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904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五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11
页数: 6
页码: 331
摘要: 南城县科学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唐代的麻姑绿茶采制工艺,颇享盛名,宋代的淡水鱼苗放养技术,逾越诸府。宋淳化年间的制瓷业也相当发达。1962年在云市、宏富出土的影青,豆青和黑釉等宋代瓷器,造型古朴,胎质细密,工艺精湛,表明当时的制瓷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明末清初修建的万年桥,设计奇巧,结构严谨,施工精细,是省内一座著名的石拱桥。清乾隆十四年南城已发现并记载了“球状闪电”这种罕见的天象。十七年,知县范安治总结并推广了民间“茶油除虫”、“雪水浸种”等防虫灭菌技术。清光绪年间,民间酿造“麻姑酒”和“建昌帮”中药饮片炮制,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精湛的工艺技术,其产品驰名遐迩。1958年10月成立了南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关键词: 科学研究组织机构 科研管理

内容

南城县科学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唐代的麻姑绿茶采制工艺,颇享盛名,宋代的淡水鱼苗放养技术,逾越诸府。宋淳化年间(990-994年)的制瓷业也相当发达。1962年在云市、宏富出土的影青,豆青和黑釉等宋代瓷器,造型古朴,胎质细密,工艺精湛,表明当时的制瓷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明末清初修建的万年桥,设计奇巧,结构严谨,施工精细,是省内一座著名的石拱桥。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南城已发现并记载了“球状闪电”这种罕见的天象。十七年,知县范安治总结并推广了民间“茶油除虫”、“雪水浸种”等防虫灭菌技术。清光绪年间,民间酿造“麻姑酒”和“建昌帮”中药饮片炮制,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精湛的工艺技术,其产品驰名遐迩。颇享盛誉。
  民国26年(1937年)第七行政区南城家畜防疫所,引进国外良种公猪“约克夏”和“泰姆士”,与地方良种母猪“南城黑”杂交,育成了第一代生育力强、发育较快的良种猪,为发展南城养猪业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1958年10月成立了南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60年更名为南城县科学工作委员会,与县科学普及协会合并办公。1978年2月,重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的南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1月8日-11日,召开了全县首次科学大会,参加大会代表共计516人(包括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代表1人,全省科学大会代表17人)。1984年县科委设科技情报所、计量所、科计股、科干股和科技市场等管理机构。
  第一章科研机构为了搞好农、林、水科学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后成立了3个科研机构: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成立,所址设在城郊夫人田。至1985年,有技术干部7人(其中农艺师2人,技术员2人)、农工42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
  县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所址设在岳口乡小游源。至1985年有技术干部6人(其中初级科技人员4名)。工人50人,主要从事技术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及培养珍贵苗木树种等。
  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1972年在原鱼苗繁殖场的基础上建立。所址设在万坊乡骆家坪。到1985年有水产技术干部3人(其中有水产工程师1人)、工人24人。主要从事鱼苗人工孵化、繁殖和鱼苗病防治等研究工作。
  第二章科技队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旧社会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科技人员,全部留用并妥善安置。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分配到南城工作,科技队伍逐步扩大。“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科技人员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罪名,严重地挫伤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科技人员的政治、工作和生活,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980年,开展了对科技干部的技术考核,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至1983年9月,全县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2名(均系副主任医师)、中级职称科技人员48名(其中:主治医师15名,农艺师13名,畜牧兽医师4名,水产工程师2名,广播电讯工程师2名,水工工程师3名,建筑工程师1名,林业工程师3名,气象工程师1名,机械技师1名,水工技师1名,农业经济师1名,统计师1名)、初级职称科技人员474名(其中:助理工程师112人,助理农艺师60人,医师114人,技术员188人)。
