17米,上宽3.8米,下宽5.8米,北高东低。从堆积的瓷片中发现许多敞口碗、扁形碟和长筒形瓷杯,以影青釉瓷居多,次为黑釉瓷。器物造型、胎质和纹饰均具宋时风格。此外,还发现少量唐代褐色釉瓷片和豆青釉瓷片,也有元代白瓷和青花瓷。
  荷塘窑址位于株良荷塘村西南。瓷片、窑具堆积约5华里。主要以烧造敞口碗、杯、碟为主,釉呈灰白和黄白色,纹饰多为刻花纹。烧法一为匣钵烧,二为叠烧。釉色多影青、豆青等。器物造型、釉色、胎质和纹饰均具宋代风格。
  毛家窑址位于河垅毛家窑村。因年代久远,窑址破坏严重。窑底采集的陶片有乳钉纹瓦档、“寿”字滴水、子母扣沟瓦,质地坚厚,品种多样,工艺清湛。
  第二节古桥梁万年桥为江西今存最长之石拱古桥,始建于明末。位于县城东北5里之武岗山下,古歇洋渡口。桥长411米,高10米。桥基坚实,桥身轻巧。自下而上用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卷砌法,跨度14米,23孔,24墩,前墩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古称“金刚雁翅式”。桥面中间原有一亭。两旁有石栏杆。精美雅致,古朴清爽。
  明崇祯七年(1634年)仲夏,雨霖江涨。歇洋渡口,舟覆人溺,死者躬人。是年腊月,分巡湖东道吴麟瑞(字秋清,南城人)驾临渡口,详察情况,首倡建桥。并博采众议,厘定方案:“划二十四垒,延石九层。墩如太平桥,峭其上。以厚石为之,坚以整。旁周石为栏。其上不屋,以防火灾。”为筹集建桥巨款,吴君捐薪俸以倡导。不久,吴君调任江西按察使,督催更严,亲为“置材计庸,奖勤鞭惰”。至清顺治四年(1647年),大桥落成。雍正二年(1724年)圮坏,知府李朝柱主持修复。乾隆、嘉庆年间,邑人垒修墩坝。民国25年(1936年)改为公路桥。抗日战争期间,遭日机炸塌东岸三孔桥面,旋于原墩上铺设木板以通车。
  1954年底,人民政府修整。改为混凝土桥面,水泥栏杆。
  太平桥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隅。旧为浮桥。南宋嘉定年间建昌军知军丰有俊任内(1212年~1219年)建。立叠石十三墩,架屋六十四楹,名万寿桥。嘉定十三年(1220年)毁,知军汪楫(建昌府志作汪浃)以木架石为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昌路总管赵仁政募款重建,改名太平桥;侍御史程矩夫记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佥事李辙重修i知府秦夔、状元张升各有记。清顺治二年(1645年)毁,十三年(1656年)知府刘道著复建。康熙元年(1662年)毁,知府高天爵重建。始垒石瓮,上架屋肆,改为石拱桥。桥长205米,宽6米,高10米。有单曲拱12孔,桥西端有双曲小拱1孔,拱圈跨度14米。桥基用大麻条石砌成。前墩尖而高昂。桥身自下而上全用青石发卷砌成。桥拱采用“纵向并列砌圈法”砌成。康熙十一年(1672年)水圮.知府高天爵与知县曹养恒修复。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李朝柱重修,并规定“每岁取店租银九十两另五钱一分,存为修桥费”。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叶新、知县叶重熙募捐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水圮东岸3瓮,邑人修复。嘉庆五年(1800年)又水圮东岸2瓮,旋即修复。同治元年(1862年)大水冲塌东岸4瓮,同治二年(1863年)合邑捐资修复,曾改名为留衣桥。
  1955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改建成供机动车辆和行人两用的混合交通桥。石阶引桥改成斜坡,以水泥铺桥面。两旁砌水泥栏杆。
  龙门桥坐落在麻姑山龙门峡谷之上,清道光元年(1821年)进士廖连捐资重修,为青石发卷砌成的单拱石桥。拱圈横跨峡谷,桥宽3.5米,高4.2米,长6.6米。桥上架有一座长亭。长亭北门有石刻联一幅。上联:“看不尽水秀山明十万户人烟现无遮境”,下联:“叹从来桑田沧海大千乘世界作如是观”。横额为“龙门胜迹”。
  江日桥唐广德二年(764年)建。位于建昌镇北门街口,长4米,宽6.5米,高3米,载重16吨,是南城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现为进出县城北街的机动车辆和人行桥。
  麻桥在县城南门外1里处,原名迎仙桥,清乾隆十四年重建为麻条石拱桥,现为秋水园村往县城的人行桥。
  第三节古碑刻、造像麻姑仙坛记石碑楷书唐碑,碑文全称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唐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于大历六年游麻姑山,以小楷撰写此文(共887字)镌刻于石。此碑立于麻姑仙坛侧,人称“鲁公碑”。字体豁达端庄,雍容大方,遒劲豪宕,舒展开阔,疏密适当,后遭雷击毁失。
  明代初年,建昌知府梁伯达获拓本重刻于石,亦属罕见传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知府季鹰自称在罗汝芳处见旧本镌石,即翻刻于碑传世。因年代久远,亦已失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黄肇龙访得拓本,即命匠工重刻于石,嵌于仙都观殿上。碑横宽2尺,竖尺余。1967年破“四旧”时毁。
