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瓜、果、桑、茶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59
颗粒名称: (六)瓜、果、桑、茶介绍
分类号: F7
页数: 3
页码: 179
摘要: 1、瓜 2、果 3、茶
关键词: 瓜类作物 蔬菜 饮食业

内容

1、瓜 ①西瓜河垅瓜,本地种。原产天井源乡河垅村,后全县普遍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果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薄、淡绿色,瓜瓤有红、黄两色、黑子、味甜水分多,果重5-6斤,重的有14斤,亩产4000斤左右。1960年以后,从赣南引进马兰瓜,从抚州引进抚州西瓜,马兰瓜以皮薄味甜而得到较快发展,抚州西瓜因皮厚变种而未能发展,1973年,县农科所从外地引进无籽瓜进行小面积种植。1983年由县种子站引进新红宝,台湾黑等新品种,味甜清香,皮薄果中,抗逆高产,亩产万斤左右。
  ②打子西瓜硝石、龙湖、严和为主要产地,种植多的农户每年收获瓜子2-3担。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132亩,瓜子总产44担,产地扩展到岳口、天井源、洪门、龙湖、严和等地。
  ③金瓜(香瓜)、梨瓜全县各地均有栽培。金瓜亩产3000斤左右。梨瓜亩产1000-1500斤。
  ④梢瓜 60年代前种植较多,后因味淡不甜而逐年减少。
  2、果旧县志记载果树种类有:桔(桔、金桔)、柑、橙、柚、梨、李、枇杷、杏、梅、山楂、桃、樱桃、柿、葡萄、栗(板栗、毛栗)、榛、石榴、银杏、枣、橄榄、杨梅、无花果等。
  建国前,李树最多,板栗次之,梨、桃又次之。全县有果树3万余株,年产水果3000余担。50年代以板栗、梨为多,李、桃、柑桔次之。1957年产水果6118担。
  60年代全县掀起种植果树高潮,共植水蜜桃、梨等各种果树近30万株,因建园粗放,缺少技术,管理不善,加之毁园种粮,至1967年所剩无几。70年代初,开始发展柑桔生产,成为全省柑桔生产重点县之一,1985年产水果92381担。
  ①柑桔柑桔,60年代前仅有零星种植。1968年由商业部门贷款在岳口乡游家巷村建立桔园,栽植南丰蜜桔1万株。次年万坊乡万年、上岭等村,徐家乡刘湖、白洲、下弓等村种植南丰蜜桔万余株,均获成功。5年后开始产果,共收获柑桔36万斤。此后,县委、县政府采取减少公粮和征购粮任务等措施,重点扶助12个村建立柑桔生产基地,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促进全县柑桔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县已建桔园35255亩,遍及全县每个乡(镇),共产柑桔902万斤,不仅运销省内外,而且自1979年以后每年都有10余万斤销往国际市场。
  主要品种: 南丰蜜桔从邻县南丰引进,多在盱江两岸河阶洲地栽植,面积约占全县桔树的40%,产量450万斤,约占总产30%。
  温州蜜桔 1973年从彬江引进,1974年又从赣南园艺场引进,1975年再从浙江黄岩引进。特点是果型大、结果早、产量稳、易贮藏,种植面积占全县桔树的60%,产量约占柑桔总产70%。
  红桔1959年从本省清江珊瑚、临川青泥引进,曾大面积栽培,但因“好看不好吃”而失败,现存红桔为数极少。
  金桔 1970年从彬江园艺场引进,只有小面积栽培。
  ②梨建国前,分布于黎河一带冲积洲地,硝石区以产梨著称。品种有早、中、迟3种,早熟名青禾花(小麻壳梨),中熟有黄禾花,迟熟有秤星梨(大麻壳,又叫薄皮渣)。秤星梨每个1斤左右,产量高的1株有400-500斤,一般为200-300斤。除在全县销售外,还大量销往黎川等地。1985年因修筑洪门水库,硝石梨区全部淹没。
  1974年万坊乡青山林场、里塔乡谢坊及上唐乡果园建立了梨子新产区,品种有太平、博罗青、今树秋、二官百。1975年引进浙江乐青薄瓜梨3万株,1978年结果,株产100-200斤,1985年梨园面积314亩,产量1390担。
  ③桃建国前后,城郊新桥、港下园多产毛桃,品种有百皮桃、甘卓桃、胭脂桃、鹰嘴桃等。株产平均100斤左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悉数砍光。60年代,又几次从浙江、南昌等地引进水蜜桃、蟠桃等新种,在县办路东果园栽种最多,后因病虫严重,逐渐衰败。1985年全县仅有136亩桃林,分布在蔡王殿、港下园、徐坊、万年桥等地。
  ④李建国前后,蔡王殿、新桥等村产李,硝石也有少量出产。品种有黄蜡李、外红李、内红榜子李、水百黄、麦子李等,株产高者达400余斤,一般产100斤,不仅有大量鲜李上市,还晒成干果。60年代后,李树面积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蔡王殿、新桥李林全部被毁,市面上少有出售。1975年自浙江引进“红心李”,1985年有李树500余株,产量267担,主要分布在万年,世厚两地。
  ⑤板栗 1958年以前,硝石、龙湖、王坪、天井源、港下园、珀开、沙洲等地出产板栗。以硝石最高,一般农户有栗树20-30株,品种有早熟(中秋前收)和迟熟(中秋后收)两种,株产高的140多斤,低的40-60斤。1958年后栗树逐年减少,1965年在南城共大种植板栗20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至1985年仅有港下园、新桥、沙洲和南城共大有少量栗树。
  ⑥枣黄狮、临坊为老产区,品种有蜜枣、半边红枣。60年代后逐渐减少。
  ⑦苹果解放后几次从外省引进,因自然条件不宜栽植,果小质硬产量低,未能成功。
  ⑧柿零星种植,有牛心柿子,果长圆形或卵形,淡红色,不耐贮藏。
  3、茶麻姑茶,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全省。产地麻姑山,地气殊异,日照短,云雾多,空气湿润,最高气温不到30度,最低气温零下6-8度,昼夜温差10度左右,适宜茶树生长。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该山就种植茶叶,但至建国前夕,仅有少数野生茶树。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1959年开始营造茶林。1974年姑山乡从婺源、上饶等产茶区购进茶种,新辟茶园800亩,至1985年该乡茶园面积发展到3536亩,成为南城主要茶叶产地。另外,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1965年种植茶树150亩,洪门林场种植茶树10余亩。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为3981亩,生产茶叶483担。
  4、桑 1962年,株良乡双湖村和新丰乡新丰村曾栽桑养蚕,年产蚕茧百余斤。1965年县委组织机关干部、南中学生、街道居民在郭家洲开荒栽桑240亩,共植桑树5万株,品种为浙江引进的荷叶白、桐乡青。1968年在庙岭设立南城县蚕桑场,年产蚕茧40担左右。后来因群众争地毁桑,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仅剩30亩,蚕茧生产基本停止。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