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南城县志》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10002682 |
颗粒名称: | 卷十六 交通运输 |
分类号: | F5 |
页数: | 14 |
页码: | 232 |
摘要: | 古代,南城为赣东交通枢纽,又地处闽赣交通要道,水陆交通称便。盱江是优良的内河航道,县境内万年桥是“闽广数十州往来要冲”,其上游通福桥和太平桥是“闽粤吴楚往来孔道,闽人出而仕与四方之士入而仕于闽者………往来经行于其间,盖国中孔道也。”(同治版县志卷九之三)。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南城始有公路和公路运输,但发展缓慢。至1949年南城解放前夕,县境公路总长仅143.6公里,且布局不合理,技术标准低,通运能力差,广大农村没有公路,交通闭塞。 建国后,南城交通运输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原有的4条公路干线经过技术改造,通运能力明显增强,鹰城线(鹰潭至南城)和温城线(温家圳至南城)两条省管干线,连接渐赣、鹰厦、皖赣铁路,可通往全国各地。城于线(南城至于都)、鹰城线经万年桥连接,北至鹰潭、景德镇,南通赣州、广州,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价值,已被列入206国道规划。自1971年底南城至宜黄公路修通后,与邻县都有公路相通。县境内,还逐年修建了许多县乡公路和乡村简易公路,达到乡乡通客车,90%以上村有公路。1985年,县域公路平均密度为63.5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干支线相连、县内外沟通的公路网。 |
关键词: | 交通运输经济 经济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