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34
颗粒名称: 卷二十四 文化
分类号: G123
页数: 21
页码: 310
摘要: 第一章机构设施第一节机构省立南城民众教育馆设立于民国29年,存职工10人。民国37年转为县办,更名为南城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职工6人。文化馆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收原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南城人民教育馆。1952年被评为省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先后与电影管理站、工人俱乐部、职工干校、文化教育局等单位合并为县文教管理处,人员经费统一管理,工作开展很不正常,各公社文化站也是有名无实。博物馆成立后,积极开展文物收藏和管理工作,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有关法规,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挖古墓和文物走私活动,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建国后,图书馆工作属南城县人民教育馆。马灯又名跑马灯。
关键词: 文化机构 文化管理

内容

第一章机构设施第一节机构省立南城民众教育馆设立于民国29年(1940年),存职工10人。民国37年转为县办,更名为南城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职工6人。
  文化馆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收原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1950年,改名为南城人民教育馆。1951年,更名为南城县文化馆,开展政治宣传、图书借阅、文物收藏、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娱乐等活动。1952年被评为省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1953年,由丙级馆升为乙级馆,并按乙级馆标准配备人员和经费,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创建了硝石、上唐两个区级文化站。至1966年初,先后建立了株良、徐家、新丰、岳口、龙湖、珀玕等公社民办文化站和部分大队文化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先后与电影管理站、工人俱乐部、职工干校、文化教育局等单位合并为县文教管理处,人员经费统一管理,工作开展很不正常,各公社文化站也是有名无实。
  1978年以后,文化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至1985年,在巩固和发展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建立154个村文化室,28个农村业余剧团,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全县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
  文化站为乡(镇)文化设施。1984年以前有公办和社办之分,社办属“社办公助”性质。最早的硝石、上唐文化站,成立于1953年,属公办性质,各配备专职干部1名。1958年以后,徐家、株良、万坊、新丰先后成立了社办文化站。1984年底,全县17个乡(镇)均设.立公办文化站,各站均配备专职文化员1~2名。提前1年完成“六五”规划中“乡乡有文化站”的任务。
  博物馆民国时期,南城未设博物管理机构。建国后,博物工作由文化馆兼管,1959改由图书馆兼管。1980年设立文物管理所,附属于县图书馆。1984年5月,成立南城县博物馆,编制4人,并规划在天一山铁局塘(建国路)建新馆。博物馆成立后,积极开展文物收藏和管理工作,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有关法规,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挖古墓和文物走私活动,完成了全县文物普查工作。1985年被评为全省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受到省文化厅嘉奖。
  图书馆始设于民国15年(1926年),馆址在县城青云路。民国36年迁移到天一山铁局塘,更名“中正图书馆”。
  建国后,图书馆工作属南城县人民教育馆。1959年,成立南城县图书馆,编制2人,藏书8000余册。但不是独立机构,仍附属于县文化馆。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左”倾文艺方针的影响,图书馆大部分藏书被作为“封、资、修”读物销毁,其中古籍书2954册。借阅工作有名无实。
  1979年初,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分设,图书馆编制6人。馆内开设了外借室、报刊阅览室、文献资料室、儿童阅览室、农村图书流动室等。藏书30000余册,订阅报纸70余种.91份,杂志483种、536份。恢复和建立了43个农村图书室,利用图书资料为科技、生产服务,1981年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1983年,组织城镇小学生参加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 ”活动,被评为“指导阅读先进集体”,受到团中央少年部和国家图书事业管理局的嘉奖。
  南城县越剧团 1955年根据文化部“各地职业剧团实行就地登记”的规定,对正在南城演出的浙江嵊县民间“丹桂舞台”越剧班就地登记,成立南城县越剧团。初为民办公助性质,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1962年又转为集体所有制性质。该团有演员38人,演奏员19人,剧务、编导4人。1958年参加全省青年演员会演,5人获表演奖。1960年赴省汇报演出,被评为一等剧团,获省文化厅颂发的演出资格证书。1963年6月,该团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解散。
