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17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六 医疗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8
页码: 337
摘要: 古时,南城医药事业较为发达。“建昌帮”药材的传统炮制技术驰名遐迩。自宋迄清,余明可、黎民寿、谢映庐等名医迭出,为发展南城县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医学著述,至今仍为中医学界所重视。民国时期,南城县虽有一些卫生设施,但主要是为富有者和上层人士服务。伤寒、肝炎、乙型脑炎、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病不断发生。广大劳动人民患病无医少药,生命毫无保障,县民人均寿命男仅34岁,女仅35岁。迅速扑灭了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也逐年下降。该院有医护人员6人,病人的生活费由县民政局拨给,医药费由县卫生局拨给。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医疗保健制度

内容

古时,南城医药事业较为发达。“建昌帮”药材的传统炮制技术驰名遐迩。自宋迄清,余明可、黎民寿、谢映庐等名医迭出,为发展南城县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医学著述,至今仍为中医学界所重视。
  民国时期,南城县虽有一些卫生设施,但主要是为富有者和上层人士服务。民众卫生防疫工作无人过问。城乡到处蚊蝇孳生,污水横溢,致使鼠疫,霍乱、天花猖獗流行,丝虫、钩虫、头癣、疟疾等地方病遍及全县。伤寒、肝炎、乙型脑炎、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病不断发生。广大劳动人民患病无医少药,生命毫无保障,县民人均寿命男仅34岁,女仅35岁。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建立各级卫生防疫组织,认真贯彻执行“面向群众,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发动广大群众大力改变城乡卫生面貌。迅速扑灭了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也逐年下降。全县卫生设施、设备不断增加、更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基本上得到解决,提高了健康水平,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章医疗卫生机构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医疗机构南城县立医院成立于民国20年(1931年),院址初设天花宫,仅有院长、医师、事务员3人。每天门诊最多30人。民国25年,改名南城县卫生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人口剧增,卫生院由丙级升为乙级。民国29年升为甲级,民国30年升为特级,编制40人,设病床20张。民国31年,改为第七行政区中心卫生院,迁北门外万寿宫。民国34年,另设县卫生院,医职人员17人,病床15张,每日门诊200余人次。
  省立南城医院民国32年(1943年),改第七行政区中心卫生院为省立南城医院。设病床40张,开始三大常规化验检查。民国37年,医院病床增至50张,医师6人,护士5人,助产士1人,院长1人。
  此外,民国32年、35年,先后在上唐、新丰、硝石设立卫生分院、医职人员共17人。
  圣路加医院民国32年(1943年),南城天主教堂创办圣路加医院。医师1名,护士3名,练习生6名,设病床50张,经费来自教会。
  私人诊所民国2年(1913年)私人诊所达十数所。中医黄渭北、傅乐榆、封竹生等人,发起组织南城医学研究社,参加学社的有开业医生450人。
  民国15年,中医黄寿峰,封九余等5人组织医生联合会,于城北危家祠堂,轮流值诊。中医王法良、文镜清、邓尧宾、王幼峰、刘林荣等则分散开业行医。
  民国16年,牧师许文卿在西街设立诊所。民国22年,西医李冠仙诊所、李耀芳诊所开业。
  民国28年,成立南城县中医诊所,谢厚祖为所长,所址设下石巷李家祠。
  抗日战争时期,南城籍名医谢清舫由南昌迁回县城行医。南昌名医姚国美、江公铁亦迁来。
  民国37年,西医孟宪孔诊所、余文奇诊所开业。
  草医和草药经营者则多散居乡村,在县城开业者不多。
  民国时期,虽然有了官办医疗机构,但设备简陋,医院连切除阑尾炎、治疗小肠疝气都视为难做的手术。加之西药匮乏、价格高昂,1瓶盘尼西林(青霉素)价值白米l担余。一般群众患病,很难得到治疗。
  第二节建国后的医疗卫生机构 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1956年,卫生科改为卫生局,管理全县医政、药政、人事、经费、公费医疗等事务。1979年,南城县列为全国第一批三分之一卫生事业建设重点县。
  1950年12月,南城县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1年“卫协”恢复。
  1978年成立南城医药卫生学会。
  县人民医院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县卫生院。1950年与抚州军分区医院(原省立.南城医院)合并。增加病床26张,有医职员30名,列为甲级编制。1953年圣路加医院并入县卫生院。1961年更名为南城县人民医院。
  建国初期,全院仅有医职人员15人,其中院长、医师、检验员各1人,护士5人,司药2人,事务员3人,工务员2人。1957年增加到57人。1985年发展到284人,其中医、护、药技师66人,医、护、药技士114人,设有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内儿科、传染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门诊部等科室。
