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疫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3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防疫保健
分类号: R197
页数: 4
页码: 340
摘要: 民国时期,危害和影响南城县人民健康的疾病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二是丝虫、钩虫、头癣等地方病和肺结核、乙脑、疟疾等传染病。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专门的防疫机构,增加防疫设备,提高防疫人员业务水平,大力防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地方病。迅速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控制了地方病,一般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等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治愈率大大提高。民国33年6月,鼠疫再度蔓延,又死亡100余人。全县患者119人,死亡55人,省防疫总队防疫病院调入南城进行防治。经过20天的检验,未发现鼠疫杆菌,确诊为鼠伤寒和克雷伯氏菌所致,很快予以扑灭。
关键词: 卫生措施 医疗保健制度

内容

民国时期,危害和影响南城县人民健康的疾病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二是丝虫、钩虫、头癣等地方病和肺结核、乙脑、疟疾等传染病。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专门的防疫机构,增加防疫设备,提高防疫人员业务水平,大力防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地方病。迅速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控制了地方病,一般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等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治愈率大大提高。
  第一节烈性传染病明以前,南城瘟疫情况无记载。明永乐元年至清道光年间,有记载的瘟疫有10余次。其中最严重的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昌瘟疫、死人万余”,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瘟疫“连续两年,死者无算”。
  鼠疫民国32年(1943年)6月,鼠疫由福建省光泽县传入南城。河东连家巷首先发生病例。由于当时毫无防疫设备,蔓延甚快。流行范围遍及城关、大德街、下麻洲、蔡王殿、夫人田、花楼下、上麻洲、庙前、骆家坪、世厚、云岗、株良、饶村、黄武潭、珀歼、硝石、上湖、古竹、都军、双元、大徐、万年桥、排头渡、沙洲、湫牛、新丰、王坪、沙坊、石下等32个村镇,疫势猖獗,患者724人,死亡223人。
  民国33年6月,鼠疫再度蔓延,又死亡100余人。省第三医疗防疫队、防疫第二大队第二中队、第八中队及赣东鼠疫隔离病院奉命驻县防治。
  民国34年1月。鼠疫又以城区为中心,向四周乡镇蔓延,硝石、株良、新丰等地再次发生鼠疫,病型大都为继发性肺鼠疫、皮肤型鼠疫。患者324人,死亡125人。经调员防治,暂告平息。民国35年1月,城区鼠疫蔓延至本固乡排头渡,旋又沿公路线传染到南丰、广昌、金溪、临川、南昌等地。全县患者119人,死亡55人,省防疫总队防疫病院调入南城进行防治。民国36年,鼠疫再发,患者32人,死亡10人,江西省防疫总队第二大队、第八中队、第三医疗防疫队及外籍专家伯力士博士驻县防治,训练防疫人员,设立防疫医院和赣东鼠疫隔离病院,极力防治,但因措施不力,经费不足,药物器械缺乏,以致防疫不彻底,鼠疫连年复发,隐患难除。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城镇农村普遍建立防疫机构,配有专职防疫员进行鼠疫疫苗预防注射,消除了隐患,杜绝了鼠疫的发生。1965年6月3日,城关镇发现两株可疑鼠疫菌,省、地及上饶防疫部门及时抽调60余名防疫医务人员来县协助防治。经过20天的检验,未发现鼠疫杆菌,确诊为鼠伤寒和克雷伯氏菌所致,很快予以扑灭。
  霍乱民国21年(1932年)霍乱流行,死500余人。民国26年,霍乱流行,死200余人。民国31年夏季,南城一度沦陷于日寇,积尸腐臭,饮水污染,再度引起霍乱流行,仅天主堂圣路加医院接纳的29名霍乱病人,就有26人死亡。
  建国以后,由于预防得力,霍乱未再发生。
  天花民国17年(1928年),南城流行天花,后由于用牛痘疫苗接种,发病率逐渐降低,但接种不普遍,天花仍间有发生。解放后,大力培训种痘员,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1952年,全面开展种痘,接种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93%,除孕妇和病者外,无一漏种。从此,南城天花绝迹。
  民国时期,流行性脑膜炎和乙型脑炎、肺结核、白喉、肺炎也经常流行,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发病率大大下降,治愈率大大提高。
  第二节地方病的防治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危害南城县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民国时期,疟疾发病率占全县人口70%以上,株良、睦安高达80%。丝虫病以上唐、万坊、岳口等地为甚,发病率32.46%;个别地方高达62.98%。
  建国后,经过努力防治,取得显著效果。
