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66
颗粒名称: 卷十五 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17
页码: 215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推动下,通过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整所有制结构,扶植和加速乡村工业的发展等政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初步建立与完善了以食品、机械、建材、服装和木制品等五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4678.8万元,与1978年比较,接近翻了1番;乡镇工业产值7年中增长215.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34.3%。这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2个,其中,中央部属企业2个(洪门水力发电厂、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省属企业1个(江西省南城制药厂),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27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586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626人,集体所有制企业3236人),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和建材业为龙头、包括机械、电力、轻纺、化工等多种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
关键词: 工业经济 电力工业

内容

民国时期,南城县现代工业极少。手工业有酿酒、织布、铁器、木器、篾器、缝纫、造船等40多种产业,主要分布于县城和农村集镇。
  民国19年(1930年),私营协记印刷厂购进铅印机和石印机各1台,这是南城县采用机器生产的开端。
  民国26年私营生生袜厂建成投产。该厂雇工28人,年产袜子680打。
  民国31年创办的私营民生火柴厂,雇工20余人,日产火柴20篓。
  抗日战争期间,逃难至南城的南昌等地商人,从民国29年起陆续在县城创办建东、厚隆、大有、生生、隆兴5家大米加工厂。各厂都有柴油机(功率分别为8马力、9马力、15马力)、碾米机和其他少量附属设备,日加工糙米能力共约5-6千斤。
  民国37年创办的私营利民织布厂,雇工21人,年产白布、蓝布105匹。
  建国初期,先后创办了民生米面加工厂、南城印刷厂等一批国营工业企业,私营工厂有民生火柴厂、光华酱油厂、同兴锅炉厂、鸿裕染坊、生生袜厂、利民织布厂和复丰粮食加工厂等10余家,城乡个体手工业共有1500多户。私营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956年完成了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南城县工业可分为4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国营与集体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这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88.07万(按1980年不变价格折算,下同),其中国营工业产值占36.7%;集体工业产值占48.3%;公私合营工业产值占15.4%;私营工业产值仅占2.6%。
  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底,在“左”倾冒进思想指导下,全县开展了工业“大跃进”运动。运动首先从全民炼钢铁开始。1958年8月至该年年底,全县有3.4万多名劳力被动员起来,夜以继日在荒山野岭查矿、挖矿、烧炭、建炉。4个月内建土高炉347座,焖铁窑887个。为了支援炼钢铁,3000多名农村劳力被抽调到县上炼铁,许多居民被动员将铁锅、门环等家用铁器当作“废”铁捐献出来。全县共挖出铁矿石1.8万吨,烧木炭1.35万吨,炼出生铁1065吨,焖出烧结铁5339吨。可是,这些费尽千辛万苦炼出来的生铁,大部分因品质太差而毫无用处,造成极大浪费。全民炼钢铁运动停息后,全县又掀起大办县、乡工业的运动。各种工厂,如农机具厂、轴承厂、土农药厂、土化肥厂、粮食加工厂等,极短的时间内在全县乡村“遍地开花”,总数竟达1145个之多。还兴办国营机械厂、酿酒厂、造纸厂、水泥厂、硫酸厂、油脂加工厂等企业,县办国营企业由原先的7个增加到17个,3年中国营企业新招收工人2293人。由于盲目上马,原材料、资金、技术、设备等严重不足,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因而在1961年以后数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大跃进”中上马的乡村工业企业几乎全部下马停办,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减为13个,职工人数减至212人。“大跃进”运动失败的教训证明,违背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展工业的路子走不通。
  60年代末至70年代,先后兴办了县农机厂、水泥厂、化肥厂、硫铁矿等一批厂矿。县属集体工业、乡镇集体工业也逐渐得到发展。
