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41
页数: 5
摘要: 第一节幼儿教育 1950年创办县幼儿园,入园幼儿167人。1953年,新建胜利路小学幼儿园。两所幼儿园共纳幼儿302人。1955年,在农村增设上唐、新丰两个幼儿园。全县入园幼儿共480人。“文化大革命”中,公办幼儿园被砍掉,教师下放劳动。农村有少数季节性的幼儿班虽然坚持办下来,但师资质量不高。1977年,县委成立托幼领导小组。次年秋,恢复县幼儿园,当年入园幼儿156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儿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翌年,有9所国民小学改为联立国民学校。解放前夕,全县在校小学生共有4137人,儿童入学率占学龄儿童18%,教职员共214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复课。全县组成13个辅导区,加强对农村小学的领导。
关键词: 学校教育 阶级教育

内容

第一节幼儿教育 1950年创办县幼儿园,入园幼儿167人。1953年,新建胜利路小学幼儿园。两所幼儿园共纳幼儿302人。1955年,在农村增设上唐、新丰两个幼儿园。全县入园幼儿共480人。
  “文化大革命”中,公办幼儿园被砍掉,教师下放劳动。农村有少数季节性的幼儿班虽然坚持办下来,但师资质量不高。1977年,县委成立托幼领导小组。次年秋,恢复县幼儿园,当年入园幼儿156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儿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3573人,分为101个班。幼儿教师118人。其中公办18人,民办100人。在这些教师中,幼师(中师)及高中毕业学历的27人,初师、初中毕业学历的68人。
  第二节小学教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办学校。南城县凤冈书院改为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乡绅饶蔚祥等创办匡德女子学校。
  辛亥革命后,南城官立高等小学堂改称公立高等小学校。随后创办一所私立新民高等小学校,校址设盱江书院。学制均为7年(即高小3年、初小4年)。民国4年(1915年),公立高等小学校与私立新民高等小学校、私立匡德女子学校合并,改名南城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15年,又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区、乡、镇设立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小学(初小)。县立第一小学改为南城县一区中心小学。至民国28年(1939年),全县有中心小学28所,国民小学188所,私立小学3所(启迪、启秀、继一)。课程设置:一至四年级为国语、算术、常识、美术、体育、音乐;五、六年级为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美术、体育、音乐。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有中心小学27所,国民小学161所。翌年,有9所国民小学改为联立国民学校。解放前夕,全县在校小学生共有4137人,儿童入学率占学龄儿童18%,教职员共214人。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复课。1949年秋季,将盱南镇第一中心小学改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盱南镇第二中心小学与洪都小学合并改为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南城师范附属小学改为县立第三完全小学。1951年恢复上唐、新丰、里塔、珀玕、硝石、黄狮6所完全小学。全县组成13个辅导区,加强对农村小学的领导。1953年,将天主教会办的启迪小学并入第三完全小学。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稳定前进”的方针,合并了一些学校,调整了学校规模,将原有的210所小学调整为201所,在校学生稳定在11000人左右。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高。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小学增到334所,在校学生20774人。学生劳动过多,课堂学习时间太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1962年全县小学。整为274所,在校学生13832人。1963年,各校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做到年级过关,质量明显提高。1965年,全县各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考试平均分数在60分以上的占9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开始混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管理学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这一期间,正值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儿童达到学龄,小学猛增到844所,在校学生达34136人。不少地方一村多校,设点布局呈无政府状态。
  1979年,调整小学布局,按照儿童就近上学的原则定校,按照师生比例定编。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开始实行民师工资制。调整后,全县有完小149所,初小362所;在校学生48231人,为解放前的12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城镇的完全小学电化教学进程加快,县实验小学成为省教育厅电教馆重点联系单位,电教实验列为全省4所重点小学之一。
  1985年,全县有小学239所,另有279个教学点,在校学生41034人,教职工211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1%。小学升初中录取分数线:1979年语文、数学两科总分60分;1980年以后,两科总分稳定在120分以上。小学升初中考试,不及格人数占整个考生人数的百分比,由1979年的65.5%。下降到1984年的44.7%、1985年的28.5%。
