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苗繁育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29
颗粒名称: 二、种苗繁育情况
分类号: S92
页数: 1
页码: 198
摘要: 建国后,为了改变远道贩运长江鱼苗的落后状况,1955年省农业厅拨款2万元筹建国营南城县鱼种场。1956年县鱼种场开始人工养殖鱼苗。1962年县鱼种站(原鱼种场)首次鲢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次年鳙鱼、草鱼人工繁殖成功。1964年后,又分别在里塔、株良、花楼下推广了家鱼人工繁殖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天井源、里塔、上唐、万坊、徐家、龙湖、岳口、洪门等公社亦先后创办鱼种场。70年代中期,邱坊、宁家排、杨龙湾、花楼下、万年、上舍等水面较多的大队也分别建立了队办鱼种场,使全县鱼苗、鱼种生产做到“就地繁殖、就地育种、就地放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成活率。70年代后全县每年人工繁殖鱼苗稳定在2700-3000万尾。1974年鲭鱼人工繁殖成功。80年代渔业迅速发展,本县鱼苗赶不上成鱼放养需要,每年从广东等地调进约2000多万尾。
关键词: 水产资源 鱼类资源

内容

建国后,为了改变远道贩运长江鱼苗的落后状况,1955年省农业厅拨款2万元筹建国营南城县鱼种场。1956年县鱼种场开始人工养殖鱼苗。1962年县鱼种站(原鱼种场)首次鲢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次年鳙鱼、草鱼人工繁殖成功。1964年后,又分别在里塔、株良、花楼下推广了家鱼人工繁殖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天井源、里塔、上唐、万坊、徐家、龙湖、岳口、洪门等公社亦先后创办鱼种场。70年代中期,邱坊、宁家排、杨龙湾、花楼下、万年、上舍等水面较多的大队也分别建立了队办鱼种场,使全县鱼苗、鱼种生产做到“就地繁殖、就地育种、就地放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成活率。70年代后全县每年人工繁殖鱼苗稳定在2700-3000万尾。1974年鲭鱼人工繁殖成功。80年代渔业迅速发展,本县鱼苗赶不上成鱼放养需要,每年从广东等地调进约2000多万尾。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