  表15-1 1949-1985年工业总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注:产值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表15-2 1984年工业企业概况表金额: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推动下,通过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整所有制结构,扶植和加速乡村工业的发展等政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初步建立与完善了以食品、机械、建材、服装和木制品等五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4678.8万元,与1978年比较,接近翻了1番;乡镇工业产值7年中增长215.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34.3%。这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2个,其中,中央部属企业2个(洪门水力发电厂、洪都机械厂南城分厂),省属企业1个(江西省南城制药厂),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27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586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626人,集体所有制企业3236人),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和建材业为龙头、包括机械、电力、轻纺、化工等多种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
  表15-3 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第一章国营工业南城县的国营工业企业,只有少数企业是将私营资本主义工业逐步进行改造而后转过来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建国后创办的。
  建国后,党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1953年以后,对私营工业开始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和包销,使这些私营工业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1955年,全县还有复丰粮食加工厂、光华酱油厂、同兴锅炉厂、生生袜厂和联营染厂(由鸿裕、集力、聚力3家染坊联营)5家私营工厂和老协成、聚成隆两家私营酒栈。1956年1月,中共七届七中全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公布后,掀起了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热潮。经过自愿申请,政府部门批准,上述5家私营工厂和两家私营酒栈均于1月底前实行了公私合营。
  1985年有县属全民所有制工业22个,职工2135人,拥有固定资产1938.8万元,流动资金862.6万元,工业总产值2495.3万元,完成税金和利润403万元。
  第一节电力工业电力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初为火力发电。1955年11月县城建成小电站一个,有50马力卧缸煤气机l台,30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改用90马力煤气机,56千瓦发电机。1958年改用120马力煤气机,75千瓦发电机。同年秋购置了180马力柴油机3台和120马力柴油机1台,配84千瓦发电机2台和56千瓦发电机1台,轮流发电供城内照明。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1961年6月在麻源水库开始兴建县内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次年4月,麻源电站正式建成,装置200千瓦机组1台,于“五一”节开始向城镇供电,县城火力发电站逐渐废弃。从1958年到1969年,国家投资在洪门建成装机容量为37500千瓦的水电站。自60年代中期开始,为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农村社队开始发展小型和微型水电站。70年代,陆续建成高桥、徐坊、沙坪、珀歼、张家煅、斗妖、苦竹坪等10个水电站。70年代中期全县小水电建设进入高峰期。80年代初,随着县境内高压线路的延伸,部分微型水电站停止使用。1985年,全县共有100千瓦以上水电站8座(不含省属洪门电厂),装机容量为5175千瓦,年发电量1140.7万度;100千瓦以下水电站30处,装机容量426千瓦,年发电量为56.3万度。全县有39741户用上电,占总户数的94%;用上电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
  一、主要电站介绍 1、洪门水力发电厂 1958年7月开始兴建,1969年7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至1978年4月,5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5台机组设计年发电量为1.23亿度,实际平均年发电量为1.166亿度,最高年发电量为1.617亿度。
  发电厂设在洪门水库大坝下游西岸,有引水系统两条,主隧洞尾接分叉口处。主厂房12.9米×12.8米×62.6米,副厂房8.5米×7.2米×62.6米(均为长×宽×高),发电机层高程80.434米。设计水头为26米,装机5台,单机容量7500千瓦,总容量3.75万千瓦。供电线路有110KV、35KV、10KV三条。110KV输电线路70公里,直接并入南昌供电系统,由南昌电网中心调度室调度。35KV线路主要向南城、黎川、资溪等县供电,由抚州地区调度所调度。10KV线路向附近公社供电。