  南城地方剧团原为抚州专区歌舞剧团,1960年创建于抚州,1961年改为抚州专区地方剧团,1964年下放南城县,更名南城地方剧团。有演员60人,以演抚州采茶戏为主,兼演歌舞、话剧。该团组织内蒙古“乌兰牧骑”式小型演出队,坚持“面向农村”,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领导和编导分别受到批斗,演出剧目几乎全部被否定,价值50000元的古装戏服装道具被视为“四旧”焚毁,剧团也先后易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前锋文工团”。1977年恢复为南城地方剧团。
  该团1965年参加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调演,创作演出的独角戏《张大妈打电话》轰动江西剧坛,被选定为参加华东文艺会演剧目(这次会演后因故未能举行)。1966年初,此剧又调省为正在南昌视察工作的朱德委员长作专场演出。1979年创作演出大型喜剧《五月五》,同年参加地区专业剧团会演,获创作、导演、表演、舞美、音乐、道具6项奖。1983年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戏《1+1=3》,获地区专业剧团会演创作奖和表演奖。该团下放南城后,先后招收了6批学员,共85人,随团培训,培养了一批表演艺术人才。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原称电影管理站,1964年成立,1980年改名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编制13人,下设行政组、发行组、放映管理组。负责城乡电影发行放映、计划管理、电影宣传等工作。1981年,在全区电影公司业务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
  第二节文化设施人民剧院座落于县城公共市场31号。1957年建,1963年、1973年两次改建。剧场舞台宽12米,深12米,高10米,副台宽各5米,有专门化装室和服装、道具室,可供大型剧团演出,场内能容纳观众1080名。
  工人剧院位于县城公共市场30号。1963年由县总工会投资建造。能容纳观众600名,可供业余演出和放映电影使用。
  南城县电影院(老院)位于南城县城西街。1959年建。设1000个座位,可放映35毫米普通银幕电影。
  南城县电影院(新院)位于盱江大道中段。1984年建,占地2200平方米,1201个座位,可放映立体、遮幅式和宽银幕电影。
  洪电电影院在洪门水力发电厂厂区内。1975年由洪门水力发电厂投资造建,设800余座,可放映宽银幕电影。
  上唐电影院院址在上唐镇。1980年由上唐公社投资兴建,设1200余座,是本县农村第一座35毫米电影院。
  里塔电影院院址在里塔乡。1982年里塔公社投资兴建,设780座,可放映35毫米、宽银幕等影片。
  工人俱乐部位于县城公共市场30号。1960年建。设有图书外借室、报刊阅览室、乒乓球室、游艺室等。
  第二章戏剧曲艺第一节戏剧三角班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唱民间曲调,用方言道白,颇受群众欢迎。民国时期,上唐、珀玕、里塔的三角班常有演出。建国后,三角班改名为业余剧团,以演传统戏为主,剧目繁杂,大多数剧目没有剧本,老艺人都以口授的方法传给徒弟。演出中常有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不健康的台词,演员可以任意发挥,俗称唱“通江戏”。对此,文化部门作了必要的审查和处理。
  木偶戏俗称“傀儡戏”。民国时期株良祥岗木偶戏班常到外地演出,唱京剧二簧腔或民间曲调,戏班由2~3人组成,艺人均具有吹、拉、弹、唱和操纵木偶的技能。建国后常有演出。“文化大革命”中木偶被毁,技艺失传。
  第二节曲艺花鼓灯六角形彩灯,形如花篮,内燃蜡烛,一般由两对以上男女青年表演。表演时男青年挥舞钱索(用一米左右长小山竹,中间挖空,安装铜钱制成),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女青年左手持灯,右手执绸帕或彩扇,以对答形式,自由填词,配以民间小调,翩翩起舞。旧时有些唱词不够健康。建国后,经推陈出新,参加地区灯彩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马灯又名跑马灯。分前后两部,用篾扎成马状骨架,上蒙纱布或彩纸。表演者将马灯系于腰间,一前一后,作骑马状,模仿马的跳、跃、奔、腾动作,配以打击乐与欢快小曲。
  蚌壳灯篾扎布蒙,外形如蚌。表演时少女扮蚌,身居蚌壳内,一张一闭,逗引老渔翁。老渔翁步履蹒跚,张网捕捉,双方配合默契,诙谐有趣。三人表演时,一人扮鹬,故名蚌鹬舞。此灯在县内流行甚广,株良一带尤其盛行。
  龙灯用篾分节扎制骨架,用夏布或纱布连结,形如长龙。龙身7~9节 ,多至10余节 。每节内燃蜡烛或油捻。表演时,一人持龙珠逗引,各节随龙头翻腾,配以吹打乐,十分热闹。常在春节或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节目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流行县内各地。
  火龙又名火龙舞。用稻草扎制,龙身3~5节 ,龙体插满点燃的线香,在夜间演出时,火龙飞舞,绚丽夺目。流传于徐家乡一带。
  狮子灯又名狮子舞。狮头用篾扎成骨架,外糊彩纸,狮身用黄布或青布缀合。表演时,1人耍头,1人耍身。另1人扮武士,手执绣球逗狮。有黄狮、青狮之分。黄狮为“文狮”,表演时模仿狮子温顺神态,做搔痒、舔毛、抖毛、打滚等动作,流行于沙洲乡—带。青狮为“武狮”,表现狮的勇猛气质,表演时做扑打、跳跃、登高等动作。耍狮结束后,接着表演一套刀、枪、拳、棒,俗称“打狮”。流行于洪门、包坊一带。
  跳和合又称和合舞,流行于农村,硝石、崔坊一带尤其盛行。表演者头戴面具,上户演出,进门就唱“和合进门拜个年,香支蜡烛照堂前;开门大吉保平安,荣华富贵万万年”。以祈吉利。后演变为“大头娃娃舞”。
  杨花又名“坐堂”,即坐在厅堂演唱民间小戏曲。表演者2人,1人操琴,1人演唱,不用化妆,一唱一帮。多在春节期间演出。
  道情又名唱话文,由1人演唱。演唱者怀揣“嘭嘭筒”(俗名),(选直径3寸左右、长约65公分的竹筒,一端蒙以猪板油膜或猪膀胱膜制成),左手夹竹片击筒身,右手击筒膜,发出嘭嘭声,或说或唱,颇受中老年群众欢迎。以盲艺人上户演出为多,本县城乡十分流行。
  附:民间曲谱南城花鼓灯调南城山歌南城道情曲调第三章电影电视录像第一节电影民国24年(1935年),县城南街盱江旅社始放映无声影片《海盗》。此后,影片逐渐增多,先后放映过《桃李劫》、《红粉金戈》、《董小宛》等。
  建国初,省人民政府巡回电影放映队每年到南城放映约30场左右。1951年,抚州专区成立电影队。每年在南城放映90场左右。
  1954年5月,组建县电影队。该队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甲等模范电影队。1958年,购进35毫米座机,为全区第一个拥有此种放映设备的县。次年在西街兴建一座容纳1000名观众的电影院。1964年,成立县电影管理站,次年发展到4个电影队,放映人员13名,全年观众达80万人次。1968年,县办电影队下放公社管理,1970年收回县管。1975年10月,撤销县办电影队。将11套放映设备折价售给公社组建的社办电影队。
