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南城县渡口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7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南城县渡口情况
分类号: U69
页数: 2
页码: 240
摘要: 县内港汊纵横,仅靠桥梁尚不能满足陆路交通需要,因而历来在要津之间设有渡口,以便行人。清代南城有渡口47处,保留下来的古渡口有圭峰渡、杨林渡,新丰渡、漱牛渡、河垅渡。1954年全县有渡口47处,渡船49艘。由于河流、道路和交通工具发生变化,渡口也发生变化。1985年全县有渡口33处,渡船36艘,渡工53人。
关键词: 渡口 水路运输管理

内容

县内港汊纵横,仅靠桥梁尚不能满足陆路交通需要,因而历来在要津之间设有渡口,以便行人。清代南城有渡口47处,保留下来的古渡口有圭峰渡、杨林渡,新丰渡、漱牛渡、河垅渡。1954年全县有渡口47处,渡船49艘。由于河流、道路和交通工具发生变化,渡口也发生变化。1985年全县有渡口33处,渡船36艘,渡工53人。
  县内渡口分布盱江沿岸有:湫牛、古塘、杨家、李家坊、港下园、刁水、湖边、周家堡、下白水、田螺石、鲤湖、路东、新丰、都军、鱼良、梅潭、塘坊。黎滩河沿岸有:渡口、付前、河垅、水西、席家、山门石、危坊、洪门、坛头港、王坪、下铺前、蔡和、严和。芦河有:车田。上唐河有:岭背源、潭头。
  为了加强渡口安全管理,县交通局设渡口管理站,对渡船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渡口制度。
  较著名的渡口有: 圭峰渡位于县城东北面1公里处渡口村黎滩河边,是通往石璜、浔溪和洪门的通道。明代在未修万年桥前,过此渡往黎川和福建。宋、明时曾在此3次修建通福桥,均圮,西岸仍遗“通福亭”一座,现为渡亭。今人习惯称该渡为威公渡,有机动渡船和人力渡船各一艘,为城郊较大的渡口。
  新丰渡位于新丰街乡盱江畔至路东处。明朝邑人曾捐设义渡,民国23年(1934年)架设浮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浮桥数度被毁。1953年起改为船渡。1985年此渡有机动渡船4艘,渡工10人,为县内最大的渡口。
  硝石上街渡原名迎福渡.未通公路前,是南城至黎川要津,后建有迎福桥,两度被毁,故仍设渡,可载运南城至黎川汽车。1958年因建洪门水库废。
  杨林渡位于县城以东2公里处的黄竹巷。清朝起设渡。1985年有渡船1艘,渡工4人,是县城河东通往洪门一带的重要渡口。
  湫牛渡位于岳口乡湫牛村,原名莺骨渡。过河经长兴往东可至游家巷、贺家、徐家,往北可达金溪县石门、浒湾一带。
  黄狮渡黄狮村至金溪县要道。民国24年(1935年),建有木桥,31年被日军烧毁。此后改用机动渡轮,以通汽车。1964年建成水泥面石拱桥,取代了渡轮。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