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戏剧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戏剧曲艺
分类号: J89
页数: 3
页码: 312
摘要: 三角班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唱民间曲调,用方言道白,颇受群众欢迎。民国时期,上唐、珀、里塔的三角班常有演出。建国后,三角班改名为业余剧团,以演传统戏为主,剧目繁杂,大多数剧目没有剧本,老艺人都以口授的方法传给徒弟。演出中常有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不健康的台词,演员可以任意发挥,俗称唱“通江戏”。对此,文化部门作了必要的审查和处理。“文化大革命”中木偶被毁,技艺失传。建国后,经推陈出新,参加地区灯彩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跳和合又称和合舞,流行于农村,硝石、崔坊一带尤其盛行。
关键词: 艺术事业 戏剧事业

内容

第一节戏剧三角班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唱民间曲调,用方言道白,颇受群众欢迎。民国时期,上唐、珀玕、里塔的三角班常有演出。建国后,三角班改名为业余剧团,以演传统戏为主,剧目繁杂,大多数剧目没有剧本,老艺人都以口授的方法传给徒弟。演出中常有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不健康的台词,演员可以任意发挥,俗称唱“通江戏”。对此,文化部门作了必要的审查和处理。
  木偶戏俗称“傀儡戏”。民国时期株良祥岗木偶戏班常到外地演出,唱京剧二簧腔或民间曲调,戏班由2~3人组成,艺人均具有吹、拉、弹、唱和操纵木偶的技能。建国后常有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木偶被毁,技艺失传。
  第二节曲艺花鼓灯六角形彩灯,形如花篮,内燃蜡烛,一般由两对以上男女青年表演。表演时男青年挥舞钱索(用一米左右长小山竹,中间挖空,安装铜钱制成),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女青年左手持灯,右手执绸帕或彩扇,以对答形式,自由填词,配以民间小调,翩翩起舞。旧时有些唱词不够健康。建国后,经推陈出新,参加地区灯彩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马灯又名跑马灯。分前后两部,用篾扎成马状骨架,上蒙纱布或彩纸。表演者将马灯系于腰间,一前一后,作骑马状,模仿马的跳、跃、奔、腾动作,配以打击乐与欢快小曲。
  蚌壳灯篾扎布蒙,外形如蚌。表演时少女扮蚌,身居蚌壳内,一张一闭,逗引老渔翁。老渔翁步履蹒跚,张网捕捉,双方配合默契,诙谐有趣。三人表演时,一人扮鹬,故名蚌鹬舞。此灯在县内流行甚广,株良一带尤其盛行。
  龙灯用篾分节扎制骨架,用夏布或纱布连结,形如长龙。龙身7~9节 ,多至10余节 。每节内燃蜡烛或油捻。表演时,一人持龙珠逗引,各节随龙头翻腾,配以吹打乐,十分热闹。常在春节或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节目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流行县内各地。
  火龙又名火龙舞。用稻草扎制,龙身3~5节 ,龙体插满点燃的线香,在夜间演出时,火龙飞舞,绚丽夺目。流传于徐家乡一带。
  狮子灯又名狮子舞。狮头用篾扎成骨架,外糊彩纸,狮身用黄布或青布缀合。表演时,1人耍头,1人耍身。另1人扮武士,手执绣球逗狮。有黄狮、青狮之分。黄狮为“文狮”,表演时模仿狮子温顺神态,做搔痒、舔毛、抖毛、打滚等动作,流行于沙洲乡—带。青狮为“武狮”,表现狮的勇猛气质,表演时做扑打、跳跃、登高等动作。耍狮结束后,接着表演一套刀、枪、拳、棒,俗称“打狮”。流行于洪门、包坊一带。
  跳和合又称和合舞,流行于农村,硝石、崔坊一带尤其盛行。表演者头戴面具,上户演出,进门就唱“和合进门拜个年,香支蜡烛照堂前;开门大吉保平安,荣华富贵万万年”。以祈吉利。后演变为“大头娃娃舞”。
  杨花又名“坐堂”,即坐在厅堂演唱民间小戏曲。表演者2人,1人操琴,1人演唱,不用化妆,一唱一帮。多在春节期间演出。
  道情又名唱话文,由1人演唱。演唱者怀揣“嘭嘭筒”(俗名),(选直径3寸左右、长约65公分的竹筒,一端蒙以猪板油膜或猪膀胱膜制成),左手夹竹片击筒身,右手击筒膜,发出嘭嘭声,或说或唱,颇受中老年群众欢迎。以盲艺人上户演出为多,本县城乡十分流行。
  附:民间曲谱南城花鼓灯调南城山歌南城道情曲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