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朱熹讲学源头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93
颗粒名称:
四、朱熹讲学源头村
分类号:
I057
页数:
2
页码:
321
摘要:
源头村位于本县上唐镇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以前,源头村叫蛤蟆窝。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当时,村中吴伦、吴常兄弟俩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他俩都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点薄力。听说朱熹正在才子之乡——临川讲学,他们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家兄弟藏书广博,欣然随同前往。
关键词:
民间故事
神话
内容
源头村位于本县上唐镇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
以前,源头村叫蛤蟆窝。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当时,村中吴伦、吴常兄弟俩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他俩都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点薄力。听说朱熹正在才子之乡——临川讲学,他们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家兄弟藏书广博,欣然随同前往。
朱熹到了蛤蟆窝后,前来求学的入倍增。为此,吴家兄弟带头募捐筹款,在村口建造了书院和读书亭。读书亭横跨村头溪流之上,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九曲栏杆,建造得非常别致。朱熹凭栏远眺近看:天光云影,浅水游鱼,尽收眼底。心中大悦,便乘兴挥毫为吴家书屋题额“书楼”二字。朱熹见蛤蟆窝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读书子弟求学心切,加之吴家藏书深深吸引着他,竟然一住数月不思回归。白天,他在书院讲学;晚上,在青油灯下博览群书,评注经文。虽说身居陋室,倒觉其乐无穷。
一天,朱熹在读书亭给众弟子讲学。休息时,放目远眺,触景生情,口占一联: 群山欲锁云间路众弟子有一人抢先而对曰: 万壑能开雾中途。
朱熹拍手称快道:“佳句,佳句”!言毕,见对答学生乃农家子弟,常因劳作而辍学,很是惊讶,便问道:“汝文思何其敏捷也”?对曰:“先生常教诲我们要‘学而思,思而辨,辨而明’也。方才先生望山观云,我也见壑思雾,故借先生思路而成此联也”。朱熹手捋长须连连颔首说:“汝言极是。读书是自家为学,好比饮食,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停了一会,又说:“读书,无疑者需赖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方日见长进。学而不思,知而不行,乃读书之大忌也”。听了这番宏论,众弟子深为叹服。这时,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朱熹扶栏侧视,看见山旁有口池塘,溪水从山的东边而来,穿过池塘流经脚下,又向西面流去;池塘水光潋滟,云影、树木、屋宇倒映其中,心中不觉一阵激动,忙唤人取来文房四宝,蘸墨润笔,在亭上题诗一首: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哈蟆窝讲学近一年,他离开后,吴家兄弟和众弟子提议将蛤蟆窝改名“源头村”。民国时期,源头村一带还一度设置“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的纪念。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