  变电装置有:110KV变压器2台,1台为31500KVA,1台为20000KVA;35KV变压器2台,1台为3200KVA,1台为3150KVA。
  2、县属沙坪水电站沙坪水电站是江西省第一座低水头贯流式水电站,位于抚河支流黎滩河上,站址在距县城约8公里处的天井源乡水西村。
  沙坪电站从1973年底动工,1978年9月部分机组试机发电。1979年底,8台水轮机和发电机全部安装完毕,开始运行送电。1980年4月并入赣东电网。整个电站由滚水坝、发电厂、水轮泵房、船闸、筏道、泄水冲砂闸等工程组成。滚水坝横跨黎水,长280余米,坝高5米,顶宽3米,河水经坝面滚流而下,颇为壮观。坝体身西侧为船道闸,长60米,宽6.5米,可过30吨级船只。筏道与船道相邻,宽6米,筏道西侧有3孔。泄水冲砂闸,每孔宽3米。冲砂闸西侧建有河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电厂。安装水轮发电机8台组,每组250千瓦,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年发电量700万度。由于下游河床冲刷,水位抬高,1985年进行增空技术改造,8台发电机全部换成320千瓦,总装机容量增至256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50万度。厂内还装有2台赣农100-6型水轮泵,供灌溉之用。
  3、县属麻源水电站位于县城西面6公里处的麻源水库,兴建于1961年6月,1962年5月投产运行,1978年并入赣东电网。1985年进行电站扩建改造,将80米明渠改为铃压力管,衬砌了30米老隧洞,新开斜隧洞62米,提高水头16米。以2台单机400KW的水轮机组替换原先的2台单机200KW的水轮机组,并在新厂房内预留了1台400KW的机坑面积。电站还采用了微机监控装置,取代常规设备,在我国尚属首次,经济效益显著,年发电量由原来的120万度增加到200余万度。
  表15-4 装机120千瓦以上水电站一览表备注:已并入赣东电网二、变电、供电、电力调度及线路 1、洪门水电站至南城变电站35千伏线路14.4公里,变电站降压至10千伏送县开关站,主变压器为1800千伏安,并网后增容为3150千伏安。
  1971年,在洪门至南城35千伏线路的秋水园,接35千伏线路1.5公里至化肥厂,装配电变压器28324伏安。
  2、全县从1962年至1982年建成的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共322.6公里,其中干线15条: 县城至麻源水电站6.5公里,1962年5月建成。
  县城各街线路3公里,1962年5月建成。
  庙前亭至万坊姑桥11公里,1964年11月建成。
  洪门至龙湖22公里,1968年4月建成。
  洪门电厂至水泥厂14.5公里,1969年7月建成。
  水泥厂至上唐3公里,1969年10月建成。
  南城变电站至红光河排灌站13公里,1970年5月建成。
  龙湖至严和15公里,1979年12月建成。
  变电站至206站18公里,1972年12月建成。
  县城至沙坪水电站6.9公里,1979年5月建成。
  张家塅水电站至岳口3公里,1979年7月建成。
  珀歼水电站至黄狮6公里,1980年1月建成。
  县城至高桥水电站23公里,1978年8月建成。
  沙坪至新丰街13公里,1980年10月建成。
  路东至徐坊水电站19公里,1980年12月建成。
  第二节食品工业 (一)南城县麻姑酒厂麻姑酒为江西传统名酒,以香气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而闻名。该酒属黄酒类,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透亮,酒精度16-18°,具有性温滋补,舒筋活血等功效,故有“寿酒”之称。本县麻姑酒酿造始自唐代。据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唐邓紫阳真人,献皇家寿酒,采用麻姑米、麻姑泉、麻姑山芙蓉峰首乌、灵芝所酿制。”清代南城县饶、谢两户豪门也曾酿制寿酒进献皇室,称为“麻姑贡酒”。民国4年(公元1915年)南城庆乐斋酒栈酿制的麻姑酒,曾参加南洋国际赛酒会,获得银牌奖。建国前,酿制麻姑酒的还有老协成、老聚成、老天成3家酒栈。
  1956年,庆乐斋、老协成、老聚成、麻姑酒家4家酒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南城酿酒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76年更名南城麻姑酒厂。该厂公私合营初期,设备简单,手工操作,年产酒25吨。1957年开始采用新工艺,年产量提高到104吨。1972年,麻姑酒、大曲酒的生产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和部分工艺的机械化。1979年省、地投资27万元兴建机械化生产车间。1981年9月,又由人民银行贷款320万元进行第一期扩建,使设计生产能力由年产500吨麻姑酒扩大到年产麻姑酒2000吨、白酒225吨。扩建工程新建项目主要有大曲、制曲、甜酒3个车间,新锅炉房、水泵房、酒库等。全部项目于1984年3月竣工。
  第一期扩建后的麻姑酒厂,占地38000平方米,成为赣东最大的酿酒厂。1985年,该厂拥有职工272人,固定资产354.9万元,流动资金271万元,有发酵缸720只(每只容量为350公斤),发酵池152个,容量为20吨的酒池2座,容量为85吨的酒池45座,大型酒缸5500只,全厂库存量可达6000吨。该年完成产值243.7万元,实现利税143.1万元。全年产麻姑酒1119.01吨,白酒1087.23吨,还研制、试产了江西特曲、建昌老窑、盱江春、加饭酒和汽水、汽酒等品种。麻姑酒于1963年、1980年、1984年3次被评为江西名酒,1980年、1984年还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从此声誉益隆,远销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1985年,该酒厂被省政府授予“六好企业”称号,同年10月,省经委批准对该厂进行第二期扩建,总投资758万元,使其年产能力由2000吨提高到5000吨。
