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8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运输
分类号: F540
页数: 11
页码: 232
摘要: 明清时期,南城县东由黎川县杉关入闽,南至广昌县白水镇历虔(赣州)入粤,北往抚州至南昌可通往南京和北京。境内东南西北4条通衢,设有驿站驿铺,驿使邮传往来不绝。
关键词: 公路运输模式 陆路运输

内容

第一节驿道明清时期,南城县东由黎川县杉关入闽,南至广昌县白水镇历虔(赣州)入粤,北往抚州至南昌可通往南京和北京。境内东南西北4条通衢,设有驿站驿铺,驿使邮传往来不绝。
  东陆大路出县城东关,经太平桥50里至硝石,再往东北80里至沪溪(今资溪)县治。从硝石分往东南50里至新城(今黎川)县界,至新城县城120里,至福建邵武府治700里。
  南陆大路出县城南关,由麻桥往南60里至曾潭,90里至兜港抵南丰县界,120里至南丰县城,525里至赣州府。由曾潭往西南80里,至大雄关达宜黄县界。
  西陆大路自县城出西关,西行50里至临川县界,又折北行70里至临川县城。
  东北陆大路自县城东门沿河过万年桥,东北行60里至邓坊铺抵金溪县界。东北行40里至横板铺,再东行10里至水口抵泸溪(今资溪)县界。
  北陆大路出县城北关,北行28里又少西22里至界山岭抵临川县界。
  驿路至省城360里,至南京2380里,至京城(北京)5350里。
  汉代以后,历朝均在驿道沿线设驿站和铺递,供往来官员和驿使换马歇息。唐代,凡30里设驿。南宋设驿最繁,南城建驿6所:南城驿,在县城内东南隅;游源驿,在县北40里;曾潭驿,在县南60里;硝石驿,在县东40里;蓝田驿,在县南75里;盱江驿,在县城城东。元代,每10-25里设急递铺。明清时每50里设驿,15里设铺。南城有文秀驿,在县城东北隅;递运所,在县城东郊外。驿铺有:东八铺通新城(今黎川)、福建,南八铺通南丰,北五铺通临川,东北二铺通泸溪(今资溪)、金溪。
  第二节公路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当局为了军事上剿共的需要,对古驿道进行改造,修通临川至南城公路,此为南城县境内第一条公路。此后,从民国21至25年,又修通了“南城一南丰一广昌白水”、“南城-黎川-光泽”、“鹰潭-金溪-南城”3条干支线公路。这些公路面平均宽3公尺,桥梁全部为木结构。
  1949年南城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退时破坏了县境内包括万年桥在内的各条公路主要桥梁。5月,南城解放,为了支援前线,县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力量,协助公路部门抢修,恢复交通。1949年底修复了“温家圳-南城-广昌”公路;至1950年3月,“南城-鹰潭”、“南城-黎川-杉关”,也相继恢复通车。1953年,省公路局全面整修了盱江东西两岸公路交通枢纽——万年桥。50年代后期开始依靠群众,实行民工建勤,修筑县乡公路和农村简易公路。自1958年上唐公社组织群众修筑成功县内第一条县乡公路“上唐一新丰”公路后,各社队群众修路的热潮方兴未艾。60至70年代,先后修筑了“洪门一徐田一龙湖”、“龙湖一严和”、“路东-泷油-睦安”、“天井源-上唐”、“圳上-浔溪等县乡公路。至1985年,全县共修筑县乡公路219.97公里,乡村简易公路762.6公里。
  经过建国后36年的建设,至1985年南城县境内有省管干线公路6条,总长154.6公里;县道(县乡、乡际公路)184.57公里;厂矿专用公路7条,24.5公里;乡村简易公路213条,762.6公里。其中,属三级公路的141.23公里,四级公路197.94公里。柏油(次高级)路面22.46公里。
  一、省道公路 (一)温城线——温家圳至南城公路南城境内北起界山岭,经黎家边、岳口、池溪、万坊至五里庄分路口止,长54.08公里。温城线北经临川通向南昌,南联城于线通往赣南。
