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建昌帮中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46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建昌帮中药业
分类号: F721
页数: 7
页码: 345
摘要: 中药业建昌帮,是中国南方的古药帮之一和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建昌帮中药业发祥于南城,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药不过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吕不行”之说。第一节药业的兴起建昌药业有悠久的历史。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振兴中药”的指示精神,县医药卫生学会,“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科研课题,被列为省科委重点项目,县
关键词: 建昌药业 药店

内容

第一章药业兴衰中药业建昌帮,是中国南方的古药帮之一和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
  建昌帮中药业发祥于南城,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药不过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吕不行”之说。
  第一节药业的兴起建昌药业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汉昭帝时就有浮丘公等炼丹术家在麻姑山炼丹制药。东晋时的著名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于天下已乱之际,避地南土麻姑山”丹霞村,一面采药炼丹,在山上留下了“葛稚川丹井”、“炼丹灶”、“炼丹室”等遗址,一面著书立说,将当地流传的麻姑仙女的民间故事也收入了所著《神仙传》。后人登临麻姑山写下了“酒因王远造,泉待葛洪流”(万言策句)等诗篇。著名丹术家在麻姑山的医药活动,开了建昌制药业的先河。
  宋代,南城作为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家乡临川的近邻,积极推行他的“市易法”。官府设立“建昌军药局”,推行《局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丸散膏丹,提倡成方规范化。军药局控制医药市场,“重抑药价”,“不规利意”,药物“唯真是求”,依法炮制,收到了“愈疾之效立见,人竞趋之”的效果,打击了私自增损剂量,以假冒真和“药不及真”、“急于牟利”的市利者,初步树立了建昌药业的职业道德标准。
  元代,南城奉诏建了“三皇宫”,祀伏羲、神农、轩辕。后世又在庙内加祀十大药王,扩建后改称“药王庙”(“文革”中毁)。泰定年间,建昌达鲁花赤萨谦斋亲自主管医药,与当地名医一起,考证名家方书,深入里巷,搜集民间验方,编撰了流传至今的著名方书《瑞竹堂经验方》,书中丸、散、膏、丹悉备,其中八珍丸、夜光丸至今仍为中成药中的珍品。宋元官府医药的兴起,标志着建昌药业的兴起。
  第二节药业的成帮明末清初,建昌药业成帮。明代,建昌这个赣东重镇成了益王藩封之地,一府辖五县,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甚至有“上有苏杭,下有建昌”之艳称。益王府内设有“医学(校)”,建“良医所”,聘任“良医正”和“医学教授”,出版综合性医药书籍,如《玉机微义》(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50卷),立“惠民和剂局”,征收药材,精制丸散。药物加工炮制走上了手工作坊式生产道路,药材集散交易日益兴隆,以医药出营四方者与日俱增。名医赵碹誉满京师,成了太医院御医。至明末清初时,建昌朱氏后裔及药商豪富为躲避清兵的洗劫,纷纷隐姓埋名逃亡福建,以医药立业。