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业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药业兴衰
分类号: F721
页数: 3
页码: 345
摘要: 中药业建昌帮,是中国南方的古药帮之一和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建昌帮中药业发祥于南城,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药不过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吕不行”之说。第一节药业的兴起建昌药业有悠久的历史。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振兴中药”的指示精神,县医药卫生学会,“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科研课题,被列为省科委重点项目,县政府成立了专门
关键词: 建昌药业 药店

内容

中药业建昌帮,是中国南方的古药帮之一和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
  建昌帮中药业发祥于南城,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药不过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吕不行”之说。
  第一节药业的兴起建昌药业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汉昭帝时就有浮丘公等炼丹术家在麻姑山炼丹制药。东晋时的著名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于天下已乱之际,避地南土麻姑山”丹霞村,一面采药炼丹,在山上留下了“葛稚川丹井”、“炼丹灶”、“炼丹室”等遗址,一面著书立说,将当地流传的麻姑仙女的民间故事也收入了所著《神仙传》。后人登临麻姑山写下了“酒因王远造,泉待葛洪流”(万言策句)等诗篇。著名丹术家在麻姑山的医药活动,开了建昌制药业的先河。
  宋代,南城作为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家乡临川的近邻,积极推行他的“市易法”。官府设立“建昌军药局”,推行《局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丸散膏丹,提倡成方规范化。军药局控制医药市场,“重抑药价”,“不规利意”,药物“唯真是求”,依法炮制,收到了“愈疾之效立见,人竞趋之”的效果,打击了私自增损剂量,以假冒真和“药不及真”、“急于牟利”的市利者,初步树立了建昌药业的职业道德标准。
  元代,南城奉诏建了“三皇宫”,祀伏羲、神农、轩辕。后世又在庙内加祀十大药王,扩建后改称“药王庙”(“文革”中毁)。泰定年间,建昌达鲁花赤萨谦斋亲自主管医药,与当地名医一起,考证名家方书,深入里巷,搜集民间验方,编撰了流传至今的著名方书《瑞竹堂经验方》,书中丸、散、膏、丹悉备,其中八珍丸、夜光丸至今仍为中成药中的珍品。宋元官府医药的兴起,标志着建昌药业的兴起。
  第二节药业的成帮明末清初,建昌药业成帮。明代,建昌这个赣东重镇成了益王藩封之地,一府辖五县,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甚至有“上有苏杭,下有建昌”之艳称。益王府内设有“医学(校)”,建“良医所”,聘任“良医正”和“医学教授”,出版综合性医药书籍,如《玉机微义》(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50卷),立“惠民和剂局”,征收药材,精制丸散。药物加工炮制走上了手工作坊式生产道路,药材集散交易日益兴隆,以医药出营四方者与日俱增。名医赵碹誉满京师,成了太医院御医。至明末清初时,建昌朱氏后裔及药商豪富为躲避清兵的洗劫,纷纷隐姓埋名逃亡福建,以医药立业。自此,建昌药业同仁踏上了“扎红头绳出去,缠丝线归”(指明清少年用红头绳扎头发,老者帽子裤筒均扎丝线,喻少小离家学徒,老大锦衣还乡),“走福建吃药饭”的谋生道路,代代相传,在闽入籍者亦不计其数。江西会馆(亦有建昌会馆)遍布福建,成了药商水客洽谈生意,同乡联谊场所。这一历史变化,促使建昌药商、药工大量移居福建,客观上拓宽了建昌药业的流传地域。域内药业人员基本同化,不是本家就是同乡。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药材交易竞争,对付药材运输过程中的困扰抢掠,建昌药业同仁为了共同的利害关系,自然凝聚成一个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药帮——建昌帮。
  建昌药帮的形成有特定的地理条件。明末清初,建昌在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上处于赣闽交通要冲。境内盱江直下抚河赣江,纳入长江流域水运网络,又界连福建,赴闽粤路径较多。基于“路近价轻”的商业行情,福建延(南平)、邵(邵武)、建(建阳)、汀(汀州)4府及赣东、赣东北、赣南40余市县来建昌购销药材者络绎不绝。《江西省地理志》(林传甲著)称“建昌商人赴福建延邵一带经营者最众,赴汉口者亦不少,最多者资百万”,实力雄厚。