  1976年,电影院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在全省首创“开门进场,对号入座,映中验票”的管理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次年出席了全国城市电影院工作经验交流会。
  1958年,万坊公社试办全县第1个社办16毫米电影队。1972年,龙湖公社自办两个8.75毫米电影队。此后,各公社都先后办起了电影队。到1980年,全县16个公社均配有16毫米和8.75毫米电影队各1个。
  1972年,徐家公社的游家、圳上、厚坪、下弓、白洲等5个大队分别成立了8.75毫米电影队,创全省队办电影队之先。1974年,徐家公社每个大队都办起了电影队、成为全省第一个普及队办电影队的公社。随后,里塔、洪门等公社也相继普及了队办电影队。1982年,出席了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至1984年,全县农村放映单位发展到102个,从业人员150余人,上唐、里塔还分别兴建了装机35毫米的电影院。
  1980年,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后,电影宣传工作跃居全省前列,在省、地举办的电影宣传比赛中多次获奖。1983年,出席了全国电影宣传工作会。
  第二节电视 1972年,县广播站购买了14寸黑白电视机1台,是本县第一台电视机。以后,购买电视机的单位和个人逐渐增多,至1985年,仅县城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就拥有电视机6000余台。
  1979年,县广播站在县城北郊登高山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安装了1台CDH-10型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同年9月用接5发8的频道转播江西电视台节目。1983年,县电视差转台又增置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扩大了复盖面。1984年以后,洪门水力发电厂、县水泥厂,共大南城分校和沙坪水电站相继建立了小功率电视差转台。至1985年底,全县拥有电视差转台5座,发射功率7/0.103/架/千瓦,电视覆盖人口12.5万,复盖率为50%。
  第三节录像 1984年7月,徐家乡开始出现个体录像放映队。此后,不少单位和个人争相购买录放像设备,到1984年底,全县拥有录放像设备52套。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曾一度出现个别私营录像队放映海外淫秽录像的问题,经清查整顿,加强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第四章报刊广播第一节报刊 《南城日报》民国17年(1928年)创办,为南城县最早的4开石印版报纸。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任社长,章巍然为总编。发行1年有余,后因县党部改组而停刊。
  《民报》约与《南城日报》同时创办,包鹭宾等主办,发行近1年。
  《竞进日报》竞进社于民国20年创办,4开石印版,每期发行210份。民国23年停刊。
  《南城民国日报》民国22年由国民党县党部创办。为南城第一份铅印报纸,日发行170份。随后各派别纷纷办报,计有《正论日报》、《自治日报》、《干报》等。次年,4家报纸合并为《联合日报》。后因县党部易人,《联合日报》停刊。
  《持久周刊》民国26年创刊,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周刊。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常在该刊发表漫画作品。
  《江西建报》民国27年由国民党第3战区第25集团军、第7行政区、7区党务办事处联合创办。铅印4开版,日发行量1000余份,在赣东各县发行。民国33年停刊。
  《江西力报》民国28年由南抚师管区特别党部创办。铅印4开版,日发行量1000余份。历时一年。
  《新民日报》民国33年由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出版,历时两年余。
  《盱光日报》县参议会于民国36年创办,发行人张有为,双日刊。民国38年4月停刊。
  民国36年。国大代表竞选期间,先后创办的报纸有《姑山日报》(发行人万寿梅)、《大道报》、《盱江日报》(发行人曾超凡、社长邱振中)、《民声日报》(发行人章志民)、《迈报》。办这些报纸的目的主要是为邓国珩、鄢克昌竞选国大代表造舆论。选举一结束,这些报纸亦即停刊。
  《生产小报》中共南城县委于1951年创办,每周两期,8开版。1953年停刊。
  《南城报》中共南城县委于1956年5月创办,3日刊,铅印8开版。1959年改为4开版。1960年10月停刊。
  《南城理论文汇》县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1982年3月创刊。为不定期供内部交流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刊物。
  《南城文艺》县文化馆于1979年创刊。铅印,不定期,主要刊登县内业余作者文艺作品。1984年停刊。
  《麻姑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84年10月创刊,为不定期内部文艺刊物。
  第二节广播 1952年2月,建立南城县收音站,配有1台5管直流收音机,每天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台新闻,供学习宣传参阅。
  1955年7月,收音站改名为广播站,配备150瓦的扩音机1台,在县城主要街道上架设了约3公里的广播线,安装20只高音喇叭,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并不定期编播本县新闻节目。1956年,扩音机功率增加到250瓦,城镇喇叭增到30只。
  1957年,开始建设农村广播。县广播站添置500瓦定压式扩音机,架设广播专线80公里,安装舌簧喇叭240余只。1958年至1961年,先后在上唐、株良、徐家、万坊、龙湖、洪门、新丰7个公社建立了广播站,并架设了公社至大队、生产队的广播专线。全县高音喇叭和舌簧喇叭增加到1200余只。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撤销县和各公社广播站,设备全部就地封存,广播线路由县邮电部门接管,改作电话线路。1963年5月恢复县广播站。次年,设立广播器材供应服务部。
