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城县省道公路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86
颗粒名称: 一、南城县省道公路情况
分类号: F540
页数: 2
页码: 233
摘要: (一)温城线——温家圳至南城公路 (二)城于线——南城至于都公路 (三)鹰城线——鹰潭至南城公路 (四)黄花线—一南城黄狮至资溪公路 (五)宜南线——南城至宜黄公路 (六)洪门至黎川公路
关键词: 公路运输模式 陆路运输

内容

(一)温城线——温家圳至南城公路南城境内北起界山岭,经黎家边、岳口、池溪、万坊至五里庄分路口止,长54.08公里。温城线北经临川通向南昌,南联城于线通往赣南。
  这条公路是南城县境最早修筑的公路。民国20年(1931年)8月,江西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发起兴修临川至宁都公路。民国21年4月26日,临川至南城段通车,被省公路处定为温(温家圳)泽(光泽)支线,民国24年改为赣闽干线。路基宽9米,路面宽3米,桥梁木造。民国31年初,为阻滞日本侵略军进犯,南城县政府发动民众将县境内这条公路上的所有桥梁及重要地段的路基尽行破毁,至35年始恢复通车。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维修改造,路基宽15米,路面宽6-7米,达到3级公路标准。1982年11月,经抚州公路分局油路队将全线改为柏油路,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二)城于线——南城至于都公路县境内长33.92公里。起自建昌镇,南至兜港桥。该线北接温城线,东北联鹰城线,南经南丰、广昌至于都,已列入206国道规划。
  民国20年(1931年),由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动工兴修临(川)宁(都)公路,次年8月1日(南)城(南)丰段建成通车,是为(南)城赣(州)支线。1935年该线路缩短仅达于于都,因此改名为城于支线。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拓宽改造成为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5米,桥涵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三)鹰城线——鹰潭至南城公路于民国25年(1936年)修筑,南城境内长28.07公里,起自东北部黄狮,经徐家、万年桥至建昌镇,已改为省管3级干线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3.5~5米,是南城东北部主要干线,已列入206国道,东北通往金溪、鹰潭、景德镇,联结渐赣、鹰厦和皖赣铁路,南接城于线,通往赣州、广东。
  抗日战争时期,浙赣铁路中断数年之久,这条公路在沟通东南与西南各省的中转运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黄花线—一南城黄狮至资溪公路全线长49.88公里,南城境内长7.48公里,从鹰城线上黄狮村起,经沙洲至资溪花山界,1960年3月竣工通车。1969年,国家将黄资公路改造为战备公路,南城县6000名民工承担全线施工任务,苦干50天,降坡三处,使该路达到4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8米,路面宽3.5米。这条公路沟通了资溪县和抚州、金溪、南城的公路运输,联结鹰厦铁路,有利于国防战备。
  (五)宜南线——南城至宜黄公路起于城于线上大罗,经水南、徐兰至宜黄县界口。1971年11月竣工通车。南城境内长14.37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为3级公路,是抚州-南城-宜黄的干线公路。
  (六)洪门至黎川公路原为温泽支线、民国23年(1934年)修通。起自南城万年桥,经洪门、硝石、黎川、杉关至福建光泽,全长112.6公里,南城境内长52公里。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洪门至硝石和黎川边界均为水淹区,因而南城至黎川改道拐往南丰县。1985年底,洪门至龙湖、严和的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竣工,恢复了南城至黎川的公路交通,被定为抚州-南城-黎川的干线公路。洪黎公路南城境内长50.4公里。其中3级公路15公里,4级公路35.4公里。这条公路的开通,使抚州至黎川公路交通不再需要绕道南丰,缩短里程23公里。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