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捕捞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捕捞情况
分类号:
S97
页数:
1
页码:
200
摘要:
一、河鱼捕捞 二、家鱼捕捞
关键词:
渔网
捕捞
内容
一、河鱼捕捞南城天然鱼类捕捞溯源长远,县城东家螃下渔民从事捕捞已有200余年历史,民国初有24户在盱江从事捕捞。此外尚有水尾5户,刘司5户,秋水园3户,上白水1户。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0余户。当时盱江水位较深,下游与鄱阳湖相通,鱼类资源丰富,捕捞对象主要是青、草、鲤、鳙、鲢、鲚、鳃、鲸、鲷等鱼类,曾捕捞过重3~4百斤的鲟鳇鱼。作业方法以撒网为主。其中有12户渔民备有12格大网,可在讯期捕捞大型鱼类。秋季有俗称“打板”作业,硝石有鸬鹚作业,有鱼鹰排7只。建国前东家垮下渔民,自发组织“渔会”,议定捕捞业可以父传子、兄带弟,新船下水要请酒设宴,以示入会。捕捞以本县为界,南达西梅潭,北至会糕桥,东至黎河港口。县内亦划分捕捞范围,刘司渔民以洑牛至排头渡为作业范围,硝石鸬鹚排向下不过曾坊席家。渔会每年2月初10设宴1次,商议1年捕捞事宜。捕捞产量全县每年3000市担左右,每只船产量在60-100担之间。
抗日战争时期,东家垮下渔民房舍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大部渔民住进破烂鱼船。建国后渔民分到住房,结束水上飘泊生涯,安居乐业。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组织23户渔民成立捕捞大队,1975-1977年政府拨给渔船改进经费,1979年最高捕捞量达21万斤。
至1980年,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19人,其中养殖渔民22人,专业捕捞渔民273人,兼业20人,渔船总数147只191吨。主要捕捞队伍分布:城关捕捞队30人,作业船43只/21.5吨;洪门公社水产场58人,作业船26只/27吨;严和捕捞队30人,作业船2只/2吨;龙湖水产场55人,作业船33只/24吨;徐家捕捞队24人,作业船7只/3.5吨。
60年代初,赣抚平原灌区工程兴建后,盱江与鄱阳湖水系隔断,从鄱阳湖进入盱江的回游性鱼类,不能上溯,改变了盱江鱼类区系。盱江捕捞鱼类仅以鲤鱼、餐鱼、鲭鱼、纳鱼为主。捕捞量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捕捞鲜鱼为540担。
二、家鱼捕捞池塘家鱼捕捞主要由农渔兼业者为之,以竹排撒网捕捞为主,或车水干塘捕捉。
水库捕捞,本县原无捕捞工具和技术,均采用拔闸放水抽干捕捞。1979年开始,洪门水产场从浙江引进了“拦、赶、刺、张”联合渔具,并邀请浙江青山水库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次年在拦养库区获得1网6.5万斤捕捞记录。1980年推广高刺网以解决不同水位鱼类起水,仅在龙湖库汊10天作业起水3万余斤。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