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麻姑山(附从姑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麻姑山(附从姑山)
分类号: K917
页数: 4
页码: 355
摘要: 麻姑山,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处,以仙女麻姑的故事而名。方圆约75公里,主峰王仙峰,海拔1028米。往昔,山中群峰竞秀,树木葱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风景十分秀丽,古人视为“洞天福地”。据《名山志》载,全国有36洞天,72福地,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秀出东南。《道书》将麻姑山列为“第二十八小有洞天”、“第十福地”。此外,与该山隔江相望的从姑山,也可游览。该亭已被列为革命旧址,供游人瞻仰。亭右上百尺处又有一亭,称观瀑亭。山中有一观,称丹霞观,建在幽岩茂竹之间。据《麻姑山志》载:浮丘公名无考,汉昭帝时炼丹于此,遗下丹井及飞升台。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区

内容

麻姑山,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处,以仙女麻姑的故事而名。方圆约75公里,主峰王仙峰,海拔1028米。
  往昔,山中群峰竞秀,树木葱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风景十分秀丽,古人视为“洞天福地”。据《名山志》载,全国有36洞天,72福地,麻姑山洞天、福地兼而有之,秀出东南。《道书》将麻姑山列为“第二十八小有洞天”、“第十福地”。该山主要风景点有垂玉亭(又称半山亭)、“玉练双飞”、“龙门胜迹”、仙都观、麻源第三谷等。此外,与该山隔江相望的从姑山,也可游览。
  古往今来,麻姑山旖旎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游人。著名诗人谢灵运游麻源第三谷,题有“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名句。大书法家颜真卿游麻姑山撰文并手书《麻姑仙坛记》。刘禹锡、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李纲、李觏、汤显祖、罗汝芳等都先后到此山吟诗作赋,为名山添趣增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实地考察过麻姑山。历史上,麻姑山尤为道家垂青。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和他的高徒到此山掘井炼丹。唐代,麻姑山为全国道教胜地之一。该山道士邓紫阳被玄宗召进京城。此后,麻姑山显赫一时,山中寺观、楼台、亭榭多达70余座,主要古迹有葛仙井、鲁公碑、邓紫阳墓、三忠祠等。
  1984年,南城县人民政府作出开发麻姑山的决定,计划把该山建成疗养、旅游胜地,麻姑山将以崭新风姿展现在游人面前。
  垂玉亭又名半山亭,系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位于山腰。从山麓沿小径迤逦而上约3华里即至。方形结构,以石砌成。小径穿亭而上,进出有阶石。亭内壁有字数行:“1932年8月23日,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一部由宜黄来南城经此休息并用午餐”。该亭已被列为革命旧址,供游人瞻仰。
  亭外,群峰叠翠,幽岫含云,深涧凝绿。左下方峭壁之上,一泉飞泻,矫若腾龙,绚如银练。回首远眺,双江(盱江、黎水)如练,阡陌纵横;县城依山傍水,从姑、武岗,登高诸山环立,俨然一幅绚丽的图画。
  “玉练双飞”从半山亭登山2里许,便来到被誉为麻姑山奇观的双瀑前。只见两条瀑布从约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象两条白练从天而落,喷沫百尺,雪浪千寻,声若滚雷,震撼山谷。双瀑右上方绝壁,“玉练双飞”4个大字赫然在目,为明朝建昌府通判华仁夫手书。同治版县志载:双瀑有雌雄之分,右瀑为雄,左瀑为雌。“雄者,高也昂昂而差大;雌者,俯溜垂垂而差小”。两条瀑布,变幻随时,“春涨则飘忽湃滂,摧山摇岳;夏暑则风鼓凉飙,寒崖凛栗;秋净则清浅明媚,河汉双流;冬凝则铁壁千寻,玉龙突兀。”古人曾把麻姑双瀑与庐山瀑布相,比较,评曰:“庐山瀑布自千仞直下,信天下伟观,然止一耳;此虽巨崖仅十数丈而二,亦甚奇也!”瀑布下面有一深潭,潭中有一岩石露出水面约半丈见方。人立岩上,寒气砭骨。宋朝陈肃题诗赞道:“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来此坐移时,森然毛发爽。”昔时,岩上有一亭,称喷雪亭。亭右上百尺处又有一亭,称观瀑亭。两亭均圮。1985年,依旧址重建观瀑亭。
