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733
颗粒名称: 卷十七 邮电
分类号: F606
页数: 4
页码: 246
摘要: 邮电机构清光绪年间,邑人张寿庭在县城开办民信局,经营民间信札业务。这是南城第一个邮政机构。民国初,张氏民信局因经费困难而歇业。
关键词: 通信企业 邮电局

内容

第一章邮电机构清光绪年间,邑人张寿庭在县城开办民信局,经营民间信札业务。这是南城第一个邮政机构。民国初,张氏民信局因经费困难而歇业。
  民国2年(1913年),南城设立官办邮政局。民国10年,设立官办电报局。
  抗日战争期间,九江、南昌相继沦陷后,南城成为东南枢纽地段,许多外地机关、学校迁至,大量难民涌入,驻军增加,邮电业务相应迅速扩大。民国28年(1939年),增设上唐、新丰两个三等邮局。民国34年初,在县城设军邮派出所,株良设临时军邮二八0局,黄狮设军邮二五四分局,又在世厚、株良、路东、尧坊、洪门、硝石、游家、圳上、珀歼、源头、汾水、岳口、庙前、店前等地设邮政代办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唐、新丰三等邮局及军邮二八0局、二五四分局相继撤销,上唐、新丰复改为邮政代办所。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邮政、电报两局。1951年5月,两局并为邮电局。
  1952年6月,设硝石邮电支局。
  1955年5月至11月,开办湖东、珀玕、新丰、株良、里塔、上唐等邮电所。1962年7月撤销湖东邮电所。
  1957年7月,开办圳上邮电所。1960年该所迁址潭市桥,改称徐家邮电所。
  1958年,开办岳口、万坊邮电所。10月,因兴建洪门水库,撤销硝石邮电支局,开办洪门、龙湖邮电所。
  1960年6月,开办黄狮邮电所。
  i969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对邮电局实行军事管制。同年12月分设邮政、电信两局。
  1973年10月,邮政,电信两局重新合并。
  1975年6月,县人民武装部撤销对邮电局的军管。
  1985年3月,盱江大道邮电大楼竣工,邮电局迁入新址,并在原南街老局址开办建昌邮电支局。是年,县邮电局下设建昌邮电支局和万坊、岳口、株良、里塔、新丰街、上唐、洪门、龙湖、徐家、黄狮、沙洲等11个邮电所。另有严和、浔溪、圳上、湖东、洑牛、麻姑山、路东、包坊、小竺以及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洪门水电厂等11个邮政代办所。
  第二章邮政第一节邮件投递清光绪年间,民信局开办后,办理民间信件的收投。当时每封信由南城至南昌邮资为制钱4-5枚,远路另加,后增至铜元8枚。投送皆以步行,每60里为一站,日夜兼程,南城至南昌的邮件最快需4-5天。
  民国21年(1932年),南抚公路通车,邮件始由客车带运,南昌至南城的邮件两天可达;县城至各乡的邮件,仍由邮差挑至各代办所,再投交墟镇上商店和居民,不在墟镇上的居民信件,则托墟镇上商人或熟人代转。
  建国初期,发至公路沿线邮电所的邮件,由公路运输局的汽车带运,其它地方仍由邮递员递送。1953年,省邮电局开设南昌至会昌邮路,自备邮政汽车,途经县城并为沿途岳口,万坊、株良、路东,里塔等邮电所直接交接邮件。
  1958年,实行公社邮递员制度,负责大队、生产队邮件的收投。1962年,取消公社邮递员,仍由邮电所乡邮员递送农村邮件。
  1981年地区邮电局开设抚州至黎川邮路,与沿途黄狮、珀玕、徐家等邮电所直接交接邮件。
  1985年,全县有邮路62条,计1648.7公里。其中自行车班邮路57条,1491.7公里;步班邮路5条,157公里。村委会通邮面达到100%,直投的村民小组1083个,占全县村民小组总数的84.4%。邮件收寄量逐步增多,函件1957年为26万件,1985年达460408件,包裹1957年为4300件,1985年达7681件。
  机要传递,建国初期由国家专门机构——机要交通局办理。1957年4月,改由邮电局办理。
  第二节邮政汇兑民国初年,邮政局开办汇兑业务。建国后,收汇量迅速增长,1957年出口汇票9000张,1965年为17234张,1985年达21315张。
  第三节报刊发行 1950年,县邮政局开始办理报纸发行。1953年,办理杂志发行。以后,报刊发行量迅速扩大。1965年,报纸期发数为5185份,杂志期发数为7798份;1983年,报纸期发数为19352份,杂志期发数为19109份;1985年,报纸期发数达到22537份,杂志期发数达到28456份。自1983年起,南城县邮电局连续三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邮电局评为报刊发行先进单位。
