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页码: 337
摘要: 南城县立医院成立于民国20年,院址初设天花宫,仅有院长、医师、事务员3人。每天门诊最多30人。民国25年,改名南城县卫生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人口剧增,卫生院由丙级升为乙级。民国29年升为甲级,民国30年升为特级,编制40人,设病床20张。民国31年,改为第七行政区中心卫生院,迁北门外万寿宫。民国34年,另设县卫生院,医职人员17人,病床15张,每日门诊200余人次。设病床40张,开始三大常规化验检查。民国37年,医院病床增至50张,医师6人,护士5人,助产士1人,院长1人。此外,民国32年、35年,先后在上唐、新丰、硝石设立卫生分院、医职人员共17人。大部分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计划生育4项手术。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医疗保健制度

内容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医疗机构南城县立医院成立于民国20年(1931年),院址初设天花宫,仅有院长、医师、事务员3人。每天门诊最多30人。民国25年,改名南城县卫生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人口剧增,卫生院由丙级升为乙级。民国29年升为甲级,民国30年升为特级,编制40人,设病床20张。民国31年,改为第七行政区中心卫生院,迁北门外万寿宫。民国34年,另设县卫生院,医职人员17人,病床15张,每日门诊200余人次。
  省立南城医院民国32年(1943年),改第七行政区中心卫生院为省立南城医院。设病床40张,开始三大常规化验检查。民国37年,医院病床增至50张,医师6人,护士5人,助产士1人,院长1人。
  此外,民国32年、35年,先后在上唐、新丰、硝石设立卫生分院、医职人员共17人。
  圣路加医院民国32年(1943年),南城天主教堂创办圣路加医院。医师1名,护士3名,练习生6名,设病床50张,经费来自教会。
  私人诊所民国2年(1913年)私人诊所达十数所。中医黄渭北、傅乐榆、封竹生等人,发起组织南城医学研究社,参加学社的有开业医生450人。
  民国15年,中医黄寿峰,封九余等5人组织医生联合会,于城北危家祠堂,轮流值诊。中医王法良、文镜清、邓尧宾、王幼峰、刘林荣等则分散开业行医。
  民国16年,牧师许文卿在西街设立诊所。民国22年,西医李冠仙诊所、李耀芳诊所开业。
  民国28年,成立南城县中医诊所,谢厚祖为所长,所址设下石巷李家祠。
  抗日战争时期,南城籍名医谢清舫由南昌迁回县城行医。南昌名医姚国美、江公铁亦迁来。
  民国37年,西医孟宪孔诊所、余文奇诊所开业。
  草医和草药经营者则多散居乡村,在县城开业者不多。
  民国时期,虽然有了官办医疗机构,但设备简陋,医院连切除阑尾炎、治疗小肠疝气都视为难做的手术。加之西药匮乏、价格高昂,1瓶盘尼西林(青霉素)价值白米l担余。一般群众患病,很难得到治疗。
  第二节建国后的医疗卫生机构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1956年,卫生科改为卫生局,管理全县医政、药政、人事、经费、公费医疗等事务。1979年,南城县列为全国第一批三分之一卫生事业建设重点县。
  1950年12月,南城县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1年“卫协”恢复。
  1978年成立南城医药卫生学会。
  县人民医院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县卫生院。1950年与抚州军分区医院(原省立.南城医院)合并。增加病床26张,有医职员30名,列为甲级编制。1953年圣路加医院并入县卫生院。1961年更名为南城县人民医院。
  建国初期,全院仅有医职人员15人,其中院长、医师、检验员各1人,护士5人,司药2人,事务员3人,工务员2人。1957年增加到57人。1985年发展到284人,其中医、护、药技师66人,医、护、药技士114人,设有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内儿科、传染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门诊部等科室。
  建国初期,县卫生院面积不到500平方米。1957~1965年,陆续新建了部分病房和科室,医疗用房面积达3530平方米,病床100张。1982年,国家投资46万元兴建门诊大楼、外科大楼,次年建成交付使用。到1984年,医疗用房总面积达6990平方米,病床251张,全年门诊量172530人次,住院收容8581人次。