  建国初期,县卫生院面积不到500平方米。1957~1965年,陆续新建了部分病房和科室,医疗用房面积达3530平方米,病床100张。1982年,国家投资46万元兴建门诊大楼、外科大楼,次年建成交付使用。到1984年,医疗用房总面积达6990平方米,病床251张,全年门诊量172530人次,住院收容8581人次。
  解放时,县卫生院接收旧卫生院1台显微镜和一些简易的外科手术器械。1953~1963年先后添置了显微镜、万能手术床、lOOAmx-vag、救护车,有了供医疗实验用的动物室、培养室。1984年,手术器械有万能手术床、甲种手术包、妇产科手术包、五官科手术包、眼科手术包、无影灯、麻醉机等40台(件)。化验仪器有显微镜4台,分析天平、光电比色计、干燥箱、恒温箱、冰箱、培养箱、电泳仪等精密仪器40(台)件。放射器械有100、200、300Amx-vag各一台。理疗器械有超短波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睡眠治疗机等4台(件)。其他器械有心电图、超声波、心电示波器、胃镜、膀胱镜等8台(件)。建成了两个医疗器械较为完备的手术室。同时,诊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只能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一般轻创缝合术和脓肿切开引流术,至80年代,能进行消化道钡餐,胆、肾造影。胸、腹、四肢、肺门体层摄影,一般细菌培养,肝、肾功能测定,骨髓细胞检查,病理切片检查,胃、膀胱、乙状结肠窥镜检查等多种诊断技术,并能进行肾、胃、胆、脾、左肝叶切除,乳突根治,脾肾静脉吻合等手术。
  县中医院1953年,人民政府将城镇分散坐堂行医的12名中医组成两个中医诊所。1957年合并为中医联合诊所,设内科、麻痘、针灸三科。1958年,改为城关镇联合中医院。1960年,改称城关中医院,人员增至18人。同年,另成立城关中医伤外科、牙科联合诊所,共有中医21人,其中伤外科12人。1966年,联合诊所并入中医院,有中医20人,司药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院受到冲击,5人被揪斗。1975年,中医院只有9人,病床10张。1980年,落实中医政策,城关中医院改为县中医院。1985年,中医院人员增至79人,病床增至51张。
  县卫生防疫站1950年成立江西省鼠疫防治所南城县第一分所。1952年,该所迁往抚州。同年5月,成立南城县防疫委员会,并在全县设8个区卫生站,3个分站。1956年县人民医院设立防疫股,编制5人。1958年l2月成立南城县除害灭病指挥部和地方病防治站,编制7人。1961年4月县地方病防治站改为南城县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9人。1968年10月,县卫生防疫站与县妇幼保健站合并,卫生人员下放农村。1973年4月恢复县卫生防疫站。1980年国家投资10万元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大楼,总面积l020m2,设有行政管理科、卫生宣教科、防疫科,、检验科等4个科室。至1985年,卫生防疫部门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医(技)士10人。
  皮肤病院南城皮肤病院(麻疯病院),1972年建于距县城40华里的洑牛大队境内。该院有医护人员6人,病人的生活费由县民政局拨给,医药费由县卫生局拨给。
  公社卫生院(所) 解放初,首先在上唐、硝石镇成立卫生所,1952年成立徐家、万坊、珀玕、株良、新丰、里塔、湫牛等区、乡卫生所。1958年,区乡卫生所更名为公社卫生院,并增设磁圭卫生所。1965年,全县共有里塔、株良、上唐、徐家、珀歼、龙湖、洪门、万坊等8个公社卫生院。还有乡村集体卫生所28个(1968年全部被解散)。1977年,除城关公社外,全县15个公社都有公社卫生院。1980年,恢复里塔、世厚、泷油、小竺、包坊、黄狮、上唐、万坊、湖东等10个集体卫生所。多数公社卫生院设有“两部”(门诊部、住院部)、“三组”(行政管理组、医疗组、防疫保健组)、“三室”(X光室、手术室、检验室)。株良、上唐、徐家中心卫生院还各配有l机(lOOAmx光机)1灯(九孔无影灯)、l床(万能手术床)、3箱(冰箱、干燥箱、恒温箱),病床10~20张,有11个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肝功能检验,诊治一些疑难病症。大部分公社卫生院能进行计划生育4项手术。至1985年,全县各乡卫生院(所)有医职员工312人,其中国家职工135人,集体职工177人。
  乡村医疗点 1969年,农村普遍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医疗站的医生“亦医亦农”,群众称之为“赤脚医生”。公社卫生院、县医院负责“赤脚医生”的培训。合作医疗站有4种形式,一是包医包药,二是包医不包药,三是看病收费,四是包药不包医。1984年,全县172个村委会设医疗点247个,其中集体办的19个,乡村医生联合办的38个,乡卫生院设的点12个,个体办的178个。共有乡村卫生员421人,经考核,其中243人获得乡村医生证书。合作医疗站的建立,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变。
  县妇幼保健站1957年成立。1982年国家投资10万元兴建妇幼保健大楼。1984年建成并开展门诊业务。1985年,有医职员工21人,其中卫技人员15人。
  县药检所1979年成立。1985年,定员7人。
