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营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营特色
分类号: F721
页数: 2
页码: 348
摘要: 建昌帮药业类型有药栈、药行、药店三大类。药栈属批发部,性质分生药栈、生熟药栈。有前店后栈,以栈为主,以饮片店为辅。药材老板多巨富之商,其库存药材皆为私产。药行以接待外地行商、代客购销、存货为职,资金不多,行中药材大都是过路货。每年将大量白术、茯苓、浙贝、麦冬、白芍等药材运来南城,通过药行中转至各地。老板有独资、合资两种。不少老板本身就是庄客,为采购到上等、道地、紧俏的药材,长年在药材口岸、集散地、原药地坐庄。在安国13帮药交会上,建昌帮每以高价在鹿茸开盘第一天时,整批估价买下。
关键词: 建昌药业 药店

内容

第一节药业类型建昌帮药业类型有药栈、药行、药店三大类。药栈属批发部,性质分生药栈、生熟药栈。生药栈专门经营生药材、原药材,一般不经营熟药(饮片)。生熟药栈药材、饮片兼顾。有前店后栈,以栈为主,以饮片店为辅。药材老板多巨富之商,其库存药材皆为私产。建昌帮药业以栈为主,栈多于行。药行以接待外地行商、代客购销、存货为职,资金不多,行中药材大都是过路货。旧时,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行商在本县盱江码头附近建有会馆。每年将大量白术、茯苓、浙贝、麦冬、白芍等药材运来南城,通过药行中转至各地。药店以门市售中药饮片、丸散膏丹为主,多以前店后坊(加工、炮制、制剂场所)或前店后堂(医生坐堂行医)的形式出现。栈、行以面向外地为主,店以面向本地为主。老板有独资、合资两种。独资者常是巨富之家,以自家资本独资经营。合资者是几人或几十人合股,聚集庞大资本,联合经营。不少老板本身就是庄客,为采购到上等、道地、紧俏的药材,长年在药材口岸、集散地、原药地坐庄。如汉口、上海、广州、天津、湘潭、重庆、香港、安国、营口、禹县、库仑、江油等地,通过书信或口信做买卖。在安国13帮药交会上,建昌帮每以高价在鹿茸开盘第一天时,整批(几百或几千斤)估价买下。外地药商称:“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可见当时采购参茸之多,其他药材亦常通过当地牙人(即经纪人),预付银元,或以钱庄票证(习用汉口的汉票上海的申票)抵押,包山订购整座药山的药材。如在北方采购三姓布奎(上等黄芪),常要在产地等到最佳出土时令(下雪后,融雪前)才挖出来,以确保药材质量。
  第二节等级分工建昌帮药界人员等级分工明确。栈、行、店内,上有老板东家,下聘帐房先生、庄客、师傅徒弟1至6桌(每桌8人)。庄客人数视东家资本大小而定,师傅分柜台组和制灶组。
  柜台组师傅分头柜、二柜、三柜。头柜多是老板忠实可靠之人,全面主持柜组业务。具体负责管牌(进出药材或饮片的帐目),卖手(接洽、议价、划单)。二柜负责计价、调剂。三柜为柜组帮衬,参加调剂及柜台临时小炒等。制炒组师傅分头刀、二刀、三刀。头刀技术全面,以加工特色饮片(煨附、槟榔、姜夏、玄胡、郁金等)为主。二刀主管次一等饮片的炮制,如把子药的切制,监督做货(药材分档)、拣药(去杂净选),拆整卖零。三刀专门切草药类药材,直接参加做货、拣药等粗活,监督保管、称药、包装。杂工即学徒或普通药工。根据工龄、能力,亦有头杂、二杂、三杂,负责保管,称药、包装,为老板师傅打杂。大栈、行、店可一职数人;小店则一人数职,分工不细。
  第三节帮规戒律建昌药界的帮规戒律,虽不见文字,但几百年来自成规矩。如带徒只带南城籍(建国后废止),如有违背,立受排挤,落到“买不到药卖不出药”的困境,直到破产倒闭。在外遇到落难或无业同乡,店号均有招待3天吃住、给工作或介绍工作的规矩,离店时还给些盘缠(路费)。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无本本相传,以防泄密。一些有特色的饮片的炮制(如煨附子等),视为帮内绝技,仅在南城、南丰少数几个地方制作,直至建国后才逐步公开。各类人员按等级分工,职责明确,不得随便越级干活,连栈、店内各级人员座椅的摆放、用膳座位次序都有一定布置,不得随便乱搬乱坐。各店徒工不得互相串门,见面也不得走漏技术经济秘密。每年正月初三谢年时,老板请酒,总结上年工作,布置新的一年业务,习用排座次的方法显示人员的去留。被排上座的即是新的一年要解雇的,学徒有“三年徒弟,一年帮做”的规矩,出师后拿薪留店工作一年之后,去留听便。这些帮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业的扩大和药技交流,但又使建昌帮药界一直保留了浓厚的南方药帮特色,并在流传地域内一直处垄断地位。
  第四节名医药师建昌帮药界敬业,以供奉药王孙思邈为主。家家有药王神位,老板收徒(师傅传艺)时,学徒要焚香明烛、作揖磕头。医药结合在此视为传统。宋代建昌军医学正余明可“为医中一时之最,”家中自建“药室”,有元代侍御史程矩夫为之题匾,名儒国子监司吴澄为之写记的美谈。元代编撰的《瑞竹堂经验方》,集建昌药精华于一炉,既有验方,又有搐鼻剂、洗发剂、热熨剂、熏洗剂等剂型的推陈出新。明代名医余绍宁尝制“万病无忧丸”、万应丸”救治贫民,著有《金丹秘旨》等。明末清初,建昌游医聂某在南昌章江门外集市上,向临江樟树医生传授饮片制炒术。清代,名医谢星焕上下7代精医药,他家经营了百余年的赞育堂药店,前店后堂,医药结合,以善用煨附片等救治失治、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闻名。医生识药,对炮制讲究,如附子一味药,就有个不同制法的饮片,临床区别应用。对重要处方医生还往往亲自过场,以防差错。最早,在闽药商多为挑货担者,既看病,又卖药,在当地取得信誉后才驻地开店。药师在柜台上有问症发药习惯,方便小病求医。由于历代经史传志重儒轻商,重医轻药,在全国名医传和医史著作中有记载的南城籍名医达10余人,而药师则无。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