  这条公路是南城县境最早修筑的公路。民国20年(1931年)8月,江西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发起兴修临川至宁都公路。民国21年4月26日,临川至南城段通车,被省公路处定为温(温家圳)泽(光泽)支线,民国24年改为赣闽干线。路基宽9米,路面宽3米,桥梁木造。民国31年初,为阻滞日本侵略军进犯,南城县政府发动民众将县境内这条公路上的所有桥梁及重要地段的路基尽行破毁,至35年始恢复通车。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维修改造,路基宽15米,路面宽6-7米,达到3级公路标准。1982年11月,经抚州公路分局油路队将全线改为柏油路,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二)城于线——南城至于都公路县境内长33.92公里。起自建昌镇,南至兜港桥。该线北接温城线,东北联鹰城线,南经南丰、广昌至于都,已列入206国道规划。
  民国20年(1931年),由省工赈筑路管理处动工兴修临(川)宁(都)公路,次年8月1日(南)城(南)丰段建成通车,是为(南)城赣(州)支线。1935年该线路缩短仅达于于都,因此改名为城于支线。建国后属省管干线公路。经逐年拓宽改造成为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5米,桥涵全部改建为永久式。
  (三)鹰城线——鹰潭至南城公路于民国25年(1936年)修筑,南城境内长28.07公里,起自东北部黄狮,经徐家、万年桥至建昌镇,已改为省管3级干线公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3.5~5米,是南城东北部主要干线,已列入206国道,东北通往金溪、鹰潭、景德镇,联结渐赣、鹰厦和皖赣铁路,南接城于线,通往赣州、广东。
  抗日战争时期,浙赣铁路中断数年之久,这条公路在沟通东南与西南各省的中转运输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黄花线—一南城黄狮至资溪公路全线长49.88公里,南城境内长7.48公里,从鹰城线上黄狮村起,经沙洲至资溪花山界,1960年3月竣工通车。1969年,国家将黄资公路改造为战备公路,南城县6000名民工承担全线施工任务,苦干50天,降坡三处,使该路达到4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8米,路面宽3.5米。这条公路沟通了资溪县和抚州、金溪、南城的公路运输,联结鹰厦铁路,有利于国防战备。
  (五)宜南线——南城至宜黄公路起于城于线上大罗,经水南、徐兰至宜黄县界口。1971年11月竣工通车。南城境内长14.37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宽3.5米,为3级公路,是抚州-南城-宜黄的干线公路。
  (六)洪门至黎川公路原为温泽支线、民国23年(1934年)修通。起自南城万年桥,经洪门、硝石、黎川、杉关至福建光泽,全长112.6公里,南城境内长52公里。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洪门至硝石和黎川边界均为水淹区,因而南城至黎川改道拐往南丰县。1985年底,洪门至龙湖、严和的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竣工,恢复了南城至黎川的公路交通,被定为抚州-南城-黎川的干线公路。洪黎公路南城境内长50.4公里。其中3级公路15公里,4级公路35.4公里。这条公路的开通,使抚州至黎川公路交通不再需要绕道南丰,缩短里程23公里。
  二、县、乡公路 1985年,县境内的县乡、乡际公路,主要的有5条: 城上公路1966年至1967年修建。起自县城东郊干港桥,止于上唐,全长22公里,为县管3级公路。从上唐镇经简易公路往东8.5公里,可抵黎川黄源圳;向南12公里能至南丰西坪。
  上唐至新丰街公路1958年竣工通车。起自上唐大桥西头,往西经太平、方塘至新丰街,全长10公里。
  圳浔公路1969年建成。起自徐家乡圳上村,经山坳、上畲、古塘至浔溪墩上。全长14.8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