  第三章电信第一节电报一、有线电报民国10年(1921年),县电报局配有一台简单的莫尔斯电报机,电报由南城拍发至南昌,再经南昌转达各地。
  抗日战争期间,南城与鹰潭、铅山、建阳、宁都等地有直达电路,成为转报局,抗日战争结束后撤销。
  1950年,将莫尔斯电报机改为音响机,电报由抚州、南昌直达电路经转。1973年6月,改用电传打字机,电报由抚州经转。1978年,试用传真机传输文字、图表、照片获得成功,但此项业务未对外开放。1985年5月,配置双机头自动发报机,电报传递进入全省(南昌)自动转报网。
  有线电报开办后,发展较快。以出口量计算,1965年为24629份,1976年为45810份,1985年达54782份。发报质量,1983年差错为0.0019%,1985年下降到0.0007%,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无线电报南城设置无线电报始于1965年,配有15W无线电发报机1台。1984年,增置15W备用机1台,定期与抚州联络。此项业务一般不对外营业,但在有线电报中断的情况下,无线电报则确保天气、水情、特急、加急电报的拍发。
  第二节电话一、市内电话 1953年3月,县邮电局设50门磁石总机一部,用于市话。1957年,增置100门磁石交换机两部,实装98户。1965年有磁石总机三部,装机容量250门,实装149户。1973年总机容量300门,实装170户。1979年3月市内电话设施改装自动电话,设HJ905型自动电话交换机1台,总容量600门,1985年实占容量为425门。市内电话杆路长度35杆公里,电缆总长度20.5皮长公里,市话普及率13.4‰。
  二、农村电话民国10年(1921年),县政府内设40门总机一部,并在硝石、上唐、新丰、里塔、株良、岳口、五帝殿等地各设五门总机一部,负责县城机关和少数大商户的电话以及中转县城与附近乡镇的通讯,共有单机85部。南城解放时,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3月,移交县邮电局管理,将县城至乡镇的同线电话改为双线专用,并陆续架设乡、村电话网。至1958年,南城成为全省第一个社社(高级社)通电话的县。
  1976年3月,挂发交换区以外的县内电话实行计时、计次、计费。
  1985年,全县农话共有磁石总机25部,其中邮电局11部,乡办11部,用户3部;交换机25处,总容量880门(邮电局590门,乡办290门),实装504门(邮电局372门,乡办132门)。用户455户(邮电局306户,乡办149户)。邮电局拥有农话中继杆路10条,178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8条,128杆公里;乡办用户线路238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85杆公里,全县水泥电杆化达92%。县城至乡镇线路上的木担90%更新了铁担,农话中继线路总长度508线对公里,用户线总长度366线对公里。农话话机502部,普及率为2.39%。全县17个乡镇有14个达到一级接转,3个二级接转,实现了乡乡有总机,村村通电话。
  此外,1958年洪门水电厂设磁石总机一部,1968年改为纵横制50门自动交换机;1969年,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设共电式100门总机l部;1980年,县水泥厂设30门磁石总机一部;1981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设30门磁石总机一部,供接转和内部通讯。
  第四章微波通信南城县微波站(即二0六站),隶属于省邮电局管理。
  该站位于县境内界山岭上,海拔295米,始建于1972年7月,1973年12月竣工,1976年6月装机完毕。站内安装国产微波收发信机,收发天线是3.5平方米的卡斯格伦抛物面天线两副(东、西各一副)。设有县城至该站的10千伏专用供电线和电话线各一条。
  该站是北京通往福州的微波通信干线的一个中继站,通过机组接收、放大、发射、传输、传送微波无线电信息,可同时通960路电话信号和一路彩色电视信号,沟通南昌、上海、福州至北京以及全国各省会所在地的自动及半自动长途电话与国际电话;又可传送从北京至南昌、福州的一路彩色电视信号,还可以承担传真数据,传输广播及其它多种业务。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