  (二)粮油加工厂建国初,县城居民食用大米主要靠4家私营机米厂加工,乡村的粮食加工,仍靠砻、磨、碾、碓等原始工具。]951年创办了国营民生米面加工厂,有24马力柴油机1台,月加工量为10500斤。从1953年起,工大、建东、东方3家私营粮食加工厂先后并入国营民生米面加工厂。1956年县粮食局对私营复丰粮食加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同年,国营民生加工厂经过扩充,改称县制米一厂;公私合营的复丰加工厂迁往硝石,改称县制米二厂。1958年县制米二厂迁往洪门,1960年转为国营。1960年兴建了黄狮粮食加工厂。1970年上唐粮管所的附属工厂通过扩充和改建,改为县直属粮食加工厂。1980年又在县城体育路建成1座自动化工艺流程的粮油加工厂,原南街的粮食加工厂改为制面厂。这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4个(县城厂、洪门厂、黄狮厂、上唐厂),制面厂1个。株良、里塔、龙湖等粮管所还设了小型粮油加工厂。
  1985年,全县粮油加工厂共有职工178人,固定资产95.8万元,流动资金36.6万元,总产值1204万元,完成利、税56.7万元。同年11月,国家投资25万元在上唐粮食加工厂兴建月加工80吨大米车间,计划于次年年底竣工投产。
  第三节建材工业南城县水泥厂 1968年10月动工兴建,1969年竣工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普通硅酸盐水泥4000吨,厂址在上唐乡汤池堡。1971年产水泥3004吨。后来进行技术改革,更换、增添了设备,产量逐年增长,1975年产水泥8200吨。1981年用自筹资金兴建1座02×8M四辊摆式机立窑,使水泥年生产能力由1980年的14300吨增至1985年的26150吨。水泥质量也不断提高。1985年所产水泥中,有225标号的679吨,275标号的541吨。325标号的11850吨,425标号的13080吨。该厂1985年有职工267人,固定资产269.9万元,流动资金87.8万元,产值172.3万元,完成利、税52.6万元。同年,国家投资110万元,甩于该厂的技术改造,购买3Φ2.5×8M中心通风立窑l座及其配套设备,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4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成为抚州地区小水泥生产的重点厂。
  第四节机械工业 (一)江西第二气体压缩机厂 1957年,南城县手工业联社农具修配厂改为南城县机械厂,转为国营企业,并将公私合营的同兴锅炉厂并入该厂。全厂有职工50人,有老式车床和钻床各1台,锻、钳都是手工操作,只能生产锄头、犁耙、牛链等农具。1959年更名南城县农业机械厂。1965年对主要设备进行更新,添置机床10余台,生产打谷机、碾米机、水锤泵、水轮泵、粉碎机、切割机等农用机械。1969年改产空气压缩机,更名南城县通用机械厂,成为江西省第二个生产空压机的专业厂。1981年改名“江西第二气体压缩机厂”(仍属县办厂)。该厂在60年代和70年代,一直是本县经济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至80年代初期,由于旧的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及整个机械行业不够景气而连年亏损。1984年3月,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该厂帮助整顿,县委、县政府于同年8月决定对该厂实行招标承包,使该厂成为经济体制收革中抚州地区第一家实行由个人承包的国营工业企业。此后,该厂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当年就做到扭亏为盈。1985年,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投资近40万,拥有车、刨、磨、铣、镗床和锻压设备160余台,有固定资产134.8万元,流动资金91.11万元,有职工219人,全年产值219.1万元,实现利润15.3万元,生产空压机品种由原来的1个增至5-6个,初步做到了品种系列化,产品销售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抚州地区行政公署授予该厂“经济效益先进企业”称号。
  (二)南城县农机修造厂1969年国家投资65万元,并从县通用机械厂抽调部分设备和技术骨干建立该厂,当时有职工68人,以修理拖拉机、柴油机、水泵等农机具为主,兼造人力打谷机。次年职工增加到98人,添购了车床、刨床和空气锤,扩建了金工、钳工、锻工、铸工等车间。1973年试制成功的多用途马力适中的310型粉碎机,翌年经省农机研究所和省机械厅组织监定,列为全省建国后第一台定型生产粉碎机,当年批量生产500台。1978年以后除生产粉碎机外,还生产2105型柴油机曲轴、丰收-27型拖拉机铁轮、700型人力打谷机。1985年,有职工114人,固定资产81.5万元,流动资金24.7万元,完成产值49.8万元,税利2.9万元;拥有各种金属切削机床36台、锻压设备5台,具备了拖拉机、汽车大修能力和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制造能力。