  疟疾解放初,对疟疾患者多次进行治疗和预防服药。1958年,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县112540人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发现疟疾患者8008人,反复治疗7516人,预防服药1657人。到1966年初,疟疾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全县出现无疟生产队70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疟疾发病率上升。1978~1981年,坚持边普查、边治疗,疟疾发病率降为0.24%。1985年全县发病率为14.24/10万。
  丝虫病1956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普查,普查人数达130143人,占全县登记人口总数的98%,查出丝虫病患者31313人。1958、1959、1960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防治。通过中西药结合,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
  钩虫病1958年,钩虫病抽样检查2999人,发现钩虫病患者396人,治疗245人。1961年,对里塔公社的11595人抽样检查,发现钩虫病患者2136人,发病率占全县第一位。其次是龙湖、岳口、株良、洪门、上唐、珀歼、徐家、庙前、城关等公社,发病率最低为1.44%。经防治后,钩虫病已基本消灭。
  头癣 1959年,对全县13036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2507人,治愈72人。1978年对全县18013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440人,治愈420人。1980年后,头癣绝迹。
  第三节肿瘤病的普查和治疗为了加强对肿瘤病的研究和治疗,1976~1978年全县进行肿瘤病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南城县恶性肿瘤死亡率比其他病因的死亡率高,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及老年为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肿瘤病作斗争是已成为全县卫生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表26-1 1976~1978年10岁以上人口死亡调查材料表 1976-1978年10岁以上人口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性比例表表26-2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1954年4月,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普遍开展“六有”(即有爱国卫生组织,有专人负责卫生工作,有卫生公约,有卫生评比检查制度,有卫生典型,有防蝇防尘设备),“六无”(即屋前屋后无垃圾杂草,厕所粪窖无蝇蛆,阴沟无臭水污泥,门前门后无坑尘积水,猪牛栏粪无积存,无蚊蝇孳生地),“五净”(即衣被净,锅灶净,门窗净,用具净,墙壁净)活动。
  环境卫生管理1954年以来,县防疫部门对全县城乡的环境卫生设施,逐步进行改造,环保部门对城乡的饮水、垃圾、厕所实行统一管理,配有专职消毒员、清洁员进行水井氯化消毒,清扫街道,设置垃圾箱,加强粪便消毒。防治工业“三废”,减少物理化学病因成分对环境的污染。农村普遍开展“二管五改”活动(即:饮水和粪便管理,改水井、厕所、畜圈、灶和窗户),取得显著效果。
  饮食卫生管理自1952年以来,县卫生防疫部门对饮食行业实行食品抽样检验,发放食品营业许可证,定期对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及各单位炊事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节妇幼保健民国时期,妇幼卫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妇女生小孩,多数是靠”一把剪刀一个盆,香枝蜡烛黄表纸”。许多产妇因流血过多和产褥热而死亡,不少婴儿丧生于脐带风。遇到难产往往母子俱亡。
  建国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管,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广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二是训练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三是建立接生站。1954年,全县训练接生员261名,建立接生站20个,用新法接生4589人,占产妇的87%。由于广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产褥热、脐带风大为减少,产妇死亡率由民国时期的15%,降到2.06%;婴儿死亡率由18.9%降到0:15%。1957年,建立南城县妇幼保健站。1960年,妇幼卫生工作人员深入全县农村全面进行妇幼三病(子宫下垂、闭经、小儿营养不良)调查,发现妇女子宫下垂患者1334人,闭经患者1885人,小儿营养不良患者346人。子宫下垂患者治疗968人,治愈368人;闭经患者治疗1615人,治愈715人。1980年4月,县妇幼保健站开办了妇幼保健门诊。进行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普查普治工作。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