  潮音洞石雕在县城东北20公里的袱牛南侧,濒临盱江,是本省少有的石龛窟群之一,造像、雕刻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潮音洞开凿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洞内呈长方形,宽10米,深达20米余,可容百余人。洞门嵌有石刻对联一幅。上联为“江水长长长长长长流”,下联为“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洞内建有楼阁,两旁石壁上浮雕着形态各异的罗汉佛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上方石壁雕着一尊观音,手持云帚,脚踩莲花,衣带飘飘,神采奕奕,为石刻造像艺术之珍品。建国初,洞内建筑已毁,仅存部分石雕残像。
  “天一山”石刻颜真卿于大历三年(768年)亲笔书写,刻于石上。字大如斗,端庄遒劲,浑厚有力。原碑早已毁失。清邑人访得原拓本重刻,嵌于天一山道观门首。碑长1.8米,宽1米。为碑刻中之珍品。1959年,县文物陈列室收置室内保存。
  飞鳌峰摩崖石刻群从姑山的天柱峰、飞鳌峰上,摩崖石刻多达40余处。至今,“飞鳌峰”、“洗心池”、“滴翠崖”、“玉立”、“高山仰止”、“振衣千仞”、“蓬莱仙境”等石刻,仍历历在目。其中以“飞鳌峰”三字最为醒目。该字为明代学者罗汝芳题写,勒于飞鳌峰数丈高的绝壁处,每字有两米见方,为明代摩崖石刻之珍品。
  第四节古建筑十柱坊在县城南隅,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
  十柱坊高达4.5米,10柱耸立,石柱上端,横石穿坊。四周为镂空龙凤图案,花纹玲珑秀丽。石坊下端嵌入基石座,石柱前石嵌有鼓形石护柱。石坊南端署“忠敬孝友”,北端署“藩屏帝宝”,中间镌刻益王府藩王册文。石坊造型美观大方,构造雄伟,雕刻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国时期,此坊仅存6柱。“文化大革命”中,捣毁无存。
  聚星塔位于县城东北5华里的武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名启元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易名双江塔,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姚文光重修,改名聚星塔。
  塔门朝西偏南。门上横嵌一块长方形青石板,刻“聚星塔”3字。塔为7级,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塔高30米,基层外围25.6米,内周6.8米。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宽0.6米,分左右盘旋而上。左梯可上7级,右梯只能至5级。塔身各层高度不一,从下而上,层高递减,每层均开有窗牖。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慧心独具。相传,建塔时,有人耽心会倒塌,掌墨师笑着回答:“桥万年,塔千岁,斜塔脚稳如铁铸,北风越吹塔越直,任凭千年狂风吹。”该塔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宝方寺位于严和乡上兰村,是本县仅存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始名上兰院。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厨房等建筑,至今完整无损。
  大雄宝殿为九檩(脊)重檐硬山顶建筑。正面廊坊立老檐柱,两侧山墙平于屋面。正殿3间,并列相通;进深11米,台高1米,井格窗门。天王殿面对山门,山门面南坐北,花树环抱。后殿依山傍坡。禅房、厨房走廊相联、环殿而立。整个寺院隐于茂林修竹之中,古朴雅静。
  寺院东南面有大理石佛塔群、化身炉,其中以云净禅师佛塔为众塔之首。该塔为六柱体,高2.2米,底径1.5米,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塔体正面中嵌石碑,曰“宝方曹云净大师塔记铭”,中为“本山住持曹云净禅师之塔”、横额“洞宗三十三世”。
  寺内保存有宋景祐、嘉定、明万历和清乾隆铭碑6块。
  甘山佛塔位于龙湖乡小竺东南隅。塔基周围砌有青石护墙。有佛塔两座。高2.4米,底径0.9米,塔身六柱体,塔顶冠以双层圆球形葫芦顶。塔体正面各有碑文。塔底有圆形地窖,砖石护壁,深3米,正面开有石门,窖内盛骨灰罐。
  云市大殿坐落在株良乡云市堡。殿宇坐东向西,面对戏台,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今完整无损。
  大殿分上、中、下三层。正殿宽8.2米,长7.2米,呈长方形。殿门雕有《信徒求神拜佛图》。正殿左为张王殿,右为文殊殿。正殿天井中心,建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八角亭,名魁星阁,亭顶为圆球葫芦,形似舍俐塔,飘檐下雕刻“走马”、“书楼”图画。围绕八角亭柱有红漆栏杆,8根红漆木柱穿枋上,雕刻有麒麟狮象图案。整个殿宇宽26.7米,长25.3米,占地面积676平方米。
  第五节古墓葬邓思瑾墓邓思王藿,唐代南城人。初,习道麻姑山,后为豫章郡南境道教主,号紫阳真人。开元初,应玄宗诏入大同殿炼丹。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死于长安,次年归葬麻姑山。此墓毁于1967年。
  李威墓李威曾于唐中宗嗣圣年间任工部尚书。墓葬坐落在睦安乡麻畲村西南寒牛山。高0.9米,宽2米,纵长3.45米。麻石封盖墓顶,周围砌有麻石护墙。墓向坐西南朝东北。
