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2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水产
分类号: S92
页数: 5
页码: 197
摘要: 第一节 水面利用 第二节 水产资源 第三节 养殖 第四节 捕捞 第五节 鱼病防治
关键词: 水产资源 鱼类资源

内容

第一节水面利用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亦有地热资源,具有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据1980年水产资源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水面165600亩,可利用面积76900亩,占水面46.44%。其中池塘18078口,面积15091亩;水库178座,面积57874亩(包括洪门水库可拦面积47558亩)。池塘多分布在盱江两岸,水库则多分布于东、西侧丘陵区。1985年全县已利用水面45800亩(内含水库34800亩,池塘11000亩),占全县可利用59.55%。
  适宜鱼类生长季节 ,每年平均为6个月以上。4-6月为暴雨季节 ,山林田野大面积集水,给水体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滋养大量水生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此外,各类水库约有23000亩以上的消落区。有利于饵料生物繁衍和有机物质沉积、分解,起到肥沃水质作用,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补充。
  第二节水产资源经初步查明,全县有鱼类15科81种,其中鲤科鱼类56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鲭、草、鲢、鳙、鲤、武昌鱼、三角鳊、黄尾密鲴、细鳞科、颌鲴、圆吻鲴占全县鲜鱼产量约70%以上。其它还有红鳍鲐、翅嘴鲴、乌鳢、鲇鱼、红眼鳟、黄鳝、鳅科、鱿科等鱼类。
  此外,还有一部分经济价值不大的鲭鲅、麦穗、餐鲦等小型鱼类。
  建国后引进繁殖鱼类有武昌鱼、尼罗罗非鱼、莫桑鼻给罗非鱼、日本自鲫、散鳞镜鲤、荷苞红鲤、兴国红鲤及人工杂交的丰鲤、荷源鲤等。其他食用水生动物有青虾(沼虾)、白虾、锯齿长臂虾、溪蟹、背角无刺蚌、螺(田螺、湖螺、锥实螺)及龟鳖类。
  第三节养殖一、渔业历史南城养鱼历史悠久。据宋代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别集》中记载:“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贩子辏集,多至建昌,次之福建、衢婺……”江州即今九江,九江多数鱼苗经数百里贩运至建昌销售,足见远在宋代养鱼业已相当发达。30年代每年至九江采运鱼苗者多至400人。每年运回鱼苗约800万尾,饲养得法且草鱼较多者,获利可达10倍以上。
  抗日战争后,去九江采运鱼苗者遍布里塔、水南、世厚、上舍、源头、汾水、田东,大路黎、谢坊、饶坊、良湖、包坊、棠下、花楼下、庙前、邱坊等地。采运与饲养方法有“南路”、“东路”和“北路”之分。“南路”与“东路”,习惯以打田窖养殖鱼种,采运鱼苗以合伙船运为主。“北路”渔农习惯以肩挑采运鱼苗,以塘养殖鱼种,养殖1寸左右夏花鱼种,养成后的鱼种除供本地放养外,大部分用“响水篓”肩运至宁都、广昌、南丰等地出售,亦有运至建宁、泰宁、南平、福州等地出售,故建昌鱼种在赣东南和闽西颇负盛名。
  除鱼种生产外,花楼下、义仓上、邱坊、聂坊、五里庄等处习惯养殖成鱼,以养草鱼为主,兼养鲢鱼、鳙鱼,并有“一年苗,二年种,三年鱼“的放养习惯,3龄成鱼一般7-8斤。全县年产成鱼7000市担左右,每逢年节 ,除满足本县外,还出售宜黄、南丰、黎川等县。
  二、种苗繁育建国后,为了改变远道贩运长江鱼苗的落后状况,1955年省农业厅拨款2万元筹建国营南城县鱼种场。1956年县鱼种场开始人工养殖鱼苗。1962年县鱼种站(原鱼种场)首次鲢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次年鳙鱼、草鱼人工繁殖成功。1964年后,又分别在里塔、株良、花楼下推广了家鱼人工繁殖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天井源、里塔、上唐、万坊、徐家、龙湖、岳口、洪门等公社亦先后创办鱼种场。70年代中期,邱坊、宁家排、杨龙湾、花楼下、万年、上舍等水面较多的大队也分别建立了队办鱼种场,使全县鱼苗、鱼种生产做到“就地繁殖、就地育种、就地放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成活率。70年代后全县每年人工繁殖鱼苗稳定在2700-3000万尾。1974年鲭鱼人工繁殖成功。80年代渔业迅速发展,本县鱼苗赶不上成鱼放养需要,每年从广东等地调进约2000多万尾。
  三、成鱼放养 (一)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全县人工养鱼的主要形式。建国前后仅以万坊区放养为主,绝大部分为稻渔兼用池塘,每逢天旱则以救禾为主,放弃养鱼,且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1953年全县鲭鱼产量仅为10100担。高级社、公社化后,大部分社队渔业生产采取“集体投资、派工管养、产品归队”的方法,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渔业被挤,有的水面荒废,或放而不管,鲜鱼产量下降。
  1963年在贯彻“六十条”后,经营方法得到了改进,有的实行“集体放鳙鲢,社员养草鱼”,有的采取“社员投资,比例分成”或“集体投资,私人管养,比例分成”的方法。1964年江西省水产厅总结南城县聂坊大队“以塘定等,以等定产,以产定酬,超产奖励”的养鱼管理方法,并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