  1964~1965年,恢复了原有公社广播站,并新建珀玕、里塔公社广播站。全县有扩音机8部,功率3650瓦,广播线路1171公里,安装喇叭2068只。1967年下半年到1970年,县广播站扩音机功率增加到1050瓦,全县各公社都建立了广播站,安装喇叭11570只,97%的大队、92%的生产队通广播。还有18个大队建立了广播放大站。
  1968年,推行载波广播技术,拆除了县至公社的广播专线。后载波失败,致使广播中断。为了恢复有线广播,从1973年下半年开始重新架设县至公社广播专线,到1977年,先后架通了洪门、万坊、天井源、株良、徐家、珀玕等9个社的广播专线,116公里。其中县城至万坊、徐家、珀歼线采用水泥杆,42公里。
  1981年,成立县广播事业局与县广播站联合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继续架设和改造广播专线,至1983年,有11个乡镇通广播。
  1984年,建昌镇、麻姑山、天井源、严和等乡基本完成了小喇叭入户工作。
  1985年10月,县广播站增设调频广播,发射功率50瓦,发射频率为1043兆赫,沙洲、浔溪、龙湖、严和、包坊、睦安等6个乡可接收调频广播信号。至此,全县17个乡镇都通广播。同时,建立了一批村级广播放大站。扩大了有线广播复盖面。复盖人口达21万,复盖率为84%。
  第五章图书发行早在宋代,南城就有不少书屋、书楼、书斋,广藏书籍。有的还备版刊印书籍。明、清时期,市面流行的话本、启蒙书等,大部分为本县木版印刷。
  民国时期,城内有冠中书局和益记、聚文堂、宝源等文具纸张店兼营图书发行。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书店在南城设立分店,因经营进步书籍,不久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建国后,设立国营南城书店,兼营文具、帐簿等。1952年,改名南城新华书店,经营图书、课本、年画及图片,有职工4人。1955年开始在区一级供销社设立图书发行专柜。1960年,图书发行网点发展到17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量文艺书籍被视为坏书,书店销毁书籍3152册。全年销售额仅6.7万元,亏损9000余元。
  1978年以后,书籍品种逐渐增多,图书发行工作发展很快。1980年销售文艺、科技书籍61.6万册,全县人均购书3本。销售额也逐年上升:1981年为20.5万元,1982年达29.2万元,1983年上升37.1万元。1984年,书店实行企业经营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全年销售各类图书147.6万册,销售额为47.5万元。1985年,书店在盱江大道北段兴建了一座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营业大楼,改善了营业条件,全年销售额达62.5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第六章群众文艺第一节文娱活动南城自古文化比较发达,宋时就有“笙箫雅乐,金陵莫及”之誉,明代更进入鼎盛时期。明弘治八年(1495年)益王朱祐槟就藩建昌后,更是“管弦丝竹之声昼夜不绝,秦淮箫鼓殆不如也”(清道光《南城县志》卷三十二)。民国时期,除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外,时有京剧、三角班和傀儡戏演出。
  建国后,有组织的文艺演出逐渐增多。1950年~1951年,组织土改文艺宣传队,在农村巡演出《白毛女》、《九件衣》、《赤叶河》、《兄妹开荒》等剧目。1957年,群众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全县建立了36个农村俱乐部,9个幻灯放映组,31个业余剧团,29个业余创作组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活动。1963~1965年,县直机关业余剧团先后排演了《夺印》、《李双双》、《南海长城》、《年青的一代》、《红岩》、《抓壮丁》等大型剧目,获得群众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独占文艺舞台,各文艺演出队和业余剧团纷纷改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和“造反有理”之类的文艺节目,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
  1978年以后,各地业余剧团和文艺演出队相继恢复,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文化馆也加强了对业余剧团的辅导和管理,到1984年,完成了全县从艺人员的考核发证和业余剧团的剧目审查工作。
  80年代由于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业余剧团的活动有所减少,流行歌曲、交谊舞开始盛行。
  第二节文艺会演 1956年至1985年,全县前后举办过9次全县性业余文艺会演。
  1956年,举行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参加人数200余人。
  1957年,举行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参加人数达300余人。
  1958年,举行第二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
  1959年,举行第三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
  1966年,举行第二届业余文艺会演。
  1967年,举行首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会演。
  1971年,举行第二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会演。
  1973年,举办全县民兵业余文艺会演。
  1980年,举行全县中、小学文艺会演。