  陈氏六娘墓墓址在李坊营庙下山斜坡下。1965年发掘。出土地契载明墓主人陈氏六娘,年78岁,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出土文物有:米黄色釉皈依瓷瓶,影青釉瓷托盘、碗,黄褐釉瓷壶等共7件。青石地契1块,上饰浮云纹,长42厘米,宽38.5厘米,厚7.5厘米,现存省博物馆。
  罗耕隐墓墓址在磁圭东面将军拔剑山。罗耕隐,字大矩,磁圭人。明学者罗圮的祖父,死后朝廷赠吏部侍郎。
  墓葬规模较大。两旁砌有麻石护墓围墙,前有麻石阶梯。墓宽2.18米,纵深8米,高2.2米。墓顶盖有圆形盘石两块。墓向坐东朝西,墓碑三方,云头雕有石龙石凤,现完整无损。
  王萱夫妇合葬墓在沙洲乡临坊。王萱,明南城临坊人,封奉政大夫。墓向坐东朝西,砌有护墓围墙,呈太师椅形。现完整无损。
  黄赞画官敬所妣傅氏墓在沙洲乡黄狮潮洲艾家山下。墓宽3米,高1.4米。碑铭“明故督府黄赞画官敬所妣傅氏墓”。右刻“万历二十一年立”。前竖石人石马,栩栩如生。
  黎民范夫妇墓坐落于万坊乡钟家岭村东面。黎民范,字竹轩,南城池溪人,曾任云南按察使,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墓前立有石狮望柱l对,高3米。望柱东侧竖有石碑l块,载有民范夫妇生平。
  明益端王朱祜槟夫妇合葬墓墓址在洪门镇外源村二仙山。朱祐槟为明宪宗第四子。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卒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该墓于1972年发掘。出土文物有:金凤冠、金香囊各1件,金耳挖,耳环、鬓花、风钗各1对。仪仗陶俑l10件及玉佩、玉带、玉圭、铜镜等。现存省博物馆。
  明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墓址在洪门镇长塘村金华山。朱厚烨是益端王长子,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该墓于1958年发掘。出土文物有:宝石金凤冠1顶,宝石金手镯1对,楼阁式金钗9件,金凤钗I对,以及金香囊等金饰器物共166件,重达2500余克,玉器170件,青花、仿龙泉瓷、铜、铁、锡器等116件,各种仪仗乐俑204个,琥珀、水晶、珍珠等1400余粒。珍藏丰富,为省内发掘工作所罕见。该墓出土文物已由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明益宣王朱翊夫妇合葬墓墓址在岳口乡游家巷女冠山。朱翊为益昭王之子。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该基于1979年发掘。出土文物有金凤冠、金钗、金钉折扇等共94件,青花瓷盘2件,铜镜3面,玛瑙七梁冠I顶,琥珀念珠1串,冠服49件,玉器229件,均存省博物馆。
  明益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坐落在岳口乡游家巷女冠山。该墓大部分器物被盗。朱由木,为益敬王第三子,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卒于崇祯八年(1635年)。1982年发掘。出土文物有鎏金凤冠、玉香笼、镂空雕玉带、七星垫背金钱、青花龙泉瓷瓶等82件。均存省博物馆。第六节革命旧址、纪念物天一山在城内西南隅。1930年9月,工农红军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分发打土豪之胜利果实。
  半山亭在麻姑山半山腰。1932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随同红一军团由宜黄至南城,途经半山亭。时值正午,在此休息并进午餐。
  危家祠堂在城西麻岭下。1932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此住宿。
  渭水桥位于徐家乡西北面。1932年11月21日至22日,红军三、五军团,在此阻击国民党军孙连仲、许克祥部,歼敌千余。
  黄狮渡在沙洲乡西北面。1933年1月4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此全歼国民党军周士达旅。
  长源庙在沙洲乡西南的长源村。1933年1月8日,红军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指挥红十五军在此阻击敌军,获重大胜利。在战斗中,赵博生不幸牺牲。
  高家大屋在龙湖乡王坪村,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东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罗家大屋在沙洲乡水口村,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金南特区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旧址。
  烈士墓在县城河东曾家坪。1949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4军40师461团1营3连战士何二俚、宁有文在解放南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安葬于此。
  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表表29-1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