自此,建昌药业同仁踏上了“扎红头绳出去,缠丝线归”(指明清少年用红头绳扎头发,老者帽子裤筒均扎丝线,喻少小离家学徒,老大锦衣还乡),“走福建吃药饭”的谋生道路,代代相传,在闽入籍者亦不计其数。江西会馆(亦有建昌会馆)遍布福建,成了药商水客洽谈生意,同乡联谊场所。这一历史变化,促使建昌药商、药工大量移居福建,客观上拓宽了建昌药业的流传地域。域内药业人员基本同化,不是本家就是同乡。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药材交易竞争,对付药材运输过程中的困扰抢掠,建昌药业同仁为了共同的利害关系,自然凝聚成一个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药帮——建昌帮。
  建昌药帮的形成有特定的地理条件。明末清初,建昌在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上处于赣闽交通要冲。境内盱江直下抚河赣江,纳入长江流域水运网络,又界连福建,赴闽粤路径较多。基于“路近价轻”的商业行情,福建延(南平)、邵(邵武)、建(建阳)、汀(汀州)4府及赣东、赣东北、赣南40余市县来建昌购销药材者络绎不绝。《江西省地理志》(林传甲著)称“建昌商人赴福建延邵一带经营者最众,赴汉口者亦不少,最多者资百万”,实力雄厚。
  第三节药业鼎盛清代乾隆时,建昌药帮盛极一时。其时江南商帮大兴,南城人民“通慧而善贾”,“人尽商”,“乐为远游”,直接或间接从事药业的人众多,人称“南城只只大屋有吃药饭的人”,药帮成了商帮中的大户头,药商被尊为“红顶商人”,青年药工相亲,也享有“吃药饭的郎可以不看相”的厚遇。每年农历4月28日(药王孙思邈生日)为药王庙会,省内外药商云集,药王庙内的艄公会馆人来人往。同业间,接风洗尘,点戏请酒,洽谈业务。盱江码头上,船船是药,路上有挑车推运送药材的,常常百余人一队,热闹非凡。由于建昌帮药业界资本雄厚,帮规严格,炮制技艺精湛,及其面向山区、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基本垄断南城、南丰、黎川、资溪,广昌、宜黄、安福、宁都、瑞金、石城、于都、会昌、兴国、建宁、泰宁、光泽、邵武、松溪、浦城、崇安、建阳、建瓯、顺昌、永安、尤溪、沙县、将乐、南平、长汀、宁化、连城、清流、上杭、武平、三明、古田、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横峰、广丰等40余县的中药业,达近300年之久,药业远涉汉口、上海、广州、湘潭、天津、重庆及昆山、常山、南昌、赣州、临川、金溪部分地带,直至清代后期,建昌城区还有40余家中药店及18家1-30万银元资本的大药栈,药业用房有800多处,成年人中吃药饭的占三分之二,每个乡镇、圩场都有历代不衰的中药店。18家大药栈(行)的牌号名称是:源吉昌、德聚隆、三元信(旧址尚存)、豫发行、中孚行、中发行、长春泰、珍瑞生、义大成、长春生、隆盛福、预盛源、福昌厚、立成生、柏顺栈、惠安福、怡顺牲:恬茂仁。其中北街刘祝三一家一!见弟就开了4家巨额药栈(行),群众称之为“刘半街”。建昌帮药业的鼎盛,是特定时间、地域的自然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药业的衰落建昌帮药业繁荣鼎盛之势,一直延续至辛亥革命时期。进入民国后,军阀混战,大量难民涌入南城,药业还有过畸形繁荣,之后便急剧衰落。30年代,国民党严禁药材输入革命根据地,封锁了流通渠道。而建昌帮流传地域基本在赣东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游击区,从此丧失了传统市场,药商大量库存药材霉烂变质,只得倾入盱江,或付之一炬,蒙受了巨大损失。一些经营了200-300年的大药栈(行),也倒闭歇业。抗日战争中,日寇于1941年两次轰炸南城,实行“三光”政策,摧毁了全城建筑,药业基地化为一片瓦烁,轰炸前后县内大量人口仓卒外逃,大批药商迁居他乡,还有相当一部分药业同仁通过闽粤漂洋过海去了台湾、东南亚各地。战后修复的二、三十家中药店,总资本不及当时一个大药栈,药市一片萧条。
