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2
页码: 299
摘要: 清光绪二十四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办学校。南城县凤冈书院改为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乡绅饶蔚祥等创办匡德女子学校。辛亥革命后,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改称公立高等小学校。民国15年,又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民国20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区、乡、镇设立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初小)。民国35年,全县有中心小学27所,国民小学161所。翌年,有9所国民小学改为联立国民学校。解放前夕,全县在校小学生共有4137人,儿童入学率占学龄儿童18%,教职员共214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复课。全县组成13个辅导区,加强对农村小学的领导。
关键词: 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办学校。南城县凤冈书院改为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乡绅饶蔚祥等创办匡德女子学校。
  辛亥革命后,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改称公立高等小学校。随后创办一所私立新民高等小学校,校址设盱江书院。学制均为7年(即高小3年、初小4年)。民国4年(1915年),公立高等小学校与私立新民高等小学校、私立匡德女子学校合并,改名南城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15年,又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区、乡、镇设立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初小)。县立第一小学改为南城县一区中心小学。至民国28年(1939年),全县有中心小学28所,国民小学188所,私立小学3所(启迪、启秀、继一)。课程设置:一至四年级为国语、算术、常识、美术、体育、音乐;五、六年级为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体育、音乐。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有中心小学27所,国民小学161所。翌年,有9所国民小学改为联立国民学校。解放前夕,全县在校小学生共有4137人,儿童入学率占学龄儿童18%,教职员共214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复课。1949年秋季,将盱南镇第一中心小学改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盱南镇第二中心小学与洪都小学合并改为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南城师范附属小学改为县立第三完全小学。1951年恢复上唐、新丰、里塔、珀玕、硝石、黄狮6所完全小学。全县组成13个辅导区,加强对农村小学的领导。1953年,将天主教会办的启迪小学并入第三完全小学。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稳定前进”的方针,合并了一些学校,调整了学校规模,将原有的210所小学调整为201所,在校学生稳定在11000人左右。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高。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小学增到334所,在校学生20774人。学生劳动过多,课堂学习时间太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62年全县小学。整为274所,在校学生13832人。1963年,各校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做到年级过关,质量明显提高。1965年,全县各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考试平均分数在60分以上的占9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开始混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管理学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这一期间,正值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儿童达到学龄,小学猛增到844所,在校学生达34136人。不少地方一村多校,设点布局呈无政府状态。
  1979年,调整小学布局,按照儿童就近上学的原则定校,按照师生比例定编。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开始实行民师工资制。调整后,全县有完小149所,初小362所;在校学生48231人,为解放前的12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城镇的完全小学电化教学进程加快,县实验小学成为省教育厅电教馆重点联系单位,电教实验列为全省4所重点小学之一。
  1985年,全县有小学239所,另有279个教学点,在校学生41034人,教职工211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1%。小学升初中录取分数线:1979年语文、数学两科总分60分;1980年以后,两科总分稳定在120分以上。小学升初中考试,不及格人数占整个考生人数的百分比,由1979年的65.5%。下降到1984年的44.7%、1985年的28.5%。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