  麻姑山公路1973年修通。起自县城以南2公里的周家边,经骆家坪、黄家围、半山亭至余家源,全长8.25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后延伸至王仙峰地区708电视转播台(海拔1028米),全长23公里。
  睦安公路1964年修通至泷油段,1973年修通至睦安段。起自城于线路东,经泷油、外白、徐源至睦安乡庆隆寺,全长12.95公里,为县管4级公路。
  三、公路养护民国21年(1932年),赣闽养路段设立第三养路区,养护南城至南丰公路。民国28年,养路区撤销,改设南城工务段,下设养路工区。至民国38年,南城工务段管辖“温家圳一南城”线115公里,“南城-光泽”线120公里,“鹰潭-南城”线94公里,“南城-南丰”线45公里,共计374公里。设渡班2个,道班19个。工务段有正工务师兼段长、帮工务师、工务员、监工、测杂工等员工474人。
  表16-1 县乡公路修建情况表解放初期,南城工务段设云山、南城、南丰、黎川、金溪等6个养路工区。南城工区管养温城线94.8-115.3公里和城杉线0-32公里。1952年3月,南城工务段迁抚州改为抚州工务段。南城改设工区,下辖硝石、黄狮渡、万年桥3个渡口。1954年南城工区改为南城养路段,管养温城线95-116公里,鹰城线25-95公里,共计93公里。1985年,南城养路段管养境内6条省干线计154.63公里(其中柏油路22.46公里),下设养路队(道班)14个,机修站1个,交通观测站1个,电话交换所1个,职工共J24人。解放初期,县养路段仅有板车、铁锹、滚筒、扫把等简单的养路工具;至1985年有工程车2辆,小四轮14部,碎石机2部,压路机1部,回沙器28台。
  1962年成立县工交局养路队,后改为县社养路队。主管全县县乡公路养护和桥梁施工。1984年8月,县公路管理站成立,有干部、工人共16人,配有工程车1辆,除负责指导县乡公路的养护外,还负责拖拉机养路费征收和路政管理任务。1967年后,各乡分别设立养路队。至1985年,全县共有乡养路队15个,工人175人,养护县乡公路184.57公里。全县各社队(乡村)从70年代起,实行专业队与民工建勤相结合,采取降坡、拓宽路基、加铺路石等工程措施,对乡村公路逐步实行改造,提高技术标准,增大通运能力。
  第三节桥梁解放前,县境内有公路桥50余座,公路以外的大道桥240余座。公路桥多为木座泥面或石墩木面的非永久性桥梁,桥面狭窄,载重量一般在5吨左右。非公路桥则多为石墩条石桥或石拱桥,因年久失修,许多桥至解放前夕已坍塌。
  建国后,首先抢修干线公路桥梁,接着修复了各主要大道桥梁,以保证交通畅通。自60年代起,逐步将各干线公路桥改建成石质或钢筋混凝土的永久性桥梁,最大负载20吨,一般也可负载13至16吨。至1985年,县境内6条干线公路上新建改建永久性桥梁共计54座,总长1432.2米;县乡公路上的永久性桥梁共计45座,总长313.1米;半永久性桥梁有7座,总长101.8米。
  据旧志记载,南城原有古桥209座,其中唐代桥10座,宋代桥25座,元代桥3座,明代桥15座,清代桥156座。建国后仅存古桥20余座。随着县和乡村公路的发展,旧有大道多已修成公路,原有桥梁绝大部分亦改建为可通过机动车辆的公路桥,仅剩少数作单一用途的乡村道路桥。
  主要桥梁简介: 万年桥为江西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明崇祯八年(1635年)始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竣工。位于县城东北面2.5公里处的盱江与黎河汇合口下游。桥长411米,高10米,23孔,孔径14米,桥面净宽5.3米。
  当年建造此桥,因水深流急,河床地质复杂,工程异常艰巨,但能工巧匠们采用了科学的施工方法:首先在桥墩位投上用竹笼、木板、草袋、沙石等材料修筑里外两堰,然后在里堰内扒沙排水清基,将水排至里外两堰的夹层“水柜”中。里堰的水排尽,“水柜”中的水只排去一半。当清基结束后,便在里堰栏内作墩脚,至水面后搭架砌拱圈。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拱墩迎水面尖而高仰,后墩宽而俯,呈金刚雁翅式。桥基有的筑到河床石层,有的筑在桩上。当时河东有深潭,第18墩正位于潭上,故造此墩历时数年,工程之艰巨可以想见。