  第三节中学教育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建郡中学,学生30余人,教师2人。课程设国文、数学、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生物、图画等。民国3年(1914年)停办。
  民国12年(1923年),省政府在南城创办省立第十一中学,校址设南门周家祠。民国17年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校址在老湖坪旧府署,设三个班,学生79人。民国25年(1936年)改为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校舍在明益王府旧址,附设初中部,共有教员17人,学生197人。
  抗日战争时期,南昌一度沦陷。私立心远中学、江西中学、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先后迁入南城县。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迂回。民国28年(1939年),在县城东郊山石嵊新办南城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5年(1946年)迁城内考棚旧址。各年级先后开设的课程有公民、国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美术、音乐、体育等,采取学年考试留级制。其制以60分为及格线,主课一科与非主课一科不及格者留级,非主课三科以上不及格者留级。每年暑假,各个班都有一部分(少则1~2名)学生留级。民国33年(1944年),增设简师部。民国37年(1948年),南城县立中学在校学生316人,教师28人。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原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和南城县立中学,将两校合并为江西省南城中学。当时有学生159人,教职员17人,校址设王城上明益王府旧址。1952年,学生增至360人,教职员工31人。1954年秋季增办高中,成为当时抚州地区第二所高中,生员来自南城、南丰、黎川、资溪、宜黄等5县,学生增至610人。1956年,创办新丰初级中学。
  1957年秋季,南城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86人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41人,升学率达47.6%。同年9月,校址迁至金斗窠。1958年后,学校以教学为主的正常秩序一度被打乱,学生劳动时间过多,学习成绩普遍下降。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全县出现一种名为学校实为农场、工厂的“红专学校”。到1963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后,这些偏向才得到纠正,“红专学校”也自行消失。1965年,教学质量又得到提高。南城中学校舍全新,有图书10000多册,理化生物仪器标本1000余件;74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录取41人,升学率达55.4%。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课闹革命”,取消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许多教师下放农村劳动,“贫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任意缩短学制,取消分班教学。否定学校以教学为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原则。南城中学多年添置的仪器、图书也被毁坏。在“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影响下,各地普设中学。同时取消文化考试,实行推荐上大学。
  1977年,恢复“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统一分配”的招生制度后,学生好学、教师爱教的新风逐渐形成。1979年暑假,全县10所完全中学调整为5所,即南城一中、二中、三中(设水南)、洪门中学、上唐中学;20所初中调整为13所,即万坊、岳口、姑山、株良、里塔、睦安、徐家、珀玕、浔溪、新丰、天井源、龙湖、严和等初级中学;花楼下、源头、路东3所初中改为农业初中。是年全县共有中学21所,当年招收新生4109人,毕业2109人,在校学生数共10804人。其中:高中招收新生943人,毕业962人,在校2440人。通过网点调整,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设备不断完善。
  1985年,全县共有18所中学。南城一中,南城二中(设于河东)为完全中学;其余16所中学除上唐办了职业高中班外,均为初中,分设各乡(镇)。共有中学生10018人(初中生8357人,高中生1661人)。当年初中毕业1795人,高中毕业457人。各校的图书、仪器进一步充实。南城一中图书馆藏书18000册(含教学用15000册),阅览室有杂志、报纸250余种;物理实验室有仪器107种(2134件),化学实验室有仪器及药品300种,生物实验室有仪器及标本280余件;电化教学设备有电视机2台、投影幻灯机16台、录扩两用机24台、电唱机6台、幻灯机3台、微机l台等。全县中学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初中升高中统一考试上及格线的人数逐年增加。1979年及格面占全县参加考试人数的8.2%,1981年增到22.5%,1983年增到40.9%,1985年达到55.7%,从1977年到1985年,全县考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共2142人,其中高校856人,中专1286人。1982年到1985年,南城还有12名少年被录取为大学生。
