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成鱼放养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30
颗粒名称:
三、成鱼放养情况
分类号:
S96
页数:
2
页码:
198
摘要:
(一)池塘养鱼 (二)水库养鱼 (三)网拦养鱼 (四)网箱养鱼 (五)稻(莲)田养鱼
关键词:
鱼种培育
池塘养鱼
内容
(一)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全县人工养鱼的主要形式。建国前后仅以万坊区放养为主,绝大部分为稻渔兼用池塘,每逢天旱则以救禾为主,放弃养鱼,且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1953年全县鲭鱼产量仅为10100担。高级社、公社化后,大部分社队渔业生产采取“集体投资、派工管养、产品归队”的方法,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渔业被挤,有的水面荒废,或放而不管,鲜鱼产量下降。
1963年在贯彻“六十条”后,经营方法得到了改进,有的实行“集体放鳙鲢,社员养草鱼”,有的采取“社员投资,比例分成”或“集体投资,私人管养,比例分成”的方法。1964年江西省水产厅总结南城县聂坊大队“以塘定等,以等定产,以产定酬,超产奖励”的养鱼管理方法,并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
“文化大革命”中,渔业再度被挤,产量徘徊不前。1975年,县委对渔业提出统一投资、统一计酬、产品统一处理,恢复“四定一奖”(定塘、定劳、定产、定报酬、超产奖励)责任制,全县渔业生产迅速恢复。1977年跨入全国池塘养鱼平均亩产超百斤先进行列,被农林部授为红旗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鱼塘大包干,包塘到户,个体经营或联户经营,调动了农民养鱼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5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达34700担,亩产157.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水库养鱼水库养鱼,开始因技术落后,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近年来,县水产站推广水库养鱼技术,主要是:投放大规格品种,以放养鳙、鲢为主,搭配少量的其它鱼种,增加放养密度(每亩增至150尾左右),增没防逃设置,利用水库消落区种植饵料,实行人工投饵等,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养鱼面积34800亩,占水库面积60.10/<,鲜鱼总产13054担,平均亩产19公斤,略超本省水平。
(三)网拦养鱼 1980年由县水产站首次引进大型水库网拦库湾人工养鱼新技术,在洪门水库下恭口和高梓陂两个库湾进行测量规划设计,实施拦网工程,当年放养鲢、鳙鱼苗30万尾。1985年拦网单位又扩大到严和、包坊、徐家、城关四乡镇、拦汊20个,面积3.1万亩,鲜鱼总产达115万斤,亩产35斤。
(四)网箱养鱼 1980年龙湖、严和两乡利用洪门水库库汊,投放聚乙稀丝网箱60个,面积2.3亩,生产了大规格鱼种30万尾,为水库养鱼培养大规格鱼种提供了新途径。
(五)稻(莲)田养鱼稻(莲)田养鱼最早在共大南城分校试验成功,并以地区科委组织了技术鉴定。嗣后在全县陆续推广。多采用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种,以培养鱼种为主。1985年全县稻(莲)田养鱼面积5000亩,鲜鱼总产1750担,亩产35斤。同年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在万坊乡五里庄村进行“稻田养鱼种与单纯水稻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展稻田养鱼每亩增益100元以上,并能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