  第五节轻化工业 (一)南城县染织厂由原生生袜厂和联营染厂于1956年初合并而成,合并后为公私合营企业,更名南城县针织印染厂。1960年5月转为地方国营,1976年改名南城县染织厂。50年代后期,生产毛巾、围领巾、被单、手帕等小商品。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家分配的棉纱减少,仅搞来料加工和走乡串户为群众印染衣、布。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主要生产纯棉女线呢等布匹。1981年开始生产涤棉克罗丁,并每年承担生产纯棉彩条格布10至20万米的出口任务。1985年有职工223人,设准备、织造、漂染、修装、机修5个车间,有固定资产63.1万元,流动资金31.2万元,工业产值100.8万元,完成税利6.8万元。拥有织布、染色机械76台,还有发电机、车、刨、钻床等设备,已全部采用机械生产。
  (二)南城县华赣服装公司1985年3月组建。在此之前,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通过厦门大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介绍,经香港友联公司从西德引进1条具有先进水平的服装生产线。同年9月,由西德百福衣车厂制造的价值23万美元的全部设备运至南城并立即安装调试,10月试车成功(注:该项目引进的全部费用为170万元人民币)。华赣服装公司是南城第一家从国外引进设备并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营企业。这条生产线正常运转后,可形成年产13-14万套(件)服装的生产能力,安排近500名女青年就业,每年能为国家创汇近百万美元。
  (三)南城县印刷厂原为私人合资企业,只有一个圆盘印刷机和少量铅字。1951年1月由县委接管,改名国营南城书店印刷厂,增加石印机1台,有职工8人。1952年11月印刷厂从书店分出,更名地方国营南城印刷厂。1962年省轻工业厅投资2万元扩建厂房,职工增至21人。70年代后期,兴建了排字、机印两个车间和1个仓库,增加4开停回转平台机5台、自动圆盘机6台,购进全套纸箱生产设备、自动铸字机和方箱机。1979年建成1个厂办大集体纸品厂。1980年至1985年添置了全套照相制版设备和上光机、电化铅印机各1部,彩印机3部,由过去只能印刷文件和简单凭证发展到可进行彩色套印。1985年有职工117人,固定资产26.6万元,流动资金10.9万元,年产值38.3万元,完成税利2.6万元。
  (四)化肥厂厂址在株良乡毛家坪村。1970年5月动工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2年5月建成,生产碳酸氢铵。由于设计能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本地无煤,故产量低,成本高,从1972年至1979年8年中,共亏损528万元。自1980年起,国家不再对“小化肥”给予资金补贴,该厂无法解决亏损问题,于该年7月停产,1981年下马。
  (五)南城县火柴厂原私营民生火柴厂于1953年由南昌火柴厂接收,全部机件和大部分职工均随厂迁往南昌。1970年城关公社筹建社办火柴厂,仅有职工12人。1974年6月该厂划归县工业局管理,属大集体性质。198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该厂并入由化肥厂转办的国营南城县火柴厂,厂内设备和人员都由河东迁至株良乡毛家坪。1982年,由地区财政贷款21万元,拨款10万元,对原化肥厂厂房进行改建,使木梗火柴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件。1983年上半年,耗资9万元建成1条年产1.5万件蜡梗火柴的生产线。次年又用自筹资金3万元增建了年产7千件中档火柴的生产线。1985年,国家又投资21万元,上连续机生产线,形成年产木杆火柴6万件的能力。这年,该厂有职工208人,固定资产73.9万元,流动资金37.5万元,完成产值99.1万元,利、税9.3万元。
  (六)南城县饲料加工厂 1981年5月开始筹建,1983年6月投产。有饲料粉碎机、容积配料器、饲料混合机、自控电柜、电动机等饲料制造机械16台,产品主要是猪、鸡的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1985年有职工29人,固定资产30.5万元,流动资金4.2万元,生产配合饲料2031吨,混和饲料5638吨,完成产值101.3万元,利润9万元。
  (七)南城县化工厂原名南城县松香厂,始建于1965年4月。当时厂部设在岳口,干部职工共10人,产品为松香、松节油,固定资产仅2万元。该厂于1971年搬迁至建昌镇,职工人数增加到30人,松香最高年产量为1973年的825吨。其后由于资源减少,松香年产量逐年下降,因此确定转产,于1978年10月更名为县化工厂。1985年产品产量为:松香136.5吨,松节油27.5吨,松焦油47吨,总产值为43.6万元。
  (八)江西南城制药厂1969年开办,当时属县医药卫生管理处主管,1972年转归商业局主管,1981年后归属省管。主要产品有蛇胆川贝散,复方蛇胆川贝散、蛇胆陈皮散、三七粉,婴儿素、蛇胆川贝液等。其中蛇胆川贝散曾获省一等奖。1985年共有职工45人,产值为97.1万元。
  第六节采矿业 (一)煤矿 1958年8月,为满足“大闹钢铁”的需要,在洪门乡陈家边开矿采煤。最高时日产煤20吨。1958年冬开始兴建洪门水库,该矿属水淹区,于同年11月停止开采。
  1978年,省煤田勘探公司和912地质队在里塔乡的周坊与洪门乡的西瓜塘等处进行巷探找煤。周坊煤矿点位于县城西南角30余公里处,属晚三叠系的安源煤系,无开采价值。包坊煤矿点位于县城东南27公里处,其范围北至毕姑山,南至下湾,东起西瓜塘,西至店前,面积约9平方公里。据旧县志记载,在清朝包坊煤矿就曾大量开采,1958年大炼钢铁时也曾开采,地表老窑星罗棋布。经省煤炭局批准,投资20万元,于1978年建立南城县包坊煤矿,在该处选点边勘探边洞探采煤。1979年洞挖60多米,出煤700吨。由于该矿属早侏罗系,煤层象鸡窝状,煤质差,无工业开采价值,故1980年下半年关闭。
