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它科技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0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其它科技工作
分类号: G316
页数: 3
页码: 334
摘要: 第一节气象测报南城气象站于1952年6月建立,至1985年有职工20人。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基本气象观察记录和分析;为军航、民航等提供天气情况;进行农业气象预报、农业试验观察和农业区划应用推广等服务。根据抗旱需要,由县科委、县气象站和抚纺民兵高炮连协作,首次进行了高炮人工降雨试验。自8月8日至9月15日,先后在上唐镇和黄家围两地进行降雨作业12次,共发射人工降雨弹2400枚。黄家围由于条件差,每次降了零星小雨,没有出现无效现象。为部分乡村缓和了旱情,减少了农作物损失。
关键词: 技术人才 科普工作

内容

第一节气象测报南城气象站于1952年6月建立,至1985年有职工20人。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基本气象观察记录和分析;为军航、民航等提供天气情况;进行农业气象预报(分短期、中期、长期预报三种)、农业试验观察和农业区划应用推广等服务。
  县气象站有气象传真收片机1台、微型电子计算机2台、超高频电话1台。每天可从北京、上海、南昌、长沙、福建等地收录天气图象,为县内中、短期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资料。
  第二节水文测报自1952年起,县内先后在刁水、水西、南门口建立了3个水文站,开展了观察测试水位、流量、降雨量等业务。为全县圩堤防洪、排涝工作提供资料情报。
  第三节人工降雨 1978年7~10月,南城发生百日大旱。根据抗旱需要,由县科委、县气象站和抚纺民兵高炮连协作,首次进行了高炮人工降雨试验。自8月8日至9月15日,先后在上唐镇和黄家围两地进行降雨作业12次,共发射人工降雨弹2400枚。上唐与南丰交界处降雨3次,最多一次降雨约20毫米左右。黄家围由于条件差,每次降了零星小雨,没有出现无效现象。为部分乡村缓和了旱情,减少了农作物损失。
  第四节地震观察南城地震台于1972年1月建立。由县科委主管。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测量大地电流变化、磁场变化、地形变化、地引力和地下水变化,并将所得数据呈报上级防震部门,为防震预报提供参考资料。
  1980年10月j县地震台还在抚州地区温泉疗养院设立了地电观察站;在南城洪门、共大设立了群众地震测报点。1983年10月县地震台撤销。
  第五节太阳灶试验 1980年9月,经省科委批准,在县科委主持下开展了“室内太阳灶”研制试验。其研制的主件:机械跟踪、蓄热装置、抛物面和传热管等,完成安装后,于1981年11月进行初试,保温300摄氏度以上达24小时,最高蓄热温度达820℃,经传热管导热只能炒熟一个鸡蛋,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于当年12月停止研究。
  1982年初,在仿制室外“安阳式太阳灶”的基础上,通过选用新材料(珍珠岩),采用新工艺(箱盖由一大块改两小块)后,研究成功了“NC型——农用太阳热箱”,经地科委组织技术鉴定。其特点是:升温速度快、空箱温度高(最高达180℃)、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安全卫生、易于修理。
  第六节省柴灶推广 1981至1985年,在全县10个乡镇和县直部分单位先后推广使用了“赣I型”、“赣Ⅱ型”和“东乡型”等省柴灶9812只:每户每天平均省柴8~10斤。受到用户的欢迎。
  第七节沼气灶推广 1982年,能源节约办公室分别在株良乡世厚村和县城,引进了本省定型的图纸《椭球A型水压式沼气池》,一年内建成20只沼气池,每个池容量6-12立方米,平均日产气1.5立方米。每池年均使用时间8-10个月。全年省柴4600-5000斤。1983年,县沼气服务公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组成一支建池骨干队伍和出售各种沼气灶设备,从而促使农村沼气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85年止,全县共建成沼气池8000只,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有6278只,年产沼气262.8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0.188万吨,按沼气热效率计算,年均节约木柴约1.316万吨,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