  解放时,县卫生院接收旧卫生院1台显微镜和一些简易的外科手术器械。1953~1963年先后添置了显微镜、万能手术床、lOOAmx-vag、救护车,有了供医疗实验用的动物室、培养室。1984年,手术器械有万能手术床、甲种手术包、妇产科手术包、五官科手术包、眼科手术包、无影灯、麻醉机等40台(件)。化验仪器有显微镜4台,分析天平、光电比色计、干燥箱、恒温箱、冰箱、培养箱、电泳仪等精密仪器40(台)件。放射器械有100、200、300Amx-vag各一台。理疗器械有超短波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睡眠治疗机等4台(件)。其他器械有心电图、超声波、心电示波器、胃镜、膀胱镜等8台(件)。建成了两个医疗器械较为完备的手术室。同时,诊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只能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一般轻创缝合术和脓肿切开引流术,至80年代,能进行消化道钡餐,胆、肾造影。胸、腹、四肢、肺门体层摄影,一般细菌培养,肝、肾功能测定,骨髓细胞检查,病理切片检查,胃、膀胱、乙状结肠窥镜检查等多种诊断技术,并能进行肾、胃、胆、脾、左肝叶切除,乳突根治,脾肾静脉吻合等手术。
  县中医院1953年,人民政府将城镇分散坐堂行医的12名中医组成两个中医诊所。1957年合并为中医联合诊所,设内科、麻痘、针灸三科。1958年,改为城关镇联合中医院。1960年,改称城关中医院,人员增至18人。同年,另成立城关中医伤外科、牙科联合诊所,共有中医21人,其中伤外科12人。1966年,联合诊所并入中医院,有中医20人,司药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院受到冲击,5人被揪斗。1975年,中医院只有9人,病床10张。1980年,落实中医政策,城关中医院改为县中医院。1985年,中医院人员增至79人,病床增至51张。
  县卫生防疫站1950年成立江西省鼠疫防治所南城县第一分所。1952年,该所迁往抚州。同年5月,成立南城县防疫委员会,并在全县设8个区卫生站,3个分站。1956年县人民医院设立防疫股,编制5人。1958年l2月成立南城县除害灭病指挥部和地方病防治站,编制7人。1961年4月县地方病防治站改为南城县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9人。1968年10月,县卫生防疫站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卫生人员下放农村。1973年4月恢复县卫生防疫站。1980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大楼,总面积l020m2,设有行政管理科、卫生宣教科、防疫科,、检验科等4个科室。至1985年,卫生防疫部门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医(技)士10人。
  皮肤病院南城皮肤病院(麻疯病院),1972年建于距县城40华里的洑牛大队境内。该院有医护人员6人,病人的生活费由县民政局拨给,医药费由县卫生局拨给。
  公社卫生院(所) 解放初,首先在上唐、硝石镇成立卫生所,1952年成立徐家、万坊、珀玕、株良、新丰、里塔、湫牛等区、乡卫生所。1958年,区乡卫生所更名为公社卫生院,并增设磁圭卫生所。1965年,全县共有里塔、株良、上唐、徐家、珀歼、龙湖、洪门、万坊等8个公社卫生院。还有乡村集体卫生所28个(1968年全部被解散)。1977年,除城关公社外,全县15个公社都有公社卫生院。1980年,恢复里塔、世厚、泷油、小竺、包坊、黄狮、上唐、万坊、湖东等10个集体卫生所。多数公社卫生院设有“两部”(门诊部、住院部)、“三组”(行政管理组、医疗组、防疫保健组)、“三室”(X光室、手术室、检验室)。株良、上唐、徐家中心卫生院还各配有l机(lOOAmx光机)1灯(九孔无影灯)、l床(万能手术床)、3箱(冰箱、干燥箱、恒温箱),病床10~20张,有11个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肝功能检验,诊治一些疑难病症。大部分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计划生育4项手术。至1985年,全县各乡卫生院(所)有医职员工312人,其中国家职工135人,集体职工177人。
  乡村医疗点 1969年,农村普遍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医疗站的医生“亦医亦农”,群众称之为“赤脚医生”。公社卫生院、县医院负责“赤脚医生”的培训。合作医疗站有4种形式,一是包医包药,二是包医不包药,三是看病收费,四是包药不包医。1984年,全县172个村委会设医疗点247个,其中集体办的19个,乡村医生联合办的38个,乡卫生院设的点12个,个体办的178个。共有乡村卫生员421人,经考核,其中243人获得乡村医生证书。合作医疗站的建立,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变。
  县妇幼保健站1957年成立。1982年国家投资10万元兴建妇幼保健大楼。1984年建成并开展门诊业务。1985年,有医职员工21人,其中卫技人员15人。
  县药检所1979年成立。1985年,定员7人。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