  龙门胜迹从“双瀑”沿小道拾级而上数百步,一孔拱桥翼然架于石涧之上,即为龙门桥,又名三峡桥。桥上有亭。倚栏观之,一溪不疾不徐流至桥底,涌至绝壁,坠入数丈深的石罅,势若倾盆。泉水与岩石碰撞,发出秋涛出峡般的声音。瀑底为一潭,其水深不可测。传说潭中潜伏着一条蛟龙,常蟠踞在一块巨石上,朝拜天上星斗,故名“龙湫”。那块巨石,即称“礼斗石”。又传,某年大旱,为祈雨,邓紫阳真人将唐玄宗赐给麻姑山镇山之宝——一对金龙投入潭中,故又称“金龙潭”。桥之下,潭之上,悬瀑之内,相传有一石洞,称“水帘洞”,可容数十人。
  桥亭的进出石门上嵌有石刻对联,入门楣额为“龙门胜迹”四字。亭侧,有一棵古松,苍劲挺拔,横枝偃盖,称“迎宾松”。桥下南侧有两泉。里为半月泉,以泉口有半月形的储水石池而名。外为神功泉,泉水从岩缝中渗出,注入一个形状象臼的石盂,再顺一道缺口涓涓流入溪中。盂内一池清泉,大不盈尺,深不盈寸。泉上嵌有“一勺之多”的石额,为明代御史邵梅墩所书。此泉水质优良,据《麻姑山志》载:“其泉清香甘冽,酿酒尤佳。相传,泉初出时如酒,色微红、饮之醉人,疑为诸仙丹液。后农人以秽器取之,色变味淡,不若先年,然比他水犹为绝胜也”。该泉经省医学、卫生、食品、核辐射、科研管理等11个单位的专家、教授化验,确认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有抗癌变、防衰老的功效,现已开发利用。
  小有洞天龙门桥位于狭隘的谷口。穿亭朝前走数十步,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但见群峰环抱着一片平畴,约700~800亩。锦溪从田间缓缓流来,水声淙淙。山坡上,纤竹滴翠,群卉争妍;沃野中,稻浪起伏,一片葱绿。朝前望去,仙都观已在目中。游人至此,恍如来到武陵桃源仙境。
  沿溪行一里许,有一桥,名迎仙桥,相传为仙人蔡经迎接王方平、麻姑之处。过桥便至仙都观,即“小有洞天”。此处是麻姑山的中心,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这里。著名的有颜鲁公碑、邓紫阳墓、葛洪炼丹井、三忠祠、李觏读书林、唐大夫松等。唐宋时,山中香火鼎盛,香客不绝。以仙都观为中心,有寺庙观庵数十处。绀宇琳宫,连成一片,颇为壮观。其后,几经兵燹、火灾,今仅存碧涛庵、麻姑庙。
  麻姑庙(即仙都观),位于蔡经旧宅之后,坐北朝南。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今庙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为木架结构的三进殿宅。前殿有四大金刚,正殿供奉如来,后殿供奉麻姑。麻姑顶中作髻,秀发垂腰,端庄俊秀,含眸凝睇,栩栩如生。殿中悬有历代帝王赐予麻姑的诰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以及“小有洞天”等数额。旧时,以七月初七为麻姑祀日。这天郡守、县令率幕僚、士绅携带供品进山朝拜,热闹非凡。
  麻姑神座右侧嵌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手书的《麻姑仙坛记》碑,碑背面附刻卫夫人、褚河南、虞永兴、欧阳率更、薛稷、柳河东、李北海诸小楷。鲁公碑文遒劲豪宕,豁达端庄,被誉为“天下第二书”。碑后所附诸小楷,亦俱为稀世珍品。可惜,古碑及后人翻刻碑都不知何年遗失,该碑只有拓本存世。庙内所有神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仅存一座空宇。
  山上著名的古迹还有邓紫阳真人墓、三忠祠、葛仙丹井。邓紫阳墓位于仙都观正殿左侧山上。山志载:“开元二十七年紫阳羽化去,玄宗遣中使二人送还本乡。以次年葬于本山顶。甲子改葬,棺中惟玉简、香炉而已。石椁犹存。”三忠祠,在正殿左、紫阳墓前。为祭祀颜真卿、李纲、文天祥三位先贤而立。古祠早已倾废。葛仙丹井,在三忠祠前。相传东晋葛洪曾汲此井水炼丹。久毁。
  仙都观四周群山环抱。五老峰拱峙于前,齐云峰屏障于后,其余有秦人、仙羊、飞炉、葛仙、雾应、云盖等峰,均十分秀丽。古人题诗赞道:“姑山自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宋丞相李纲游麻姑山诗亦云:“谁谓瑶台无路引?月明风露正娟娟”。