  1959年以后,文化馆组织县文艺代表队多次出席省、地举办的业余文艺会(调)演,创作演出了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1959年参加全省首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创作演出的《人民公社是乐园》、《棉花小唱》获优秀节目奖,这两首歌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全国有7家报刊转载。1960年参加全省第二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创作演出的小演唱《喜报》、《花鼓灯》获优秀节目奖。1974年参加全省业余文艺宣传队调演,创作演出的表演唱《民兵战士喜擦枪》、《送茶歌》获优秀节目奖。1977~1984年间,4次参加地区业余文艺会(调)演创作演出的《新的起点》、《三女告状》、《演出之前》;灯彩《花鼓灯》、《火龙舞》;民歌《短工歌》、《瞎子算命歌》等都分别获奖,是全区历届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最多的县之一。此外,还有10多名业余演员、故事员在省、地会演和故事会中受到奖励。
  第三节文艺创作南城自古文艺繁荣,诗、词、曲、赋、戏百花争艳。明左赞的《梅花百咏》、张升的《柏崖诗集》、郑之文的杂剧《白练裙》、清曾燠的《赏雨茅屋诗集》均蜚声文坛。
  民国时期,邓雅宾的《雅宾歌曲集》曾获江西省教育厅创作奖。
  建国后,文艺创作日趋繁荣。除参加省、地、县三级文艺会演中创作的获奖作品外,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涌现出不少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定元、方国兴的书画和兰力生、陈国璋的长篇小说。兰力生、陈国璋(笔名岚晨)合写的长篇小说《映山红》,197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人民出版社又选为农村版图书再版,全国发行。这是抚州地区建国后得以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胡定元擅长国画,其作品《人民公社好》国画,196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方国兴工书画,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画展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繁荣了文学创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1985年,县内业余作者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短篇小说1篇、诗歌6首,在省地级报刊、电台发表的诗歌、散文149篇,小说、故事78篇,剧本13个,音乐作品13首、美术、摄影作品69幅。
  为了培养业余作者,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县文联先后编辑了供内部交流的不定期的铅印、油印小册子《南城文艺》、《作品选》、《谷雨诗集》、《麻姑泉》等,刊用作品近千件。1982年,文教局和文化馆组织力量对南城民间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精选出200余首民歌编印成册。
  第七章民间传说麻姑的传说麻姑成仙麻姑得道成仙,民间传说很多,史籍也有记载。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洲(今云南省牟定县)东南的姑余山。后云游各地,来到吴地(南城古属吴国)盱江小有洞天(即麻姑山),为这里秀丽的山色所吸引,于是便隐居此山继续修炼。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山顶有古坛,相传麻姑得道于此地”。
  《重刊麻姑山志》载:“故老相传,姑仙妙龄尝与嫂出故山中,嫂讶其迟,姑云:‘适遇女童,共戏水旁,其来去罔知所之’。嫂乃令姑曰:‘来则以绯线缀其衣’。因踵其后,徐至大松树下,忽不见,但遗绯线于地。掘之,得茯苓,若婴儿状。嫂命烹之,适有故他往,姑自尝之,饮其汁殆尽,姑之得仙,有自来矣”。
  “又传云:姑尝与其弟入山拾薪,甚难;惟姑独往,得薪甚多。其弟怪讶,窃伺之,惟见姑宴坐林间,群鸟皆衔薪而至,弟归告其母,母强诘其故,姑自知神异已泄,明日遂弃家去,莫知所之。后数年忽归于家,人问其何自,姑言自青城(注:在四川省灌县西南,据说山上有上皇观麻姑洞)回,家人见所穿之衣垢弊颇甚,欲更新之,姑不受,曰:“自有仙裳”。其服皆精洁文采,非世服也,复弃家去。” 麻姑献寿相传麻姑仙子在麻姑山上修炼时,以山中出产的银珠米(今名麻姑米)和灵芝仙草,加上神功泉水,经丹灶蒸熬,酿成美酒,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西王母祝寿。这种酒醇浓甜美,芬芳馥郁,胜过天廷的琼浆玉液,王母饮后赞口不绝,赐名“寿酒”。故旧时祝女寿的,多绘“麻姑捧玉液”的画像赠送,称为“麻姑献寿”。
  麻姑、从姑、毕姑的传说古时,麻姑、从姑、毕姑三山本无名。传说远古时期麻姑山有一洞,名丹霞。洞中有一老妪。居山多年,饥食野果,渴饮酒泉。一日,老妪醉卧丹霞,忽闻霹雳响动,半空落下三颗明珠,坠入腹内。老妪蹶起,乃南柯一梦。十月之后,竟一胎生下三女。长女,晨曦初露、天色麻亮降生,取名麻姑;二女从之,名从姑;三女为后,取毕姑。
  麻姑、从姑、毕姑随母居丹霞洞,老妪无乳,哺之以酒泉。十八年后,三姑已成窈窕美女。一日,母女四人登顶环顾,但见云开处,盱江、黎河绚如银练。盱江东岸,隐露石峰一座,其状如人。再溯东南,又一山雄峙,好不壮观。老妪曰:“吾观彼二山亦非凡境,与此山成鼎足之势,汝等分而居之。”三姑甚喜之。
  次日,老妪偕三姑至酒泉。老妪举觞曰:“今日分山而居,汝等饮此酒,无忘酒泉哺育之恩也”。饮毕,老妪又谓曰:“今者分山,以梳髻论次第,先者居此山,次者另山而居”。
  麻姑疾步月泉,欲将秀发浸入泉内梳洗。不防风乍起,吹起秀发,麻姑头上已结成一个又圆又高的发髻。老妪见状,大笑:“麻姑为先,居此山也”。从姑、毕姑知此乃天意,亦无心梳洗。老妪暗忖,从姑与麻姑情深,且排行第二,理应近麻姑而居为妥。遂指盱江东岸巍峨石峰,曰:“从姑居彼山罢”。从姑欣然应允。毕姑无话,朝东南方向远眺,但见云开处,彼山亦为壮观,遂拜别老母、姐姐,驾云而去。从此,三山以麻姑、从姑、毕姑为名。
  紫阳调遣神兵据《重刊麻姑山志》记载,唐朝有位道士叫邓思璀(南城人),号紫阳真人,人称邓天师,长期在麻姑山上修炼。有一次,邓紫阳曾在山上以石试剑,一挥宝剑,将石劈为两半,这块石头现仍在观瀑亭附近,称试剑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皇帝李隆基下诏征求方士。邓紫阳被郡人推举应征。紫阳真人的道行很高,皇帝对他很器重,赐给他很多东西。相传有一年西戎侵犯边境,邓紫阳曾用符篆调遣神兵,协助朝廷征讨西戎,使西戎大败,所以那时称他为神人。邓紫阳羽化登仙后,玄宗根据邓生前意愿,派人将他归葬于麻姑山上。
  万年桥与聚宝盆相传当年建造万年桥的第18墩基时,遇到深潭,桥墩砌了几年也没有砌起,后来,放下了“聚宝盆”,桥才修成了。
  当初,桥址下游有一个白洲村。村里有个名叫万年的老汉,以放鸭为生。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勤快。一天清早,万年捡了鸭蛋,赶着鸭子往田野走去,见田塍上有个破木盆,带回村里,问左邻右舍,都说不是自己的。