  第五节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与整理建国后,鹰厦铁路通车,与西南、西北铁路形成网络,改变了产地药材流转环节 。赣东北、闽西药界大都转向别处购销药材。1956年县内个体药店全部转为公私合营的国药店。之后又过渡到县医药公司。县制药厂统一生产,公司药店统一经销饮片和中成药。南城作为原药材集散地的功能也自然逐步消失。药业人员改行的不计其数。1958年和1970年省,卫生厅及药科学校(后并入省中医学院)分别组织中药专家来县考察,肯定了樟树、南城的中药炮制技术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在《江西中药炮制经验集》、《中草药学》两本内部资料中收录了南城县一些有代表性的饮片炮制方法。由于长期脱节 ,饮片炮制未得到应有重视,加上老药工基本退休,青年药工普遍未经培训,中药饮片质量明显下降,建昌帮中药业传统炮制技术濒临失传的危险。
  198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振兴中药”的指示精神,县医药卫生学会,“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科研课题,被列为省科委重点项目,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科研领导小组,县医药卫生学会成立了建昌帮中药研究会,组织了专题科研小组。在省、地、县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中医药人员的支持下,通过采访、考证、试验、编辑等抢救性发掘整理工作,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阶段性成果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会,1984年8月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其后,编撰完成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23万字)专著一部(待出版),制作有建昌帮特色饮片标本200个,并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有省内外中药教授专家参加的科研成果鉴定。
  第二章经营特色第一节药业类型建昌帮药业类型有药栈、药行、药店三大类。药栈属批发部,性质分生药栈、生熟药栈。生药栈专门经营生药材、原药材,一般不经营熟药(饮片)。生熟药栈药材、饮片兼顾。有前店后栈,以栈为主,以饮片店为辅。药材老板多巨富之商,其库存药材皆为私产。建昌帮药业以栈为主,栈多于行。药行以接待外地行商、代客购销、存货为职,资金不多,行中药材大都是过路货。旧时,江苏、浙江、福建等省行商在本县盱江码头附近建有会馆。每年将大量白术、茯苓、浙贝、麦冬、白芍等药材运来南城,通过药行中转至各地。药店以门市售中药饮片、丸散膏丹为主,多以前店后坊(加工、炮制、制剂场所)或前店后堂(医生坐堂行医)的形式出现。栈、行以面向外地为主,店以面向本地为主。老板有独资、合资两种。独资者常是巨富之家,以自家资本独资经营。合资者是几人或几十人合股,聚集庞大资本,联合经营。不少老板本身就是庄客,为采购到上等、道地、紧俏的药材,长年在药材口岸、集散地、原药地坐庄。如汉口、上海、广州、天津、湘潭、重庆、香港、安国、营口、禹县、库仑、江油等地,通过书信或口信做买卖。在安国13帮药交会上,建昌帮每以高价在鹿茸开盘第一天时,整批(几百或几千斤)估价买下。外地药商称:“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可见当时采购参茸之多,其他药材亦常通过当地牙人(即经纪人),预付银元,或以钱庄票证(习用汉口的汉票上海的申票)抵押,包山订购整座药山的药材。如在北方采购三姓布奎(上等黄芪),常要在产地等到最佳出土时令(下雪后,融雪前)才挖出来,以确保药材质量。
  第二节等级分工建昌帮药界人员等级分工明确。栈、行、店内,上有老板东家,下聘帐房先生、庄客、师傅徒弟1至6桌(每桌8人)。庄客人数视东家资本大小而定,师傅分柜台组和制灶组。
