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的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方病的防治
分类号: R5
页数: 1
页码: 341
摘要: 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危害南城县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民国时期,疟疾发病率占全县人口70%以上,株良、睦安高达80%。丝虫病以上唐、万坊、岳口等地为甚,发病率32.46%;个别地方高达62.98%。建国后,经过努力防治,取得显著效果。疟疾解放初,对疟疾患者多次进行治疗和预防服药。“文化大革命”期间,疟疾发病率上升。丝虫病1956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普查,普查人数达130143人,占全县登记人口总数的98%,查出丝虫病患者31313人。钩虫病1958年,钩虫病抽样检查2999人,发现钩虫病患者396人,治疗245人。经防治后,钩虫病已基本消灭。头癣 1959年,对全县13036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2507人,治愈72人。1980年后,头癣绝迹。
关键词: 地方病 地方病学

内容

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危害南城县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民国时期,疟疾发病率占全县人口70%以上,株良、睦安高达80%。丝虫病以上唐、万坊、岳口等地为甚,发病率32.46%;个别地方高达62.98%。
  建国后,经过努力防治,取得显著效果。
  疟疾解放初,对疟疾患者多次进行治疗和预防服药。1958年,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县112540人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发现疟疾患者8008人,反复治疗7516人,预防服药1657人。到1966年初,疟疾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全县出现无疟生产队70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疟疾发病率上升。1978~1981年,坚持边普查、边治疗,疟疾发病率降为0.24%。1985年全县发病率为14.24/10万。
  丝虫病1956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普查,普查人数达130143人,占全县登记人口总数的98%,查出丝虫病患者31313人。1958、1959、1960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防治。通过中西药结合,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
  钩虫病1958年,钩虫病抽样检查2999人,发现钩虫病患者396人,治疗245人。1961年,对里塔公社的11595人抽样检查,发现钩虫病患者2136人,发病率占全县第一位。其次是龙湖、岳口、株良、洪门、上唐、珀歼、徐家、庙前、城关等公社,发病率最低为1.44%。经防治后,钩虫病已基本消灭。
  头癣 1959年,对全县13036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2507人,治愈72人。1978年对全县18013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440人,治愈420人。1980年后,头癣绝迹。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