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城县公路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南城县公路情况
分类号: F540
页数: 4
页码: 233
摘要: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当局为了军事上剿共的需要,对古驿道进行改造,修通临川至南城公路,此为南城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此后,从民国21至25年,又修通了“南城一南丰一广昌白水”、“南城-黎川-光泽”、“鹰潭-金溪-南城”3条干支线公路。这些公路面平均宽3公尺,桥梁全部为木结构。 1949年南城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时破坏了县境内包括万年桥在内的各条公路主要桥梁。5月,南城解放,为了支援前线,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力量,协助公路部门抢修,恢复交通。1949年底修复了“温家圳-南城-广昌”公路;至1950年3月,“南城-鹰潭”、“南城-黎川-杉关”,也相继恢复通车。1953年,省公路局全面整修了盱江东西两岸公路交通枢纽——万年桥。50年代后期开始依靠群众,实行民工建勤,修筑县乡公路和农村简易公路。自1958年上唐公社组织群众修筑成功县内第一条县乡公路“上唐一新丰”公路后,各社队群众修路的热潮方兴未艾。60至70年代,先后修筑了“洪门一徐田一龙湖”、“龙湖一严和”、“路东-泷油-睦安”、“天井源-上唐”、“圳上-浔溪等县乡公路。至1985年,全县共修筑县乡公路219.97公里,乡村简易公路762.6公里。 经过建国后36年的建设,至1985年南城县境内有省管干线公路6条,总长154.6公里;县道(县乡、乡际公路)184.57公里;厂矿专用公路7条,24.5公里;乡村简易公路213条,762.6公里。其中,属三级公路的141.23公里,四级公路197.94公里。柏油(次高级)路面22.46公里。
关键词: 公路运输模式 陆路运输

内容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当局为了军事上剿共的需要,对古驿道进行改造,修通临川至南城公路,此为南城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此后,从民国21至25年,又修通了“南城一南丰一广昌白水”、“南城-黎川-光泽”、“鹰潭-金溪-南城”3条干支线公路。这些公路面平均宽3公尺,桥梁全部为木结构。
  1949年南城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时破坏了县境内包括万年桥在内的各条公路主要桥梁。5月,南城解放,为了支援前线,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力量,协助公路部门抢修,恢复交通。1949年底修复了“温家圳-南城-广昌”公路;至1950年3月,“南城-鹰潭”、“南城-黎川-杉关”,也相继恢复通车。1953年,省公路局全面整修了盱江东西两岸公路交通枢纽——万年桥。50年代后期开始依靠群众,实行民工建勤,修筑县乡公路和农村简易公路。自1958年上唐公社组织群众修筑成功县内第一条县乡公路“上唐一新丰”公路后,各社队群众修路的热潮方兴未艾。60至70年代,先后修筑了“洪门一徐田一龙湖”、“龙湖一严和”、“路东-泷油-睦安”、“天井源-上唐”、“圳上-浔溪等县乡公路。至1985年,全县共修筑县乡公路219.97公里,乡村简易公路762.6公里。
  经过建国后36年的建设,至1985年南城县境内有省管干线公路6条,总长154.6公里;县道(县乡、乡际公路)184.57公里;厂矿专用公路7条,24.5公里;乡村简易公路213条,762.6公里。其中,属三级公路的141.23公里,四级公路197.94公里。柏油(次高级)路面22.46公里。
  一、省道公路 (一)温城线——温家圳至南城公路南城境内北起界山岭,经黎家边、岳口、池溪、万坊至五里庄分路口止,长54.08公里。温城线北经临川通向南昌,南联城于线通往赣南。
  这条公路是南城县境最早修筑的公路。民国20年(1931年)8月,江西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发起兴修临川至宁都公路。民国21年4月26日,临川至南城段通车,被省公路处定为温(温家圳)泽(光泽)支线,民国24年改为赣闽干线。路基宽9米,路面宽3米,桥梁木造。民国31年初,为阻滞日本侵略军进犯,南城县政府发动民众将县境内这条公路上的所有桥梁及重要地段的路基尽行破毁,至35年始恢复通车。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维修改造,路基宽15米,路面宽6-7米,达到3级公路标准。1982年11月,经抚州公路分局油路队将全线改为柏油路,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二)城于线——南城至于都公路县境内长33.92公里。起自建昌镇,南至兜港桥。该线北接温城线,东北联鹰城线,南经南丰、广昌至于都,已列入206国道规划。
