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城县经营网点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7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南城县经营网点情况
分类号: F713
页数: 2
页码: 250
摘要: 民国时期,商业网点以私营为主,县城多分布在东、南、西、北四街,其中西街为闹市;农村多集中于硝石、上唐、新丰、里塔等乡镇,其中新丰街最为繁华。行商者多数系本地人,并遍及邻省一些地区。据林传甲著的《江西省地理志》记载:“建昌商人赴福建延邵一带经营者最众,赴汉口者亦不少,最多者资金百万。”当时,县内较大的商店有立成生中药店、华美西药店、广益昌布店、泰康南货店、花园酒家、盱江旅社、老天成酒店、德记煤油公司、元华五金电料店。 中、小行商和坐商,资本不大,多活跃于城乡,或设庄采购,批零兼营,或走乡串户,肩挑叫卖。民国31年(1942年),县城商户共369家。
关键词: 商业网点 商品流通渠道

内容

民国时期,商业网点以私营为主,县城多分布在东、南、西、北四街,其中西街为闹市;农村多集中于硝石、上唐、新丰、里塔等乡镇,其中新丰街最为繁华。行商者多数系本地人,并遍及邻省一些地区。据林传甲著的《江西省地理志》记载:“建昌商人赴福建延邵一带经营者最众,赴汉口者亦不少,最多者资金百万。”当时,县内较大的商店有立成生中药店、华美西药店、广益昌布店、泰康南货店、花园酒家、盱江旅社、老天成酒店、德记煤油公司、元华五金电料店。
  中、小行商和坐商,资本不大,多活跃于城乡,或设庄采购,批零兼营,或走乡串户,肩挑叫卖。民国31年(1942年),县城商户共369家。
  表18-1 民国31年县城商业行业户数表南城沦陷(1942年)后,时局动乱,县城商业网点骤减。至解放前夕,县城商户只有231家。
  表18-2 解放前夕(1949年)县城商业行业户数表合作社商业网点:民国22年(1933年),金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在水口成立消费合作社,民国23年10月撤销。
  民国29年(1940年),县政府在县城设立县合作社联合社,并在各乡镇设立29个乡镇合作社,至解放前夕撤销。
  解放初期,全县商业网点仍以私营网点的主,主要分布于县城、上唐、新丰、里塔、珀玕、硝石等集镇,共有767户。国营商业点于1949年7月开始设立,只有一个食盐门市部。1950年底,国营商业点有西街、河东门市部,里塔、硝石分店,新丰、珀歼贸易小组。
  1951年,成立县供销合作社,下设17个基层供销社,两个消费合作社。
  1952年,国营商业零售点发展到30个,批发点10个。供销合作社商业网点经过调整后,有区供销社7个,供销分社10个,消费社2个。私营商业502户。
  1956年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县臣营商业零售点有45个,批发点19个。合作社商业网点有区供销社7个,供销分社36个;公私合营645户;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384户。
  1957年以前,全县商业网点同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1958年,商业体制实行“四合一”(即县粮食局、县供销社、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并入县商业局),商业网点大大减少。1959年全县商业网点只有233个。
  1965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人民购买力有所增长,全县商业网点迅速扩大。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商业网点撤并,人员下放。至1968年10月,全县商业网点只有126个,其中县城国营商店工业品门市部9个,副食品门市部13个,饮食服务门市部12个,蔬菜门市部3个,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1个,废品收购门市部1个;农村商业点由12个基层供销社和13个食品收购供应站合并组成6个基层国营商店,下设38个国营分销店,43个代购代销店。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网点迅速恢复和扩大,社会各行业大办中、小型商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和多条购销流通渠道的商业网。至1985年,商业局系统的网点共有106个,其中国营百货门市部7个,集体16个;国营五交化门市部4个,集体4个;国营食品门市部及基层食品站23个,集体3个;国营副食品门市部8个,集体16个;国营蔬菜门市部1个;国营饮食服务门市部12个,集体9个。供销社系统在农业生产资料、土产、果品、杂品公司,贸易中心和15个基层供销社,43个分销社中,共有网点274个,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22个,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点33个,生活资料及日用工业品销售点103个,饮食、服务点18个;归口管理的集体零售点56个,集体饮食服务点14个;农村代购代销点28个。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