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2
页码: 300
摘要: 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建于民国25年。设师范班1个,初中班3个。师范班学生免缴学费,供给食宿费用,每生每月法币4.5元。民国28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江西,学校奉令疏散,迁往广昌白水寨。民国31年,又迁至黎川横村,设有高师2班,简师4班,初中3班。抗战胜利后,迁回南城县城。师范部新生招自南城、南丰、金溪、资溪、黎川、光泽、临川、崇仁、乐安、宜黄、进贤等11县。民国37年初中部停办,高师部有学生223人,简师部有学生168人。1949年南城解放后,该校并入临川师范。学生膳食、书籍和医药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撤销时,中师三年级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始名南城教育学校,轮训小学教师。
关键词: 中等专业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建于民国25年(1936年)。设师范班1个,初中班3个。师范班学生免缴学费,供给食宿费用,每生每月法币4.5元。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江西,学校奉令疏散,迁往广昌白水寨(今赤水镇)。民国31年(1942年),又迁至黎川横村,设有高师2班,简师4班,初中3班。抗战胜利后,迁回南城县城。民国36年(1947年),有高师部学生198人,简师部学生119人,初中部学生29人,教师28人。师范部新生招自南城、南丰、金溪、资溪、黎川、光泽、临川、崇仁、乐安、宜黄、进贤等11县。民国37年(1948年)初中部停办,高师部有学生223人,简师部有学生168人。1949年南城解放后,该校并入临川师范。
  1956年秋,建立南城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20人。学生膳食、书籍和医药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次年秋,并入临川师范。1959年秋,重办南城师范,1962年撤销。撤销时,中师三年级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
  1977年秋,抚州地区在南城设抚州师范学校南城分校,由县管辖。198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校址在金斗窠。学制分2年、3年两种,共有教职员工63人,在校学生638人,累计已毕业学生615人。
  南城师范于1983年改隶抚州地区,招收南城、南丰、金溪、黎川等县及抚州市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定向分配。1985年,招生273人,毕业257人,在校学生858人,教职员工共112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学校占地面积为26000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运动场地等各项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全省10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
  卫生学校 1958年创办,第一届招收学员14人,学制2年,毕业后由抚州地区统一分配。第二届招收40人。1962年,学校解散。1974年至1977年,抚州地区卫生学校先后在南城县医院附设护士专业班3期,学员共60人,学制2年。1975年,县卫生局举办“赤脚医生”大学,学员50人,学习时间1年。1978年,抚州卫校在南城建立分校,招收应届和历届高、初中毕业生,经全省统考,在抚州地区内择优录取新生105人。1979年招生增至157人,1980年增到207人。1981年,首届毕业生105人,由国家统一分配。1983年,增加招收3年制培训班学生47人。1985年,招收成人中专班学生150人。
  南城共大全称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于1958年8月创办,校址设在大源。1960年冬与南城县农业技术学校合并,迁至离城60余华里的林岗山,与县水南农场实行“场校挂钩”。1968年冬,与水南农场、梅潭果园、县农机站合并,改名“五七大学”,实行连队编制。1972年恢复原名、原建制。
  南城共大是一所“半农半读、勤工俭学、社来社去”的学校,开设农业、林业、牧医、财会等4个学科;办有为教学、生产服务的3场(园艺场、农场、蚕桑场)、4厂(农机厂、综合厂、香料厂、化工厂)。学校有生产基地1950亩,其中水稻田300亩、板栗400亩、茶叶150亩、油茶300亩、桔树200亩、苗圃400亩、其它旱地500亩。农、林、牧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是共大办学的显著特点。从1961年开始,该校实现粮、油、肉、菜、钱五自给,每个学生每月自给费17.5元,粮食42斤,猪肉2斤,蔬菜60斤,食油4两。此外,为社(乡)队(村)提供果木良种29万株,家禽良种3900只,稻、油良种26万斤。
  1980年后,该校克服“自给”项目多、劳动多的缺点,坚持教学为主,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为7:3。专业实习劳动按季节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进行。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0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职员工宿舍11栋,以及大礼堂、图书馆、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浴室等附属建筑。兴修小型水库7座,电灌站1座。1985年有固定资产129万多元,占地面积4700亩,汽车6辆,拖拉机3台,电影放映机4部,电视机6台,电视差转台1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城共大充分利用学校条件,逐步改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使之成为县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从1980年起,与普通高中、中专一起招生,按志愿统一录取。1983年招收新生118名,设农业、园林、牧业3个专业,编为5个教学班。
  南城共大是全省共大中的先进典型。《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中称赞“南城县共大分校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有80%是共大毕业生。各村(大队)的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有90%是共大毕业生”。1975年7月,该校副校长邹循本代表南城共大,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前往东非6国访问,历时4个月。1978年7月,联合国由24个国家组成的农业考察团到南城共大参观考察。
  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局于1978年创办。始名南城教育学校,轮训小学教师。1983年改名南城县教师进修学校。从1983年起由省出题统考,招收2年制学员87名,分两个教学班。培训主要对象为不到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和“以工代教”人员。按中师课程开课,毕业达到中师毕业水平。到1985年,全校有教职员工15人,专任教师10人。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