  (二)硫铁矿坐落在县城以西,距城15公里的麻姑山乡丹霞村境内,矿区位于海拔72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1958年,群众发现该地有裸露的矿苗,经地质部门鉴定是含铜磁石磺铁矿。1960年,县硫酸厂曾在此采矿,土法炼硫酸、硫磺,因交通不便,设备落后,成本高而下马。1969年地区拨款5万元筹办南城硫磺厂,土法炼硫磺,也因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亏损严重,于1970年下马。
  据抚州地区地质勘探后预算,该矿的储量为104.8万吨,商品矿含S24%。1978年11月,省轻化局、省财政局拨款25万元筹建南城县硫铁矿,并修通麻姑山乡政府至矿区的公路。1979年10月开始出矿,当年采矿石1100吨。1984年10月,国家化学工业部拨款126万元扩建该矿,使其年产能力达3万吨。1985年该矿有职工95人,固定资产14.9万元,流动资金0.7万元,采矿石10085吨,完成产值17.6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利、税14.2万元。
  (三)萤石矿位于龙湖乡五坪村。原由县搬运站开采,属集体所有制。1978年11月转为国营。该矿出产的萤石,品位较高,含CaF2 85-95%,1979年掘进山洞160米,采矿2449.5吨。因矿源不足,1980年以后采矿量逐年减少。1985年有职工15人,固定资产6.5万元,完成产值4.4万元,税、利0.7万元。
  第二章县属集体工业县属集体工业的经济性质属于大集体所有制,按生产项目不同,分别归口于二轻局、商业局、交通局等单位主管。
  二轻系统的工业企业,多数是由过去的城镇个体手工业逐步组织、转变,发展起来的。
  县内城镇手工业在明清时期较发达,民国时期已逐渐凋敝,至解放前夕更加萧条。当时城镇的手工业有铁器、锡器、板金、织网、大小木、圆木、棺木、造船、打砻、土车、竹器、篾器、砖瓦、石灰、船篷、蓑衣、针织、织布、印染、缝纫、米粉、豆腐、豆豉、印刷、装订、制革、制鞋、糕饼、榨油、酿酒、刨烟、制糖、纸扎、花爆、雨伞、补鞋、打绳、刻字、制秤、弹花、油漆等40余种行业,其中铁、木、篾、石、缝纫、小五金等业的从业人员较多。1949年春,城镇手工业共有485户,其中有小型作坊16户。几种主要行业的简况如下: 铁器业有40多户,大都集中于县城和新丰、上唐、硝石、珀玕等集镇。其中县城赵金太铁器店规模较大,有炉4座,工人12名。
  木器业有50多户。分大小木、圆木、棺木、雕花、打土车、锯匠、油漆等行业,其中大木、小木从业人员占多数。
  缝纫业有30几户。多是来料加工或上户下乡加工,只有几家兼卖成衣。
  篾器、竹器业有30-40户。主要是编制谷箩、围折、禾筛、撮斗等农具和菜篮、箩盖、蒸笼、篾簟、摇箩、床、椅、菜橱等日常用具。
  银器业有银器铺20余家,以罗德盛、同福、宝庆、同孚永几家资金较为雄厚。
  刨烟业本世纪30年代,黎川人来南城先后开设义和生、万泰生、义顺生3家烟厂,其中义和生规模较大,有职工约40人。民国35年(1946年)联力烟厂由黎川迁来,该厂有职工10人。此时为南城烟业的鼎盛时期,尔后逐渐衰落。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扶助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年手工业开始组织起来。当时全县城乡有手工业1539户,手工业者2236名,其中县城有439户,724人;手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0%左右。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重点试办,积极推广”的做法,首先把铁器、大小木、圆木、竹器、服装、食品、雨伞、豆腐等行业组织起来,办了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9个手工业生产小组。1955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7个,手工业生产小组发展到18个,有社、组员295人,占城镇手工业总人数的21.6%。1956年2月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建立手工业合作社47个,有社员1218人;生产小组11个,有组员88人;参加社、组人数共1306人,占城镇手工业从业人员1349人的97%(分散在农村的819名手工业者,则分别加入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加强手工业社、组的领导管理,当年成立了县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合作联社。
  合作化后,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56年手工业产值233.27万元(包括个体的,按1980年不变价格折算,下同),比上年增24.8%。1957年产值242.36万元,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1958年抽调大批手工业者去大炼钢铁,使手工业产值下降到117.35万元,1960年下降到98.54万元。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时,对社、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县城有手工业社17个,生产小组9个,合作厂1个,从业人员共400人。实行社员集资入股,每人交纳股金30-50元。生产工具自带。工资形式有计件和分成两种。干部一般不脱产,实行“误工记工”制。经过调整,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当年全县手工业社、组产值247.6万元,利润4.6万元。1963年以后,每年盈利5-6万元。到1968年县手管局撤销为止,手工业系统没有1个亏损企业。