  柜台组师傅分头柜、二柜、三柜。头柜多是老板忠实可靠之人,全面主持柜组业务。具体负责管牌(进出药材或饮片的帐目),卖手(接洽、议价、划单)。二柜负责计价、调剂。三柜为柜组帮衬,参加调剂及柜台临时小炒等。制炒组师傅分头刀、二刀、三刀。头刀技术全面,以加工特色饮片(煨附、槟榔、姜夏、玄胡、郁金等)为主。二刀主管次一等饮片的炮制,如把子药的切制,监督做货(药材分档)、拣药(去杂净选),拆整卖零。三刀专门切草药类药材,直接参加做货、拣药等粗活,监督保管、称药、包装。杂工即学徒或普通药工。根据工龄、能力,亦有头杂、二杂、三杂,负责保管,称药、包装,为老板师傅打杂。大栈、行、店可一职数人;小店则一人数职,分工不细。
  第三节帮规戒律建昌药界的帮规戒律,虽不见文字,但几百年来自成规矩。如带徒只带南城籍(建国后废止),如有违背,立受排挤,落到“买不到药卖不出药”的困境,直到破产倒闭。在外遇到落难或无业同乡,店号均有招待3天吃住、给工作或介绍工作的规矩,离店时还给些盘缠(路费)。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无本本相传,以防泄密。一些有特色的饮片的炮制(如煨附子等),视为帮内绝技,仅在南城、南丰少数几个地方制作,直至建国后才逐步公开。各类人员按等级分工,职责明确,不得随便越级干活,连栈、店内各级人员座椅的摆放、用膳座位次序都有一定布置,不得随便乱搬乱坐。各店徒工不得互相串门,见面也不得走漏技术经济秘密。每年正月初三谢年时,老板请酒,总结上年工作,布置新的一年业务,习用排座次的方法显示人员的去留。被排上座的即是新的一年要解雇的,学徒有“三年徒弟,一年帮做”的规矩,出师后拿薪留店工作一年之后,去留听便。这些帮规戒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药业的扩大和药技交流,但又使建昌帮药界一直保留了浓厚的南方药帮特色,并在流传地域内一直处垄断地位。
  第四节名医药师建昌帮药界敬业,以供奉药王孙思邈为主。家家有药王神位,老板收徒(师傅传艺)时,学徒要焚香明烛、作揖磕头。医药结合在此视为传统。宋代建昌军医学正余明可“为医中一时之最,”家中自建“药室”,有元代侍御史程矩夫为之题匾,名儒国子监司吴澄为之写记的美谈。元代编撰的《瑞竹堂经验方》,集建昌药精华于一炉,既有验方,又有搐鼻剂、洗发剂、热熨剂、熏洗剂等剂型的推陈出新。明代名医余绍宁尝制“万病无忧丸”、万应丸”救治贫民,著有《金丹秘旨》等。明末清初,建昌游医聂某在南昌章江门外集市上,向临江樟树医生传授饮片制炒术。清代,名医谢星焕上下7代精医药,他家经营了百余年的赞育堂药店,前店后堂,医药结合,以善用煨附片等救治失治、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闻名。医生识药,对炮制讲究,如附子一味药,就有个不同制法的饮片,临床区别应用。对重要处方医生还往往亲自过场,以防差错。最早,在闽药商多为挑货担者,既看病,又卖药,在当地取得信誉后才驻地开店。药师在柜台上有问症发药习惯,方便小病求医。由于历代经史传志重儒轻商,重医轻药,在全国名医传和医史著作中有记载的南城籍名医达10余人,而药师则无。
  第三章炮制特色建昌帮炮制风格是:工具辅料土特,工艺取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
  第一节工具辅料特色建昌帮刀刨齐全,特色工具多。切药刀又称建刀、刹刀、琢刀,刀形与众不同,为全国“三把刀”(还有樟帮的小汉刀、禹帮的满月刀)之一,刀重约1.5公斤,把长约26厘米,刀面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吃硬省力,一刀多用等特点。故药界至今有“见刀认帮”之说。适应切制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始用于明末清初,沿用至今,适应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建昌帮“刀刨入法”,对南方药界影响较大。刀工包括“拈个、斜捉、直握、手托”4种送药切制法;刨法包括“药斗加压刨法,手按刨法、压板刨法、长斗刨法”4种。其它特种工具有:枳壳榨、槟榔楔、香附铲、泽泻笼、麦芽篓、炊药坛、圆木甑、硫磺柜,猪肝色刀石、木火焙、篾烘笼等。
