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存款与储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78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存款与储蓄
分类号: F830
页数: 2
页码: 276
摘要: 全县各信用社也办理存款,主要面向农村。 1959年底,农村社员储蓄余额43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3.46元。1962年底,余额70.7万元,人均5.57元。1665年底,余额66.5万元,人均5.14元。1970年底,余额30.2万元,人均1.9元。1975年底,余额83.2万元,人均4.48元。1980年底,余额598.4万元,人均28.44元。1983年底,余额1122.5万元,人均50.44元,1985年底,余额1434.5万元,人均66.95元。
关键词: 储蓄业务 存款

内容

第一节存款民国时期,典当铺、钱庄及商店均办理存款。老招牌和资本较雄厚的商店,存款户较多。存款利息双方面议,月息八厘、一分、二分不等,若遇商店倒闭,则该店的私人存款本息完全落空或本金作一、二折偿还。
  建国后,银行办理存款。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存款逐步增多。1952年底,县人民银行各项存款额27.6万元。“一五计划”末期(1957年底),各项存款余额66.2万元。“二五计划”末期(1962年底),各项存款余额525.9万元。调整时期末(1965年底),各项存款余额352.8万元。“三五计划”末期(197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032.9万元。“四五计划”末期(1975年底),各项存款余额946.6万元。“五五计划”末期(198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499万元(包括农业银行各种存款881万元在内)。“六五计划”末期(1985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962.3万元。1985年底比1980年底增加存款2463.3万元,增长98.57%。
  全县各信用社也办理存款,主要面向农村。
  第二节储蓄城镇储蓄 1952年仅有3.3万元。1957年达9.5万元。’1962年达15.6万元。1965年达31.6万元。1970年达32.5万元。1975年达112.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人民收入的增多,加上国家又几次提高储蓄利率,各项储蓄相应大幅度增长,1981年达475.2万元。1985年达1861.8万元,按城镇人口计算,人均537.66元。
  农村储蓄 1959年底,农村社员储蓄余额43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3.46元。1962年底,余额70.7万元,人均5.57元。1665年底,余额66.5万元,人均5.14元。1970年底,余额30.2万元,人均1.9元。1975年底,余额83.2万元,人均4.48元。1980年底,余额598.4万元,人均28.44元。1983年底,余额1122.5万元,人均50.44元,1985年底,余额1434.5万元,人均66.95元。
  表21-4 1980-1985年各项存款年底余额表金额单位:千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