  1972年,根据手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恢复县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合作联社,对县城和农村集镇的手工业社(厂)恢复业务管理,并将1968年下放给城关镇管理的手工业社(厂)仍收归手管局管辖。当时县城有五金厂、木器厂、刨烟厂、白铁厂、工艺美术厂等12个企业,职工735人,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多,工艺美术厂的产品被选送参加广交会,进入国际市场。1978年手管局改称第二轻工业局,专管县城的原手工业工厂,农村的社、队企业则划归新成立的社队企业管理局进行业务管理。从1973年到1980年,是二轻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1980年产值达到305.55万元,比1973年的105.09万元增长1.91倍。其后3年,部分二轻企业因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经济效益较差,有6个企业(家具厂、塑料厂、焰花厂、白铁厂、冶炼厂、竹器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983年只完成工业总产值256.41万元,比历史最高年的1980年降低13.13%。1984年初,二轻系统集体企业,全面推行“一包四改”,即经济承包和改干部任命制为招聘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工、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改官办为民办。从而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开始有了起色。1985年二轻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306.54万元,比84年增长9.46%,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980年总产值;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5.75%,达到234.28万元;利润为2.1万元,从而摘掉了亏损的帽子。企业发展到26个,职工870人。固定资产原值为110.58万元,净值有79.31万元,占用流动资金172.4万元,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达15.44万元。工艺钟壳厂1984年亏损1.34万元,1985年该厂推行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1年时间扭亏为盈,创利1.77万元,被抚州地区行政公署和南城县人民政府分别授为“城乡集体工业先进单位”和“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县商业局、供销社、交通局等系统的工业企业,有的是在50年代创办的,绝大多数是在70年代先后建立的。1985年有食品厂、造船厂、棉织厂、马赛克厂、罐头厂、福利厂、石灰厂、生物化工厂、豆腐厂、香槟酒厂等14个企业,其中水泥袋厂、文教用品厂、第一建筑公司香菇厂和第二建筑公司石灰厂4个企业为非独立核算单位。这年各厂共有职工425人,固定资产72.48万元,完成产值201.17万元,盈亏相抵后共亏损3.88万元。
  表15-5 合作化前(1955年)建昌镇手工业状况一览表金额单位:元合作化后(1956年)建昌镇手工业状况一览表表15-6 金额单位:元表15-7 二轻系统1973-1985年各厂职工人数统计表单位:人表15-8 二轻企业主要产品和服务项目一览表第三章农村工业南城创办农村工业,始于1958.年。这年,上唐、株良、洪门、万坊、徐家等公社将一些手工业工人组织起来,创办了农机厂、农具厂、手工业综合厂等社办企业。其后,龙湖、岳口等公社也先后办起了农机厂、手工业综合厂。从60年代起至1978年的近20年时间里,南城农村经济工作长期处于“左”的思想的指导之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少社办企业被撤并,工人被当作社会闲散劳动力下放到生产队务农。其后,多次调整社队规模,反复折腾,也严重影响农村工业的发展。南城农村工业,由于从创办开始就面临不利的外部条件,再加上管理不善,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因素,因而发展非常缓慢。到1978年,全县农村工业产值只不过507.4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从1980年以后,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拨乱反正,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振兴南城经济的一项战略决策来抓,县财政、农业银行、物资、科技等有关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村工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和扶助。全县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84、1985两年发展尤为迅速。1985年是发展最快的1年,全县农村工业产值为1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比1978年增长2.1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34.3%。