  1973年,农技干部徐富火参加了中国农业专家组,赴苏丹指导农业生产。1977年,农技干部余幼龄参加了中国农业专家组,赴毛里塔尼亚指导垦荒种植水稻。1983年5月,水产工程师孙忠华参加水产专家组,赴斯里兰卡指导发展内陆渔业生产。
  第三章科普活动培训技术人员50年代,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举办了两期社队干部技术培训班,推广高杆良种南特号,莲塘早和银梗晚。60年代,县农技站和种子站共举办社队干部和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者3000余人次,推广水稻矮杆良种珍珠矮、矮脚南特号和棉花良种岱字15号、彭泽4号及地窖催芽、薄膜覆盖育秧技术。70年代,由县农技站主持,举办了2期全县农业技术培训班,推广“三干通气育秧”和“杂交水稻育秧”技术,参加学习的达2000多人次。80年代初,由县农业委员会主持,举办了全县农技、营林、柑桔、畜牧、水产专业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有3500人次,并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技术员证书”。
  开展网点活动解放后,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活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1957年在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的基础上,建立了株良、万坊、徐家、上唐、硝石等5个区农技站。1960年每个公社均成立农技推广站。1978年,全县已有96%的大队建立了农科队,70%的生产队建立了农科组,从而形成了四级农科网(即县上有农科所,公社有农科站,大队有农科队,生产队有农科组)广泛地开展了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等网点活动。70年代,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了“温室育秧”、“薄膜育秧”、“球肥深施”、“九二0、三十烷醇和米醋叶面喷施”、耕牛冷冻精液和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应用。80年代推广应用了“柑桔喷灌”、“柑桔滴灌”、“柑桔雾灌”、“网箱养鱼”、“拦汊养鱼”、“稻田养鱼”、“配合饲料养猪、养鸡、养鸭”、“飞机直播造林”和“野外场地袋栽香菇”等国内新技术。有力的促进了全县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1978年。株良大队因“利用科技情报、实行科学种田”取得优异成绩,派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编印科普读物 1971至1973年,根据科学种田的需要,县农业局农技站编印了《农业科学实验》科普读物,3年共出版12期,25200册,发至全县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供农村干部指导生产之用。
  1978年至1985年,县科技情报所主编了《南城科技》,内容主要是本县技术引进、科普成果、学术论文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技术开发等。8年共编印33期,2500册,分别与全国29个省、市的486个地、县科技单位进行技术资料交流。
  1984年7月,县科技情报所主办了《科技信息》(月刊),县农牧渔业局农情股主办了《农情简报》(期刊)介绍国内外科技领域的新信息、新成果、新经验和本县科技新动向、成就及经验,供各级领导和情报员参考应用。
  第四章科研成果建国后南城县的科技成果,有一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省科技成果奖,2项获省厅科技进步奖,5项获地区科技推广成果奖,9项获地区一般成果奖。此外,还有41项获1979年全县科技大会奖。
  一、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目 1971年,洪门木竹转运站试制成功“自动链带传动式竹木过坝机”,实现了水库内竹木单根过坝机械化。以后经不断改进,改装为整排竹木过坝,提高工效15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该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
  二、获省级奖的科技研制项目 1971年至1976年,县人民医院彭明研究成功“原发性肝癌肝叶切除术”,先后对6名患者施用,取得良好效果,该项目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6年,县水科所与江西大学生物系协作,研究成功“中草药防治草鱼细菌性烂鳃病”。其药方主要是从37味中草药中,筛选出7种中草药(乌柏、大黄、楼木、杨枫、樟树、三角枫、马尾松)进行煎制,对抑菌和防治草鱼烂鳃有明显效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6年,共大南城分校牧医科教师贺锦秀研制成功“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病”。其配制方法是:金樱子1斤,山楂1斤,算盘子半斤,地锦草半斤(或1斤),金锦草1斤,铁苋1斤,鸡眼草1斤煎汁,灌服母猪。对发病仔猪治愈率达95%以上,该成果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1982年至1984年,县人民医院梅开丰、张祯祥、上官贤、余波浪、万满春等人,完成了《发掘与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专著和炮制了一套具有“建昌帮”特色的中药30味饮片成品。1984年,获省科研成果四等奖。
