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疫病防治情况
分类号: S85
页数: 2
页码: 195
摘要: 全县已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有17种,寄生虫病有11种,其中,猪的传染病有10种:猪瘟、猪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喘气病、仔猪白痢病、病毒性肠炎、五号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牛传染病有4种:牛炭疽、出血性败皿病、气肿疽、破伤风。家禽传染病有3种:鸡瘟、鸭瘟、禽出血性败血症。猪常见的寄生虫有6种:蛔虫、肾虫、姜片吸虫、鞭虫、肺丝虫、猪绦虫。牛常见的寄生虫有3种;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蛔虫。鸡常见寄生虫有2种:蛔虫、球虫。危害畜禽生命最严重的传染病是牛炭疽、猪瘟、鸡瘟、出血性败血症。 1952年暴发牛炭疽,死牛35头。1954年暴发猪瘟,死猪5602头,死亡率占14.6%。鸡瘟和禽出血性血症,历年来死亡率都很高。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畜禽卫生

内容

全县已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有17种,寄生虫病有11种,其中,猪的传染病有10种:猪瘟、猪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喘气病、仔猪白痢病、病毒性肠炎、五号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牛传染病有4种:牛炭疽、出血性败皿病、气肿疽、破伤风。家禽传染病有3种:鸡瘟、鸭瘟、禽出血性败血症。猪常见的寄生虫有6种:蛔虫、肾虫、姜片吸虫、鞭虫、肺丝虫、猪绦虫。牛常见的寄生虫有3种;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蛔虫。鸡常见寄生虫有2种:蛔虫、球虫。危害畜禽生命最严重的传染病是牛炭疽、猪瘟、鸡瘟、出血性败血症。
  1952年暴发牛炭疽,死牛35头。1954年暴发猪瘟,死猪5602头,死亡率占14.6%。鸡瘟和禽出血性血症,历年来死亡率都很高。
  一、防治情况 1954年,全面开展耕牛防疫注射,消灭了牛炭疽和牛出败。
  1663年,对生猪、耕牛全面实行包医、包防、包阉的“三包”合作防治制度,提高了防疫密度,大大降低了死亡率。1964年和1957年比较,生猪防疫注射率由58%上升为98%,猪瘟死亡率由14%下降为0.5%,基本上消灭了猪瘟,控制了其它主要传染病。
  1977年在全面推行“三包”的基础上,有7个公社推广“四包一扶助”(即:包医、包防、包阉、包药、死亡补贴)的畜禽合作防治制度。
  1980年,上唐公社暴发死亡率很高的猪链球菌症,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县11个公社、86个大队、217个生产队,病猪12478头。兽医人员采取有力措施,首次应用猪链球菌弱毒湿苗在疫区和非疫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紧急防疫注射,获得成功,迅速扑灭了疫病。同年,加强了对猪传染病的防治,消灭了五号病,控制了猪瘟和其它主要传染病。
  二、检疫制度建国后成立县乡畜牧兽医站以来,实行防疫检疫“双肩挑”。对上市的仔猪和猪肉,均进行严格检疫,发现带病仔猪和病死猪肉,及时进行处理。对病仔猪实行就地治,病愈方准出售。对病毒猪肉,当场销毁,并给予适当罚款。做到病猪不出售,坏肉不上市、不出境。对过境病猪,实行设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机构与队伍民国时期,仅有少数民间兽医,畜禽病疫防治水平很低。建国初,人民政府将18名阉割员、12名中兽医组织起来,采取联营方式在全县7个区建立了互助合作性质的兽医站。
  1954年,城关镇吴兰仙等4位妇女成立“四姐妹兽医站”。她们冲破世谷观念,“牵猪牯”上户给母猪配种,成为全省畜牧兽医系的先进典型。1955年成立了县兽医站。
  1958年以后,各公社普遍成立了兽医组织,大队设防疫员。
  建国以来,基层兽医人员从少到多,逐步发展。从1952年10月到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每年举办训练班1-2期,共培训各乡镇基层兽医人员125人,村级防疫员78人。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畜牧兽医队伍。
  1985年,全县有县畜牧兽医站1个,乡(镇)兽医站16个。县兽医站有兽医9人(大专毕业6人,中专1人,行政人员2人),乡(镇)兽医站有兽医125人,村有防疫员78人。全县自下而上形成三级畜禽防治体系。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