  “文化大革命”中,渔业再度被挤,产量徘徊不前。1975年,县委对渔业提出统一投资、统一计酬、产品统一处理,恢复“四定一奖”(定塘、定劳、定产、定报酬、超产奖励)责任制,全县渔业生产迅速恢复。1977年跨入全国池塘养鱼平均亩产超百斤先进行列,被农林部授为红旗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鱼塘大包干,包塘到户,个体经营或联户经营,调动了农民养鱼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5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达34700担,亩产157.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水库养鱼水库养鱼,开始因技术落后,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近年来,县水产站推广水库养鱼技术,主要是:投放大规格品种,以放养鳙、鲢为主,搭配少量的其它鱼种,增加放养密度(每亩增至150尾左右),增没防逃设置,利用水库消落区种植饵料,实行人工投饵等,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养鱼面积34800亩,占水库面积60.10/<,鲜鱼总产13054担,平均亩产19公斤,略超本省水平。
  (三)网拦养鱼 1980年由县水产站首次引进大型水库网拦库湾人工养鱼新技术,在洪门水库下恭口和高梓陂两个库湾进行测量规划设计,实施拦网工程,当年放养鲢、鳙鱼苗30万尾。1985年拦网单位又扩大到严和、包坊、徐家、城关四乡镇、拦汊20个,面积3.1万亩,鲜鱼总产达115万斤,亩产35斤。
  (四)网箱养鱼 1980年龙湖、严和两乡利用洪门水库库汊,投放聚乙稀丝网箱60个,面积2.3亩,生产了大规格鱼种30万尾,为水库养鱼培养大规格鱼种提供了新途径。
  (五)稻(莲)田养鱼稻(莲)田养鱼最早在共大南城分校试验成功,并以地区科委组织了技术鉴定。嗣后在全县陆续推广。多采用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种,以培养鱼种为主。1985年全县稻(莲)田养鱼面积5000亩,鲜鱼总产1750担,亩产35斤。同年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在万坊乡五里庄村进行“稻田养鱼种与单纯水稻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展稻田养鱼每亩增益100元以上,并能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四、珍珠生产 1970年,县水科所、万坊公社鱼种场开始河蚌育珠,并从江苏聘请技工传授技术,80年代产珍珠2700克。1980年有县水科所、万坊、株良、上唐、天井源、龙湖等乡(镇)鱼种场和县农科所等7处生产珍珠。后因缺少资金,市场不稳,价格波动,先后下马。目前仅株良鱼种场继续生产珍珠。
  五、水生植物县内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莲藕、菱角、水浮莲、水葫芦、“革命草”等。以水浮莲水面为最大,全县近2000亩,是家畜主要青饲料。
  第四节捕捞一、河鱼捕捞南城天然鱼类捕捞溯源长远,县城东家螃下渔民从事捕捞已有200余年历史,民国初有24户在盱江从事捕捞。此外尚有水尾5户,刘司5户,秋水园3户,上白水1户。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0余户。当时盱江水位较深,下游与鄱阳湖相通,鱼类资源丰富,捕捞对象主要是青、草、鲤、鳙、鲢、鲚、鳃、鲸、鲷等鱼类,曾捕捞过重3~4百斤的鲟鳇鱼。作业方法以撒网为主。其中有12户渔民备有12格大网,可在讯期捕捞大型鱼类。秋季有俗称“打板”作业,硝石有鸬鹚作业,有鱼鹰排7只。建国前东家垮下渔民,自发组织“渔会”,议定捕捞业可以父传子、兄带弟,新船下水要请酒设宴,以示入会。捕捞以本县为界,南达西梅潭,北至会糕桥,东至黎河港口。县内亦划分捕捞范围,刘司渔民以洑牛至排头渡为作业范围,硝石鸬鹚排向下不过曾坊席家。渔会每年2月初10设宴1次,商议1年捕捞事宜。捕捞产量全县每年3000市担左右,每只船产量在60-100担之间。
  抗日战争时期,东家垮下渔民房舍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大部渔民住进破烂鱼船。建国后渔民分到住房,结束水上飘泊生涯,安居乐业。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组织23户渔民成立捕捞大队,1975-1977年政府拨给渔船改进经费,1979年最高捕捞量达21万斤。
  至1980年,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19人,其中养殖渔民22人,专业捕捞渔民273人,兼业20人,渔船总数147只191吨。主要捕捞队伍分布:城关捕捞队30人,作业船43只/21.5吨;洪门公社水产场58人,作业船26只/27吨;严和捕捞队30人,作业船2只/2吨;龙湖水产场55人,作业船33只/24吨;徐家捕捞队24人,作业船7只/3.5吨。
  60年代初,赣抚平原灌区工程兴建后,盱江与鄱阳湖水系隔断,从鄱阳湖进入盱江的回游性鱼类,不能上溯,改变了盱江鱼类区系。盱江捕捞鱼类仅以鲤鱼、餐鱼、鲭鱼、纳鱼为主。捕捞量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捕捞鲜鱼为540担。
  二、家鱼捕捞池塘家鱼捕捞主要由农渔兼业者为之,以竹排撒网捕捞为主,或车水干塘捕捉。
  水库捕捞,本县原无捕捞工具和技术,均采用拔闸放水抽干捕捞。1979年开始,洪门水产场从浙江引进了“拦、赶、刺、张”联合渔具,并邀请浙江青山水库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次年在拦养库区获得1网6.5万斤捕捞记录。1980年推广高刺网以解决不同水位鱼类起水,仅在龙湖库汊10天作业起水3万余斤。
  第五节鱼病防治南城系老养鱼区,鱼病流行严重,尤以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使鱼种大量死亡,2年草鱼也因“三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的流行受损很大。广大农民在鱼病防治上摸索了一些经验,除干塘后用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外,对草成鱼亦采取中草药防治“三病”。有的地方施用少量药剂防治。有的地方用松树针叶放置塘中防治鱼虱。因养殖水面大、药物少,仍防不胜防,效果不够明显,鱼病仍为影响鱼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表13-19 建国后全县渔业产量统计表单位:担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