  民国20年(1931年),由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动工兴修临(川)宁(都)公路,次年8月1日(南)城(南)丰段建成通车,是为(南)城赣(州)支线。1935年该线路缩短仅达于于都,因此改名为城于支线。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拓宽改造成为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5米,桥涵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三)鹰城线——鹰潭至南城公路于民国25年(1936年)修筑,南城境内长28.07公里,起自东北部黄狮,经徐家、万年桥至建昌镇,已改为省管3级干线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3.5~5米,是南城东北部主要干线,已列入206国道,东北通往金溪、鹰潭、景德镇,联结渐赣、鹰厦和皖赣铁路,南接城于线,通往赣州、广东。
  抗日战争时期,浙赣铁路中断数年之久,这条公路在沟通东南与西南各省的中转运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黄花线—一南城黄狮至资溪公路全线长49.88公里,南城境内长7.48公里,从鹰城线上黄狮村起,经沙洲至资溪花山界,1960年3月竣工通车。1969年,国家将黄资公路改造为战备公路,南城县6000名民工承担全线施工任务,苦干50天,降坡三处,使该路达到4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8米,路面宽3.5米。这条公路沟通了资溪县和抚州、金溪、南城的公路运输,联结鹰厦铁路,有利于国防战备。
  (五)宜南线——南城至宜黄公路起于城于线上大罗,经水南、徐兰至宜黄县界口。1971年11月竣工通车。南城境内长14.37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为3级公路,是抚州-南城-宜黄的干线公路。
  (六)洪门至黎川公路原为温泽支线、民国23年(1934年)修通。起自南城万年桥,经洪门、硝石、黎川、杉关至福建光泽,全长112.6公里,南城境内长52公里。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洪门至硝石和黎川边界均为水淹区,因而南城至黎川改道拐往南丰县。1985年底,洪门至龙湖、严和的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竣工,恢复了南城至黎川的公路交通,被定为抚州-南城-黎川的干线公路。洪黎公路南城境内长50.4公里。其中3级公路15公里,4级公路35.4公里。这条公路的开通,使抚州至黎川公路交通不再需要绕道南丰,缩短里程23公里。
  二、县、乡公路 1985年,县境内的县乡、乡际公路,主要的有5条: 城上公路1966年至1967年修建。起自县城东郊干港桥,止于上唐,全长22公里,为县管3级公路。从上唐镇经简易公路往东8.5公里,可抵黎川黄源圳;向南12公里能至南丰西坪。
  上唐至新丰街公路1958年竣工通车。起自上唐大桥西头,往西经太平、方塘至新丰街,全长10公里。
  圳浔公路1969年建成。起自徐家乡圳上村,经山坳、上畲、古塘至浔溪墩上。全长14.8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
  麻姑山公路1973年修通。起自县城以南2公里的周家边,经骆家坪、黄家围、半山亭至余家源,全长8.25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后延伸至王仙峰地区708电视转播台(海拔1028米),全长23公里。
  睦安公路1964年修通至泷油段,1973年修通至睦安段。起自城于线路东,经泷油、外白、徐源至睦安乡庆隆寺,全长12.95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
  三、公路养护民国21年(1932年),赣闽养路段设立第三养路区,养护南城至南丰公路。民国28年,养路区撤销,改设南城工务段,下设养路工区。至民国38年,南城工务段管辖“温家圳一南城”线115公里,“南城-光泽”线120公里,“鹰潭-南城”线94公里,“南城-南丰”线45公里,共计374公里。设渡班2个,道班19个。工务段有正工务师兼段长、帮工务师、工务员、监工、测杂工等员工474人。
  表16-1 县乡公路修建情况表解放初期,南城工务段设云山、南城、南丰、黎川、金溪等6个养路工区。南城工区管养温城线94.8-115.3公里和城杉线0-32公里。1952年3月,南城工务段迁抚州改为抚州工务段。南城改设工区,下辖硝石、黄狮渡、万年桥3个渡口。1954年南城工区改为南城养路段,管养温城线95-116公里,鹰城线25-95公里,共计93公里。1985年,南城养路段管养境内6条省干线计154.63公里(其中柏油路22.46公里),下设养路队(道班)14个,机修站1个,交通观测站1个,电话交换所1个,职工共J24人。解放初期,县养路段仅有板车、铁锹、滚筒、扫把等简单的养路工具;至1985年有工程车2辆,小四轮14部,碎石机2部,压路机1部,回沙器28台。
  1962年成立县工交局养路队,后改为县社养路队。主管全县县乡公路养护和桥梁施工。1984年8月,县公路管理站成立,有干部、工人共16人,配有工程车1辆,除负责指导县乡公路的养护外,还负责拖拉机养路费征收和路政管理任务。1967年后,各乡分别设立养路队。至1985年,全县共有乡养路队15个,工人175人,养护县乡公路184.57公里。全县各社队(乡村)从70年代起,实行专业队与民工建勤相结合,采取降坡、拓宽路基、加铺路石等工程措施,对乡村公路逐步实行改造,提高技术标准,增大通运能力。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