  第二章防疫保健民国时期,危害和影响南城县人民健康的疾病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二是丝虫、钩虫、头癣等地方病和肺结核、乙脑、疟疾等传染病。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专门的防疫机构,增加防疫设备,提高防疫人员业务水平,大力防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地方病。迅速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控制了地方病,一般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等的发病率大大下降,治愈率大大提高。
  第一节烈性传染病明以前,南城瘟疫情况无记载。明永乐元年至清道光年间,有记载的瘟疫有10余次。其中最严重的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昌瘟疫、死人万余”,清乾隆九年(1744年)大瘟疫“连续两年,死者无算”。
  鼠疫民国32年(1943年)6月,鼠疫由福建省光泽县传入南城。河东连家巷首先发生病例。由于当时毫无防疫设备,蔓延甚快。流行范围遍及城关、大德街、下麻洲、蔡王殿、夫人田、花楼下、上麻洲、庙前、骆家坪、世厚、云岗、株良、饶村、黄武潭、珀歼、硝石、上湖、古竹、都军、双元、大徐、万年桥、排头渡、沙洲、湫牛、新丰、王坪、沙坊、石下等32个村镇,疫势猖獗,患者724人,死亡223人。
  民国33年6月,鼠疫再度蔓延,又死亡100余人。省第三医疗防疫队、防疫第二大队第二中队、第八中队及赣东鼠疫隔离病院奉命驻县防治。
  民国34年1月。鼠疫又以城区为中心,向四周乡镇蔓延,硝石、株良、新丰等地再次发生鼠疫,病型大都为继发性肺鼠疫、皮肤型鼠疫。患者324人,死亡125人。经调员防治,暂告平息。民国35年1月,城区鼠疫蔓延至本固乡排头渡,旋又沿公路线传染到南丰、广昌、金溪、临川、南昌等地。全县患者119人,死亡55人,省防疫总队防疫病院调入南城进行防治。民国36年,鼠疫再发,患者32人,死亡10人,江西省防疫总队第二大队、第八中队、第三医疗防疫队及外籍专家伯力士博士驻县防治,训练防疫人员,设立防疫医院和赣东鼠疫隔离病院,极力防治,但因措施不力,经费不足,药物器械缺乏,以致防疫不彻底,鼠疫连年复发,隐患难除。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防疫措施,城镇农村普遍建立防疫机构,配有专职防疫员进行鼠疫疫苗预防注射,消除了隐患,杜绝了鼠疫的发生。1965年6月3日,城关镇发现两株可疑鼠疫菌,省、地及上饶防疫部门及时抽调60余名防疫医务人员来县协助防治。经过20天的检验,未发现鼠疫杆菌,确诊为鼠伤寒和克雷伯氏菌所致,很快予以扑灭。
  霍乱民国21年(1932年)霍乱流行,死500余人。民国26年,霍乱流行,死200余人。民国31年夏季,南城一度沦陷于日寇,积尸腐臭,饮水污染,再度引起霍乱流行,仅天主堂圣路加医院接纳的29名霍乱病人,就有26人死亡。
  建国以后,由于预防得力,霍乱未再发生。
  天花民国17年(1928年),南城流行天花,后由于用牛痘疫苗接种,发病率逐渐降低,但接种不普遍,天花仍间有发生。解放后,大力培训种痘员,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1952年,全面开展种痘,接种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93%,除孕妇和病者外,无一漏种。从此,南城天花绝迹。
  民国时期,流行性脑膜炎和乙型脑炎、肺结核、白喉、肺炎也经常流行,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发病率大大下降,治愈率大大提高。
  第二节地方病的防治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头癣、甲状腺肿大等疾病,是危害南城县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民国时期,疟疾发病率占全县人口70%以上,株良、睦安高达80%。丝虫病以上唐、万坊、岳口等地为甚,发病率32.46%;个别地方高达62.98%。
  建国后,经过努力防治,取得显著效果。
  疟疾解放初,对疟疾患者多次进行治疗和预防服药。1958年,卫生防疫部门对全县112540人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发现疟疾患者8008人,反复治疗7516人,预防服药1657人。到1966年初,疟疾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全县出现无疟生产队700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疟疾发病率上升。1978~1981年,坚持边普查、边治疗,疟疾发病率降为0.24%。1985年全县发病率为14.24/10万。
  丝虫病1956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普查,普查人数达130143人,占全县登记人口总数的98%,查出丝虫病患者31313人。1958、1959、1960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防治。通过中西药结合,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
  钩虫病1958年,钩虫病抽样检查2999人,发现钩虫病患者396人,治疗245人。1961年,对里塔公社的11595人抽样检查,发现钩虫病患者2136人,发病率占全县第一位。其次是龙湖、岳口、株良、洪门、上唐、珀歼、徐家、庙前、城关等公社,发病率最低为1.44%。经防治后,钩虫病已基本消灭。
  头癣 1959年,对全县13036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2507人,治愈72人。1978年对全县180130人进行调查,查出头癣患者440人,治愈420人。1980年后,头癣绝迹。