  在辅料方面,有选料土特、遵古道地、制备考究、一物多用的特点。其中尤以用糠(谷壳)制药南方特色浓厚。如用糠火煨、炊、煅制药材,以蜜糠炒、炙多种饮片等用。“南糠北麸”至今仍是南北药帮辅料的一个区别点。其它辅料如白矾、朴硝、童便、米泔水、硫磺、砂、豆腐浆水等均用有特色。
  第二节饮片性状特色建昌帮饮片特色主要体现在形、色、气、味。
  片形以斜、薄、大为特征,要求以薄为主,厚薄适宜,片形相仿,大小均匀。宽窄一致,清爽整洁。规格:极薄片0.15-0.39毫米;薄片0.4-1毫米;中片1.1-2毫米;厚片2.1-4毫米。长段长2-3厘米;中段约1.5厘米;小段约0.5厘米。三角片边长约1.5厘米。长方块、扁平块边长2.3厘米。皮类丝片宽1-2毫米。叶类丝片宽约5毫米。常见片形有:斜片(包括柳叶片、竹叶片、瓜子片)、圆片(横切片、顶头片、鱼鳞片)、直片(顺片)、马蹄片、人字片、铜钱片、腰子片、肚片、半圆片、类圆片等。
  色泽以鲜艳、有光泽等为特征。为保持饮片原色鲜艳,提倡合理干燥、多用晾晒法;注意水制温度、时间及干燥程度,合理选用硫磺熏制,达到漂白、保色、增光等目的。蒸制提倡中途不停火,及时添加沸水,不停火起甑,以及仓贮先进先出、计划加工等原则。为赋新色,炒制善用武火快炒,有离火炒和出锅后密闭转色等工艺。蒸至一定时间,有停火留甑内密闭焖法和反复蒸焖法。
  气味,以药味纯正、香气浓郁为特征。善用米泔水漂、长流水冲、热汤泡、药汁或液体辅料制,以及微炒、热砂炒、日摊夜露等法去除特异气息,矫正或降低含毒副作用的异味。妥善处理芳香易挥发、易溶水走味类药及果实种子类药。选用陶器、糠火炊药,保留和发挥固有气息,使制品气味纯真味厚。
  第三节炮制工艺特色炮制工艺特色主要体现在净选、切制、炮炙三关,充分运用或借鉴了烹调学技术。
  重视水制,处处讲“四季水性”,“看水头”。有“冬水善夏水煞”,“少浸多润莫伤水”,“三分刀功七分润功”,“切药个徒弟,润药个师傅”等行话。火制、水火共制讲究文、武火候的运用,长于武火急速快炒,密闭转色,工于文火煨、蚊炙熬,擅长水、火去毒工艺,确保饮片形色气味。在建昌帮炮炙13法(炒、炙、煨、煅、蒸、煮、蚊熬、淬、霜、曲、芽、复制和其他制法)中,尤以炒、炙、煨、 蒸法工艺特色多。如煨附子保留了唐代“糖灰火中炮炙”的煨制法,在国内别具一格。又如炊法,既得陶坛砂罐忌铜铁之便,又以糠火烧4边,有文火慢煮之功,使饮片纯真滋补力胜。常见建昌帮特色饮片有:煨附片、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贺茯苓、童便制马钱、山药片、泡南星、醋郁金、炒内金、炊熟地、酒白芍等。
  第四章特色饮片制法选煨附片一、选盐附子入缸中洗净,漂7-10天,日换水2-3次,至口尝微咸,取出晾干表皮。二、选避风处砌一围灶,地面铺一层糠灰。三、将附子尾端朝下插入灰中,一一靠拢排平。四、上盖一层生姜薄片,再盖两张草纸,纸上铺一层糠灰,灰上盖少量稻草,再平铺定量干糠(每100公斤附子,用干糠80-100公斤)。五、用稻草从4角点火引燃,约煨2-3天。六、待糠烬灰冷,取出。以大端陷下,内起小孔,敲之有响声为好。七、入甑内不停火蒸8-10小时,至口尝无或有麻味表面有光泽时起甑取出,日摊夜闷至六成干,切0.4-1毫米薄片或1-2毫米中片即得。
  阴附片(雄附片、雄片)一、取原药栈如上洗、漂晒干,入容器内。二、加入定量生姜汁(每100公斤附子,用生姜25公斤榨汁),闷润1-2天,透心为度。三、入甑武火蒸8-10小时,至熟透,口尝无或微有麻舌感时起甑取出。四、日摊夜闷至七成千,切或刨直薄片,晾干即得。
  阳附片(漂附片)一、取原药材洗净,瓷片刮去外皮,纵切为3毫米片。二、漂5-7天,日换水2-3次,至口尝味淡为度。三、用筛薄层离地摊开晒(注意翻晒)至全干。四、将砂子炒烘热或轻松流利,倒入药片,不断翻炒至药片断面鼓起,变白黄色为度,取出,筛净,摊晾即得。
  淡附片一、取原药材洗净,刮去外皮,加水漂5-7天,日换水2-3次。二、取出摊干表皮,刨薄片。三、用米泔水漂一天,换清水再漂一天,至口尝味淡为度。四、将一无釉、缸面平整的瓦缸例扣,架起,下置一炉,缸口与炉口平齐,点燃炭火将缸烤热,缸沿下四周铺垫麻袋。五、取湿润的薄附片逐片由上至下紧贴缸面,贴烤,至七八成干时附片自行翘起脱落,收起。六、箩盖薄层盛装,入硫磺柜内熏3小时,取出,晾晒干即得。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