农村工业的发展,对调整南城农业结构,为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5年,全县有乡办工业企业101个,从业人员1999人,共拥有固定资产730万元,流动资金290万元。其中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的乡办企业有21个;有村办工业企业691个,拥有固定资产194万元,流动资金71万元,从业职工2000人。其中,从事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灰业)的村办企业371个,从事食品饮料制造业的237个,从事木器加工及竹藤业的21个,从事水力发电的17个。在当年农村乡镇工业产值中,乡办工业企业产值为529.6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040万元(其中村办企业工业产值为280万元)。当年乡、村企业总收入超过200万元的有株良、万坊、洪门、上唐、徐家、天井源、里塔、沙洲等乡镇。乡、村工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3大类: 1、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品主要有:犁、耙、犁头、犁壁、锄头、铁爪、打谷机、轧花机、碾米机、粉碎机、青饲料切碎机、磨薯机、机耕船、风车、水车、粪桶、碌碡、谷箩、围折、谷筛、畚箕等。
  2、为民用生活服务的产品主要有:家具、炊事用具、铁锅、日用陶器、仙泉酒、酒曲、银丝粉、皮革制件、水泥制品、砖瓦、石灰、毛笔、鞋刷、涂料油、焰花、鞭炮、护肤霜等。
  3、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产品主要有:电力、纺织机械配件、纺织器材、抗压模、沙浆试模、分样筛、拖拉机拉杆接头、铜套、钢球钢锻、漆刷、防锈漆、电镀品等。
  1985年,全县农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314万度,占全县发电量的27.7%;食物油10.5吨,占全县的100%;红砖4113万块,占全县99%;日用陶器12.1万件,中小农具6.88万件。在县内颇有影响的乡办企业产品有:洪门镇乡办企业生产的纺织器材配件,万坊、徐家乡生产的红砖,天井源乡的水泥预制件,麻姑山乡的仙泉酒、矿泉水等。
  表15-9 1985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的乡办企业一览表第四章建筑业 1958年以前,一般房屋建设都由泥木两匠工头承建,组织形式为城关镇建筑工会。1958年正式成立南城县修建队,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有工人300余人。1963年县修建队改为县建筑公司,为大集体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78年成立南城县基本建设局,建筑公司归属建设局管辖。1980年建设局改为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筑公司工人增加到500余人,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施工设备有车床、刨床、台钳、砂轮机、减速器、打眼机、刨料机、锯板机、摇臂钻、电焊机、电动卷扬机、手板葫芦、振动器、龙门架、拉丝机、搅拌机以及小型混凝土砌块制砖机、打桩架等。施工技术也不断提高,公司已成为完成县内各项基本建设的骨干企业。1974年至1984年,该公司还被国家分配到乐安721矿担任国防施工任务。1985年该公司100余人进入上海市,分包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及上海市住宅六公司第二、三工程队的工程,以价廉和质美获得较好的社会信誉。
  工程承建形式,50年代初多为点工维修旧房,少数房屋紧缺单位也间或有点小规模的基建任务。从1957年起,公司房屋建筑工程逐年增多,但大多数工程承建形式为包工不包料,即按国家规定的工程建筑定额标准结算工资,建筑材料由建房单位提供。1978年以后,改由建房单位与建筑企业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根据设计图纸,由建筑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施工定额标准包工包料。
  为适应农村建设需要.,从1985年开始,各乡(镇)就地选拔泥木二匠,陆续组建了乡镇建筑队,到1985年,全县有株良、新丰街、天井源、上唐镇、洪门镇、建昌镇、万坊、里塔、沙洲、徐家等10个乡镇建筑队,共有职工800余人,其中经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核准的准四级建筑企业株良、天井源两个建筑队规模较大,施工技术力量也较强,在县城建了一批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建筑物,如县邮电大楼、能源办大楼等。
  建筑设计,过去只有县建筑公司的生产技术科有能力承担,但只限于一般简易建筑及砖木结构。1978年正式成立了南城县建筑设计室,属大集体企业,由省计委发给丁级工程设计证书,拥有工程师及技术员职称的设计人员7人,能独立承担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该室先后承担了县水泥厂、盱江大道电影院、县麻姑酒厂机械化生产车间、县一中教学楼、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县农贸市场、县物资大楼、盱江大道商品房等一批有特色的建筑物的设计任务,均使用户感到满意。
  表15-10 南城县建筑公司历年承建主要房屋工程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