  丹霞福地位于仙都观西5公里处,有丹霞山耸入云端。山中有一观,称丹霞观,建在幽岩茂竹之间。观旁,水泉清流,淙淙有声。观内有铁铸的浮丘,王、郭三位真君神像。据《麻姑山志》载:浮丘公名无考,汉昭帝时炼丹于此,遗下丹井及飞升台。王、郭二人亦无可考证,但知均系浮丘公弟子,在此得道成仙。观建于宋,圮于清。丹霞观后山下有一洞,称“风洞”,亦称“丹霞洞”。相传麻姑曾在此栖息修炼。有风出自洞内,出口处草木不生,游人虽盛夏酷暑至此,也感到寒气凛冽,为麻姑山奇观之一。宋朝李觏有诗:“山西十数里,乃是丹霞洞,直上穷云霓,中宽入罂瓮,红尘生不识,明月手可捧,人家千里遥,泉源六月冻”。今丹霞山辟有数百亩茶园,遍山葱绿,风景胜昔。
  麻源三谷在建昌镇以西5公里处。缘麻港而上,经铜陵圳村,入灵谷山口,沿途赤岩赫石,苍松翠柏,哗哗流水,恍然别一境界。行不远,溪对岸小石山半腰处,有一块扁长的岩石斜枕在另一块岩石上。石背面,刻有明罗汝芳题“石窦云第”四个大字。相传其上峭壁处,曾有仙人结庐。再往前去1里许,有一石山,顶部始细忽大,呈圆球形,称绣球山。东南而折,峰回路转,石壁夹溪,石色如铁,流泉悠悠,约半里,至麻岭西侧的云门,其北侧石山上镌有“云门”二字,出自明邑人左赞之手。出云门为麻源三谷的谷口。由此而入,岩愈奇,石愈怪,水愈秀。从麻岭至云门一带,满山遍谷,巨岩见巧,片石耸秀,不削而成,不雕而奇。有狮子石、龟石、、仙牛石、伏牛石、象石,千姿百态,难以尽述。麻港至此分作三条支流,以地为名,一为上渚,一为寒坪,一为大水源,皆斗折蛇行,从远处流来。
  云门西南侧有一石冈,名华子冈。相传秦代著名学者华子期曾隐居著书于此。冈下石壁上有罗汝芳隶书大字石刻。其文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咏麻源三谷的名句:“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字体古朴雄浑。华子冈斜对面为观音崖。崖上有一尊观音摩崖石刻,其大如人,造型精美。
  入云门西北行二里,有座小山,称铜陵。此处山坡有茂林修竹,山涧泉布石上,丹岩映溪,泛起片片红霞,是为谢灵运题咏之处。
  麻源三谷,为麻姑山最大的山谷。其间有良田百顷,过去是麻姑山特产“银珠米”的主要产地。“银珠米”,又称“冷水白”,粒大色白,味道似粳亦似糯,历代作为朝廷贡米,并以此闻名。
  为了利用这里丰富的水利资源,1958年在此兴建了一座蓄水量为2210万立方米的水库。供灌溉兼发电之用。水库大坝位于云门处。旧有的名胜古迹大多沉入泽国,而麻源三谷的景致更胜于往昔。深谷出平湖,山光水色,分外秀丽。
  从姑山从姑山以麻姑山从山得名。位于县城东南2公里处,天井源乡境内。临江耸立,与麻姑山遥遥相对。山腰,较平缓。山顶,巨岩突兀而起,高数十丈,怪石峻嶒,直入云霄,遥望“魁然圆顶,若人踞而坐”。
  此山分南北两峰。北峰巍然当空,如撑天一柱,称天柱峰。南峰如神鳌欲翔,名飞鳌峰。两峰相抵,仅距数尺,形成一条窄长峻峭的石罅。由罅底窥天,天空细如一线,此景称“一线天”。两峰绝壁上架一石拱小桥,长2米,名“步天桥”。
  飞鳌峰东面绝壁之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鳌峰”3个大字,每字约两米见方,笔势遒劲飞逸,若有神功。其下,近崖根处,有“悟空”两个小字,又稍北,有“洗心池”3字。古时此处有一小池,水波荡漾,炫目莹心,今仅存遗迹。再稍北,天柱峰距崖根数米处,有两个石洞。一叫“油洞”,一叫“米洞”。传说洞中能出油、米,后因一贪心和尚将洞凿大,油、米就没有了。两峰东面的石刻还有“天下奇观”、“壁立万仞”、“玉立”等处,因年久风雨侵剥,难以辨识。
  山的东坡有一条石径可通绝顶,称“天梯”。沿“天梯”攀登数十米,见双石对峙如门,称“铁关”。再上十余米,就到了“一线天”,极窄,游人鱼贯而入,可看见一块巨石嵌于两面绝壁之间,岌岌欲坠。从巨石底下穿过,望两面绝壁,高十余丈,如斧劈刀削。
  罅长十余米,其境极幽,凉风习习。出“一线天”便到了两峰的西侧,有“屏玉洞天”。山石愈怪,有棋盘石、步蟾石、涵虚洞、蹑云岩、狮子岩等,或若垂莲含苞,或若飞鸿展翅,或若蟾蜍欲跃。古人赞道:麻姑山以瀑奇,从姑山以石怪”。题刻有“蓬莱仙境”、“振衣千仞”等处。
  从天柱峰西南崖背攀登几十米,便至绝顶。山顶平旷,可容纳数百人。相传曾有仙人在此下棋。置身其上,顿感“天垂平野阔”。遥望四山迴合,俨列翠屏,烟云变幻。朝东北望去,两江环抱,长桥双锁。俯瞰,平畴千顷,百十村落点缀其间。南眺盱水澄碧,风帆远引……万千气象,纷呈眼底。倘遇天风浩荡,吹衣拂襟,游人倍觉心旷神怡。
  据史籍载:明嘉靖二十四年(J545年),罗汝芳到此山结庐读书,并创立“从姑山房”,授徒讲学。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就读于此,从姑山以此名扬遐迩。时过境迁,然该山胜景,历久不衰。现每逢晴朗假日,县城的一些工人、干部、学生喜结伴登此山,藉以锻炼体力,陶冶情怀。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