  民国25年(1936年)改为公路桥,成为连接温城、鹰城、城于三条干线公路的重要通道。由于万年桥在军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塌东岸3孔桥面,不久在原墩上铺设木板以临时通车。解放前夕,临时铺设的桥面又被国民党军烧毁。l954年底,省公路局工程队承担的大桥修复工程竣工,桥面用混凝土铺设,两边砌水泥栏杆,桥两头还建有桥亭。承载量13~16吨。
  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门口。原为石墩木梁桥,清康熙元年(1662年)毁,改建成石拱桥。共13墩,12孔,跨径J4米。为r便利县内东西公路交通,1955年重修。将引桥的石阶改成斜坡,加固了桥身,铺设水泥桥面,两旁砌水泥栏杆。重修后,桥长217米,宽6米,高10米,载重13吨,为县内混合交通量最大的桥梁。
  上唐桥位于上唐镇西l公里处,为县东南部交通要津。西至新丰街乡,东通南丰东坪和黎川中田,南经石塘中可接南丰洽湾至该县县城的公路。1970年改木桥为水泥面石拱桥,长77米,高4米,分3孔,跨径20米,宽8.5米。承载量为13吨。该桥下游设有水沟工程,利于农田灌溉。
  黄狮桥位于沙洲乡黄狮村西侧的鹰城公路上。原有汽车轮渡,1964年修建水泥路面石拱桥。高8米,长77.5米,宽了米,5孔,跨径12米。承载量为15吨。
  曾潭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重建。位于县城南25公里的城于公路上。原为木桥,l969年在老桥以东另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工字梁结构,4孔,跨径16.7米,桥长68.5米,宽7米,高7.5米,承载量16吨。
  矶桥位于县城南4公里城于公路上,又名乌锥桥,宋淳裕七年(1248年)建,原为双孔石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泥土Ⅱ式梁桥,全长13.2米,宽7米,高3米,2孔,跨径6.2米,载重16吨。
  云口桥宋嘉裕年间(1056-.1063年)始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为条石拱桥。位于县城南21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72年另建成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l孔,跨径30米,长45米,宽7米,高7.5米,承载量13吨。
  珀歼桥水泥面石拱桥,1966年建。长35米,宽7米,承载量16吨。
  水南桥水泥面石拱桥,1977年建。长32.8米,宽7米,高4米,2孔,跨径10米,载重16吨。
  大德桥(又名干港桥) 位于县城河东上唐公路起点大德街。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又名普济桥,后改名平桥、大德桥。长62米,4孔,跨径10米,宽4米,高6.5米,桥面铺石板,有石栏杆,古代桥中有亭。1984年5月,洪水冲塌2孔,同年10月动工重建。由于旧桥桥面窄,不适宜机动车辆行驶,因此拆除旧桥,在西侧另建新桥,1985年6月竣工。全长52.4米,3孔,净跨16米,桥面宽7米,外加人行道3.5米,是南城县路面最宽的公路桥。载重量为15吨。上部构造是钢筋混凝土微弯板工字梁,下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双柱式。
  池门桥位于新丰街乡池门口村,1983年建。为3孔双曲拱桥,每孔净跨20米,长82.6米,宽7米,载重量15吨。
  龙吉桥原名龙磔桥、回龙桥,位于县城南4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63年拆除原石桥,新建钢筋混凝土几字梁桥。长20米,宽7米,高2米,3孔,载重16吨。
  豆江桥原名兜港桥,位于县城南33公里的城于公路上。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冂字梁桥。长19.7米,宽7米,高6米,3孔,载重16吨。
