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7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211
页数:
3
页码:
280
摘要:
建国后,各个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的主要情况
关键词:
国民经济计划
五年计划
内容
建国后,各个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095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财政经济委员会围绕恢复国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下达的带有控制性质的计划指标,编制了1950年至1952年三个年度的县国民经济计划,主要内容有恢复工农业生产计划、财政收支计划、交通运输计划等。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195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495.76万元,比1949年增长82.7%。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80.1%,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83.1%。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 1955年10月,县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全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主要内容有农业、工业、运输、邮电、商业、基本建设、水利建设、物资供应、文教卫生、科学技术、城市公共事业、财政收支等方面。鉴于当时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该计划采取了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国营企业和实行定息的公私合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对农业、手工业、私营企业和低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实行间接计划。“一五”计划的编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遵循经济规律,搞好综合平衡,实现计划的措施也切实可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超额完成。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708.9万元,比1952年增长48.6%。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与1952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增长28.8%,棉花增长166.7%,生猪存栏增长15.4%。五年内,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6.8%,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6.1%。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一五”计划时期,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巩固和扩大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实行更高程度的计划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 1957年3月,以县计划委员会为主,农林、工交、商业等部门协同,共同着手编制全县第二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1958年,“二五”计划刚刚开始执行,就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冲击。在当时经济工作中“左”倾思想的指导下,重新制定了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全面跃进”的计划。新计划完全脱离实际与可能,各项指标一高再高。“全面跃进”计划要求在1957年粮食亩产347斤、总产量1.5亿斤的基础上,1958年达到亩产700斤,总产量3亿斤。1958年4月,县委制定“南城县五年发展规划”,又要求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4.1亿斤。5月下旬,省委发出“快马加鞭,十年规划五年完成”的号令。7月16日县委又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全年謇现总产8亿斤争取10亿斤。工业生产同样如此。为了确保“钢铁元帅升账”,1958年下半年全县掀起了全民炼钢铁运动,接着又开展了大办县、乡工业的运动。从1958年至1960年,全县新上了10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新招收工人累计2293人,为原有工人的14.8倍。乡村办工业“一轰而起”,新办的小型工业企业多达1145个。由于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使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1958年至1960年,农业总产值平均下降5.4%。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下降了17.4%,油菜籽、生猪存栏等指标也比1957年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全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很高代价,经济工作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工业生产的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从1961年起,中止执行“二五”计划,根据党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发展农业,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适当调整工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压缩财政开支,争取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工业退够,地方国营企业通过关停并转,由17个减至13个,并大大缩小经营规模;二是调整农业政策,加快农业发展;三是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充实和加强农业战线。从1961年至1963年,3年中共精简职工2243人,减少城镇人口6538人;四是压基本建设规模,1961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仅8万元。
196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659.15万元,比1960年上升5.1%;工业总产值535.8万元,比1960年下降了63.9%。
1962年,继续贯彻调整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基本上与上年持平。
四、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 1963年至1965年,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作为“二五”计划到“三五”计划的过渡阶段。在党中央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在全县人民一致的努力下,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经济调整的任务胜利完成。196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22.57万元,比1962年增长36.7%。农业连续获得丰收,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5987.38万斤,超过了建国后的历史最高水平;工业生产得到稳定的发展,3年平均递增7.2%;文教、卫生、交通等各项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全县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三五”、“四五”计划时期(1966~1975) “三五”时期至“四五”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只编制了1966年至1967年和1970年至1975年共8个年度的计划,1968、1969两年未编制计划。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给全县发展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由于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进展。197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621.25万元,10年平均递增4.4%。
六、“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 “五五”时期的县国民经济计划,是按年度编制执行的。1976年,由于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干扰,工农业总产值只完成6164.7万元,较上年减少6.9%;主要工农业产品都没有完成计划;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较上年分别减少21.4%、0.9%,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1978两年,由于结束了长期动乱的局面,全县国民经济取得了具有恢复性质的发展。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038.23万元,比1976年增长30.4%;财政收入完成计划的108.5%;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76年增长25.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认真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计划工作中,把加速农业的发展摆在首要的地位,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促进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1979、1980两年,全县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收到良好的效果。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479.64万元。比1978年增长17.9%,比1976年增长53.8%;粮食、油料、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78年分别增长15%、32.4%、37.5%,较1976年分别增长41.6%、111.1%、73%;农民人平收入180元。
七、“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 1980年7月,县计委在全面分析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草拟了发展南城国民经济的五年和十年计划。1983年,根据党的“十二大”和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制定的发展经济的宏伟目标、重点以及步骤,根据省、地对南城县“六五”计划的有关指标的安排,重新进行了修订。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妥善安排好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计划本身也进行了改革,在国家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划体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同时,在计划内容上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有关指标。
“六五”期间,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稳步进行,全县国民经济开创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计划执行情况良好。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761.57万元,比1980年增长66.3%;粮食总产量达40033.53万斤,首次突破4亿斤大关,比1980年增长46.2%;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737万元,比1980年增长75.3%;农民人平收入达447.4元,比1980年增长148.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0。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