  破木盆放在家门口两三天也没人来取。万年的老伴就把它当鸡食盆用,放进一把碎米,不一会,碎米变成满满一盆,她忙忙将此事告诉老头子。老头子不相信。亲自放进一把谷子。顷刻间,果然变出满满一盆。老头子暗暗吃惊:“天哪!这是聚宝盆呀!” 夜里,夫妻俩把木盆端进屋里,放进一个钱,盆里便溢出一堆钱来。从此,他们富裕了。
  过了几年,修建万年桥的第18墩基,遇到深潭,千车万船的石块倒下去,还是打不到底。万年老汉见了十分焦急,他想:聚宝盆,放什么东西聚什么东西。要是把聚宝盆沉到深潭里,就不愁填不满这千丈深潭。
  这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悄悄地端着聚宝盆,来到桥的上游,驾着小船,顺水流到深潭边,在聚宝盆里装上石块,把它沉到深潭里。
  第二天,深潭的水面上,露出一块块巨石。石工又紧张地取石造桥了,很快地砌起了桥墩,架起了拱桥。
  万年老汉的事终于被邻舍大娘发觉传开了。夫妻俩受到乡亲们的赞颂。大家便把这石拱桥取名叫“万年桥”。
  朱熹讲学源头村源头村位于本县上唐镇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
  以前,源头村叫蛤蟆窝。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当时,村中吴伦、吴常兄弟俩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他俩都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点薄力。听说朱熹正在才子之乡——临川讲学,他们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家兄弟藏书广博,欣然随同前往。
  朱熹到了蛤蟆窝后,前来求学的入倍增。为此,吴家兄弟带头募捐筹款,在村口建造了书院和读书亭。读书亭横跨村头溪流之上,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九曲栏杆,建造得非常别致。朱熹凭栏远眺近看:天光云影,浅水游鱼,尽收眼底。心中大悦,便乘兴挥毫为吴家书屋题额“书楼”二字。朱熹见蛤蟆窝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读书子弟求学心切,加之吴家藏书深深吸引着他,竟然一住数月不思回归。白天,他在书院讲学;晚上,在青油灯下博览群书,评注经文。虽说身居陋室,倒觉其乐无穷。
  一天,朱熹在读书亭给众弟子讲学。休息时,放目远眺,触景生情,口占一联: 群山欲锁云间路众弟子有一人抢先而对曰: 万壑能开雾中途。
  朱熹拍手称快道:“佳句,佳句”!言毕,见对答学生乃农家子弟,常因劳作而辍学,很是惊讶,便问道:“汝文思何其敏捷也”?对曰:“先生常教诲我们要‘学而思,思而辨,辨而明’也。方才先生望山观云,我也见壑思雾,故借先生思路而成此联也”。朱熹手捋长须连连颔首说:“汝言极是。读书是自家为学,好比饮食,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停了一会,又说:“读书,无疑者需赖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方日见长进。学而不思,知而不行,乃读书之大忌也”。听了这番宏论,众弟子深为叹服。这时,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朱熹扶栏侧视,看见山旁有口池塘,溪水从山的东边而来,穿过池塘流经脚下,又向西面流去;池塘水光潋滟,云影、树木、屋宇倒映其中,心中不觉一阵激动,忙唤人取来文房四宝,蘸墨润笔,在亭上题诗一首: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哈蟆窝讲学近一年,他离开后,吴家兄弟和众弟子提议将蛤蟆窝改名“源头村”。民国时期,源头村一带还一度设置“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的纪念。
  油洞和米洞南城从姑山,有座天柱峰。峰下有两个洞,一个叫油洞,一个叫米洞。传说这两个洞很是神奇,天天会从洞中冒出油和米来。
  天柱峰下曾有一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名叫法痴,天天到洞里取油取米,数量不多不少,恰恰够和尚们吃。
  一天,来了不少的逃荒百姓和进庙挂单的游方和尚。法痴点点人数,共有一百零八人。他心想,洞里从没出过这么多油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怎么办?一边想一边带着小和尚去取油取米。他一爬进洞,见满洞油、满洞米,喜出望外,便让小和尚扛出来称了称,一算,刚刚够庙里的和尚和一百零八人吃。
  法痴是个游手好闲、嘴馋心贪的懒和尚。从这天起,他每天暗暗地在各人的油米份内扣下二两米、五钱油,锁藏在柜子里。十来天克扣下的油米,算起来已经不少了。
  这天,逃荒的百姓和挂单的和尚都走了,法痴悄悄地打开柜子来取油米,准备拿到街上去换酒吃,谁料打开柜子一看,油米全不见了。
  法痴和尚这下恼火了,拿起铁锤、凿子来到油洞米洞边。他要把洞口凿大,想把洞里的油米全部弄出来。他狠狠地举起铁锤,叮n当叮n当地敲打,心里算计着:“这下洞里的油米全归我了”。
  叮!叮!铁锤打得石火四溅,洞口很快就要凿大了。正当法痴得意忘形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山石并裂,贪心的法痴被巨石压死在洞里。从此,油洞和米洞再不出油米了。
  沿望亭南城西门口,有一条街,是通往西乡的大路。街心有座亭子,叫“沿望亭”,说起“沿望亭”,有一段故事。
  城西磨盘山下,住着一位姓张的老人,为人诚实忠厚,左邻右舍都尊称他张公。
  一个冬天的傍晚,天空下着鹅毛大雪,路上行人稀少,张公去街上撮药,路过这里,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发现脚下是个“捎马”(从前搭在肩上盛钱的布袋)。打开一看,内装许多银子。心想失主发觉掉落“捎马”,一定会丢魂落魄,到处寻找。于是,他便沿路张望守候。
  年关已近,夜色渐深。张公惦念着家里的病人,又担心失主回来找不到“捎马”,可能要出人命,进退两难。
  北风越刮越大,雪花飘个不停。张公冷得浑身打颤,有点支持不住了。就在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神色慌张,东寻西找。张公不动声色,走过去和来人搭话,问个一清二楚,得知来人正是失主,便把“捎马”还给了他。那人忙问姓名,张公连连摇头急忙走开了。