  1979年至1983年,县水产站在洪门水库开展网库养鱼,养殖成鱼面积10400亩,年产鲜鱼54万斤,产量比“人放天养”提高10倍。1984年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年至1982年,县畜牧兽医站与省农科院、地区畜牧科,在县畜牧良种场选用18头月龄相同,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南城黑猪”纯种,按高、中、低不同营养进行肥育,摸出了瘦肉型猪对营养需求的规律。1984年,获省农牧渔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获地区级奖的科技成果 1980年,“煤矸石代替粘土生产水泥”项目,获地区二等奖。
  1981年,“散鳞镜鲤与兴国鲤杂交育成‘丰鲤’”,获地区四等奖。
  1982年,“‘建昌帮’四味中药传统炮制法”,获地区三等奖。
  1982年,“利用室内外栽培平菇”,获地区三等奖。
  1982年,“等氮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试验”,获地区四等奖。
  1982年,“二晚叶面喷米醋试验”,获地区四等奖。
  1982年,“全固定式柑桔滴灌试验站”,获地区四等奖。
  1982年,“引进‘小型立式红砖窖’新技术”,获地区四等奖。
  1985年,“推广使用配合饲料养猪、养鸡”,获地区三等奖。
  1985年,“混泥土预制购件农房设计”,获地区三等奖。
  1985年,“推广使用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获地区四等奖。
  1985年,“杂交水稻中制良种高产措施研究”,获地区四等奖。
  1985年,“稻田养鱼经济效果研究”,获地区四等奖。
  1985年,“降低2V-6/8型空压机耗油量”,获地区四等奖。
  四、其他科研项目 1954年,县农机厂研究试制“红旗一号”插秧机,1958年,试制成功,在全国第五次插秧机评选会上评为优良样机。
  1955年,县右油公司试制成功的定磅秤、吸油枪、手摇油泵,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1959年,姑山公社精心选育出米白、细长、质优的晚稻良种——冷水白,又称“麻姑米”,曾参加“世界博览会”展出,获银质奖。1971年,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又被列为全国优质米。
  第五章其它科技工作第一节气象测报南城气象站于1952年6月建立,至1985年有职工20人。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基本气象观察记录和分析;为军航、民航等提供天气情况;进行农业气象预报(分短期、中期、长期预报三种)、农业试验观察和农业区划应用推广等服务。
  县气象站有气象传真收片机1台、微型电子计算机2台、超高频电话1台。每天可从北京、上海、南昌、长沙、福建等地收录天气图象,为县内中、短期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卫星和气象雷达资料。
  第二节水文测报自1952年起,县内先后在刁水、水西、南门口建立了3个水文站,开展了观察测试水位、流量、降雨量等业务。为全县圩堤防洪、排涝工作提供资料情报。
  第三节人工降雨 1978年7~10月,南城发生百日大旱。根据抗旱需要,由县科委、县气象站和抚纺民兵高炮连协作,首次进行了高炮人工降雨试验。自8月8日至9月15日,先后在上唐镇和黄家围两地进行降雨作业12次,共发射人工降雨弹2400枚。上唐与南丰交界处降雨3次,最多一次降雨约20毫米左右。黄家围由于条件差,每次降了零星小雨,没有出现无效现象。为部分乡村缓和了旱情,减少了农作物损失。
  第四节地震观察南城地震台于1972年1月建立。由县科委主管。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测量大地电流变化、磁场变化、地形变化、地引力和地下水变化,并将所得数据呈报上级防震部门,为防震预报提供参考资料。
  1980年10月j县地震台还在抚州地区温泉疗养院设立了地电观察站;在南城洪门、共大设立了群众地震测报点。1983年10月县地震台撤销。
  第五节太阳灶试验 1980年9月,经省科委批准,在县科委主持下开展了“室内太阳灶”研制试验。其研制的主件:机械跟踪、蓄热装置、抛物面和传热管等,完成安装后,于1981年11月进行初试,保温300摄氏度以上达24小时,最高蓄热温度达820℃,经传热管导热只能炒熟一个鸡蛋,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于当年12月停止研究。
  1982年初,在仿制室外“安阳式太阳灶”的基础上,通过选用新材料(珍珠岩),采用新工艺(箱盖由一大块改两小块)后,研究成功了“NC型——农用太阳热箱”,经地科委组织技术鉴定。其特点是:升温速度快、空箱温度高(最高达180℃)、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安全卫生、易于修理。
  第六节省柴灶推广 1981至1985年,在全县10个乡镇和县直部分单位先后推广使用了“赣I型”、“赣Ⅱ型”和“东乡型”等省柴灶9812只:每户每天平均省柴8~10斤。受到用户的欢迎。
  第七节沼气灶推广 1982年,能源节约办公室分别在株良乡世厚村和县城,引进了本省定型的图纸《椭球A型水压式沼气池》,一年内建成20只沼气池,每个池容量6-12立方米,平均日产气1.5立方米。每池年均使用时间8-10个月。全年省柴4600-5000斤。1983年,县沼气服务公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组成一支建池骨干队伍和出售各种沼气灶设备,从而促使农村沼气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85年止,全县共建成沼气池8000只,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有6278只,年产沼气262.8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0.188万吨,按沼气热效率计算,年均节约木柴约1.316万吨,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表彰。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