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城县桥梁建设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南城县桥梁建设情况
分类号: TU605
页数: 5
页码: 236
摘要: 解放前,县境内有公路桥50余座,公路以外的大道桥240余座。公路桥多为木座泥面或石墩木面的非永久性桥梁,桥面狭窄,载重量一般在5吨左右。非公路桥则多为石墩条石桥或石拱桥,因年久失修,许多桥至解放前夕已坍塌。 建国后,首先抢修干线公路桥梁,接着修复了各主要大道桥梁,以保证交通畅通。自60年代起,逐步将各干线公路桥改建成石质或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桥梁,最大负载20吨,一般也可负载13至16吨。至1985年,县境内6条干线公路上新建改建永久性桥梁共计54座,总长1432.2米;县乡公路上的永久性桥梁共计45座,总长313.1米;半永久性桥梁有7座,总长101.8米。 据旧志记载,南城原有古桥209座,其中唐代桥10座,宋代桥25座,元代桥3座,明代桥15座,清代桥156座。建国后仅存古桥20余座。随着县和乡村公路的发展,旧有大道多已修成公路,原有桥梁绝大部分亦改建为可通过机动车辆的公路桥,仅剩少数作单一用途的乡村道路桥。
关键词: 桥梁建造 桥梁施工

内容

解放前,县境内有公路桥50余座,公路以外的大道桥240余座。公路桥多为木座泥面或石墩木面的非永久性桥梁,桥面狭窄,载重量一般在5吨左右。非公路桥则多为石墩条石桥或石拱桥,因年久失修,许多桥至解放前夕已坍塌。
  建国后,首先抢修干线公路桥梁,接着修复了各主要大道桥梁,以保证交通畅通。自60年代起,逐步将各干线公路桥改建成石质或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桥梁,最大负载20吨,一般也可负载13至16吨。至1985年,县境内6条干线公路上新建改建永久性桥梁共计54座,总长1432.2米;县乡公路上的永久性桥梁共计45座,总长313.1米;半永久性桥梁有7座,总长101.8米。
  据旧志记载,南城原有古桥209座,其中唐代桥10座,宋代桥25座,元代桥3座,明代桥15座,清代桥156座。建国后仅存古桥20余座。随着县和乡村公路的发展,旧有大道多已修成公路,原有桥梁绝大部分亦改建为可通过机动车辆的公路桥,仅剩少数作单一用途的乡村道路桥。
  主要桥梁简介: 万年桥为江西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明崇祯八年(1635年)始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竣工。位于县城东北面2.5公里处的盱江与黎河汇合口下游。桥长411米,高10米,23孔,孔径14米,桥面净宽5.3米。
  当年建造此桥,因水深流急,河床地质复杂,工程异常艰巨,但能工巧匠们采用了科学的施工方法:首先在桥墩位投上用竹笼、木板、草袋、沙石等材料修筑里外两堰,然后在里堰内扒沙排水清基,将水排至里外两堰的夹层“水柜”中。里堰的水排尽,“水柜”中的水只排去一半。当清基结束后,便在里堰栏内作墩脚,至水面后搭架砌拱圈。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拱墩迎水面尖而高仰,后墩宽而俯,呈金刚雁翅式。桥基有的筑到河床石层,有的筑在桩上。当时河东有深潭,第18墩正位于潭上,故造此墩历时数年,工程之艰巨可以想见。
  民国25年(1936年)改为公路桥,成为连接温城、鹰城、城于三条干线公路的重要通道。由于万年桥在军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塌东岸3孔桥面,不久在原墩上铺设木板以临时通车。解放前夕,临时铺设的桥面又被国民党军烧毁。l954年底,省公路局工程队承担的大桥修复工程竣工,桥面用混凝土铺设,两边砌水泥栏杆,桥两头还建有桥亭。承载量13~16吨。
  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门口。原为石墩木梁桥,清康熙元年(1662年)毁,改建成石拱桥。共13墩,12孔,跨径J4米。为r便利县内东西公路交通,1955年重修。将引桥的石阶改成斜坡,加固了桥身,铺设水泥桥面,两旁砌水泥栏杆。重修后,桥长217米,宽6米,高10米,载重13吨,为县内混合交通量最大的桥梁。
  上唐桥位于上唐镇西l公里处,为县东南部交通要津。西至新丰街乡,东通南丰东坪和黎川中田,南经石塘中可接南丰洽湾至该县县城的公路。1970年改木桥为水泥面石拱桥,长77米,高4米,分3孔,跨径20米,宽8.5米。承载量为13吨。该桥下游设有水沟工程,利于农田灌溉。
  黄狮桥位于沙洲乡黄狮村西侧的鹰城公路上。原有汽车轮渡,1964年修建水泥路面石拱桥。高8米,长77.5米,宽了米,5孔,跨径12米。承载量为15吨。