  第二年冬天,失主为了报答张公还银救命之恩,带着厚礼来到这里,打听到张公已经去世,儿子外出,家里没人,便在张公沿路张望失主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沿望亭”,颂扬张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容臣一炷香相传明代益王就藩建昌时,保驾的文官有张状元、武将易将军。启程那天,卫队前呼后拥,旌旗招展,陆路车马,水路官船,浩浩荡荡,直向建昌进发。
  一天,藩王的官船行至建昌的廖坊潭,只见两岸陡壁悬崖,直逼江面,山上密林深邃,狼嚎虎啸,令人心惊胆战。江面隘口狭窄,水流湍急,行船十分艰险。
  藩王见此情景,怒气冲冲地骂道:“这哪是什么鱼米之乡,分明是想谋害本王”!当即下令:“武士们,把易将军推去斩首”!顷刻之间,易将军头落江心。
  藩王回头怒斥道:“状元公,你在我父皇面前奏说建昌这好那好,什么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是一派胡言”!张状元知道藩王的脾气,没有回话。
  “你还有何话可说?”藩王把手一挥:“推去斩首!”转身要回船舱。
  张状元叩了个头,从容地说:“请千岁容臣一炷香的时间,仔细禀奏。” 藩王皱了皱眉头道:“好好,就给你一炷香的工夫”。接着,吩咐侍卫把香点着,插在香炉内。官船继续逆风逆水艰难而上,香燃去了大半截。忽然,江面上刮起了一阵北风,逆风转为顺风,船驶如飞,廖坊潭隘口很快被甩在船后。
  藩王立在船头,顿觉眼前一亮,江面豁然开朗,水面渔舟点点,两岸稻浪起伏,不禁赞美道:“啊!建昌、建昌、果是鱼米之乡”! 藩王感到自己错杀了易将军,船抵建昌后,命侍卫用金子铸了一个金头,厚礼埋葬易将军,抚慰张状元道:“状元公,险些错杀了你”。
  此后,“容臣一炷香”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
  金龙瓷牙床南城西南古时有个圩镇,名叫云市,瓷器店占了半条街,圩镇周围都是瓷窑,烧制的碗、碟、罐、胎薄质美,造型别致,京都官员,视为珍品,各地慕名求购的络绎不绝。
  传说从前云市村住着一户穷苦的人家,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年迈力衰,双目失明。儿子徐二为人忠厚诚实,起早贪黑,里里外外操劳不停。
  一天,天麻麻亮,徐二去井头提水,许久不见回转。忽然,村外传来撕人肺腑的呼叫声:“不好啦!徐二被老虎衔去啦,救命呀”!徐二的母亲闻声哭得天昏地黑,顿时昏蹶在床下,经乡亲们抢救才苏醒过来。
  徐二的母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苦苦地熬过了三年。这年三十夜,大雪纷飞。徐二的母亲孤苦伶仃,思儿心切,凄苦万状。忽然,徐二推门而入,扑倒在膝下,母亲又惊又喜,恍如梦中。徐二向母亲叙说被虎衔到深山,幸遇一白发老翁相救,留住了三天,今日相送下山。母亲听了破涕为笑:“儿呀!你一定是碰见仙人的神虎了。仙山住三天,人间得三年啊“!徐二安慰母亲说:“娘,儿在山中,还跟老翁学会了做瓷烧窑”。母亲高兴地说:“这就好了,穷人有了手艺,日子就好过了”。
  徐二安顿好母亲,便与乡亲们商量筑窑烧瓷。乡亲们纷纷赞同,并推徐二为头。说来也怪,只要是徐二装的窑,点的火,窑窑成器,件件成品。烧出的瓷器玲珑剔透,冰清玉洁。渐渐,云市成了热闹的圩镇,99座窑,远近闻名,一片兴旺景象。
  一天,夕阳西斜,红霞满天。徐二与乡亲们走向一座已停火七天的瓷窑,打开窑门取瓷。奇怪,满窑的碗碟一只都不见,只见窑中央隆起了一堆灰土,微冒热气。拔开灰土一看,露出一张金光灿灿的金龙瓷牙床,照得满窑生辉。乡亲们惊诧不已,徐二忙对乡亲们说:“这一定是龙窑,金龙瓷牙床是天赐给我们的窑宝,是我们窑工的福气,一定要保护好。”徐二和乡亲们把窑门封好,又在近旁另筑新窑。
  当地财主李刻薄知道了徐二瓷窑得宝的事,心想,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他即刻跑到县衙’门,诬告徐二盗取古玩珍品藏于窑中,并与官府勾结定计,派出衙役,化装私访,暗察金龙瓷牙床的下落。可是事情十分蹊跷,他们白天察访在烧的窑,火苗直窜,近身不得,99座窑,窑窑都偷看过了。满窑是碗、碟、罐、瓶,哪有什么金龙瓷牙床。晚上,窑顶升起盏盏窑灯,算来算去,都有一百座窑。天天如此,夜夜不少。衙役们心怀疑窦,折腾了六、七天毫无结果,只得悻悻溜了。
  贪官劣绅不死心,一道奏折飞报京都,奏请皇帝派兵缉拿徐二。皇帝一心想得到金龙瓷牙床,便下诏地方,派兵捕拿徐二,逐窑搜查,一定要查获金龙瓷牙床解往京都。
  徐二和乡亲们听说此事,急忙商量对策,决定在官兵到来之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这天夜半,北风呼啸,阴云密布。徐二和乡亲们从每座窑中取出一粒火种,丢进财主李刻薄院中,顿时火势大作,鬼哭狼嚎。
  接着,轰隆一声巨响,一百盏窑灯俱灭,一百座瓷窑全部崩塌,剩下一百座残片瓷岭。徐二和乡亲们携老扶幼,连夜逃往景德镇去了。“金龙瓷牙床”呢?听说还留在云市窑。
  第八章民谣谚语第一节民间歌谣水往低来人望高万年桥下水滔滔,水往低来人望高。
  三十六行行行好,河东有个状元楼。
  猛虎藏山中竹子节节高,大树巴巴蓬。
  茅屋出宰相,猛虎藏山中。
  十二月做“皇帝” 正滔滔,二挨挨。
  三有米;四有柴。
  五月打起划船鼓,六月新米撑破肚。
  七月打一算,八月有戏看。
  九月砍担柴,十月打草鞋。
  十一月过冬至,十二月做“皇帝”。
  十八霞姑三岁郎十八霞姑三岁郎,捧上榻凳抱上床。
  伢伢半夜遗堆尿,霞姑眼泪湿衣裳。
  情哥爬过竹篱笆登高山上一刁花,花香飘到花楼下。
  情妹眼里说句话,情哥爬过竹篱笆。
  注:刁,方言“一支”的意思。花楼下,村名,在登高山南约半里北风一来往南跑登高山上一把草,东边西边两边倒。
  南风一吹往北靠,北风一来往南跑。
  不怕敲牙血水溅好汉嘴,将军箭,割断舌头话不变。
  千金难买一句话,不怕敲牙血水溅。
  哥哥心多会断情天上云多月不明,塘里鱼多水不清。
  田里草多禾不长,哥哥心多会断情。
  棒打鸳鸯难成双我家有根无情棒,劝哥莫把妹子想。
  妹子有心把哥恋,棒打鸳鸯难成双。
  想到三+也枉然后生伢俚莫开言,妹子早许陈家边。
  王字出头身有主,想到三十也枉然。
  有吃有拿贪不厌鲇鱼神,吃别人,吃得一身汗淋淋。
  有吃有拿贪不厌,吃了土地吃山神。
  我打长工也艰难日头日头快下山,我打长工也艰难。
  一日三餐“吹波浪”,一根腌菜“下”三餐。
  夜上盖的“金丝被”,身上穿的“千层衫”。
  工钱有得无处说,年终倒欠三担三。
  你哇长工难不难? 注:“吹波浪”,指很稀的稀饭。“下”,指吃的意思。“金丝被”,指稻草。“千层衫”,指衣衫补丁多。
  千歌万舞颂东风日出东方一片红,中国出了毛泽东。
  稻山棉海卷巨浪,千歌万舞颂东风。
  麻源水库一锄劈破云门坳,端起麻河当水瓢。
  百里盱江掀稻浪,千年荒洲有水浇。
  洪门水库社员干劲热腾腾,腰斩黎河锁洪门。
  醉仙岩上撑船走,硝石变成聚宝盆。
  水车水库水车似银龙,条条银龙接太空。
  车干银河千层浪,化作稻海金涛涌。
  麻源电站麻源铜陵百狮山,红泉石磴映碧间。
  千军万马砌银坝,劈出云门不夜天。
  把你关进堤人民力无穷,敢把龙王揪。