  第三节肿瘤病的普查和治疗为了加强对肿瘤病的研究和治疗,1976~1978年全县进行肿瘤病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南城县恶性肿瘤死亡率比其他病因的死亡率高,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及老年为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肿瘤病作斗争是已成为全县卫生工作者的重大课题。
  表26-1 1976~1978年10岁以上人口死亡调查材料表 1976-1978年10岁以上人口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性比例表表26-2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1954年4月,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普遍开展“六有”(即有爱国卫生组织,有专人负责卫生工作,有卫生公约,有卫生评比检查制度,有卫生典型,有防蝇防尘设备),“六无”(即屋前屋后无垃圾杂草,厕所粪窖无蝇蛆,阴沟无臭水污泥,门前门后无坑尘积水,猪牛栏粪无积存,无蚊蝇孳生地),“五净”(即衣被净,锅灶净,门窗净,用具净,墙壁净)活动。
  环境卫生管理1954年以来,县防疫部门对全县城乡的环境卫生设施,逐步进行改造,环保部门对城乡的饮水、垃圾、厕所实行统一管理,配有专职消毒员、清洁员进行水井氯化消毒,清扫街道,设置垃圾箱,加强粪便消毒。防治工业“三废”,减少物理化学病因成分对环境的污染。农村普遍开展“二管五改”活动(即:饮水和粪便管理,改水井、厕所、畜圈、灶和窗户),取得显著效果。
  饮食卫生管理自1952年以来,县卫生防疫部门对饮食行业实行食品抽样检验,发放食品营业许可证,定期对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及各单位炊事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节妇幼保健民国时期,妇幼卫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妇女生小孩,多数是靠”一把剪刀一个盆,香枝蜡烛黄表纸”。许多产妇因流血过多和产褥热而死亡,不少婴儿丧生于脐带风。遇到难产往往母子俱亡。
  建国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管,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广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二是训练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三是建立接生站。1954年,全县训练接生员261名,建立接生站20个,用新法接生4589人,占产妇的87%。由于广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产褥热、脐带风大为减少,产妇死亡率由民国时期的15%,降到2.06%;婴儿死亡率由18.9%降到0:15%。1957年,建立南城县妇幼保健站。1960年,妇幼卫生工作人员深入全县农村全面进行妇幼三病(子宫下垂、闭经、小儿营养不良)调查,发现妇女子宫下垂患者1334人,闭经患者1885人,小儿营养不良患者346人。子宫下垂患者治疗968人,治愈368人;闭经患者治疗1615人,治愈715人。1980年4月,县妇幼保健站开办了妇幼保健门诊。进行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普查普治工作。
  第三章医疗队伍第一节中西医药人员状况据1950年统计,全县共有中西医药业人员234人。1959年,全县医药卫生人员达到488人,比1950年增加1倍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年都有医学院、卫生学校毕业生分配来县工作。不仅人员增多,医疗水平也逐步提高。到1985年,全县卫生系统医职人员共861人,其中国家职工577人,集体职工264人,个体人员15人。卫技人员715人,占员工总数83%,按技术职称分,医、护、药、技师135人,医、护、药技士304人,无技术职称人员277人;按专业分,有中医65人,中药52人,西医188人,西药59人,护理162人,妇保38人,检验38人,其他卫技人员102人,行政、后勤人员145人。
  第二节卫技人员的晋升从解放初期至1966年,由卫技人员提升为医师、医士的有1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卫技人员晋升工作停止。1980年,恢复考核晋升制度,建立和健全了卫生技术档案。1980-1981年,经省、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考试、审批,全县晋升的卫生技术人员有102人,其中无技术职称的晋升为医、护、药、技士有30人,医、护、药、技士晋升为”师”的有58人,晋升为主治(管)医、护师的有12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有2人。
  第三节卫技人员的培训建国后,卫技人员的培训、进修、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举办各种专业训练班。重点培训初级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二)选送进修。1979年至1984年,先后选送了57名业务骨干到京、沪、粤及省、地高级医疗部门进修24个专业,引进新技术,提高医疗水平。(三)坚持在职学习,县人民医院举办医学英语、拉丁文、中医基础等夜校学习班。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