  渭水桥位于县东北徐家乡潭市桥村,明代建,原名利水桥,为三拱条石栏桥,1932年11月,红一方面军曾在此进行过渭水桥阻击战。
  典州桥位于城黎公路24公里处。原为石座木面桥,1970年改建成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20.3米,宽6.2米,高8.8米,2孔,载重13吨。
  表16-2 干线公路主要桥梁表表16-3 县乡公路主要桥梁表竺由桥位于城黎公路36公里处。1974年建为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32米,宽5.6米,高5.8米,载重13吨。
  龙湖桥位于城黎公路41公里处。1973年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36.8米,宽6米,高7.1米,截重13吨。
  严和二桥距严和乡政府驻地l公里。1980年10月动工修建,次年6月竣工,为浆砌片石拱桥,仅作乡村道路桥用。长76.4米,宽5.8米,高10米,3孔,跨径16米,载重16吨。
  凤州桥位于城黎公路41公里处。1979年建为混凝土浆砌片石拱桥。长55米,宽7.5米,高6.2米,载重15吨。
  大竺桥位于浔溪乡大竺村,跨大竺港。清道光年间建。原为木柱木梁上架木屋桥亭式古桥。1978年新建成混凝砌片石拱桥,长29米,宽6米,高7.5米,载重13吨。
  水口桥位于沙洲乡水口村,横跨芦河。清同治年间建,后圮。1980年重建为浆砌片石拱桥,长32米,宽6米,高5米,载重13吨。
  骆坪桥位于县城西,周家边至姑山公路0.5公里处,原为石拱桥,1981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式桥,长30米,宽7米,高2.3米,载重20吨。
  第四节渡口县内港汊纵横,仅靠桥梁尚不能满足陆路交通需要,因而历来在要津之间设有渡口,以便行人。清代南城有渡口47处,保留下来的古渡口有圭峰渡、杨林渡,新丰渡、漱牛渡、河垅渡。1954年全县有渡口47处,渡船49艘。由于河流、道路和交通工具发生变化,渡口也发生变化。1985年全县有渡口33处,渡船36艘,渡工53人。
  县内渡口分布盱江沿岸有:湫牛、古塘、杨家、李家坊、港下园、刁水、湖边、周家堡、下白水、田螺石、鲤湖、路东、新丰、都军、鱼良、梅潭、塘坊。黎滩河沿岸有:渡口、付前、河垅、水西、席家、山门石、危坊、洪门、坛头港、王坪、下铺前、蔡和、严和。芦河有:车田。上唐河有:岭背源、潭头。
  为了加强渡口安全管理,县交通局设渡口管理站,对渡船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渡口制度。
  较著名的渡口有: 圭峰渡位于县城东北面1公里处渡口村黎滩河边,是通往石璜、浔溪和洪门的通道。明代在未修万年桥前,过此渡往黎川和福建。宋、明时曾在此3次修建通福桥,均圮,西岸仍遗“通福亭”一座,现为渡亭。今人习惯称该渡为威公渡,有机动渡船和人力渡船各一艘,为城郊较大的渡口。
  新丰渡位于新丰街乡盱江畔至路东处。明朝邑人曾捐设义渡,民国23年(1934年)架设浮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浮桥数度被毁。1953年起改为船渡。1985年此渡有机动渡船4艘,渡工10人,为县内最大的渡口。
  硝石上街渡原名迎福渡.未通公路前,是南城至黎川要津,后建有迎福桥,两度被毁,故仍设渡,可载运南城至黎川汽车。1958年因建洪门水库废。
  杨林渡位于县城以东2公里处的黄竹巷。清朝起设渡。1985年有渡船1艘,渡工4人,是县城河东通往洪门一带的重要渡口。
  湫牛渡位于岳口乡湫牛村,原名莺骨渡。过河经长兴往东可至游家巷、贺家、徐家,往北可达金溪县石门、浒湾一带。
  黄狮渡黄狮村至金溪县要道。民国24年(1935年),建有木桥,31年被日军烧毁。此后改用机动渡轮,以通汽车。1964年建成水泥面石拱桥,取代了渡轮。
  第五节客货运输一、民国时期的客货运输民国21年(1932年)临川至宁都公路修通后,省公路处设南城车务段(驻南城县),下属有南城修车厂(车场),并设有修理所和材料库,以及南城汽车站,岳口、路东、李坊营代办站。南城车场有汽车11辆,负责行驶班次有“南城一上饶”(后改至鹰潭),“南城一光泽”,“南城一临川”。