  第三节药业鼎盛清代乾隆时,建昌药帮盛极一时。其时江南商帮大兴,南城人民“通慧而善贾”,“人尽商”,“乐为远游”,直接或间接从事药业的人众多,人称“南城只只大屋有吃药饭的人”,药帮成了商帮中的大户头,药商被尊为“红顶商人”,青年药工相亲,也享有“吃药饭的郎可以不看相”的厚遇。每年农历4月28日(药王孙思邈生日)为药王庙会,省内外药商云集,药王庙内的艄公会馆人来人往。同业间,接风洗尘,点戏请酒,洽谈业务。盱江码头上,船船是药,路上有挑车推运送药材的,常常百余人一队,热闹非凡。由于建昌帮药业界资本雄厚,帮规严格,炮制技艺精湛,及其面向山区、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基本垄断南城、南丰、黎川、资溪,广昌、宜黄、安福、宁都、瑞金、石城、于都、会昌、兴国、建宁、泰宁、光泽、邵武、松溪、浦城、崇安、建阳、建瓯、顺昌、永安、尤溪、沙县、将乐、南平、长汀、宁化、连城、清流、上杭、武平、三明、古田、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横峰、广丰等40余县的中药业,达近300年之久,药业远涉汉口、上海、广州、湘潭、天津、重庆及昆山、常山、南昌、赣州、临川、金溪部分地带,直至清代后期,建昌城区还有40余家中药店及18家1-30万银元资本的大药栈,药业用房有800多处,成年人中吃药饭的占三分之二,每个乡镇、圩场都有历代不衰的中药店。18家大药栈(行)的牌号名称是:源吉昌、德聚隆、三元信(旧址尚存)、豫发行、中孚行、中发行、长春泰、珍瑞生、义大成、长春生、隆盛福、预盛源、福昌厚、立成生、柏顺栈、惠安福、怡顺牲:恬茂仁。其中北街刘祝三一家一!见弟就开了4家巨额药栈(行),群众称之为“刘半街”。建昌帮药业的鼎盛,是特定时间、地域的自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药业的衰落建昌帮药业繁荣鼎盛之势,一直延续至辛亥革命时期。进入民国后,军阀混战,大量难民涌入南城,药业还有过畸形繁荣,之后便急剧衰落。30年代,国民党严禁药材输入革命根据地,封锁了流通渠道。而建昌帮流传地域基本在赣东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从此丧失了传统市场,药商大量库存药材霉烂变质,只得倾入盱江,或付之一炬,蒙受了巨大损失。一些经营了200-300年的大药栈(行),也倒闭歇业。抗日战争中,日寇于1941年两次轰炸南城,实行“三光”政策,摧毁了全城建筑,药业基地化为一片瓦烁,轰炸前后县内大量人口仓卒外逃,大批药商迁居他乡,还有相当一部分药业同仁通过闽粤漂洋过海去了台湾、东南亚各地。战后修复的二、三十家中药店,总资本不及当时一个大药栈,药市一片萧条。
  第五节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与整理建国后,鹰厦铁路通车,与西南、西北铁路形成网络,改变了产地药材流转环节 。赣东北、闽西药界大都转向别处购销药材。1956年县内个体药店全部转为公私合营的国药店。之后又过渡到县医药公司。县制药厂统一生产,公司药店统一经销饮片和中成药。南城作为原药材集散地的功能也自然逐步消失。药业人员改行的不计其数。1958年和1970年省,卫生厅及药科学校(后并入省中医学院)分别组织中药专家来县考察,肯定了樟树、南城的中药炮制技术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在《江西中药炮制经验集》、《中草药学》两本内部资料中收录了南城县一些有代表性的饮片炮制方法。由于长期脱节 ,饮片炮制未得到应有重视,加上老药工基本退休,青年药工普遍未经培训,中药饮片质量明显下降,建昌帮中药业传统炮制技术濒临失传的危险。
  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振兴中药”的指示精神,县医药卫生学会,“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科研课题,被列为省科委重点项目,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科研领导小组,县医药卫生学会成立了建昌帮中药研究会,组织了专题科研小组。在省、地、县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中医药人员的支持下,通过采访、考证、试验、编辑等抢救性发掘整理工作,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阶段性成果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会,1984年8月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其后,编撰完成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23万字)专著一部(待出版),制作有建昌帮特色饮片标本200个,并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有省内外中药教授专家参加的科研成果鉴定。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