  第四节中等专业教育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建于民国25年(1936年)。设师范班1个,初中班3个。师范班学生免缴学费,供给食宿费用,每生每月法币4.5元。民国28年(1939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江西,学校奉令疏散,迁往广昌白水寨(今赤水镇)。民国31年(1942年),又迁至黎川横村,设有高师2班,简师4班,初中3班。抗战胜利后,迁回南城县城。民国36年(1947年),有高师部学生198人,简师部学生119人,初中部学生29人,教师28人。师范部新生招自南城、南丰、金溪、资溪、黎川、光泽、临川、崇仁、乐安、宜黄、进贤等11县。民国37年(1948年)初中部停办,高师部有学生223人,简师部有学生168人。1949年南城解放后,该校并入临川师范。
  1956年秋,建立南城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20人。学生膳食、书籍和医药费用全部由国家供给。次年秋,并入临川师范。1959年秋,重办南城师范,1962年撤销。撤销时,中师三年级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
  1977年秋,抚州地区在南城设抚州师范学校南城分校,由县管辖。198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校址在金斗窠。学制分2年、3年两种,共有教职员工63人,在校学生638人,累计已毕业学生615人。
  南城师范于1983年改隶抚州地区,招收南城、南丰、金溪、黎川等县及抚州市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定向分配。1985年,招生273人,毕业257人,在校学生858人,教职员工共112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学校占地面积为26000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运动场地等各项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全省10所重点师范学校之一。
  卫生学校 1958年创办,第一届招收学员14人,学制2年,毕业后由抚州地区统一分配。第二届招收40人。1962年,学校解散。1974年至1977年,抚州地区卫生学校先后在南城县医院附设护士专业班3期,学员共60人,学制2年。1975年,县卫生局举办“赤脚医生”大学,学员50人,学习时间1年。1978年,抚州卫校在南城建立分校,招收应届和历届高、初中毕业生,经全省统考,在抚州地区内择优录取新生105人。1979年招生增至157人,1980年增到207人。1981年,首届毕业生105人,由国家统一分配。1983年,增加招收3年制培训班学生47人。1985年,招收成人中专班学生150人。
  南城共大全称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于1958年8月创办,校址设在大源。1960年冬与南城县农业技术学校合并,迁至离城60余华里的林岗山,与县水南农场实行“场校挂钩”。1968年冬,与水南农场、梅潭果园、县农机站合并,改名“五七大学”,实行连队编制。1972年恢复原名、原建制。
  南城共大是一所“半农半读、勤工俭学、社来社去”的学校,开设农业、林业、牧医、财会等4个学科;办有为教学、生产服务的3场(园艺场、农场、蚕桑场)、4厂(农机厂、综合厂、香料厂、化工厂)。学校有生产基地1950亩,其中水稻田300亩、板栗400亩、茶叶150亩、油茶300亩、桔树200亩、苗圃400亩、其它旱地500亩。农、林、牧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是共大办学的显著特点。从1961年开始,该校实现粮、油、肉、菜、钱五自给,每个学生每月自给费17.5元,粮食42斤,猪肉2斤,蔬菜60斤,食油4两。此外,为社(乡)队(村)提供果木良种29万株,家禽良种3900只,稻、油良种26万斤。
  1980年后,该校克服“自给”项目多、劳动多的缺点,坚持教学为主,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为7:3。专业实习劳动按季节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进行。学校建筑面积达到20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职员工宿舍11栋,以及大礼堂、图书馆、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浴室等附属建筑。兴修小型水库7座,电灌站1座。1985年有固定资产129万多元,占地面积4700亩,汽车6辆,拖拉机3台,电影放映机4部,电视机6台,电视差转台1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城共大充分利用学校条件,逐步改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使之成为县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从1980年起,与普通高中、中专一起招生,按志愿统一录取。1983年招收新生118名,设农业、园林、牧业3个专业,编为5个教学班。
  南城共大是全省共大中的先进典型。《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中称赞“南城县共大分校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的技术人员,有80%是共大毕业生。各村(大队)的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有90%是共大毕业生”。1975年7月,该校副校长邹循本代表南城共大,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前往东非6国访问,历时4个月。1978年7月,联合国由24个国家组成的农业考察团到南城共大参观考察。
  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局于1978年创办。始名南城教育学校,轮训小学教师。1983年改名南城县教师进修学校。从1983年起由省出题统考,招收2年制学员87名,分两个教学班。培训主要对象为不到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和“以工代教”人员。按中师课程开课,毕业达到中师毕业水平。到1985年,全校有教职员工15人,专任教师10人。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