  民国26年12月,开始“南昌一延平”客车联运,初以临川为起点,经南城、黎川、邵武、建瓯、建阳,中途在光泽换车,两日到达,后起点移至南昌。
  民国27年,省公路处和闽商办货运联运,南城车务段办理南城联运处事务。民国29年,赣闽间开办南城、南平、上饶、建阳联运车。次年扩大为闽赣粤三省联运。民国32年,闽浙湘赣四省联办东南联运,南城是联运站之一。
  民国37年,南城经登记的汽车有34辆。自同年12月起,每日有由南城开往临川、黎川、宁都的汽车4班,逢6、8日有由南城开往宁都、会昌的汽车两班,每日还有南昌开至南城的汽车。
  除以上政府办的汽车运输外,民国后期南城出现私营汽车运输商行。民国36年经登记核准的汽车商行有1家,县城有私人汽车5部。但因车辆和汽油均从国外购进,燃料昂贵,因此大部分汽车用木炭代汽油作燃料,载运量一般只有1-1.5吨,车主多雇人驾驶,主要装运南城县进出货物,常开往上海、福建等地。
  二、建国后的客货运输建国后,50年代,省运输局所辖的南城汽车站独家经营汽车运输。1958年建立县汽车队,稍后又建立了一些企业车队,才有了地方国营或集体运输单位。80年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汽车运输市场,先由农村再至县城,出现了一批个体汽车运输专业户,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不同所有制相结合的运输结构,统一运价,划定路线,各显神通,各自营运。
  (一)国营专业汽车运输业 1949年8月,抚州行署建设科接管南城修车厂和汽车站。同年12月,成立南城运输段。1950年4月,南城运输段改为国营南城汽车运输分公司,为全省5个分公司之一。1951年5月,南城汽车运输分公司及所属修车厂迁往抚州,改为抚州支公司。此时南城县内有二等站1个:南城站;四等站1个:硝石;代办站3个:岳口、路东、李坊营;招呼站1个:株良。南城汽车站开出和经过的客班车,1952年有“临川-南城”、“临川-南丰”、“临川-广昌”、“南昌-宁都”等5个班次。1953年11月增加开黎川、南丰和与临川对开的班车,开出和经过的客车增至9个班次。1985年,南城站下辖洪门站,以及岳口、黄狮、沙洲、里塔、龙湖、路东、严和、睦安等代办站,共有职工94名,载重汽车8辆计40吨位,客车18辆计701个客位。每日开往南昌、抚州、鹰潭及邻县的客班车有12班;县内开行的有12班,开往里塔、睦安、浔溪、龙湖、严和等乡。年客运量104万人次,货运量2万吨。
  南城县原国营专业汽车运输企业是汽车队,1958年组建,地址在建昌镇盱江大道106号。经过20多年发展,1985年有职工50人,载重汽车12辆共83吨位,客车5辆共230客位。年货运量2.2万吨。客运开往抚州、南昌,每日二班;县内开往沙州、上唐、包坊,每日四班。年客运量共23万人次,1937万人公里。
  (二) 社会汽车运输业 1964年,县粮食局最早成立企业汽车队。70年代,相继成立的国营企业和单位汽车队有:林业汽车队、水泥厂汽车队,硫铁矿汽车队、食品公司汽车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汽车队,洪门电厂汽车队、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汽车队。这些车队主要为企业生产服务,也兼营社会运输。1985年,全县8个主要国营企业和单位车队共有“解放”、“东风”、“三菱”、“黄河”、“跃进”及各种型号的载重汽车62辆,309吨位,年货运量超过12万吨,相当于全县汽车货运总量的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里塔乡都军村农民曾子辉于1981年购买一辆拖拉机,从事营业运输,3年总收入4.56万元,纯收入1.67万元,带头运输致富。此后广大农民纷纷购买汽车或小型拖拉机搞运输。1985年,全县城乡有私人汽车173辆,运输用小型拖拉机1024辆。万坊乡杨龙湾村农民杨老俚1982年购买跃进牌汽车搞货运,后更新为“东风”牌带挂车,载重8吨,年收入20万元,纯收入3万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