  在我水库里,变成小泥鳅。
  从前我怕你,怕你发脾气。
  如今你服我,把你关进堤。
  白云深处稻浪翻麻姑山,从姑山,千山万壑换红颜。
  群峰披绿新装美,白云深处稻浪翻。
  “南海杂优”到下弓月公公,树葱葱。
  江南走过走广东,“南海杂优”到下弓。
  下弓水稻丰产片,一亩开镰千斤重。
  注:下弓,村名。杂优,水稻杂交优良品种千朵万朵连理香新郎新娘来礼堂,集体婚礼喜洋洋。
  新事新办新风俗,千朵万朵连理香。
  层层高楼接云端三山九岭十八团,老街那有新街宽。
  修起一条盱江道,层层高楼接云端。
  注:三山、九岭、十八团为城内古地名第二节谚语 [气象谚语] 一九二九,拢拳不出手。
  三九四九,行人冰上走。
  五九六九,冷缸好做酒。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
  再到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八十一,穷人灾星出。
  初三初四眉毛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十七十八,坐静出月。
  二十郎当,月上二更。
  三十初一,月无一粒。
  注:郎当,指前后不久早晨红霞,等水烧茶。
  下昼(傍晚)红霞,干死蛤蟆。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惊蛰不冻虫,寒雨六十工。(工:天)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秋前北风招现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当昼开一线,三日看不见。
  月戴笠,晴一日; 月驮枷,雨叉叉; 月撑伞,晒黄眼。
  六月六,晒得禾黄鸡蛋熟。
  冬蒙(雾)晴,春蒙雨。
  乌云拦东,不雨便风。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星光照烂泥,晴不到鸡啼。
  人黄有病,天黄有雪。
  白露白茫茫, 一番秋雨一番凉, 是禾要做娘。
  吃了端午粽,还有三日冻。
  开门雨,落一下;关门雨,落一夜。
  初一落雨初二看, 初三落雨过月半。(指农历正月) 日头生须,大雨打陂。
  三伏有见火热,三冬多见雨雾。
  雷响惊蛰前,大雨有三番。
  云起鱼鳞斑,马上风发癫。
  朝南暮北(风),要雨难得。
  立夏落一点,高山嵊上都有捡。
  注:有捡,指可以拾到粮食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中午落雨两头空。
  乌云接日头,明朝有日头。
  一日南风三日雪,三日南风落不绝。(指冬天) 云往东,暖烘烘;云往西,送蓑衣。
  星星稀,晒煞鸡;星星密,戴斗笠。
  雷公唱歌,打断雨脚。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春寒致雨,春暖花香。
  秋雷收万谷,冬雷收万木。
  [农谚] 养猪有巧,栏干食饱。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 山上有有树,水土保不住。
  千杉万松,吃穿不空。
  人要勤,禾要耘;荒荒芜芜有收成。
  穿靠棉,吃靠田;劳动致富日子甜。
  有嘴就要吃,有根就要肥。
  作田有巧,就靠肥饱。
  作田莫听别人哄,有到清明先下种。
  过了惊蛰节 ,春耕有有歇。
  栽禾希望绵绵雨,割禾只盼火烧天。
  高山嵊上出黄金,就怕人懒不用心。
  乌溜(青鱼)到处钻,一塘鱼不安。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指割早稻) 芝麻不用肥,只要铲地皮。(锄草) 麦到小满禾到秋。(收割) 四月不掮扇,早禾看不见。
  七月半,挖芋看;八月半,连蔸搬。
  霜降不割禾,一夜丢一箩。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七菡八蒜,九油十麦。(冬种) 山上葛开花,蚊虫快回家。
  人过七月半,赛似金刚铁罗汉。
  霜降不黄,不够供粮; 霜降不低头,只好喂黄牛。
  注:指禾七月旱,仓仓满;八月旱,一把汗。
  若要早禾好,多种红花草。
  栽了立秋禾,不够喂鸡婆。
  冬天栽竹,春天栽木。
  犁田过冬,当得肥壅。
  [生活谚语]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天要下雨拦不住,娘要嫁人拉不住。
  黄衣菜有三番旺,困龙也有上天时。
  讨饭讨得久,碰到喜事酒。
  城里有出榜,城外先在讲。
  上官打个屁,下官累断气。
  只可来早,莫去挨昼。
  穷无根,富无种。
  好崽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衣。
  烂田不要三下耙,乖人不要三句话。
  饭蒸三次不好吃,话说三遍不好听。
  人情大似债,头顶罗锅卖。
  养子方知母辛苦,出外方知父艰难。
  人比人气煞人,命比命气成病。
  会赚钱伞把挑,不会赚钱累断腰。
  你想人一尺布,人思你一条裤。
  夫妻有有隔夜仇,一更相骂二更稠。
  人要自己乖,猪要自己大。
  冷水要人挑,热水要柴烧。
  帮人帮到底,为人为到老。
  树大分桠,崽大分家。
  爹娘爱老崽,公公喜长孙。
  有几长的脚,做几长的鞋。
  宁买一时贵,不买千日烦。
  若要兄弟圆,勤算伙食钱。
  心中无冷病,大胆吃西瓜。
  前面走开路,背后跟脚步。
  人多有好口,猪多有好薮。(薮,指窝) 人有失足,马有滑脚。
  人在情在,客走茶凉。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收捡不勤,吵闹四邻。
  货到地头死,人到尽头生。
  小钱不去,大钱不归。
  个崽个女一枝花,多崽多女喊冤家。
  日无鸡啄米,夜无老鼠粮。
  船到江心补漏迟, 人到中年难学艺。
  烦恼催人老,心宽养少年。
  冬吃罗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处方。
  只跟傻子走路,莫跟傻子哇事。
  瘦猪婆屙硬屎,穷骨头挣硬气。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家有一老,犹有一宝。
  只见猾人滑,有见猾人发。
  牛无力拉横耙,人无理哇蛮话。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一人心中有有计,三人心中唱台戏。
  一餐浪费一粒米,三年大汉挑不起。
  临夜出日头,天光模枕头。
  出外看天色,进门看气色。
  路不平,有人削,理不平,有人驳。
  等人觉久,嫌人觉丑。
  和尚当新郎,样样是外行。
  一莫赌力,二莫赌食。
  拳头打出,胳膊弯进。
  塘内有鱼虾公贵。
  手不扒屎,饭不进嘴。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