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技术推广
分类号: S5
页数: 3
页码: 186
摘要: 一、推广良种 二、改进育秧 三、适当密植 四、合理施肥 五、科学管理 六、植物保护
关键词: 科学种田 农业科技推广

内容

一、推广良种 50年代推广高杆水稻良种南特号、莲塘早、银梗晚等品种,均南城本地品种,亩产增10-15%。南特号、莲塘早于1956年由出席省劳模会的代表带回种子进行繁育,尔后逐年推广,成为当时早稻的当家品种,为发展双季稻起到推动作用。银梗晚,又名银梗中杂种,于1957年由省农科所引进,培育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的优良晚稻品种,在水南农场大面积栽培获得成功,尔后在全县普及推广,成为当时二晚高产的当家品种。60年代推广矮杆良种南特号、珍珠矮,比高杆品种耐肥、抗倒,亩产增20-30%。其中珍珠矮于1962年由县农科所从广东省农科院引进试种,1965年又从广东引进种子数百斤,进行返秋,次年在全县推广,此后成为全县晚稻高产当家品种,为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促进作用。全县各村坚持自繁,自育、自留、自用的原则,普遍建立了留种田。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于1972年由农技干部随地区农业局制种队赴海南培育“三系”成功。1975年县委决定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由农业局技术干部负责技术指导,当年繁育母本98亩,制种30余亩。1976年全县开展大规模“南繁”制种,1个制种队,人数达320余人。此后因“南繁”投资大、花工多,改在县内上唐集中连片制种。1985年,全县水稻良种面达91%以上,杂优占二晚的60%,亩产一般在400公斤,高的超千斤。当年全县20.7万亩二晚平均亩产431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年晚稻低产的问题。在此期间于1977年由福建建宁引进了早稻高产常规品种红四-0,亩产千斤左右,为本县早稻大幅度增产,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起到较大的作用。
  二、改进育秧水稻育秧,历来采用窝箩催芽,水播水育,往往因天气不好,造成烧苞烂秧。迟至清明早稻方能浸种,农民称之“懵懵懂懂,清明浸种”。50年代推广盐水、泥水选种,采用新式秧田,改散播为开沟畦播.浸种时间提前到春分。60年代末推广“晒种选种,药剂消毒,地窖催芽,过秤下田,先稀后密,均匀播种,泥浆落谷,打泥埋芽,湿润育秧,薄膜覆盖,培育壮秧”技术,常规品种秧田每亩播种300斤左右,深受农民欢迎,沿用至今。此外,局部地区推广温室催芽,早播早育,小苗或中苗带土移栽。1975年推广“三干通气”(干犁、干耙、干作畦)和湿润秧田相结合的育秧方法,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近几年杂优水稻育秧,方法同上,但每亩稻田仅播30斤左右,培养分蘖秧、矮壮秧。
  三、适当密植建国前后,水稻行株距一般为l尺左右,亩插5~6千株。合作化以后,密植作为一项重要增产措施逐渐得到推广。高杆品种7寸×8寸、8寸×9寸,亩插万株左右。60年代推广矮杆品种,密植6寸×7寸,亩插1.5万株左右。1975年后随着良种的更换,密植4寸×5寸,5寸×6寸,亩插2~3万株。
  四、合理施肥民国时期主要使用农家肥料。建国后,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根据土壤和水稻生产的特点,把农家肥、化肥、绿肥、按氮磷钾含量合理搭配,科学配方施用:(1)重施底肥。早稻一般以绿肥和猪牛栏肥作底肥,晚稻以厩肥和稻草还田作底肥。(2)推广氮、磷肥作面肥和沾秧根。(3)科学追肥,一般以化肥作追肥,掌握分次追肥,猛攻分蘖,争稳长,不早衰。追肥量前重、中轻、后补,并推广看天、看地、看苗、看肥的“四看”施肥法。有些地方还引进了增施微肥和叶面施肥新方法。
  五、科学管理 50年代,稻田管水沿袭旧法,从育秧到收割田里都保持深水层,弊病甚多。60年代后普及“浅水返青(晚稻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湿润壮籽”的科学管水方法。
  棉花生产,推广深沟窄畦,深翻足肥,适时播种,壮苗早发,合理施肥,适时灌溉,防虫灭病等栽培技术。
  油菜生产,改直播为育苗移栽,高畦深沟,下足基肥,轻施腊肥,巧施花肥,并在花期施用硼肥等先进技术。
  红花草种植推广“三四一条沟”高产经验,即每亩播4斤红花草种,4亩田种子拌一瓶根瘤菌,每亩施40斤钙镁磷肥,隔10-12行禾开1条水沟,有效地提高了鲜草产量。
  六、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水稻主要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蝗、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象鼻虫、蝼蛄、稻飞虱、浮尘子;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60年代以前,水稻品种为高杆,绿肥留种面积少,虫害不甚严重,常见害虫有稻蝗、稻苞虫和二化螟。60年代后,随着双季稻面积和绿肥留种面积扩大,化肥用量增多,禾苗青绿,各种害虫容易滋生,为害猖狂。特别是多雨低温年份易发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二)植保措施民国时期,防治水稻病虫害方法十分落后,每遇病虫害,常束手无策,对病虫害听天由命,有所谓“东风生虫,西风灭虫,五谷五谷,虫子口福”之说。
  建国后,水稻病虫害防治有明显进步。1958年在湖东建立了第一个病虫测报点,由农业局派驻技术员测报虫情。1962年测报点改为测报站。1965年各乡及县农科所均建立了病虫测报点,l乡配备1个专职植保员,各测报点定期向县测报站汇报虫情,县站据此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发出虫情测报,显著地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
  防治病虫害一般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l、农业防治主要是冬季搞好“四光”(即冬闲田翻光,田塍田螃杂草铲光,红花种田禾蔸拔光,带病稻草烧光),最大限度地杀死越冬虫卵,同时注重科学管水,施肥。
  2、物理防治主要采取点灯诱蛾灭虫法,60年代后期普遍采用。据1965年统计,全县点灯56056盏,从虫口夺回稻谷数百万斤。
  3、药剂防治为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建国后全县使用的农业药剂品种逐渐增多,用量逐年增加,对夺取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食物和环境等不良后果。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