  曾潭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重建。位于县城南25公里的城于公路上。原为木桥,l969年在老桥以东另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工字梁结构,4孔,跨径16.7米,桥长68.5米,宽7米,高7.5米,承载量16吨。
  矶桥位于县城南4公里城于公路上,又名乌锥桥,宋淳裕七年(1248年)建,原为双孔石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泥土Ⅱ式梁桥,全长13.2米,宽7米,高3米,2孔,跨径6.2米,载重16吨。
  云口桥宋嘉裕年间(1056-.1063年)始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为条石拱桥。位于县城南21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72年另建成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l孔,跨径30米,长45米,宽7米,高7.5米,承载量13吨。
  珀歼桥水泥面石拱桥,1966年建。长35米,宽7米,承载量16吨。
  水南桥水泥面石拱桥,1977年建。长32.8米,宽7米,高4米,2孔,跨径10米,载重16吨。
  大德桥(又名干港桥) 位于县城河东上唐公路起点大德街。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又名普济桥,后改名平桥、大德桥。长62米,4孔,跨径10米,宽4米,高6.5米,桥面铺石板,有石栏杆,古代桥中有亭。1984年5月,洪水冲塌2孔,同年10月动工重建。由于旧桥桥面窄,不适宜机动车辆行驶,因此拆除旧桥,在西侧另建新桥,1985年6月竣工。全长52.4米,3孔,净跨16米,桥面宽7米,外加人行道3.5米,是南城县路面最宽的公路桥。载重量为15吨。上部构造是钢筋混凝土微弯板工字梁,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双柱式。
  池门桥位于新丰街乡池门口村,1983年建。为3孔双曲拱桥,每孔净跨20米,长82.6米,宽7米,载重量15吨。
  龙吉桥原名龙磔桥、回龙桥,位于县城南4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63年拆除原石桥,新建钢筋混凝土几字梁桥。长20米,宽7米,高2米,3孔,载重16吨。
  豆江桥原名兜港桥,位于县城南33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冂字梁桥。长19.7米,宽7米,高6米,3孔,载重16吨。
  渭水桥位于县东北徐家乡潭市桥村,明代建,原名利水桥,为三拱条石栏桥,1932年11月,红一方面军曾在此进行过渭水桥阻击战。
  典州桥位于城黎公路24公里处。原为石座木面桥,1970年改建成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20.3米,宽6.2米,高8.8米,2孔,载重13吨。
  表16-2 干线公路主要桥梁表表16-3 县乡公路主要桥梁表竺由桥位于城黎公路36公里处。1974年建为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32米,宽5.6米,高5.8米,载重13吨。
  龙湖桥位于城黎公路41公里处。1973年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36.8米,宽6米,高7.1米,截重13吨。
  严和二桥距严和乡政府驻地l公里。1980年10月动工修建,次年6月竣工,为浆砌片石拱桥,仅作乡村道路桥用。长76.4米,宽5.8米,高10米,3孔,跨径16米,载重16吨。
  凤州桥位于城黎公路41公里处。1979年建为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55米,宽7.5米,高6.2米,载重15吨。
  大竺桥位于浔溪乡大竺村,跨大竺港。清道光年间建。原为木柱木梁上架木屋桥亭式古桥。1978年新建成混凝砌片石拱桥,长29米,宽6米,高7.5米,载重13吨。
  水口桥位于沙洲乡水口村,横跨芦河。清同治年间建,后圮。1980年重建为浆砌片石拱桥,长32米,宽6米,高5米,载重13吨。
  骆坪桥位于县城西,周家边至姑山公路0.5公里处,原为石拱桥,1981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式桥,长30米,宽7米,高2.3米,载重20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